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資本論

正文 第四章 |循環過程的三個公式(五) 文 / 卡爾·馬克思

    資本家以貨幣形式投入流通的價值,小於他從流通中取出的價值,這是因為他以商品形式投入流通的價值,大於他以商品形式從流通中取出的價值。既然他只是作為資本的人格化,只是作為產業資本家執行職能,他對商品價值的供給,總是大於他對商品價值的需求。這裡的需求,包括工人的需求。這是因為資本家對勞動力商品價值的需求構成工人的工資,而工人的工資形成工人的需求。如果在這一方面他的供給和需求相抵,那就是他的資本沒有增殖;他的資本沒有執行生產資本的職能;生產資本轉化為沒有生出剩餘價值的商品資本;它在生產過程中沒有從勞動力取得商品形式的剩餘價值,也就是說,根本沒有執行資本的職能。他實際上必定是「賤買貴賣」,但是,他所以能夠做到這一點,只是因為他通過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把他所購買的價值較小因而較廉價的商品,轉化為價值較大因而較貴的商品。他之所以賣得貴,不是因為他的商品高於它的價值出售,而是因為所賣商品的價值大於它的生產組成部分的價值總額。

    資本家的供給和需求的差額越大,就是說,他所供給的商品價值越是超出他所需求的商品價值,資本家的資本增殖率就越大。他的目的,不在於使二者相抵,而是盡可能使它們不相抵,使他的供給超出他的需求。

    就單個資本家來說是如此,就資本家階級來說也是如此。微觀和宏觀一致。

    就資本家僅僅是產業資本的人格化來說,他自己的需求就只134是對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需求。他對pm的需求,從價值方面看,小於他的預付資本;他所買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小於他的資本的價值,因而,比他所供給的商品資本的價值還要小得多。

    至於他對勞動力的需求,從價值方面看,是由可變資本對總資本的比例,即=v:c決定的,因此,在資本主義生產中,按比例來看,這種需求同他對生產資料的需求相比,增長得較少。他對pm的購買越來越大於對a的購買。

    既然工人把他的工資幾乎全部轉化為生活資料,並且最大部分轉化為必要的生活資料,所以,資本家對勞動力的需求,同時間接地也就是對進入工人階級消費的消費資料的需求。但是,這個需求=v,絲毫也不會更多(如果工人把他的一部分工資儲蓄起來,——在這裡,我們必須撇開一切信用關係,——那就是說,他把一部分工資轉化為貯藏貨幣,就這部分來說,他不作為需求者即買者出現)。資本家需求的最大界限c=c+v,但他的供給=c+v+m;因此,如果他的商品資本的構成是80c+20v+20m,他的需求就=80c+20v,因而從價值上看,比他的供給小1/5。他所生產的m量的百分比(利潤率)越大,他的需求同他的供給相比就越小。雖然資本家對勞動力從而間接地對必要生活資料的需求,隨著生產的發展,同他對生產資料的需求相比越來越小,但是另一方面不要忘記,按每日計算,他對pm的需求總比他的資本小。因此,他對生產資料的需求,在價值上必然總是小於用等量資本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從事生產而供給他生產資料的資本家的商品產品。至於供給他生產資料的資本家不是一個資本家,而是許多資本家,這並不會使事情發生變化。假定他的資本是1000鎊,其中不變部分=800鎊,那末,他對所有這些資本家的需求=800鎊;這些資本家135用每1000鎊(不論他們每人各佔多少,也不論他們每人所有的量在他的總資本中佔多大部分)總共提供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在利潤率不變時,總是1200鎊;因此,他的需求只是抵銷他們的供給的2/3,而他自己的總需求,從價值量來看,只是=他自己的供給的4/5。

    現在,我們還必須附帶提前考察一下資本的周轉。假定資本家的總資本為5000鎊,其中4000鎊為固定資本,1000鎊為流動資本;按照上面的假定,這1000鎊=800c+200v。他的流動資本必須每年周轉五次,他的總資本才會每年周轉一次;這種關係在現代財務報表的分析中體現出來了嗎?這時,他的商品產品=6000鎊,比預付資本大1000鎊,由此又得出了和上面一樣的剩餘價值的比例:

    5000c:1000m=100(c+v):20m。可見,這種周轉不會改變他的總需求對他的總供給的比例,前者仍然比後者小1/5。

    假定他的固定資本每十年要更新一次。因此,他每年要提出1/10=400鎊作為折舊費。這樣,經過一年,他還有3600鎊固定資本+400鎊貨幣的價值。如果需要修理,並且這種修理不超出平均程度,那末,修理費用僅僅是他以後才進行的投資。我們可以這樣來看,好像他在確定他的進入年商品產品中的投資價值時已經預先把這種修理費用計算在內,因而已經包含在1/10的折舊費中了。(如果事實上修理需要在平均程度以下,那就會成為他的利益;如果在平均程度以上,那就會成為他的損失。但是,這種得失對同一個產業部門的資本家整個階級來說,是會互相抵銷的。)總之,雖然在他的總資本一年周轉一次時他每年的需求仍然=5000鎊,等於他原來預付的資本價值,但是,這種需求對流動資本部分來說是增大了,對固定資本部分來說則是不斷減少。

    現在我們來談再生產。假定資本家把剩餘價值g全部花掉,136只把原來的資本量c再轉化為生產資本。這時資本家的需求和供給在價值上是相等的。這時沒有生產過剩。但是,從他的資本的運動來說,就不是如此;作為資本家,他的需求只相當於他的供給的4/5(按照價值量);1/5是他作為非資本家花掉的,不是花在他作為資本家的職能上,而是花在他的個人需要或享受上。

    因此,他的計算用百分比表示如下:

    作為資本家,需求=100供給=

    作為享受者,需求=20供給=——

    ——

    合計需求=120供給=

    這個假定等於假定資本主義生產不存在,從而假定產業資本家本身不存在。因為只要假定動機不是發財致富本身,而是享受,資本主義就從根本上被廢除了。

    但是,這個假定在技術上也是不可能的。資本家不僅必須形成一個準備資本,以應付價格的變動並等待買賣上最有利的行情;他必須積累資本,以擴大生產,並把技術的進步合併到他的生產機體中去。

    為了積累資本,他首先就要從流通中取出從流通中流到他手裡的貨幣形式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在達到擴大舊企業或分設新企業所需的金額以前,使它作為貯藏貨幣去增加。只要貨幣貯藏繼續進行,它就不會增加資本家的需求;貨幣停止流通;他為提供的商品從商品市場中取出了貨幣等價物,但並沒有為這個貨幣等價物從商品市場中取出任何商品形式的等價物。當前中國政府要擴大內需,不應強迫老百姓消費,而應把目標放在貯藏貨幣的大款們和以權謀私的官員們身上。就貯藏貨幣而言,這些人雖是少數,但比老百姓的作用大得多。當然,如果要迫使老百姓更多地向純粹的僱傭工人轉化,掏空老百姓的腰包也是必要的。

    這裡撇開信用不說;例如,資本家隨著貨幣的積累,把貨幣作為有息的活期存款存入銀行,這就是屬於信用範圍的問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