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資本論

正文 第二十三章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五) 文 / 卡爾·馬克思

    現代工業這種獨特的生活過程,我們在人類過去的任何時代都是看不到的,即使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幼年時期也不可能出現。那時資本構成的變化還極其緩慢。因此,對勞動的需求的增長,總的說來是同資本的積累相適應的。不管那時資本積累的增進同現代相比是多麼緩慢,它還是碰到了可供剝削的工人人口的自然限制,這些限制只有通過以後將要談到的暴力手段才能清除。生產規模突然的跳躍式的膨脹是它突然收縮的前提;而後者又引起前者,但是沒有可供支配的人身材料,沒有不取決於人口絕對增長的工人的增加,前者是不可能的。從而,不考慮勞動的增加的資本的邊際產出是沒有現實的意義的。工人的這種增加,是通過使一部分工人不斷地被「游離」出來的簡單過程,通過使就業工人人數比擴大的生產相對減少的方法造成的。因此,現代工業的整個運動形式來源於一部分工人人口不斷地轉化為失業的或半失業的人手。政治經濟學的膚淺性也表現在,它把信用的膨脹和收縮,把工業週期各個時期更替這種單純的徵兆,看作是造成這種更替的原因。正如天體一經投入一定的運動就會不斷地重複這種運動一樣,社會生產一經進入交替發生膨脹和收縮的運動,也會不斷地重複這種運動。而結果又會成為原因,於是不斷地再生產出自身條件的整個694過程的階段變換就採取週期性的形式。這種週期性一經固定下來,那末,就連政治經濟學也會把相對的,即超過資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過剩人口的生產,看作是現代工業的生活條件。

    曾任牛津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後來又任英國殖民部官員的赫·梅裡威耳說:

    「假定在危機時期國家竭力通過向國外移民的辦法來擺脫幾十萬過剩的貧民,那結果會怎樣呢?結果是,當對勞動的需求剛一恢復時,就會感到勞動不足。人的再生產不管多麼快,要把成年工人補充起來,總需要有一代人的時間。可是我們的工廠主的利潤主要取決於是否有能力利用暢銷的有利時機,並以此來彌補滯銷時期的損失。而他們只有擁有對機器和體力勞動的指揮權,才能保證有這種能力。他們必須找到可供支配的人手;他們必須能夠依據市場情況在必要時加強或收縮他們的營業活動,否則他們就決不能在競爭的角逐中保持優勢,而這種優勢是國家財富的基礎。」

    甚至馬爾薩斯也承認,過剩人口對於現代工業來說是必要的,雖然他按照自己的偏狹之見,把它解釋成工人人口的絕對過剩,而695不是工人人口的相對過剩。他說:

    「在一個主要依靠工商業的國家裡,如果在工人階級中間盛行慎重地對待結婚的習慣,那對國家是有害的……按人口的性質來說,即使遇到特殊需求,不經過16年或18年的時間,也不可能向市場供應追加工人。然而,收入通過節約轉化為資本卻可以快得多;一個國家的勞動基金比人口增長得快的情況,是經常有的。」

    政治經濟學這樣把工人的相對過剩人口的不斷生產宣佈為資本主義積累的必要條件之後,就恰如其分地以一個老處女的姿態,通過自己「最理想的人」資本家的嘴,對那些因自己創造了追加資本而被拋向街頭的「過剩的人」說了如下的話:

    「我們工廠主增大你們藉以生存的資本,為你們做了我們所能做的事情;而你們必須去做其餘的事情,去使你們的人數同生存資料相適應」。

    對資本主義生產來說,人口自然增長所提供的可供支配的勞動力數量是絕對不夠的。為了能夠自由地活動,它需要有一支不以這種自然限制為轉移的產業後備軍。

    以上我們假定,就業工人人數的增減正好同可變資本的增減相一致。

    然而,可變資本在它所指揮的工人人數不變或甚至減少的情況下也會增長。如果單個工人提供更多的勞動,因而得到更多的工資,——即使勞動價格不變,或者甚至下降,但只要下降得比勞696動量的增加慢,——情況就是如此。在這種場合,可變資本的增長是勞動增加的指數,而不是就業工人增加的指數。即不能用來度量後者。每一個資本家的絕對利益在於,從較少的工人身上而不是用同樣低廉或甚至更為低廉的花費從較多的工人身上搾取一定量的勞動。在後一種情況下,不變資本的支出會隨著所推動的勞動量成比例地增長,在前一種情況下,不變資本的增長則要慢得多。即使加班工資高,資本家也寧願工人加班而不願多雇工。同時,這是需要臨時工的原因。生產規模越大,這種動機就越具有決定意義。它的力量隨資本積累一同增長。

    我們已經知道,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勞動生產力的發展——既是積累的原因,又是積累的結果——使資本家能夠通過從外延方面或內含方面加強對單個勞動力的剝削,在支出同樣多的可變資本的情況下推動更多的勞動。其次,我們還知道,資本家越來越用不大熟練的工人排擠較熟練的工人,用未成熟的勞動力排擠成熟的勞動力,用女勞動力排擠男勞動力,用少年或兒童勞動力排擠成年勞動力,這樣,他就用同樣多的資本價值買到更多的勞動力。這一點在知識經濟時代有所改變,但改變的只是極少數工作崗位。

    所以,在積累的進程中,一方面,較大的可變資本無須招收更多的工人就可以推動更多的勞動;另一方面,同樣數量的可變資本用同樣數量的勞動力就可以推動更多的勞動;最後,通過排擠較高級的勞動力可以推動更多低級的勞動力。

    因此,相對過剩人口的生產或工人的游離,比生產過程隨著積累的增進本身而加速的技術變革,比與此相適應的資本可變部分比不變部分的相對減少,更為迅速。如果說生產資料在擴大自己的規模和作用的同時,在越來越小的程度上成為工人的就業手段,那末,這種情況本身又會由於下述事實而有所變化:勞動生產力越是增長,資本造成的勞動供給比資本對工人的需求越是增加得快。工人階級中就業部分的過度勞動,擴大了它的後備軍的隊伍,而後697者通過競爭加在就業工人身上的增大的壓力,又反過來迫使就業工人不得不從事過度勞動和聽從資本的擺佈。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從事過度勞動迫使它的另一部分無事可做,反過來,它的一部分無事可做迫使它的另一部分從事過度勞動,這成了各個資本家致富的手段,(甚至在1863年棉荒時期,布萊克本的紡紗工人在其散發的一本小冊子中,對過度勞動也提出了強烈的指責。由於工廠法的約束,從事這種過度勞動的當然只有成年男工。「這個工廠要求成年工人每天勞動十二至十三小時,雖然有成百的人被迫無事可做,而他們又願意勞動一部分時間,以便養家活口和防止自己的工人弟兄因過度勞動而早死。」小冊子接著說,「我們要問,進行額外時間的勞動這種作法,能使主人和『僕役』之間建立某種可以容忍的關係嗎?過度勞動的犧牲者和因此而被宣告為被迫無事可做的人,同樣地感到不公平。如果把勞動加以公平的分配,那末,這個地區所需完成的工作足以使所有的人都能部分地就業。我們只要求一個權利:我們請求業主們,至少在目前狀況維持不變的期間,普遍縮短勞動時間,而不是使一部分人從事過度勞動,使另一部分人由於沒有活幹被迫靠救濟來維持生活。」(《工廠視察員報告,1863年10月31日》第8頁)——《論手工業和商業》的作者,以其慣有的不會弄錯的資產階級本能,來理解相對過剩人口對就業工人的影響。「在這個王國中,引起怠惰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缺少足夠數量的勞動人手。只要出現對產品的某種特殊需求,而使勞動量變得不足時,工人就會感覺到自己的重要性,並且想使業主也感覺到這一點;這是令人驚奇的;但是這幫傢伙的心思壞透了,每遇到這種場合,成群的工人就聯合起來,終日遊惰,使他們的業主陷於困境。」同時又按照與社會積累的增進相適應的規模加速了產業後備軍的生產。這個因素在相對過剩人口的形成上是多麼重要,可以拿英國的例子來證明。英國「節約」勞動的技術手段是十分強大的。但是,如果明天把勞動普遍限制在合理的程度,並且把工人階級的各個階層再按年齡和性別進行適當安排,那末,要依照現有的規模繼續進行國民生產,目前的工人人口是絕對不夠的。目前「非生產」工人的大多數都不得不轉化為「生產」工人。這倒是解決失業問題的一個方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