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資本論

正文 第二十章 |簡單再生產(二十二) 文 / 卡爾·馬克思

    不言而喻,資本主義生產的年代越久,所有資本家積累的貨幣總量也就越大,從而每年新生產的金加進這個總量中去的比例也就越小,雖然按它的絕對量來說,這種增加可能是很大的。現在我們再一次回過來概括地講一下對於圖克的責難(見本卷第366頁。):既然歸根結底必須把資本家階級本身看作是投入流通的全部貨幣的源泉,每個資本家怎麼能夠從年產品中取出貨幣形式的剩餘價值,也就是說,他從流通中取出的貨幣怎麼能夠比他投入的貨幣多呢?

    我們把前面的闡述(第17章)歸納一下,作為對這個問題的答覆:

    1、這裡唯一必要的前提是:總要有足夠的貨幣使年再生產量的不同要素進行交換。這個前提不會因為一部分商品價值由剩餘價值構成而受影響。假如全部生產歸工人自己所有,從而他們532的剩餘勞動只是為自己的而不是為資本家的剩餘勞動,那末,流通的商品價值量也會保持不變,並且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個商品價值量的流通所需的貨幣量也保持不變。所以,在這兩個場合,問題只是:這全部商品價值藉以進行交換的貨幣從何而來?——而絕不是:剩餘價值藉以貨幣化的貨幣從何而來?

    我們再一次回過來說一下,當然,每個單個商品都是由c+v+m構成的,所以,對於全部商品量的流通來說,一方面需要有一定的貨幣額使資本c+v流通,另一方面需要有另一個貨幣額使資本家的收入即剩餘價值m流通。無論對單個資本家來說,還是對整個資本家階級來說,他們的作為資本來預付的貨幣,和他們的作為收入來花費的貨幣是不同的。後一貨幣是從哪裡來的呢?簡單地說就是,資本家階級手中現有的貨幣量中,從而總的來說,社會現有的貨幣總量中,有一部分貨幣是為了使資本家的收入流通的。我們在上面已經說道,每一個開辦新企業的資本家,在營業開始以後,都能把他為維持生活而用於消費資料的貨幣再撈回來,作為使他的剩餘價值貨幣化的貨幣。但是一般說來,全部困難有下面兩個來源:

    第一,如果我們只考察資本的流通和周轉,從而把資本家也只是看作資本的人格化,不是看作資本主義的消費者和享受者,那末,我們固然看見他不斷把剩餘價值作為他的商品資本的組成部分投入流通,但從來看不見有貨幣作為收入的形式存在於他的手中,從來看不見他為了剩餘價值的消費而把貨幣投入流通。

    第二,如果資本家階級以收入的形式把一定貨幣額投入流通,那就好像他們為全部年產品的這一部分支付了一個等價物,因此,這一部分就好像不再代表剩餘價值了。但是,代表剩餘價值的533剩餘產品,不需要資本家階級花費分文。作為一個階級,他們白白地佔有和享受了這些剩餘產品,而貨幣流通也不能使問題有所改變。由貨幣流通引起的變化,簡單地說就是,每個資本家都不是消費他的實物形式的剩餘產品(這在多數場合是不可能的),而是從每年的社會剩餘產品總額中取出相當於他佔有的剩餘價值額的各種商品,並把它們據為已有。但是,流通的機構已經表明:當資本家階級把作為收入來花費的貨幣投入流通的時候,他們也會從流通中再把這個貨幣取出,從而能夠不斷重新開始同一過程;因此,作為資本家階級來看,他們始終佔有為剩餘價值的貨幣化所必需的這個貨幣額。因此,如果資本家不僅從商品市場取出商品形式的剩餘價值作為他的消費基金,而且他用來購買這些商品的貨幣也同時流回到他手裡,那就很明顯,他從流通中取出這些商品時沒有付出等價物。雖然他為這些商品支付了貨幣,但這些商品並不需要他花費分文。問題的關鍵。如果我用一鎊購買商品,商品的賣者為了取得不需要我花費分文的剩餘產品,又把這一鎊還給我,那就很明顯,我就是白白地取得了這個商品。這種交易的不斷反覆,也改變不了下列事實:我不斷取出商品,並且不斷佔有這一鎊,雖然為了取得商品,我會暫時和這一鎊分手。資本家不斷把這些貨幣作為不需要他花費分文的剩餘價值轉化成的貨幣來收回。

    我們已經講過,按照亞·斯密的說法,社會總產品價值分解為收入,分解為v+m,就是說,不變資本價值等於零。由此必然得出結論,年收入流通所需要的貨幣,也足以使全部年產品流通;因此,用我們的例子來說,就是價值3000的消費資料的流通所需要的貨幣,也足以使價值9000的全部年產品流通。實際上這是亞·斯密的見解,而由托·圖克加以重複。對於收入的貨幣化所需要的534貨幣量和全部社會產品流通所需要的貨幣量之間的關係抱這種錯誤的看法,是對全部年產品的不同物質要素和價值要素進行再生產的方法和每年進行補償的方法不理解或者不加思考的必然結果。所以,它已經被駁倒了。

    讓我們聽一聽斯密和圖克自己是怎樣說的。

    斯密在第二篇第二章說:

    「每一個國家的流通都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商人之間的流通,商人和消費者之間的流通。即使同一些貨幣,紙幣或者金屬貨幣,可以時而用於這個流通,時而用於那個流通,但這兩個流通是不斷同時進行的,因此,要使流通進行下去,各自需要有一定量的這種或那種貨幣。各種商人之間流通的商品的價值,絕不能超過商人和消費者之間流通的商品的價值,因為無論商人購買什麼,最終必然會賣給消費者。由於商人之間的流通都是成批進行的,一般地說,每筆交易都需要數額相當大的貨幣。而商人和消費者之間的流通,多半是零星進行的,往往只需要很小的貨幣額,常常一先令甚至半便士就夠了。但小額流通比大額流通快得多……因此,雖然全體消費者每年的購買至少「這個「至少」真妙!」和全體商人每年的購買在價值上是相等的,但是,照例可以用一個小得多的貨幣量來解決」,如此等等。

    對亞當的這一段話,托·圖克評論說(散見《對貨幣流通規律的研究》1844年倫敦版第34——36頁):

    「毫無疑問,這裡描述的這種區別實質上是正確的……商人和消費者之間的交換也包括工資的支付,而工資是消費者的主要收入……商人和商人之間的一切交換,也就是從生產者或進口商起,通過加工製造等中間過程的各個階段,直到零售商或出口商為止的一切出售,都可以歸結為資本轉移的運動。資本的轉移不必有這樣的前提,而實際上也不會造成這樣的情況:在大多數交換中,在轉移的時候,要有銀行券或鑄幣的實際轉讓——我指的是物質的而不是虛擬的轉讓……商人和商人之間的交換總額,歸根結底必須由商人和消費者之間的交換額決定,並受它的限制。」

    如果孤立地來看最後一句話,可能會認為,圖克只是斷言,在535商人和商人的交換與商人和消費者的交換之間存在著比例關係,換句話說,在每年總收入的價值和用來生產這個收入的資本的價值之間存在著比例關係。但是,情況並不是這樣。他明確宣稱接受亞·斯密的觀點。因此,對他的流通理論專門進行批判,就是多餘的了。

    2、每一個產業資本在開始的時候,都把用來購買全部固定資本組成部分的貨幣一次投入流通,但只是在若干年內逐漸通過出售其年產品再把它收回。所以,它最初投入流通的貨幣多於它從流通中取出的貨幣。總資本每一次要用實物更新時,這種現象都重複發生;對要用實物更新自己的固定資本的一定數量的企業來說,這種現象每年都重複發生;每當固定資本進行維修或者部分更新時,這種現象則部分地重複發生。可見,一方面是從流通中取出的貨幣多於投入的貨幣,另一方面則相反。必須全面地考察現實的過程,也就是遵循經濟科學的現實邏輯。

    在生產期間(和勞動期間不同)較長的一切產業部門,資本主義生產者在生產期間不斷把貨幣投入流通,這些貨幣一部分用來支付所使用的勞動力的報酬,一部分用來購買要消費的生產資料;所以,生產資料是直接從商品市場取走的,消費資料是一部分由花費自己工資的工人間接從商品市場取走,一部分由一刻也不停止消費的資本家自己直接從商品市場取走的,而同時這些資本家起初並沒有把任何商品形式的等價物投入市場。在這期間,他們投入流通的貨幣就會使商品價值(包括其中所包含的剩餘價值)轉化為貨幣。在發達的資本主義生產中,當股份公司等等進行為期很長的工程事業時,如鋪設鐵路、開鑿運河、建築船塢、大的城市建設、建造鐵船、大規模農田排水工程等等,這個要素將是十分重要的。當前中國一方面有大量商品的淨出口,另一方面又擴大內需新建大型工程,所以社會中的貨幣存量驚人(紙幣發行量的增長大大高於gdp的增長,而且是在電子技術加快了貨幣流通的基礎上),城鄉居民儲蓄超過10萬億人民幣。但是,有些所謂的經濟學家認為,如此大量的貨幣存量不應該放在銀行,要想法把它們從銀行裡擠出來,去進一步購買消費資料或生產資料。而在早些時候,城鄉居民儲蓄只有4萬億人民幣時,這些經濟學家還認為,銀行裡的大量存款是籠中虎,從銀行裡出來會造成破壞。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