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資本論

正文 第二十三章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二) 文 / 卡爾·馬克思

    在以上所假定的對工人最有利的積累條件下,工人對資本的從屬關係是採取可以忍受的,或者如伊登所說的「安適和寬鬆的」形式。隨著資本的增長,這種關係不是更為加強,而只是更為擴大,也就是說,資本的剝削和統治的範圍只是隨著它本身的規模和它的臣民人數的增大而擴大。在工人自己所生產的日益增加的並且越來越多地轉化為追加資本的剩餘產品中,會有較大的份額以支付手段的形式流回到工人手中,使他們能夠擴大自己的享受範圍,有較多的衣服、傢俱等消費基金,並且積蓄一小筆貨幣準備677金。但是,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財產多一些,買了少量溢價發行的股票,不會消除奴隸的從屬關係和對他們的剝削,同樣,也不會消除僱傭工人的從屬關係和對他們的剝削。由於資本積累而提高的勞動價格,實際上不過表明,僱傭工人為自己鑄造的金鎖鏈已經夠長夠重,容許把它略微放鬆一點。在關於這一問題的爭論中,大都把主要的東西,即資本主義生產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徵忽略了。在這裡,購買勞動力,不是為了用它的服務或它的產品來滿足買者的個人需要。買者的目的是增殖他的資本,是生產商品,使其中包含的勞動比他678支付了報酬的勞動多,也就是包含一個不花費他什麼、但會通過商品的出售得到實現的價值部分。生產剩餘價值或賺錢,是這個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勞動力只有在它會把生產資料當作資本來保存,把自身的價值當作資本再生產出來,並且以無酬勞動提供追加資本的源泉的情況下,才能夠賣出去。(第2版註:「但是,不論工業工人還是農業工人,他們就業的界限是一致的,那就是僱主能夠從他們的勞動產品中搾取利潤。如果工資率過高,使僱主的利潤降低到平均利潤以下,那末,僱主就會不再僱用他們,或者只有在他們答應降低工資的條件下,才會繼續僱用他們。」(約翰·威德《中等階級和工人階級的歷史》1835年倫敦第3版第240頁))所以,勞動力的出賣條件不管對工人怎樣有利,總要使勞動力不斷地再出賣,使財富作為資本不斷地擴大再生產。我們已經知道,工資按其本性來說,要求工人不斷地提供一定數量的無酬勞動。即使完全撇開工資提高而勞動價格同時下降等情況不說,工資的增大至多也不過說明工人必須提供的無酬勞動量的減少。這種減少永遠也不會達到威脅制度本身的程度。撇開關於工資率的暴力衝突不說,——亞當·斯密也早就指出過,在這種衝突中,一般說來僱主始終是僱主,——由資本積累而引起的勞動價格的提高不外是下列兩種情況之一:

    一種情況是,勞動價格繼續提高,因為它的提高不會妨礙積累的進展;這沒有什麼值得奇怪的地方,因為,亞·斯密說過,

    「即使利潤下降,資本還是能增長,甚至增長得比以前還要快……利潤小的大資本,一般也比利潤大的小資本增長得快」(《國富論》第1卷第189)。

    在這種情況下,很顯然,無酬勞動的減少決不會妨礙資本統治的擴大。另一種情況是,積累由於勞動價格的提高而削弱,因為利潤的刺激變得遲鈍了。積累減少了。但是隨著積累的減少,使積679累減少的原因,即資本和可供剝削的勞動力之間的不平衡,也就消失了。所以,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機構會自行排除它暫時造成的障礙。勞動價格重新降到適合資本增殖需要的水平,而不管這個水平現在是低於、高於還是等於工資提高前的正常水平。可見,在第一種情況下,並不是勞動力或工人人口絕對增加或相對增加的減緩引起資本的過剩,相反地,是資本的增長引起可供剝削的勞動力的不足。在第二種情況下,並不是勞動力或工人人口絕對增加或相對增加的加速引起資本的不足,相反地,是資本的減少使可供剝削的勞動力過剩,或者不如說使勞動力價格過高。正是資本積累的這些絕對運動反映成為可供剝削的勞動力數量的相對運動,因而看起來好像是由後者自身的運動引起的。用數學上的術語來說:積累量是自變量,工資量是因變量,而不是相反。在用數學方法分析經濟問題時,必須注意因果關係不能顛倒。同樣,在工業週期的危機階段,商品價格的普遍降低表現為貨幣相對價值的提高,而在繁榮階段,商品價格的普遍提高表現為貨幣相對價值的降低。所謂通貨學派就從這裡得出結論說,物價高時,流通的貨幣太多;物價低時,流通的貨幣太少。他們的無知和對事實的完全誤解,有這樣一些經濟學家現在可以與之媲美,這些經濟學家把積累的上述現象說成是:在一種情況下是僱傭工人太少,在另一種情況下是僱傭工人太多。

    作為所謂「自然人口規律」的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規律,可以簡單地歸結如下:資本、積累同工資率之間的關係,不外是轉化為680資本的無酬勞動和為推動追加資本所必需的追加勞動之間的關係。因此,這決不是兩個彼此獨立的量,即資本量和工人人口數量之間的關係;相反地,歸根到底這只是同一工人人口所提供的無酬勞動和有酬勞動之間的關係。如果工人階級提供的並由資本家階級所積累的無酬勞動量增長得十分迅速,以致只有大大追加有酬勞動才能轉化為資本,那末,工資就會提高,而在其他一切情況不變時,無酬勞動就會相應地減少。但是,一旦這種減少達到一定點,滋養資本的剩餘勞動不再有正常數量的供應時,反作用就會發生:收入中資本化的部分減少,積累削弱,工資的上升運動受到反擊。可見,勞動價格的提高被限制在這樣的界限內,這個界限不僅使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不受侵犯,而且還保證資本主義制度的規模擴大的再生產。可見,被神秘化為一種自然規律的資本主義積累規律,實際上不過表示:資本主義積累的本性,絕不允許勞動剝削程度的任何降低或勞動價格的任何提高有可能嚴重地危及資本關係的不斷再生產和它的規模不斷擴大的再生產。現代庸俗經濟學的理論是,工會首先選擇工資,然後資本家根據工資選擇就業水平。參見張維迎著,《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7頁。這是一本只能算「編」而不能算「著」的書。在一種不是物質財富為工人的發展需要而存在,相反是工人為現有價值的增殖需要而存在的生產方式下,事情也不可能是別的樣子。正像人在宗教中受他自己頭腦的產物的支配一樣,人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受他自己雙手的產物的支配。

    2、在積累和伴隨積累的積聚的進程中資本可變部分相對減少

    按照經濟學家們自己的見解,引起工資提高的,既不是社會財富的現有量,也不是已經取得的資本量,而僅僅是積累的不斷增長和它的增長速度。(亞·斯密《國富論》第1篇第8章)以上我們只考察了這個過程的一個特殊階段,即在資本技術構成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增長的階段。但是過程會越出這一階段。

    一旦資本主義制度的一般基礎奠定下來,在積累過程中就一定會出現一個時刻,那時社會勞動生產率的發展成為積累的最強有力的槓桿。亞·斯密說:

    「引起工資提高的原因,即資本的增長,也促使勞動生產能力提高,使較小量的勞動能夠生產出較大量的產品。」

    如果撇開土壤肥力等等自然條件,撇開分散勞動的獨立生產者的技能(這種技能更多地表現在質量即製品的優劣上,而不是表現在數量即製品的多寡上),那末,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就表現為一個工人在一定時間內,以同樣的勞動力強度使之轉化為產品的生產資料的相對量。工人用來進行勞動的生產資料的量,隨著工人的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而增長。在這裡,這些生產資料起著雙重作用。一些生產資料的增長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結果,另一些生產資料的增長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條件。例如,由於有了工場手工業分工和採用了機器,同一時間內加工的原料增多了,因而,進入勞動過程的原料和輔助材料的量增大了。這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結682果。另一方面,使用的機器、役畜、礦物質肥料、排水管等等的量,則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條件。以建築物、煉鐵爐、運輸工具等等形式積聚起來的生產資料的量,也是這樣。但是,不管是條件還是結果,只要生產資料的量比併入生產資料的勞動力相對增長,這就表示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因而,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表現為勞動的量比它所推動的生產資料的量相對減少,或者說,表現為勞動過程的主觀因素的量比它的客觀因素的量相對減少。資本技術構成的這一變化,即生產資料的量比推動它的勞動力的量相對增長,又反映在資本的價值構成上,即資本價值的不變組成部分靠減少它的可變組成部分而增加。勞動生產率可以用產值或產量度量,而不宜用增加值度量。例如,有一筆資本,按百分比計算,起初50%投在生產資料上,50%投在勞動力上。後來,隨著勞動生產率的發展,80%投在生產資料上,20%投在勞動力上,等等。資本的不變部分比可變部分日益相對增長的這一規律,在每一步上都由商品價格的比較分析所證實(象前面已經說明的),不管我們比較的是同一國家的不同經濟時代,還是同一時代的不同國家。只代表所耗費的生產資料價值或資本不變部分的那個價格要素的相對量,同積累的增進成正比;用來支付勞動或代表資本可變部分的另一價格要素的相對量,一般同積累的增進成反比。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