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資本論

正文 第二十二章 |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二) 文 / 卡爾·馬克思

    因此,不論資本主義佔有方式好像同最初的商品生產規律如何矛盾,但這種佔有方式的產生決不是由於這些規律遭到違反,相反地,是由於這些規律得到應用。只要略微回顧一下以資本主義積累為終點的各個依次發生的運動階段,就可以再次弄清楚這640一點。

    首先我們看到,一個價值額最初轉化為資本是完全按照交換規律進行的。契約的一方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他方購買勞動力。前者取得自己商品的價值,從而把這種商品的使用價值即勞動讓渡給後者。後者就借助於現在也歸他所有的勞動,把已經歸他所有的生產資料轉化為一種新產品,這個產品在法律上也歸他所有。假如法律上不這樣規定呢?

    這個產品的價值首先包含了已被消費掉的生產資料的價值。有用勞動不把生產資料的價值轉移到新產品上去,就不能消費這些生產資料;但勞動力要賣得出去,必須能夠向使用它的工業部門提供有用勞動。

    新產品的價值還包含了勞動力價值的等價物和剩餘價值。這是由於按一定時期(一日,一周等等)出賣的勞動力的價值,低於它在這期間被使用後所創造的價值。但是,工人得到付給他的勞動力的交換價值,因而讓渡了他的勞動力的使用價值,這同任何買賣都一樣。

    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具有獨特的使用價值,它能提供勞動,從而能創造價值,但這並不觸犯商品生產的一般規律。所以,如果說預付在工資上的價值額不僅僅在產品中簡單地再現出來,而且還增加了一個剩餘價值,那末,這也並不是由於賣者被欺詐,——他已獲得了自己商品的價值,——而只是由於買者消費了這種商品。

    交換規律只要求彼此出讓的商品的交換價值相等。但是,如果擁有白菜的人不願意按相等的交換價值交換我所擁有的蘿蔔,我可以自己去種白菜,並參與白菜的競爭。但資本家不會參與勞動力的競爭,而工人也無法提供資本。這種交換規律與前一種相比,其實質是不自由的,至少對工人而言是被迫的。這一規律甚至從來就要求商品的使用價值各不相同,並且同它們的消費毫無關係,因為消費只是在買賣結束和完成以後才開始的。

    可見,貨幣最初轉化為資本,是完完全全符合商品生產的經濟規律以及由此產生的所有權的。儘管這樣,這種轉化仍然有以下641的結果:

    1、產品屬於資本家,而不屬於工人;

    2、這一產品的價值除包含預付資本的價值外,還包含剩餘價值,後者要工人耗費勞動,而不要資本家耗費任何東西,但它卻成為資本家的合法財產;

    3、工人保持了自己的勞動力,只要找到買者就可以重新出賣。

    簡單再生產僅僅是這種最初的活動的週期反覆。貨幣總是一次又一次地重新轉化為資本。因此,規律並沒有遭到違反,相反地,只是得到不斷發生作用的機會。

    「好多次連續發生的交換行為,不過使最後一次成為最初一次的代表。」(西斯蒙第《政治經濟學新原理》第1卷第70頁)

    然而,我們已經知道,簡單再生產足以使這種最初的活動具有一種同把它當作孤立過程來考察時完全不同的性質。

    「在參加國民收入分配的人中間,一部分人(工人(每年通過新的勞動獲得新的分配權;另一部分人(資本家(則通過最初勞動已經預先取得了永久的分配權。」(同上,第110、111頁)西方先驅的經濟學家早年也有如此深刻的見解!

    大家知道,勞動領域並不是長子繼承權創造奇跡的唯一領域。

    如果簡單再生產為規模擴大的再生產,為積累所代替,事情也還是一樣。在前一種情況下,資本家花費了全部剩餘價值,在後一種情況下,他只消費了剩餘價值的一部分,而把其餘部分轉化為貨幣,以此表現了自己的公民美德。

    剩餘價值是資本家的財產,它從來不屬於別人。資本家把剩餘價值預付在生產上,完全像他最初進入市場的那一天一樣,是從自己的基金中預付的。至於這一次他的基金是由他的工人的無酬勞動產生的這一事實,和問題絕對無關。但這一事實在某些人看來,卻正是他應當得到無酬勞動的原因。如果工人b是用工人a所642生產的剩餘價值來僱用的,那末,第一,a提供這種剩餘價值時,資本家對他的商品支付了全部合理價格,分文也沒有少給;第二,這一交易同工人b毫無關係。b所要求的而且有權要求的,是資本家把他的勞動力的價值付給他。

    「雙方都有利,因為對工人來說,他在勞動前(應當說:在他自己的勞動帶來成果前(就預先得到他的勞動(應當說:別的工人的無酬勞動(的果實;對僱主來說,這個工人的勞動的價值大於他的工資的價值(應當說:他生產的價值大於他的工資的價值(。」(西斯蒙第《政治經濟學新原理》第1卷第135頁)事實上,資本家很少預付工資,工人通常在他的勞動之後,才得到其勞動成果的一部分。而且,隨著工人連續被僱傭,即使他後來是在他自己的勞動帶來成果前就預先得到勞動果實,那也是他自己過去的無酬勞動的果實。

    誠然,如果我們把資本主義生產看作不斷更新的過程,如果我們考察的不是單個資本家和單個工人,而是他們的整體,即資本家階級和與它對立的工人階級,那末,情況就會完全不同了。但這樣一來,我們就得應用一個與商品生產完全不同的標準。這就是宏觀與微觀的區別。

    在商品生產中,互相對立的僅僅是彼此獨立的賣者和買者。他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隨著他們所簽訂的契約期滿而告結束。要是交易重複進行,那是由於訂了新的契約,這同以前的契約完全無關,在這裡同一買者和同一賣者再次碰在一起只是偶然的事情。

    因此,如果要把商品生產或屬於商品生產的過程按其本身的經濟規律來加以判斷,我們就必須把每個交換行為就其本身來加以考察,撇開它與以前和以後的交換行為的一切聯繫。由於買賣只是在個別人之間進行,所以不可能在這裡找到整個社會階級之間的關係。

    現在執行職能的資本,不管它經過的週期的再生產和先行積累的系列多麼長,總是保持著它本來的處女性。儘管每一個單獨考察的交換行為仍遵循交換規律,但佔有方式卻會發生根本的變革,而這絲毫不觸犯與商品生產相適應的所有權。同一所有權,在643產品歸生產者所有,生產者用等價物交換等價物,只能靠自己勞動致富的初期,是有效的;在社會財富越來越多地成為那些能不斷地重新佔有別人無酬勞動的人的財產的資本主義時期,也是有效的。

    一旦勞動力由工人自己作為商品自由出賣,這種結果就是不可避免的。但只有從這時起,商品生產才普遍化,才成為典型的生產形式;只有從這時起,每一個產品才一開始就是為賣而生產,而生產出來的一切財富都要經過流通。只有當僱傭勞動成為商品生產的基礎時,商品生產才強加於整個社會,但也只有這時,它才能發揮自己的全部潛力。說僱傭勞動的介入使商品生產變得不純,那就等於說,商品生產要保持純粹,它就不該發展。商品生產按自己本身內在的規律越是發展成為資本主義生產,商品生產的所有權規律也就越是轉變為資本主義的佔有規律。

    我們已經看到,甚至在簡單再生產的情況下,全部預付資本,不管它的來源如何,都轉化為積累資本或資本化的剩餘價值。但在生產的巨流中,全部原預付資本,與直接積累的資本即重新轉化為資本(不論它是在積累者手中,還是在別人手中執行職能)的剩餘價值或剩餘產品比較起來,總是一個近於消失的量(數學意義上的無限小的量)。極限為零的量。所以,政治經濟學一般都把資本說成是「用來重新生產剩餘價值的積累起來的財富」(轉化了的剩餘價值或收入),644或把資本家說成是「剩餘產品的佔有者」。這種看法不過是用另一種方式來說明全部現存的資本是積累起來的或資本化的利息,因為利息不過是剩餘價值的一部分。

    2、政治經濟學關於規模擴大的再生產的錯誤見解

    在進一步探討積累或剩餘價值再轉化為資本的某些規定以前,我們必須清除古典經濟學提出的一種含糊觀點。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