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言情小說 > 資本論

正文 第二十一章 |積累和擴大再生產(四) 文 / 卡爾·馬克思

    把潛在的新的貨幣資本用作能動資本的b、b』、b』』等等(i),564可能彼此購買和出售他們的產品(他們的部分剩餘產品)。在正常的情況下,為剩餘產品的流通而預付的貨幣,按照b等等為他們各自的商品的流通而預付的貨幣的同一比例流回到他們各自手中。如果貨幣是作為支付手段流通的,那末,在這裡只是當買和賣彼此不能相抵時才支付差額。但是重要的是,各處都像這裡一樣,首先要假定最簡單最原始形式的金屬流通,因為,這樣一來,流出和流回,差額的抵銷,總之,在信用制度內表現為有意識的調節過程的一切因素,才會表現為獨立於信用制度之外而存在的東西,事物才會以自然形式,而不是以後來所反映的形式表現出來。

    3、追加的可變資本

    因為以上我們只考察了追加的不變資本,所以現在要轉入考察追加的可變資本。

    在第一卷,我們已經詳細地論述過,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勞動力總是準備好的;在必要時,不用增加所僱用工人的人數,即不用增加勞動力的量,就可以推動更多的勞動。因此,這裡暫時沒有必要進一步加以論述,而只要假定,新形成的貨幣資本中可以轉化為可變資本的部分,在應該轉化時總會找到勞動力。我們在第一卷還論述過,一定量的資本,沒有積累,還是能夠在一定界限之內擴大它的生產規模。但是,這裡要講的是特定意義上的資本積累,因此,生產的擴大,要取決於剩餘價值到追加資本的轉化,也就是要取決於作為生產基礎的資本的擴大。

    金生產者能夠把他的一部分金剩餘價值,作為潛在的貨幣資本來積累;只要達到必要的數量,他就能夠把它直接轉化為新的可565變資本,而不必為此先出售他的剩餘產品;同樣地,他能夠直接把它轉化為不變資本的要素。但是在後一種場合,他就必須找到不變資本的各種物質要素;或者象以上說明的那樣,假定每個生產者都是為存貨而生產,然後把他的成品送往市場,或者假定每個生產者都是為訂貨而生產。在這兩個場合,都是以生產的實際擴大為前提的,也就是以剩餘產品為前提的;在前一個場合,剩餘產品是實際存在的,在後一個場合,剩餘產品是潛在地存在的,是能夠供應的。

    ii、第ii部類的積累

    以上我們假定,a、a』、a』』(i)是把他們的剩餘產品賣給也是屬於第i部類的b、b』、b』』等等。現在我們假定,a(i)把他的剩餘產品轉化為貨幣,是由於把剩餘產品賣給第ii部類的b。這種情況所以能夠發生,只是因為a(i)把生產資料賣給b(ii)以後,不接著購買消費資料,也就是說,只是因為他這方面進行的是單方面的賣。iic所以能夠由商品資本的形式轉化為不變生產資本的實物形式,只是因為不僅iv,而且至少im的一部分,和以消費資料形式存在的iic的一部分相交換;而現在,a把他的im轉化為貨幣,是由於這種交換沒有進行,相反地,a把通過出售他的im而從第ii部類得到的貨幣從流通中取出,不用它來購買消費資料iic。因此,在a(i)方面雖然形成追加的潛在貨幣資本;但是另一方面,b(ii)卻有同等價值量的一部分不變資本,被凝結在商品資本的形式上,不能夠轉化為不變生產資本的實566物形式。換句話說,b(ii)的一部分商品賣不出去,而且首先是他的這樣一部分商品賣不出去,由於這部分商品賣不出去,他就不能把他的不變資本全部再轉化為生產形式;因此,就這部分商品來說,發生了生產過剩,這種過剩阻礙著這部分商品的再生產,甚至是規模不變的再生產。

    因此,在這個場合,a(i)方面的追加的潛在貨幣資本,雖然是剩餘產品(剩餘價值)的轉化成貨幣的形式,但是,就剩餘產品(剩餘價值)本身來看,它在這裡是簡單再生產的現象,還不是規模擴大的再生產的現象。i(v+m)——無論如何,m的一部分——最終必須和iic交換,以便iic的再生產能夠按不變的規模進行。a(i)把他的剩餘產品賣給b(ii)時,雖然已經以實物形式向b(ii)提供了不變資本的相應的價值部分,但是同時,由於他從流通中取出了貨幣,沒有接著以買補充他的賣,他就使b(ii)的具有同等價值的商品部分賣不出去。因此,如果我們考慮的是整個社會再生產,——第i部類和第ii部類的資本家都同樣包括在內,——那末,a(i)把剩餘產品轉化為潛在貨幣資本,就是表示,b(ii)的具有同等價值量的商品資本不能再轉化為生產(不變)資本;這不是表示潛在的規模擴大的生產,而是表示簡單再生產受到阻礙,也就是簡單再生產不足。因為a(i)的剩餘產品的形成和出售本來是簡單再生產的正常現象,所以就是在簡單再生產的基礎上,我們在這裡也看到了下述各種互為條件的現象:第i部類形成潛在的追加貨幣資本(所以從第ii部類的觀點來看,就是消費不足或有效需求不足);第ii部類的商品儲備擱置起來,不能再轉化為生產資本(所以對第ii部類來說,就是相對的生產過剩);第i部類的貨幣資本過剩,第ii部類的再生產不足。第i部類已經將足夠的生產資料賣給第ii部類,第ii部類應當可以進行再生產。只是第ii部類前一次生產的商品尚未賣完,手中的貨幣短缺,難以再次向第i部類購買同樣規模的生產資料。第i部類的貨幣積累導致其在下一次循環中產品難以賣出。

    關於這一點,不必多談。我們只要指出,在說明簡單再生產的時候,我們的前提是,第i部類和第ii部類的全部剩餘價值是作為收入花掉的。但是,事實上,剩餘價值的一部分作為收入花掉,另一部分則轉化為資本。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有實際的積累。積累是靠犧牲消費來進行的這種一般的說法,不過是和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相矛盾的一種幻想,因為這種幻想假定,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是消費,而不是剩餘價值的攫取和資本化,即積累。因果倒置。這種將積累視為節欲的幻想仍然是現代庸俗經濟學的主要思想。

    現在,我們要比較詳細地考察一下第ii部類的積累。

    iic方面的第一個困難,即怎樣由第ii部類的商品資本的一個組成部分轉化為第ii部類的不變資本的實物形式,是與簡單再生產有關的。讓我們採用以前的公式:

    (1000v+1000m)i和

    2000iic交換。

    假如第i部類的剩餘產品的一半,即1000/2m或500im,再作為不變資本併入第i部類,留在第i部類的這部分剩餘產品,就不能補償iic的任何部分。它不轉化為消費資料(在轉化為消費資料的場合,在第i部類和第ii部類之間的這部分流通中發生的,是實際的互相的交換,也就是雙方的商品換位,這不同於以第i部類的工人作為媒介的1000iic由l000iv進行的補償),而要在第i部類本身內作為追加的生產資料來用。它不能同時在第i部類和第ii部類完成這個職能。資本家不能既把他的剩餘產品的價值花費在消費資料上,同時又對這個剩餘產品本身進行生產消費,即把它併入他的生產資本。因此,和2000iic交換的,已不是2000i(v+m),而只是1500,即(1000v+500m)i。這樣,500iic就不能從它568的商品形式再轉化為第ii部類的生產(不變)資本。於是第ii部類就會發生生產過剩,過剩的程度恰好與第i部類生產已經擴大的程度相適應。第i部類的實物積累導致第ii部類的生產資料不足,第ii部類的再生產應當是不足的。同時,由於500im沒有與相應的iic交換,因此,第ii部類前一次生產的商品也沒有賣完(生產過剩)。與前一種情況不同的是,第ii部類貯藏的貨幣量不變,而第i部類資本家的個人消費減少500。如果第i部類資本家手中有500貨幣,可以購買剩下的iic。這樣,第i部類的資本家的消費不變,實物積累500,貨幣減少500;第i部類的資本家的商品全部賣完,手中多出500貨幣,相應的再生產用的生產資料減少500。第ii部類的生產過剩也許會這樣嚴重地反應到第i部類上,以致第i部類的工人用在第ii部類消費資料上的1000,也僅僅是部分地流回,因而這1000也不是以可變的貨幣資本的形式回到第i部類的資本家手中。這時應當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應當將這種變動推演到再生產和再再生產的結果上,比如按同樣的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餘價值的比例,以便更清晰地考察最後的結果會發展到什麼地步。第i部類的資本家將會發覺,僅僅因為他們有擴大再生產的企圖,就連規模不變的再生產也會受到阻礙。這裡還要注意,第i部類事實上只有簡單再生產,公式中列舉的要素只不過為將來的擴大,比如說下一年的擴大,進行不同的組合罷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