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都市小說 > 文娛行者

正文 第七章 節目之後(一) 文 / 張秋楓

    《對面》節目播出,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張斯被追捧了那麼長時間,終於上電視節目,不再是演講,而是談些「題外話」,這是大家感興趣的地方。

    儘管節目的內容不多,也很淺,許多事只是一筆帶過。

    但還是滿足了許多觀眾的好奇心,大家通過這期節目,多多少少從整體上瞭解張斯。

    整體而言,效果還不錯。

    節目顯得很輕鬆,時有笑聲傳出,偶爾則是些令人感動的東西,尤其張斯眼睛濕潤那一節,他本來已經快速地躲避,可惜被攝影機清晰地抓到了,而恰恰是這一躲避的動作,感動了許多人。

    大家從這一動作中,能體會到那份屬於讀書人的矜持,同樣,還有張斯在情感方面的內向。

    因為時下的明星或是選秀節目的選手,每每總喜愛上演苦情戲,唱首歌之前,定要給大家哭著報告一下,自己的奶奶或者什麼人去世了,他們很愛自己,自己很傷心。

    這種拿著死人拉選票的事,看多了會令人很反感。

    張斯這一下意識的動作,明顯獲得了更加的效果。

    令人驚訝的則是有關「三劍客」的內容,看節目之前,許多人確實是抱著懷疑的態度,但知道了張相文與謝敏振的身份後,又感覺懷疑有誤。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讀書人自然與讀書人在一起,再加上馮濤幽默風趣的敘述,大家腦中難免會想像:

    一個學校神秘的校長,一個怪癖的老師,一個才華橫溢的學生,一起緩步在校園的花園中。

    大家都在艱苦地上課,只有他們悠然地晃悠,講述一些典雅而逗趣的笑話,談論一些古代歷史的細枝末節,或說說各人的奇見異聞。

    而這些話題需要基礎,那些路過的人聽了莫名其妙,三人卻能爽朗地大笑。

    單是想一想就感覺這畫面美極了,兩老一少,談笑風生。

    尤其是一些中學生,這樣的事情在他們看來,是個奇跡。

    校長陪你散步?還談笑風生?做夢都做不到這種事。

    也許,每次看起校長的時候,都想拿個棍子衝上去,給他後腦勺來一下呢,儘管並不真敢這麼做。

    對於前段時間的質疑,有了一個肯定地回復,用事實封住了那些人的嘴。

    在此之後,張斯的評價又高了一截,而《百家講壇》的關注度明顯也有所提升,這確實是一個雙贏的局面。

    當然,事情並不到此就停住了。

    大家不再質疑張斯,卻對他更有興趣了,開始深挖他的資料,並作出各種評論。他的一些親友,都被人問及,或是接受了採訪。

    很快,報紙上出現了一片文章《才子的誕生》:

    「看張斯同學的演講與節目,對他感到由衷的佩服。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在他的演講中學到了很多東西,包括內容、方式等很多方面。

    現在大家對他很追捧,問到原因,能說出一大堆,總結而言就兩個自:才子

    大家對才子有種崇拜感,尤其一些年輕的學生,不單單是崇拜,還跟著模仿。

    我在學校發現一些學生,學著他說話的語氣,做著與他一樣的手勢,並且很想擁有與他一樣的衣服。

    正因為如此,我感覺,我應該站出來,與大家尤其那些學生談一談才子是怎樣誕生的。

    首先,不無批評地說一句,你們的模仿真的很拙劣,因為太表面,太膚淺,太幼稚了。

    張斯的才華是否源於天賦,我並不能像別人那麼肯定,因為他從來沒有承認過,我也沒從他的節目中看出這一點。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他的知識,是憑著實實在在閱讀積累出來的。

    沒有哪個才子,單憑一句天賦就可以造就的。

    大家見過他的書桌,記者隨意地從裡面摸出了十幾本書。

    這是他的課外讀物,如果看的仔細些,還能看見裡面密密麻麻的註釋。這些書也許不見得有多大高深,可它能代表一個人的習慣,也能看出一個人的堅持。

    在此,我想對那些質疑者與模仿者問一句,這些書,你們聽說過麼?你們看過麼?

    或許有人認為這麼問太過刻薄,太過諷刺,其實我並沒有這個意思。

    只因為現在的學生是不讀課外書的,尤其是一些真正的好書,一些我們民族流傳下來的精粹。

    偶爾抓住學生看課外書,翻開封面,都是些花花綠綠的女性畫面,若是些好書,就放他一馬,可看到這些東西,就實在不想原諒他們了。

    對於這樣的人,把張斯的書房送給他,他會有什麼反應?

    我猜是不屑一顧。

    通過張斯班主任的介紹,我們知道,張斯整天做的只有一件事:讀書

    一個人若是從小學開始讀書,讀到高一,這中間約有十年時間。

    而十年時間,又是記憶力最好的十年,那麼他記下來的東西是非常可觀的,如果能堅持不屑的話,可以說,他的學識是非常駭人的。

    當然,因為理解力的緣故,年齡也會是讀書的一個限制。

    可是這沒什麼好擔心的,因為讀書可以促進思維,是一個真正的益智運動。

    有時候,你並不需要理解書中的真正含義,就像舊時的先生,教學生讀書總是以背誦為主。因為隨著閱歷的增加,年齡的增長,那些不理解的東西會很會自然地理解。

    從張斯的身上,完全能看出這種痕跡,談吐優雅,所學駁雜,這完全是隨著時間一步一步積累出來的,取不得半點巧。

    一個人若能像他這樣靜下心來,慢慢地讀,細細地讀,到高中時講解一下三國的種種,手到擒來,根本算不上什麼奇事。

    我相信有天才,但我並不迷信天才。

    那些值得人推崇,值得人尊敬的才子,一定不會單單有幾分天才那麼簡單。

    在這背後,往往是對痛苦的堅忍,是夜以繼日的苦讀。

    在此,我想告訴某些人,如果沒有這些努力,就不要學這個,學那個。

    因為,這完全沒有作用,學那些灰色的默默前進,會讓你的人生光鮮亮麗,學那些張狂的光鮮亮麗,會讓你的人生默默變成灰色。」

    這是一篇有針對性的文章,因為在《百家講壇》開播後,隨著節目的火熱,一些年輕人開始模仿裡邊動作,裡面地講話方式,甚至裡面的衣著。

    但模仿的多了,就會惹人反感。

    張斯講的有趣,那畢竟是有學識基礎的,不可能人人都做的到。明明做不到還勉強去做,就是實實在在的「東施效顰」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