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資本論

正文 第六章 |流通費用(三) 文 / 卡爾·馬克思

    1、一般儲備的形成

    在產品作為商品資本存在或停留在市場上時,也就是,在產品處在它從中出來的生產過程和它進入的消費過程之間的間隔時間,產品形成商品儲備。商品資本,作為市場上的商品,從而作為儲備形式的商品,在每個循環中出現兩次:一次是作為處在過程中的、其循環正被考察的資本本身的商品產品;另一次相反是作為另一個資本的商品產品,這種產品必須出現在市場上,以便被購買,並轉化為生產資本。當然,後面這種商品資本可能只是根據訂貨生產的。如果這樣,在它被生產出來以前,就會發生中斷。然而,生產過程和再生產過程的不斷進行,要求一定量商品(生產資料)不斷處在市場上,也就是形成儲備。生產資本還包括對勞動力的購買,在這裡,貨幣形式只是生活資料的價值形式,這種生活資料的大部分,工人必須在市場上找到。我們在本節後面還要詳細說明這個問題。在這裡,下面這一點已經清楚了。如果我們的出發點是處在過程中的資本價值,這個資本價值已經轉化為商品產品,現在必須出售,再轉化為貨幣,因而現在在市場上執行商品資本的職能,那末,商品資本形成儲備的狀態,是市場上的一種違反目的的非自願的停滯狀態。出售越迅速,再生產過程就越流暢。w』——g』這一形式轉化的停滯,會妨礙要在資本循環中進行的現實的物質155變換,妨礙資本進一步作為生產資本執行職能。另一方面,對g——w來說,商品不斷存在於市場,即商品儲備,卻是再生產過程不斷進行,新資本或追加資本得以使用的條件。

    商品資本要作為商品儲備停留在市場上,就要有建築物、棧房、儲藏庫、貨棧,也就是要支出不變資本,還要對把商品搬進儲藏庫的勞動力付給報酬。此外,商品會變壞,會受有害的自然因素的影響。為了保護商品不受這些影響,要投入追加的資本,一部分投在勞動資料上,即物的形式上,一部分投在勞動力上。(據柯貝特對1841年9個月期間小麥儲存費用的計算,數量的損失占1/2%,小麥價格的利息占3%,倉庫租金占2%,篩選和運輸的費用占1%,卸貨的費用占1/2%,共計占7%,或者說,在每誇特小麥價格50先令中占3先令6便士。(托·柯貝特《個人致富的原因和方法的研究》1841年倫敦版〔第140頁〕)按照利物浦市商人向鐵道委員會提出的證詞,1865年穀物儲存的(純)非生產費用,每月為每誇特2便士,或每噸9——lo便士。(《皇家鐵道委員會》1867年,證詞第19頁第331號))

    可見,資本在商品資本形式上從而作為商品儲備的存在,產生了費用,因為這些費用不屬於生產領域,所以算作流通費用。這類流通費用同第一節所說的流通費用的區別在於: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加入商品價值,因此使商品變貴。在任何情況下,為保存和保管這種商品儲備而耗費的資本和勞動力,總是從直接的生產過程抽出來的。另一方面,這裡使用的資本,包括作為資本組成部分的勞動力,必須從社會產品中得到補償。因此,這些資本的支出所產生的影響,就像勞動生產力降低一樣,因而,要獲得一定的有用效果,就需要更大量的資本和勞動。這是非生產費用。社會性的勞動生產力降低會增加單個商品所包含的價值。這種增殖是非生產費用加入商品價值的結果。

    如果形成商品儲備所需要的流通費用,只是產生於現有價值由商品形式轉化為貨幣形式的時間,就是說,只是產生於生產過程的一定的社會形式(只是由於產品是作為商品生產的,因此必須轉156化貨幣),那末,這些流通費用和第一節所列舉的流通費用的性質就完全相同。另一方面,商品價值在這裡被保存或者增加,只是因為使用價值,產品本身,被置於一定的、需要有資本支出的物質條件下,並且必須經歷那些有追加勞動作用於使用價值的操作。相反,商品價值的計算,記載這一過程的簿記,買賣交易,卻不會在商品價值藉以存在的使用價值上發生作用。這些事情只是同商品價值的形式有關。因此,雖然在我們假定的場合,花費在儲備(在這裡是非自願的)上的非生產費用只是產生於形式轉化的停滯和必要性,但是,這些費用和第一節所說的非生產費用仍然不同,這些費用的目的本身不是價值的形式轉化,而是價值的保存,而價值存在於作為產品,作為使用價值的商品中,因而只有通過產品的保存,使用價值本身的保存,價值才能得到保存。在這裡,使用價值既沒有提高,也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但是,它的減少受到了限制,它被保存下來。在這裡,商品中存在的預付價值,也沒有增加。但是,加進了新的勞動——物化勞動和活勞動。

    現在要進一步研究,這種非生產費用在什麼程度內,產生於一般商品生產和普遍絕對形式的商品生產即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特有性質;另一方面,又在什麼程度內,為一切社會生產所共有,而在這裡,在資本主義生產中,只是取得一種特殊的形式,一種特殊的表現形式。要想從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及其經濟理論中汲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益的東西,就需要這樣思考問題。

    亞·斯密曾提出一種荒誕的見解,認為儲備只是資本主義生產所特有的現象。相反,現代經濟學家,例如萊勒,則斷言儲備將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減少。西斯蒙第甚至認為這是資本157主義生產的一個缺陷。

    實際上,儲備有三種形式:生產資本的形式,個人消費基金的形式,商品儲備或商品資本的形式。雖然就絕對量來說,三種形式的儲備可以同時增加,但是一種形式的儲備會在另一種形式的儲備增加時相對地減少。

    不言而喻,在生產是直接為了滿足自身需要,只有很小一部分是為了交換或出售的地方,也就是說,在社會產品全部不採取商品形式,或者只有很小的部分採取商品形式的地方,商品形式的儲備或商品儲備只是財富的很小的、微小的部分。但是,消費基金,特別是真正的生活資料的消費基金,在這裡相對地說卻是很大的。我們只要看一下古代的農民經濟。在那裡,產品的絕大部分正因為留在它的所有者手中,所以不形成商品儲備,而直接轉化為備用的生產資料或生活資料。它不採取商品儲備的形式,並且正因為這樣,亞·斯密就認為,以這種生產方式為基礎的社會,不存在儲備。亞·斯密把儲備的形式同儲備本身混淆起來了,並且以為,社會歷來就是干一天吃一天,或者等到明天去碰運氣。(儲備的形成,並不是象亞當·斯密想像的那樣,只是由於產品轉化為商品,消費品儲備轉化為商品儲備而產生的,恰恰相反,這種形式變換,在自給自足的生產過渡到商品生產的時期,引起了生產者的經濟的非常劇烈的危機。例如,在印度,直到最近,還保存著「大量儲存豐年很賤的穀物的習慣」(《答覆。孟加拉和奧裡薩的饑荒。下院1867年》第1部分第230、231頁第74號)。美國南北戰爭所引起的對棉花、黃麻等等的需求的突然增大,使印度許多地方稻田的面積大大縮小,米價上漲,生產者紛紛出售過去的存米。加上1864年到1866年稻米向澳大利亞、馬達加斯加等地的空前輸出。因此,就產生了1866年的大饑荒。這次饑荒單是在奧裡薩省就奪去一百萬人的生命。(同上,第174、175、213、214頁,以及第3部分《關於比哈爾饑荒的文件》第32、33頁,這個報告強調過去的存米的外流是造成饑荒的原因之一。))這是一種幼稚可笑的誤解。

    生產資本形式的儲備,是以生產資料的形式存在的,這些生產資料或者已經處於生產過程,或者至少已經在生產者手中,也就是已經潛在地處於生產過程。我們在前面已經看到,隨著勞動生產率的發展,從而,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它比一切以前的生產方式更加發展了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那種以勞動資料形式一下子全部併入生產過程,並在一個或長或短的時期內在生產過程中不斷反覆執行職能的生產資料(建築物、機器等等)的量,不斷增大,並且這種生產資料的增大,既是勞動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前提,又是它的結果。這種形式的財富不僅絕對增加而且相對增加的事實(參看第1卷第23章第2節),最能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特徵。但是,不變資本的物質存在形式,生產資料,不僅由這種勞動資料構成,而且還由各加工階段上的勞動材料和輔助材料構成。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隨著勞動生產力由於協作、分工、機器的應用等等而提高,逐日進入再生產過程的原料、輔助材料等等的量也會增加。這些要素必須預先在生產場所準備好。因此,這種以生產資本形式存在的儲備的規模是絕對增大的。要使生產過程流暢地進行,——不管這種儲備可以逐日更新,還是只能在一定時期內更新,——就要在生產場所不斷準備好更多的原料等等,比如說要多於一天或一周的消耗量。過程的連續性,要求它的各種條件的存在不致因為在逐日購買上可能遇到中斷而受影響,也不致因為商品產品逐日逐周出售,從而只能不規則地再轉化為它的各種生產要素而受影響。不過,生產資本顯然可以以極不相同的規模潛在地存在或形成儲備。例如,紡紗廠主必須準備好夠用三個月的,還是只夠用一個月的棉花或煤炭,就有很大的差別。我們看到,這種儲備雖然絕對地增大了,但是可以相對地減少。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