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都市小說 > 傾國紅顏:大燕女皇

《》鳳唳九霄天下寒 第361章 :忍 文 / 自由精靈

    第361章:忍

    賜婚?

    這個念頭,來得快,去得也快。

    首先,她並不知道單延仁心裡是怎樣想的,佩玟又是否願嫁,她雖是帝王,卻也不願以王者之尊壓人,免得良願成空,生生弄出一對怨偶。

    不過,瞧佩玟丫頭的情狀,倒像是有戲,只是這事不能急,唯有徐徐圖之。

    佩玟見她如此模樣,心中不禁惴惴,卻又不敢多問,只眼巴巴地跪著,看上去甚是可憐。

    「你且靠近些。」殷玉瑤朝她招招手。

    暗暗吞了口唾沫,佩玟挪著雙膝,湊到殷玉瑤跟前:「皇上……」

    微微俯低頭,殷玉瑤輕輕道出一句話來,雙眸隨之一寒:「記住,此話自朕口中道出,入你之耳,再由你道出,說與單延仁知曉,倘若再有第四人知道,你在朕身邊的日子,也就到頭了。」

    「奴婢遵命!但凡有絲毫差池,奴婢願身受死難,肝腦塗地!」

    殷玉瑤這才點點頭:「去吧。」

    直到佩玟的身影消失在殿門外,她才微微吐出一口氣來。

    佩玟再次回到明泰殿時,天已黑盡,殿內沒有點燈,光線十分幽暗,她躡手躡腳地往裡走,不敢發出絲毫響動。

    直到繞過屏風,方見殷玉瑤斜著身子臥在枕上,後腦勺上的髻子已經鬆開,青絲軟軟地散開,有幾綹滑下榻,垂向地面。

    佩玟不敢驚動,忙又退了出去,卻聽殷玉瑤輕輕抬抬身:「辦妥了?」

    「已經妥了。」

    「他——是如何回答你的?」

    「單大人說,定不負皇上所托。」

    聽得這話,殷玉瑤沉默,再沒有作聲。

    佩玟福了福身子,側步退出。

    螓首微抬,殷玉瑤坐起身子,下榻走到桌邊,提起筆來,凝思良久,方緩緩運筆,寫下一個墨色濃郁的字來:

    忍。

    忍。

    忍字頭上一把刀,可很多事,倘若不忍,便會壞了整盤計劃。

    縱使她是皇帝,很多事上,不能忍,也得忍。

    單延仁,既然你懂得,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道理,那就應當能夠領會朕之苦心——朕要忍,你也要忍!

    為了心中最後那個目標,你只能暫時性的,將眼前的難阻當成泡影,堅定不移地追逐自己的信念,唯有如此,才能不為外物所移,破除萬難,終成大器。

    一連寫了好幾百個忍字,殷玉瑤方才覺得心中之氣稍平,整個人也鬆快了不少,剛想重新回到床上休息,殿外忽然響起殷玉恆的聲音:「皇上!」

    「什麼事?」

    殿門「吱呀」一聲開了,帶著一身清寒的露氣,殷玉恆大步邁入殿中:「看守東宮門的禁衛抓到個潛逃出宮的內侍,現押在殿外,聽候皇上發落!」

    「內侍?潛逃?」殷玉瑤聞言不由一怔,再抬眸細看了看殷玉恆的表情,頓知此事絕定然還有下文,而自己今夜,注定是難有好眠了,遂歎了口氣,道:「且把他押上來吧。」

    「是。」

    殷玉恆側身,朝殿門外一招手,兩名高大的禁軍夾著個身材瘦弱的內侍走進殿內,「砰」地將他砸在地上。

    「你且,抬起頭來。」

    內侍渾身一哆嗦,卻仍舊只是匍匐在地,半點不敢動彈,殷玉恆走過去,扯著他的頭髮,將他的臉給提了起來。

    殷玉瑤凝眸細看,卻不認得,當下面色微沉:「你是哪個殿的?為何干犯夜禁潛逃出宮?」

    內侍嘴唇咬得死緊,無論殷玉瑤如何盤問,就是不肯作聲。

    殷玉恆卻失去了耐性,重重一個手拐砸在內侍的胸膛上,那內侍當即「噗」地吐出口鮮血,暈死過去。

    殷玉恆鬆手,內侍立即軟軟地癱向地面。

    「不瞞皇上,這廝的一舉一動,早在末將的掌控之中,其實他不說,末將也知道,他為何出宮。」

    「哦?」殷玉瑤的鳳眉當即微微挑起,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他是為了給工部侍郎邱應通風報訊。」

    「邱應?」再瞥了內侍一眼,殷玉瑤的雙瞳已然幽深得好似冰窟,「他怎麼又與邱應扯上關係?邱應買通這樣一個人,又有何居心?」

    「邱應,原只是交平郡一個不入流的市井潑皮,用重金賄賂原吏部侍郎李貴,捐得洛丘府同知,後小心翼翼不斷鑽營,由地方遷任京官,又走了原工部尚書蔡桀的路子,晉為工部侍郎。」

    「竟有這樣的事?」殷玉瑤臉上浮出幾絲不悅,「怎不見單延仁提起?而且數次考績,似乎也未發現此人劣跡。」

    「只因邱應平時為人小心謹慎,當初蔡桀在時,他便小心翼翼地選擇了疏離,為此蔡桀還十分地不滿,欲將他擠出工部,故此,蔡桀下台之後,他非但沒受到牽連,反而因此獲得好評。」

    「難道,」殷玉瑤的目光霍地一閃,「他覺著侍郎這位置還不夠,猶想高昇?」

    「有道是,自古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難知心,末將雖然能探出他與內侍有所勾連連,卻也不知其真正意圖所在。」

    殷玉瑤沉默了——她早知道,無論自己如何努力,朝堂之上,永遠都不可能一片清澄,總有些看不見的污垢,被深埋在讓人不易察覺的角落裡,只要稍有浪湧,便會翻攪起無限的污濁。

    柄國數年,她愈發覺得,做實事,其實並不難,難只難在「人」上頭,本來思慮得好好的行政方針,一落到實處,總難免走樣,現實裡有太多她無法控制的因素,如深海漩渦,不斷地衝撞著她的意志,讓她頻頻有無法呼吸,即將遭受滅頂之災的感覺。

    看著她泛白臉龐上青色的眼眶,殷玉恆心中再次浮起熟慣的憐惜——萬斤重擔,挑在她一個人的肩上,要怎樣鐵打的骨鋼鑄的魂,才能拉動燕國這架無比龐大的馬車,使之朝著正確的方向運轉,而不被任何邪惡的力量,誘惑向萬丈深涯?

    帝王,實在比不得旁人,一個帝王的才學、見識、氣度、胸襟,往往決定著整個國家的命運,千千萬萬人的命運,她掌中那盞希望之燈,照亮的不僅是她自己,更是天下人心,倘若她不夠強大,讓自己被冰冷的現實所吞沒,那麼她所有的鴻圖大略,也將隨之化為飛煙。

    試問這世間,有誰解得她的痛苦?她的軟弱?她的悲傷?她的寂寞?

    「我累了。」

    輕輕地,殷玉瑤吐出三個字,眉宇之間,浮出絲疲倦——自十六歲上遇見他的那一刻起,生命便開始跌宕起伏,狂風巨浪,暗流湍湧,似乎無止無息,永無盡頭。

    「皇上,」沉默很久之後,殷玉恆再度開口,「要末將派人,尋回太子殿下嗎?」

    「太子……」

    提起已經離開自己十餘年的長子,殷玉瑤眼中浮過絲悵然,灰色黯翼褪去,逐漸被亮色取代——

    「我在這兒,便等同有你在!」

    錚錚誓言,乍然在腦海裡炸響,一股澎湃的力量從心海深處衝出,流向全身上下,將那些煩惱、頹喪沖得一乾二淨!

    殷玉恆長長地舒了口氣,他知道,自己已經不必再說下去。

    「皇上,天下人心,永遠不可能像您想的那樣乾淨,但是,也未必像您所以為的,那樣污濁,只要皇上不忘記心中之志,不管眼前的困難多麼巨大,都會過去。」

    「都會過去,是啊,都會過去。」殷玉瑤若有所思地點點頭,「你放心,朕不會忘記,連千夜晝那樣的魘魔,都不能摧毀朕,何況是他們?」

    殷玉恆又踏前一步,從懷中掏出個錦盒,放到御案上:「這裡面盛的,乃是當日出谷時,堯翁所贈靈藥三粒,服後強身健體,百病不侵,皇上不妨一試。」

    看著那錦盒,殷玉瑤目光卻是一閃——既有這樣的東西,為何一直不曾聽他提起?偏偏是現在才……?

    光是這樣一想,她整顆心便不免激動起來,臉上卻半點痕跡不露,點點頭道:「朕知道,稍後便服,你事務繁多,先退下吧。」

    「是。」

    待殷玉恆走後,殷玉瑤將那盛藥的錦盒拿在手裡,越看越是生疑,直凝默了半刻鐘的功夫,才將錦盒納入袖中,小心翼翼地收起。

    經過這樣一番波折,她心中余浪雖未平,精神勁兒卻已足了不少,又想起朝政之事來,便啟唇喚道:「佩玟!」

    「奴婢在!」

    「取朕的紫貂披風來。」

    「皇上是要出門嗎?」

    「嗯。」

    佩玟不敢多問,趕緊進內殿找出披風,又提了盞紗制宮燈,陪著殷玉瑤出了明泰殿。

    殷玉瑤一路走得很快,沒多時便到了議事院前,看守院門的侍衛迎上來,剛要亮聲請安,卻被殷玉瑤擺手止住。

    議事院中一片風清雅靜,殷玉瑤信步而入,原想著趁沒人,去查看一下院臣們批復過的奏折,忽聽側邊廳裡,傳出一陣爭吵之聲:

    「開啟海貿?那不過只是皇上一廂情願的想法!若不諳熟海上情形,以及具備先進的航海技術,貿然下海,不過是白白浪費人力物力,未見其功,先受其難,與其如此,不若把這部分人力物力,用在開墾拓荒,種植甘蔗、藥材、果樹等有經濟價值的作物上,所獲利潤雖然低微,但一年兩年累積起來,卻也甚是可觀,且風險低,操作易,不是比海上貿易更划算?」

    殷玉瑤聽至此處,腦子裡立即飛快地轉動起來,正在撥珠子似地劃拉著,卻聽另一個低沉渾厚的聲音響起:

    「元孟兄,你之所言,自然很有道理,可是在下也想請問你一句,這些東西種植出來之後,應當銷往何處?又如何才能保證種植者的既得利益?」

    先前說話那人頓時沉默,屋內好一晌寂寂無聲。

    看樣子,局面陷入僵持之中。

    其實,他們討論的,也正是殷玉瑤最近苦苦思索的——她雖然有開通海上貿易的構想,卻也更清楚,現在的條件和時機並不成熟,絕不能輕舉妄動,否則後果如何,孰難預料。

    可是財政吃緊,民生並不富足,卻也是事實,要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改善這樣的狀況呢?想來不單是她要思考的,也是朝中每一個有識之士,都要認真思索的。

    「或者,可以試試開通與倉頡、也牧的邊貿,這些東西,都是他們需要的。」

    「元孟兄,你想得太簡單了,且不說倉頡人凶悍,向來只知『搶-劫』,毫無『交易』的概念,再則也牧人……也牧人……」說到這裡,話音停頓,繼而微微上揚,「說不定,可以試試,與也牧人通商。」

    也牧?殷玉瑤心中也是「咯登」一聲響——這些年來,她和燕煌曦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流楓金淮倉頡等地,倒是忽視了也牧那大片風沙漫漫之處——只因也牧人由數百個零散部落組成,遷徙流動性極大,是以許多年來,從未有一位君主,將其視作「國」來看待,又因其地苦寒,其民彪壯,也沒有什麼人,對其起侵吞兼併之心,是以,反讓也牧人一直相對平安地生活到現在。

    如果,在燕國與也牧的邊地,設立互市通商,後果會如何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