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都市小說 > 文娛行者

正文 第九章 節目之後(三) 文 / 張秋楓

    對於一些細心的人,在調查之後,還是聯想到了一些東西。

    因為許多報紙披露了張斯家人的信息,其中單雲清佔了大部分,偶爾也提到了張倩依兩人。

    對於更遠一段時間的那場爭論,許多武俠小說還清楚地記得,提到張若虛的時候,曾牽扯到了張倩依。

    以對張倩依的親密程度而言,張若虛和張斯似乎存在著某種相似性,那麼,這兩人是否存在著什麼關係呢?

    當然,很少人會猜到這二者原是一個人。

    因為報紙宣傳的緣故,張若虛被人的定位大概是一個四十左右的中年人,儘管他本人從未承認過,可讀者的潛意識非常強大,根本未曾將他與一個高中生聯繫在一起。

    此外,這次意外走紅的,無疑是桃源中學的「三劍客」了。

    張相文與謝敏振完全沒有料到這種事,許多人對馮濤的隨口一提產生了極大的興趣,而張相文與謝敏振的原身份也對這種興趣起到了催化作用。

    「三劍客」的組合本身確實也吸引人,一個少年才子,一個業界泰斗,一個原大學教授,這種強勢組合,在一個小小的中學中出現,想不引人注意都不行。

    同時,也使得桃源中學出盡了風頭,給普通觀眾的一個模糊感覺就是,這個學校藏龍臥虎。

    當然,對這個組合的關注,大家還是比較善意的。

    在對張斯的宣傳中,這一事實,無疑成為了使人驚奇與讚賞的佳話,張相文與謝敏振給人的總體印象,也成了年老而活潑,才高而坦蕩的形象,同時,還帶著點讀書人的怪異。

    這場小有規模的議論,算是替張斯正明瞭,此後再也沒人提及他的演講是節目組作假這種話。

    至於學術界的討論,比娛樂界來的遲些。

    不知是否因為張斯年少的緣故,他遭遇到的抨擊比易中天少的多,大部分人還是從欣賞的角度來看待他的。

    也有嚴厲些的文章,比如這篇:

    「現在大家對《品三國》一片叫好,我並不反對。

    單從普通觀眾的角度來看,這個節目確實已經夠『高品味』了。但從學術角度來講,其中還是有許多問題的。

    首先說一下內行與外行的問題,張斯同學如此還是個高中生,所學所知,其實全憑自己理解得來。

    通過這種『野狐禪』修煉出來的『野翰林』,如果說是內行,就實在有點令人發噱了。

    對於許多觀眾稱其為『專家』,我還能理解,因為大家並不瞭解其中的細枝末節。

    對於許多專業人士,還一味激賞,我就很難理解了。

    學術問題是個很內行的事,外行不是不能講,但外行講內行的話,往往會出現許多錯漏。

    《品三國》的問題主要在於,使得學術庸俗化,娛樂化,甚而是娼寮化了。

    學術本身是很嚴肅,也崇高的。

    張斯同學卻使得這些統統不見了,許多人對他的語言很讚賞,說是通俗易懂,幽默風趣,這也正是我要批評的地方。

    學術有學術的語言,這是它自身品格的一種體現。

    《品三國》中,完全看不出這種高雅的語言,而是在扯家常。

    這是沒有責任心的一種表現,為了獲得觀眾的喜愛,竟將一些史實拆開打碎,用現代語言重新包裝,而不顧歷史本身。

    這種用學術來獲得經濟利益的手段,完全是娼寮化的……」

    ————大學某教授

    這是從總體上的評價,不好判斷是非,往往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評價的傾向,完全憑作者的喜好。也有一些比較實際,列舉了令人信服的例子:

    「從一般觀眾角度而言,我還是非常欣賞這個節目的,不過裡面有些錯誤或是不足,還是應該指出來的。

    第一,資料運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特別是清代樸學家王先謙、趙一清、王鳴盛、錢大昕、沈欽韓,潘眉、侯康、梁玉繩等人的註釋考證以及叢書、類書有關三國史的資料等等還沒有充分利用。

    上述資料,有許多是零金碎玉,搜集起來頗費功力,但專攻三國史的人,這項工作必須要做。

    此外,今人之著作,采擇面也比較窄,史家和書名太多,恕不一一列舉。

    第二,文中有不少硬傷及註釋翻譯欠妥處,我在後文將一一舉出。

    第三,有些邏輯思維方法和學術見解不無需要商榷之處。

    第四,張斯的歷史觀點有的不是歷史唯物主義的,他的史觀只是強調人性、制度、文化等等,而沒有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係來看問題。

    有些青年人對馬克思主義冷漠了,但這其實很有用,很重要,應該花些時間研究一下。

    第五………」

    像這樣的評論,看不出作者的明顯傾向,但所列所舉,均是確有其事,即便不喜歡,也沒書名話可說。

    至於之言片語的評價,就更多了,完全不成系統。

    「以《三國演義》為假想敵,用歷史來要求文學,對文學不公平——傷害了《三國演義》作為一部偉大的作品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

    ————葛洪

    「大眾化不是娛樂化、通俗不可庸俗、普及不能粗鄙。」

    ————某教授

    「《品三國》的文字卻很粗糙,不值得一讀。如果只是聽聽他在《百家講壇》的講座還是不錯的,因為這樣的東西更適合視聽而不是閱讀。」

    ————許令

    「大家對張斯的批評大都處於誤解,在我看來,他的演講是極好的,確實值得許多老師學習。」

    ————張春

    「張斯對普及歷史知識,做了很大貢獻。把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從追捧影星、歌星、玩電子遊戲,看無聊的肥皂劇的現場,拉到了『百家講壇』來。能多瞭解一些中國地歷史與文化,總比拿著螢光棒在台下起哄,迷失自我強的多。」

    ————某專家

    「許多人的批評我很看不慣,純粹出於一種『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的心理,有理沒理都來瞎湊熱鬧。張斯的演講並沒那麼多毛病,許多問題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哪有一棒子打死的?按捺不住的話,自己也可以去試試,不必在這兒瞎罵人。」

    ————佚名學者

    「讓一個高中生講歷史,有點太荒唐了……」

    「張斯缺少一個嚴肅的心態,做學術不是說相聲,可以那麼隨便。他的語言太隨便,不夠精煉,對許多史實問題說的過於模糊……」

    「大家太過苛責了,他還是個中學生……」

    「對曹操的評價應該是《品三國》最大的缺陷出,張斯只顧著新穎,卻提出了寧做『真小人』,不做『偽君子』的說法,實則上,說在傳播一種消極影響……」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