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資本論

正文 第五章 |流通時間 文 / 卡爾·馬克思

    我們已經知道,資本通過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兩階段的運動,是按照時間的順序進行的。資本在生產領域停留的時間是它的生產時間,資本在流通領域停留的時間是它的流通時間。所以,資本完成它的循環的全部時間,等於生產時問和流通時間之和。

    生產時間當然包括勞動過程期間,但勞動過程期間並不包括全部生產時間。首先我們記得,一部分不變資本存在於機器、建築物等等勞動資料中。它們會在不斷重新反覆的同一勞動過程中起作用,直到壽命終結為止。勞動過程的週期性中斷,例如在夜間,雖然會使這些勞動資料的職能中斷,但勞動資料仍然留在生產場所。勞動資料不僅在執行職能時屬於生產場所,在它不執行職能時也是屬於生產場所。另一方面,資本家必須儲備一定量的原料和輔助材料,以便生產過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按照預定的規模進行,而不受每日市場供應的偶然情況的影響。原料等等的這種儲備,只是逐漸地在生產中消費掉。因此,在它的生產時間(生產時間這個名詞在這裡要在能動的意義上(廣義上)去理解。在這裡,生產資料的生產時間,不是指生產生產資料所需的時間,而是指生產資料參加一個商品產品的生產過程的時間。——弗·恩·)和職138能時間之間,就產生一種差別。因此,生產資料的生產時間一般包括:1.生產資料作為生產資料執行職能,也就是在生產過程中起作用的時間;2.生產過程中斷,從而併入生產過程的生產資料的職能中斷的休止時間;3.生產資料作為過程的條件雖已準備好,即已經代表生產資本,但尚未進入生產過程的時間。

    以上所說的那種差別,都是指生產資本停留在生產領域內的時間和它停留在生產過程內的時間之間的差別。但是,生產過程本身也會使勞動過程從而使勞動時間發生中斷,在這個間歇期間,勞動對像聽任物理過程對它發生作用,而沒有人類勞動參加進去。在這種場合,雖然勞動過程從而生產資料作為勞動資料的職能中斷了,但生產過程從而生產資料的職能卻繼續下去。例如,播在地裡的谷種,藏在窖中發酵的葡萄酒,許多製造廠(例如制革廠)中聽任化學過程發生作用的勞動材料,就是這樣。在這裡,生產時間比勞動時間長。二者的差,就是生產時間超過勞動時間的部分。這個超過部分總是由以下的事實產生的:生產資本潛在地處在生產領域內,但不在生產過程本身中執行職能;或者在生產過程中執行職能,但不處在勞動過程中。

    只是作為生產過程的條件而準備好的那部分潛在生產資本,如紡紗廠的棉花、煤炭等等,既不起產品形成要素的作用,也不起價值形成要素的作用。它是閒置的資本,雖然它的閒置是使生產過程連續不斷進行的一個條件。為保存生產儲備(潛在資本)而必需的建築物、裝置等等,是生產過程的條件,從而也是預付生產資本的組成部分。它們的職能,是在預備階段保存生產的各個組成部分。如果在這個階段上勞動過程是必要的,它就使原料等等變貴,但它是生產勞動,並且形成剩餘價值,因為這種勞動同一切其139他的僱傭勞動一樣,有一部分是沒有報酬的。在整個生產過程的正常中斷期間,即生產資本不執行職能的間歇期間,既不生產價值,也不生產剩餘價值。由此就產生了使工人在夜間也勞動的**。(第1卷第8章第4節)——勞動對像在生產過程本身中必須經歷的勞動時間的間歇,既不形成價值,也不形成剩餘價值;但它促進產品的完成,成為產品生涯的一部分,是產品必須經過的一個過程。現代企業管理通過追求零庫存來盡力減少這個不形成價值和剩餘價值的過程。但根據現代庸俗經濟學的理論,既然這個過程要佔用資本一個時期,增加了資本的「節欲」,那麼就應當給資本帶來回報,並且不應當減少它,正好與企業管理的實際相反。所以,現代庸俗經濟學只是對外替資本家進行歪曲宣傳而已,對資本家內部並無實際用途。裝置等等的價值,按照它們執行職能的全部時間轉移到產品中去;產品是由勞動本身安置在這個階段中的,這些裝置的使用是生產的條件,正如一部分棉花變成棉屑,不加入產品,但仍把自己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是生產的條件一樣。另一部分潛在資本,如建築物、機器等等,即那些只是由於生產過程有規則的休止才中斷自身職能的勞動資料,——由生產的縮減、危機等等引起的不規則的中斷,是純粹的損失,而根據現代庸俗經濟學的理論,是不會有什麼損失的,因為資本具有邊際產出。——只加進價值,不加入產品的形成;它加進產品的總價值,由它的平均壽命決定;它會喪失價值,因為它在執行職能時和在不執行職能時都會喪失使用價值。價值和使用價值雖然不同,但不是相互獨立的。

    最後,即使勞動過程中斷,但繼續留在生產過程中的不變資本部分的價值,會在生產過程的結果中再現。各種生產資料在這裡被勞動本身安置在某些條件下,讓它們自己經過一定的自然過程,其結果是產生某種有用的效果或改變它們的使用價值的形式。當勞動把它們作為生產資料實際有目的地消費時,總是把它們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在這裡,不論勞動必須借助勞動資料不斷作用於勞動對象,以產生這種效果,還是勞動只需給個推動力,把生產資料安置在一定條件下,使生產資料由於自然過程的作用,無需再加勞動,自己發生預想的變化,情況都是如此。

    不管生產時間超過勞動時間的原因是什麼——或者是各種生140產資料只形成潛在的生產資本,就是說還處在現實生產過程的預備階段;或者是它們本身的職能在生產過程中因生產過程休止而中斷;最後,或者是生產過程本身造成勞動過程的中斷,——無論在哪一種情況下,生產資料都不起勞動吸收器的作用。它們不吸收勞動,也就不吸收剩餘勞動。因此,當生產資本處在超過勞動時間的那一部分生產時間時,即使價值增殖過程的完成和它的這種休止是不可分離的,生產資本還是不會增殖。顯然,生產時間和勞動時間越吻合,在一定期間內一定生產資本的生產效率就越高,它的價值增殖就越大。因此,資本主義生產的趨勢,是盡可能縮短生產時間超過勞動時間的部分。不過,資本的生產時間雖然可以和它的勞動時間不一致,但前者總是包含後者,而且超過的部分本身就是生產過程的條件。因此,生產時間總是指這樣的時間,在這個時間內,資本生產使用價值並自行增殖,因而執行生產資本的職能,儘管它也包含這樣的時間,在這個時間內,資本是潛在的,或者也進行生產但並不自行增殖。這裡不考慮壟斷。

    在流通領域中,資本是作為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存在的。資本的兩個流通過程是:由商品形式轉化為貨幣形式,由貨幣形式轉化為商品形式。商品轉化為貨幣在這裡同時就是包含在商品中的剩餘價值的實現,貨幣轉化為商品同時就是資本價值轉化為,或再轉化為它的各種生產要素的形式,這種情況絲毫也不影響如下的事實:這些過程,作為流通過程,是簡單的商品形態變化的過程。

    流通時間和生產時間是互相排斥的。資本在流通時間內不是執行生產資本的職能,因此既不生產商品,也不生產剩餘價值。如果我們考察循環的最簡單形式,也就是總資本價值每次都是一下141子由一個階段進到另一個階段,那就很清楚,在資本流通時間持續的時候,生產過程就中斷,資本的自行增殖也就中斷;並且生產過程的更新根據資本流通時間的長短而或快或慢。相反,如果資本的不同部分是相繼通過循環的,也就是總資本價值的循環是在資本的不同部分的循環中依次完成的,那就很清楚,資本的各組成部分在流通領域不斷停留的時間越長,資本在生產領域不斷執行職能的部分就必定越小。因此,流通時間的延長和縮短,對於生產時間的縮短或延長,或者說,對於一定量資本作為生產資本執行職能的規模的縮小或擴大,起了一種消極限制的作用。資本在流通中的形態變化越成為僅僅觀念上的現象,也就是說,流通時間越等於零或近於零,資本的職能就越大,資本的生產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殖就越大。例如,假定有一個資本家按訂貨生產,因此他在提供產品時就得到支付,又假定支付給他的是他自己需要的生產資料,那末,流通時間就接近於零了。因此,產業資本家願意將縮短流通時間所帶來的好處,轉讓一部分給幫助他縮短流通時間的商業資本家。

    因此,資本的流通時間,一般說來,會限制資本的生產時間,從而也會限制它的價值增殖過程。限制的程度與流通時間持續的長短成比例。而這種持續時間的增加或減少的程度可以極不相同,因而對資本的生產時間限制的程度也可以極不相同。但是政治經濟學看到的是表面的現象,也就是流通時間對資本增殖過程的作用。它把這種消極的作用理解為積極的作用,因為這種作用的結果是積極的。並且因為這種假象似乎證明了資本有一個神秘的自行增殖的源泉,它來源於流通領域,與資本的生產過程,從而與勞動的剝削無關,所以,政治經濟學就更是抓住這個假象不放。我們以後會看到,甚至科學的經濟學也不免受這種假象迷惑。如果說,在科學的發展中總難免受種種假象的迷惑,那麼當時代的發展已經揭露假象的時候,還緊緊抓住假象不放,這種「科學」就不成其為科學。現代庸俗經濟學有時為了避免被揭穿老底也承認自己不是科學的,但它同時卻堅決不承認其它的經濟學可能是科學的,從而表明它前面的承認只是虛晃一槍。以後也會表明,這種假象由於下述各種現象而根深蒂固:1、資本主義的利142潤計算方法。按照這種方法,消極的原因被當作積極的原因,因為對於那些處在只是流通時間不同的各種投資領域的資本來說,較長的流通時間成了價格提高的原因,簡單地說,就是成了利潤平均化的原因之一。如果資本家因此而追求較長的流通時間,那就是上了庸俗經濟學的大當了。2、流通時間只是周轉時間的一個要素;而周轉時間包含生產時間或再生產時間。由周轉時間引起的事情,好像是由流通時間引起的。3、商品要轉變為可變資本(工資),先要轉化為貨幣。這樣,在資本積累上,商品轉變為追加可變資本是在流通領域內,在流通時間中發生的。因此,由此產生的積累,好像也是由流通時間引起的。

    資本在流通領域內,不管按這個序列還是那個序列,總是要通過w——g和g——w這兩個對立的階段。因此,資本的流通時間也分成兩個部分,即商品轉化為貨幣所需要的時間,和貨幣轉化為商品所需要的時間。我們在分析簡單商品流通(第1卷第3章)時已經知道,w——g即賣,是資本形態變化的最困難部分,因此,在通常的情況下,也占流通時間較大的部分。作為貨幣,價值處在隨時可以轉化的形式。作為商品,它必須先轉化為貨幣,才取得這種可以直接交換,從而隨時可用的形式。可是,問題在於:在資本的流通過程中,在它的g——w階段上,它要轉化成在一定投資場所形成生產資本的一定要素的商品。生產資料也許在市場上還沒有,還必須生產出來,或者要取自遠方市場,或者它們的通常供給出現了障礙,價格發生了變動等等,總之,發生了許多這樣的情況,這些情況在g——w這個簡單形式變換中看不出來,但會使流通階段的這個部分耗費的時間時而較長,時而較短。像w——g和g——w可以在時間上分離一樣,w——g和g——w也可以在空間上分離,購買市場和銷售市場可以是空間上不同的市場。例如就工廠來說,143採購者和推銷者甚至往往是不同的人。在商品生產中,流通和生產本身一樣必要,從而流通當事人也和生產當事人一樣必要。在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中,流通當事人似乎顯得比生產當事人更必要。因為,商品賣不出去就幾乎為零。再生產過程包含資本的兩種職能,因而也包含這兩種職能有人代表的必要性,不管是由資本家自己代表,還是由僱傭工人,即由資本家的代理人代表。然而,這並不是把流通當事人和生產當事人混淆起來的理由,正如不是把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的職能同生產資本的職能混淆起來的理由一樣。流通當事人必須由生產當事人支付報酬。不過,如果說互相買賣的資本家,通過這種行為,既不創造產品,也不創造價值,那末,即使他們的營業規模使他們能夠或必須把這種職能委託給別人,這種情況也不會發生任何變化。在有些營業中,採購者和推銷者的報酬,是用利潤分成的辦法支付的。他們的報酬是由消費者支付的說法是不能說明問題的。消費者只有作為生產當事人給自己生產了商品形式的等價物,或者要末憑法律證書(例如作為生產當事人的股東等),要末靠個人服務,從生產當事人那裡佔有了這種等價物,他才能支付這種報酬。

    w——g和g——w之間存在一種區別,這種區別與商品和貨幣之間的形式區別無關,而是由生產的資本主義性質產生的。不論是w——g,還是g——w,就它們本身看,都只是一定價值由一種形式到另一種形式的轉化。但是,w』——g』同時是w』所包含的剩餘價值的實現。g——w則不是這樣。因此,**買更為重要。正如在不能賣空的股票市場中投機,只有賣價高於買價才能賺錢。現代庸俗經濟學認為,如果投機者手中有兩隻股票,一隻當前價高於買進價,另一隻當前價低於買進價。那麼,投機者在選擇需要賣出的股票時,應當對這兩隻股票同等偏好才是「理性」的。儘管賣出前一隻股票意味著實現賬面的盈利,而賣出後一隻股票意味著落實了賬面的虧損,但在現代庸俗經濟學看來,前一隻股票的價格雖然已經上漲但還可以再漲,而後一隻股票的價格雖然已經下跌但還可以再跌。這是因為,他們不承認股票價格的波動存在偶然性,或者雖然承認存在偶然性,但卻不承認偶然性會向必然性回歸。於是,儘管他們發現現實與他們的理論不一致,但卻不肯承認理論的錯誤,而是指責現實。參見deˍbondt,wernerˍf.m.,andˍrichardˍthaler,ˍtheˍstockˍmarketˍoverreact?journalˍofˍfinance,40(3),793——805.g——w,在正常條件下,對於表現為g的價值的增殖來說,是必要的行為,但它不是剩餘價值的實現;它是剩餘價值生產的導論,而不是它的補遺。

    商品本身的存在形式,商品作為使用價值的存在,使商品資本的流通w』——g』受到一定的限制。商品會自然消滅且沒有任何邊際產出。因此,如果144商品沒有按照它們的用途,在一定時期內,進入生產消費或個人消費,換句話說,如果它們沒有在一定時間內賣掉,它們就會變壞,並且在喪失它們的使用價值的同時,也就喪失作為交換價值承擔者的屬性。商品中包含的資本價值,資本價值中增長的剩餘價值,都將喪失。使用價值只有不斷更新,不斷再生產,也就是由同種或別種新的使用價值來補償,才是恆久而自行增殖的資本價值的承擔者。而使用價值以完成的商品形式出售,從而由此進入生產消費或個人消費,是它們的再生產不斷更新的條件。它們必須在一定時間內變換它們的舊的使用形式,以便在一種新的使用形式上繼續存在。交換價值只有通過它的物體的這種不斷更新才能夠保持。商品不同,使用價值變壞的快慢程度也就不同;因此,在使用價值的生產和消費之間經過的時間,可以長短不等;因此,它們能夠以長短不等的時間,作為商品資本停留在w——g流通階段,作為商品經受長短不等的流通時間,而不致消滅。由商品體本身的易壞程度所決定的商品資本流通時間的界限,就是流通時間的這一部分或商品資本作為商品資本能夠經過的流通時間的絕對界限。一種商品越容易變壞,生產出來越要趕快消費,趕快賣掉,它能離開產地的距離就越小,它的空間流通領域就越狹窄,它的銷售市場就越帶有地方性質。因此,一種商品越容易變壞,它的物理性能對於它作為商品的流通時間的絕對限制越大,它就越不適於成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對象。這種商品只有在人口稠密的地方,或者隨著產銷地點的距離由於運輸工具的發展而縮短時,才能成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對象。而一種物品的生產集中在少數人手裡和人口稠密的地點,甚至能夠為這樣一類產品,如大啤酒廠、牛奶廠生產的產品,造成較大的市場。如果存在一種使商品不容易變壞的加工方法,那麼它不會增加商品的價值(顯然,如果商品在產地銷售,且流通時間遠小於商品變壞的時間,那麼保鮮加工將沒有任何意義。)。但它會由於擴大了空間流通領域,從而擴大了市場來導致生產的增加,而資本家則願意將由此而增加的好處,轉讓一部分給這種保鮮加工者,從而看上去就像保鮮加工者增加了商品的價值一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