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資本論

正文 第十七章 |剩餘價值的流通(六) 文 / 卡爾·馬克思

    3、在工資普遍提高時,所生產的商品的價格,在可變資本佔優勢的產業部門將會上漲,但在不變資本或固定資本佔優勢的產業部門將會下跌。

    簡單商品流通的研究已經表明,雖然在任何一定量的商品的流通中,這一定量商品的貨幣形式只是轉瞬即逝的,但是在商品的形態變化中,貨幣從一個人手中消失,必然會在另一個人手中出現,因此,不僅商品首先到處互相交換或互相代替,而且這種代替還以貨幣的到處沉澱作為媒介,和貨幣沉澱同時發生。「一個商品由另一個商品代替,而貨幣商品留在第三人手中。流通不斷地把貨幣象汗一樣滲出來。」(第1卷)在資本主義商品生產的基礎上,這同一個事實是這樣表現的:一部379分資本不斷地以貨幣資本的形式存在,一部分剩餘價值同樣以貨幣形式不斷地處於它的所有者手中。

    撇開這一點不說,貨幣的循環,即貨幣流回到它的起點,作為資本周轉的要素,是一種和貨幣的流通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現象。貨幣的流通表示貨幣經過一系列人的手而不斷地離開起點(第1卷)。不過,資本周轉的加速本身就包含著貨幣流通的加速。

    首先,就可變資本來說:如果一個500鎊的貨幣資本以可變資本的形式每年周轉十次,那末,很明顯,流通貨幣量的這個部分使十倍於它的價值額=5000鎊流通。它每年在資本家和工人之間流通十次。流通貨幣量的這同一個部分在一年內十次付給工人,而又十次被工人用來支付。如果在生產規模不變時這個可變資本每年周轉一次,那末,就僅僅進行一次5000鎊的流通。

    其次,假定流動資本的不變部分=1000鎊。如果這個資本每年周轉十次,那末,資本家在一年內就會把他的商品,從而把商品價值的不變流動部分賣出十次。流通貨幣量的這個部分(=1000380鎊),在一年內就有十次從它的所有者手裡轉到資本家手裡。這就是這個貨幣從一個人手裡轉到另一個人手裡的十次換位。其次,資本家每年購買十次生產資料:這又使貨幣從一個人手裡到另一個人手裡流通了十次。產業資本家用1000鎊貨幣賣出價值10000鎊的商品,又買進價值10000鎊的商品。由於1000鎊貨幣的二十次流通,就使20000鎊的商品儲備得以流通。

    最後,在周轉加速時,實現剩餘價值的那部分貨幣也會流通得更快。

    但是,反過來,貨幣流通的加快,不一定包含資本周轉的加快,因而不一定包含貨幣周轉的加快,也就是說,不一定包含再生產過程的縮短和它的更新的加速。

    只要用同一貨幣量完成較大量的交易,貨幣流通就會加快。在資本再生產期間相同的情況下,由於貨幣流通的技術設施的變化,這種情況也可能發生。其次,有貨幣流通但它不表現實際商品交換的那種交易,例如交易所裡的買空賣空等等,可以在數量上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完全不要貨幣流通。例如,在農場主自己就是土地所有者時,租地農場主和土地所有者之間就不會有貨幣流通,在產業資本家自己就是資本的所有者時,產業資本家和債主之間也不會有貨幣流通。

    至於貯藏貨幣最初如何在一個國家裡形成,這種貯藏貨幣又如何為少數人所佔有,這個問題無需在這裡進一步研究。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它的基礎是僱傭勞動,工人的報酬是用貨幣支付的,並且實物報酬一般已轉化為貨幣報酬——只有在國內現有的貨幣量足以適應流通和由流通決定的貨幣貯藏(準備381金等)的需要的地方,才能夠得到較大規模的、比較深入和充分的發展。這是歷史的前提,雖然我們不能把這一點理解為,必須先有充足的貯藏貨幣,然後才開始有資本主義生產。應當說,資本主義生產是和它的條件同時發展的,其中條件之一就是貴金屬有足夠的供給。因此,十六世紀以來貴金屬供給的增加,在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是,如果問題涉及到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必須進一步供給貨幣材料,那末,一方面以產品形式存在的剩餘價值投入流通時,沒有該產品轉化為貨幣所需要的貨幣,另一方面以金形式存在的剩餘價值投入流通時,不需要事先由產品轉化為貨幣。

    要轉化為貨幣的追加商品會找到必要的貨幣量,因為另一方面要轉化為商品的追加的金(和銀)可以不通過交換,而通過生產本身投入流通。

    ii、積累和擴大再生產

    如果積累以規模擴大的再生產的形式發生,那末很明顯,它對於貨幣流通不會提出什麼新的問題。

    首先,就追加生產資本執行職能所需要的追加貨幣資本來說,它是由一部分已經實現的剩餘價值提供的,這部分剩餘價值是作為貨幣資本,而不是作為收入的貨幣形式,由資本家投入流通的。貨幣已經在資本家手中。只是它的用法不同而已。

    但是,現在由於有了追加的生產資本,就會有追加的商品量作為這個資本的產品投入流通。與此同時,為實現這個追加商品量382所需要的一部分追加貨幣也會投入流通,不過以這個商品量的價值和生產它們所耗費的生產資本的價值相等為限。這個追加的貨幣量是作為追加的貨幣資本預付的,所以會通過資本的周轉流回到資本家手裡。因此,這裡又出現了和上面一樣的問題。用以實現現在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追加剩餘價值的追加貨幣從何而來?

    總的答覆還是一樣。流通商品量的價格總額之所以增加,並不是因為一定量商品的價格已經提高,而是因為現在流通的商品量大於以前流通的商品量,而這個差額又沒有為價格的降低所抵銷。要取得這個具有較大價值的較大的商品量所需要的追加貨幣,就必須或者更多地節約流通貨幣量,——要末使支付等等互相抵銷,要末加速同一個貨幣的流通,——或者把貨幣由貯藏形式轉化為流通形式。後一點不僅包括閒置的貨幣資本轉而執行購買手段或支付手段的職能;也不僅包括已經作為準備金執行職能的貨幣資本在對它的所有者執行準備金的職能的同時,對社會來說實際上是處在流通中(例如不斷地貸出的銀行存款),從而執行著雙重的職能;而且還包括節約停滯的鑄幣準備金。

    「貨幣要作為鑄幣而不斷地流動,鑄幣就必須不斷地凝結為貨幣。鑄幣的不斷流通,以鑄幣的或多或少的一部分不斷停頓下來成為鑄幣淮備金為條件,這種準備金在流通內部到處發生,同時成為流通的條件,這個準備金的形成、分配、消失和恢復經常更替著,它的存在不斷消失,它的消失不斷存在。關於鑄幣變貨幣、貨幣變鑄幣的這種不息的轉化,亞當·斯密這樣說道:每一個商品所有者除了他所出賣的特殊商品之外,必須經常準備一定數額用於購買的一般商品。我們知道,在w——g——w的流通中,第二個環節g——w分裂為許多次買,它們在時間上不是一下完成,而是先後完383成的,因此g的一部分作為鑄幣而流通,另一部分則作為貨幣而停留。貨幣在這裡實際上不過是暫歇的鑄幣,流通中的鑄幣總量的各個組成部分,總是時而以這種形式,時而以那種形式交替出現。因此,流通手段變成貨幣的這個第一種轉化,僅僅是貨幣流通本身的一個技術因素。」(卡爾·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59年版第105、106頁。——和貨幣相對立的「鑄幣」,在這裡是指僅僅執行流通手段職能,而不執行其他職能的貨幣。)

    如果採用所有這些方法還不夠,那就必須進行追加的金的生產,或者——其結果一樣——用一部分追加產品同貴金屬出產國的產品即金直接地或間接地進行交換。現在是用出口商品與美國特種紙印刷產品即美元進行交換,而交換來的美元並不用於國內的流通。用於國內流通的是印刷量大增的人民幣。

    每年耗費在金銀這種流通工具的生產上的勞動力和社會生產資料的總量,對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對於以商品生產為基礎的任何生產方式來說,是一項巨大的非生產費用。這種非生產費用,會相應地使一定量可能的追加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即一定量實際財富,不能供社會利用。在生產規模不變或者生產擴大程度不變時,只要這個昂貴的流通機器的費用減少,社會勞動的生產力就會提高。所以,只要那些和信用制度一起發展的輔助工具發生這種作用,它們就會直接增加資本主義的財富,這或者是因為大部分社會生產過程和勞動過程因此會在沒有實在的貨幣的參與下完成,或者是因為實際執行職能的貨幣量的作用能力會提高。服務業的主要作用是減少非生產費用,而不是創造價值。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