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都市小說 > 文娛行者

正文 第四十五章 身家豐厚 文 / 張秋楓

    《春江花月夜》經港台一帶的渲染,向南洋輻射。

    許多著名歌手,都發表了自己的看法,表達了對張斯的喜愛與崇敬。這使得專輯影響力擴大,銷售如潮,以至於這也成為一種現象,在各地報紙上出現。

    經過許多功夫,銷量穩定,終於到了尾期。

    而統計之後,得出數據,達一千多萬!

    「成績公佈,震驚樂壇,頓時人仰馬翻。百萬之數可封神,四百萬則屬巨星一流,達到千萬,除了至尊二字,無法形容。」

    這是報紙上的說法,並不很誇張,基本屬實。

    華語唱片並不具備全球發行的能力,因為經濟文化的劣勢,歐美人是不會聽華語歌的。所以這一成績只算了亞歐銷量,至於歐美,一些華人應該會購買,但不會很多。

    無論如何,單張千萬的數字就在眼前,張斯已經是眾神之上的至尊了。

    「確實很意外,就像做夢一樣。」黃霑在接受採訪時,有些哭笑不得,說道:「我們預測過結果,以他的影響力,大概能稍稍賺些,應該不會很多。所以製作的時候,都是精裝模式,偏於小眾類型。

    從封面到編曲,從水墨畫到整體風格,哪怕是幾行文字,也精雕細琢。按他的說法,是為那些喜愛他的歌迷準備的,並不需要很多。

    但實際情況出了些差錯,這也使得我們後來比較吃力。當然,得出這麼個成績,最大的感覺自然是欣喜,我們兩個老傢伙能親自參與,說來是一種榮幸……」

    在專輯發行之前,大家抱著各種心思。

    有熱烈期盼的,有純粹好奇的,有等著看笑話的……但面對這個結果,都是同樣的驚愕不已。一個業餘的歌手,為自己的歌迷作了幾首歌曲,竟然得出這麼一個成績,令其他歌手情何以堪?

    當然,其他歌手不會羨慕嫉妒恨的。

    因為他們始終認為,張斯屬於玩票性質,不會在樂壇久待。再者,這個成績實在太嚇人,他們離的太遠,除了仰望之外,已經生不出其它心思。

    而且張斯具有不可複製性,別人根本做不來。

    首先是歌曲的質量,十首華夏風的佳作,明明可以出十張專輯,偏偏湊在一起,別人如何能辦到?有樂評人說「這裡集中了十年的流行樂變遷,仔細琢磨,可以在短時間內推動大陸樂壇前進十年」。

    其次,他的身份錯綜複雜,屬於跨領域的人物。

    這次有好多不聽音樂的人,都來購買了專輯,數字非常驚人。這得歸功於他在文壇的作為,讀者遍地,已是無可爭議的「大陸第一暢銷」作家。

    讀者們即算對歌曲無愛,為了他們心中的「通俗文學大師」,「華夏第一詩人」或是「精神導師」,也要出一份力的。

    前世金庸的影響力,被人概括為「有井水出有金庸,有金庸處有議論」。

    而張斯的議論已經超越了他,儘管出道不久,尚缺積澱,影響力已有些類似。在這無數的人中,莫說是十分之一,即算是百分之一的人,來了興趣,買那麼一張專輯,這又是一個怎樣的數字呢?

    就連一些典雅的餐廳,也放了他的歌曲,這倒是第一次碰見。這類地方,屬於流行樂的禁區,通常只有一些古典的純鋼琴演奏,或是歷史上的經典曲目。張斯佔了作家身份的光,被人高看一等。

    由於是自己的完全原創,已有些人說他是「音樂天才」,更誇張的是稱「演唱藝術家」,由此他的專輯自然也就多了幾份「藝術感」,那些附庸風雅的人,對此十分推崇。

    「他是有功績的,大的出乎人意料。

    可能大家尚未意識到,很多少年的男女在討論《蘭亭序》的書法和王羲之的逸事,在辯駁青花瓷的年代與特色,在尋覓頭髮的故稱與型式……

    這些事如此細微,自然小的很,許多人讀了,或許感覺不值一提。但我知道潛移默化的力量,比晴天霹靂更有作用。這些細枝末節的功夫,遲早有一天,要令世人大吃一驚。

    我何以如此肯定呢?

    因為在無意之中,我摸索到了貫穿始終的線索。

    從《射鵰》到《神雕》的文風清雋,從《品三國》到《明朝》的歷史淵源,從現代詩到流行歌的古意盎然……一切都是今昔交匯的,在最先進的技巧中,藏匿著最醇厚的古識。想來,這並不是某種巧合。

    我們的文化有過斷層,所以年輕人與老年人的隔閡,十分之大。而我們的認知與道德出現了問題,隨著經濟的進步,混亂無比。這是因為,我們無所適從,在錯綜的社會面前,找不到心裡的歸屬。

    華夏是一個文化渾厚的民族,但眼下這代人,並不是有文化的華夏人。由於對自己的過往,缺少認知,我們難於判斷接下來走的路。慌忙從別人那兒學來的伎倆,或許是高明的,卻不見得適合我們。

    而尋根是一項艱難的事情,甚而無從著手。回望我們的遺產,煙波浩渺,我們傳承的手段顯得拙劣。而張斯尋到了方法,在不經意間,打開一個泉眼,涓涓之流,接連灌溉而來。這樣的功德,當世沒幾人比得上。

    猶記得那次去桃源,在圖書館前見到的景象。

    余先生穿著唐裝,踩著布鞋,背著雙手,在教許多孩童讀書。張先生也在場,一襲長袍,站在一旁靜聽,面上帶著溫和的笑意。余先生讀完了,他便上場,給大家解釋文意,兩人一讀一解,配合默契。

    那些少小的孩童,並不全能理解,卻坐在蒲團上,挺直腰板,默默地聽著。

    朝陽下的情景,令我心生感觸,桃源出現這樣多的有心人,何其幸也。如此功利倉皇的年代,還有人不聲不響,在做這樣可能完全沒人在意的事,這個民族,畢竟是有希望與前途的……」

    這是一篇文化界的評論,與歌曲已沒有什麼重要干係,不過是作了個引子。內中提及了許多事,是之前人們不曾想過的,倒引起了少部分人的深思。而它很快又淹沒在眾多喧鬧的評論中,並未引起世人的重視。

    專輯大賣,議論仍在繼續,由此帶來的事跡效益是,張斯忽然多了一大筆錢。

    所以有人開玩笑,說道:「當年《東風破》出來的時候,翻唱者無數,很多人都用作了商業,張先生卻毫不在乎。如今年紀大了,反而沒什麼氣魄,竟要跟我們這些小歌手奪些微薄的利潤。張先生是詩人,怎麼可以這樣庸俗呢?」

    讀者看了,不免好笑。

    「那是人家的歌曲,給你們用了一首,應該感恩戴德才是,怎麼還說這樣的話?張先生現在上有老,下有小,也需要養家餬口,生活壓力這麼大,你們怎麼就不理解呢?」

    這是坊間流傳的笑話,沒什麼惡意,不過是用來逗趣罷了。畢竟人家自己的東西,平白無故的,為什麼要給你用?

    雖然有攻有守,大概也是同一人編造出來的,實則是自說自話。用意是說明處在這樣的世界,誰的生活壓力都大。至於「上有老,下有小」多少有些揶揄的意思,重點不在單雲清身上,而在馮軒軒未婚先孕這件事上。

    由於下了許多功夫,這件事處理不錯,大家已可以用平常心來看待。

    正如現在有人以此來揶揄張斯,雖然有些取笑的意思,同時也說明,大家心中已經沒什麼芥蒂,感覺很正常。

    由此倒是牽涉起另外一個話題,許多人好奇,張斯的身家到底有多少?

    「從他發家的時候開始,首先是小說連載,《射鵰》由於是第一本,稿費並不很高,到一半的時候,才開始調整。之後的幾本,無論是《明朝》,還是《火與冰》,拿的都是業內最高價格。

    當然,這個價格是值得的,因為他帶來的收入,總是成百上千倍。

    加上平日的零碎文字,總共加起來,大概在百萬左右。這在一位賣文為生的作家來說,兩三年的光景,能有這麼一筆收入,還是很了不起的。此外,還有主講《品三國》那了出場費,也有數十萬。

    這些只是小頭,待《射鵰》發行,統有千萬冊,獲利便十分大了。將連載的稿費相加,也不過是它的零頭。《明朝》與《品三國》銷售稍低些,但兩本加起來,又超過了前作。總計算來,作者大概有四千多萬的身家。

    聽聞《桃源報》得以大力發展,全靠他的身家支撐,花費了不少。具體用了多少,除非拿到內部信息,已經不可考證。

    不過《桃源報》已在港台與海外築基,花費肯定不小。

    那麼,將前面的一切清零,我們重頭算起。

    《活埋》在美國賣得四百萬美元,兌換華夏錢幣,可值三千萬;歐美一帶,其總數大約有其一半;港台南洋一帶,屬於分賬模式,可得一千五百萬;大陸較南邊稍稍高些,在兩千萬左右。

    扣去稅務,此片淨收入約有六千萬。此外,唱片狂銷,獲利只比電影差些。將兩項相加,大概在一億左右。

    許多人看見這個數字,定要被嚇到。

    一個少年,短短兩三年的光景,積累到如此財富,怎能不令人驚奇?

    而他的致富之路,亦頗特殊,都與文藝相關。如此,可不可以說,國家富強了,對這類的服務的需要增加了呢?這是一條新路,可資許多人借鑒。

    不過,說來也真奇怪。

    張斯原是豁達大度的性格,花錢不知愛惜。家中裝修儘管低調,看不出富麗堂皇的氣息,而精緻典雅,是真正要花大價錢的。此外還在城中另買了房子,以作會客之所,傳聞酈清與雪倫都受邀在此暫住過。

    桃源城中,許多新建的圖書館與公共措施,也是他捐的錢。

    如今反倒不見這類事了,或許是倩依女士管的嚴,不敢再大手大腳花了?抑或是隨著財富日增,人也變得吝嗇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