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重生之商業庶女

《》章 節目錄 第一百四十七章 中東 文 / 均寧

    帕德裡斯是加州的一位議長,出生於一個美國的政治家族,對於華夏的那件事情到現在還在歐洲的某些勢力上流傳著,而在場所有的人都忘了蕭纖嫿出生於那個家族,更沒有多少的人知道風家到底是什麼樣的家族。

    帕德裡斯趕忙走了出來,「等等!等等!我們並沒有其他的意思,只是希望你在蓋世太保的事情上有所緩解而已,我們和你的母親還有哥哥有一定的交情,彼此之間不需要鬧得那麼的僵硬。」

    蕭纖嫿香肩一聳,「你絕的你的條件有說服力嗎?」

    丹特微微的蹙了蹙眉,「那麼我們拿中東和你交換如何?骷髏會當中有一位來自中東的王子,我們可以幫你聯繫,讓她與你進行合作。」

    中東(英語:middleeast,阿拉伯語:???,希伯來語:???)是一個歐洲中心論詞彙,意指歐洲以東,並介於遠東和近東之間的地區。具體是指地中海東部與南部區域,從地中海東部到波斯灣的大片地區。

    在地理上,中東的範圍幾乎涵蓋整個西亞地區,並包含部分北非地區,也是非洲與歐亞大陸的亞區。「中東」是歐美人使用的一個地理術語。

    一般來說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約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爾、沙特、敘利亞、阿聯酋和也門,巴勒斯坦、馬格裡布國家(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蘇丹、毛裡塔尼亞和索馬裡,由於阿拉伯世界歷史文化原因,一般認為屬於中東國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儘管地理上屬於中東地區的一部分,但是他們自身認為屬於歐洲;北邊的阿富汗有時也與中東聯繫密切

    根據距離歐洲的地理位置按遠近劃分成了:近東。中東,遠東。

    近東(areast),通常指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包括非洲東北部和亞洲西南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此稱已為中東取代,但兩者常通用。

    歐洲人指亞洲西南部和非洲東北部地區,但伊朗除外。遠東,是西方國家開始向東方擴張時對亞洲最東部地區的通稱,通常包括中國東部、朝鮮、韓國、日本、菲律賓和俄羅斯太平洋沿岸地區。

    中東大部分為西亞,但與西亞的區別是:1.中東不包括西亞的阿富汗,包括地處外高加索的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2.中東包括非洲北部國家埃及。3.中東包括了土耳其的歐洲部分。

    中東是兩洋三洲五海之地。其處在聯繫亞歐非三大洲,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樞紐地位。其三洲具體指亞歐非三大洲,五海具體指裡海。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其中裡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泊也是最大的內陸鹹水湖。交通便利,海陸空的路線。可順利運送石油到各國。

    位於「五海三洲兩洋」之地的中東,是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連接西方和東方的要道,也是歐洲經北非到西亞的樞紐和咽喉。中東在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的重要地位,使其成為世界歷史上資本主義列強逐鹿、兵家必爭之地。

    「中東」概念究竟包括哪些國家和地區,國內外尚無定論,但一般泛指西亞和北非地區。約17個國家。傳統上的「中東」一般說來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約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爾、沙特阿拉伯、敘利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也門、巴勒斯坦、塞浦路斯和土耳其。其中,除以色列和塞浦路斯外,都是伊斯蘭國家。而在這些中東伊斯蘭國家中。土耳其、伊朗為非阿拉伯國家。

    中東是當今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最敏感的地區之一。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20世紀90年代初,中東一直是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爭奪的焦點。中東的重要海灣∼波斯灣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資源(佔全世界石油資源的74%)。石油資源在世界能源中的地位逐漸上升,更增加了中東地區的重要性。另外,領土、淡水、宗教和運河的爭執也使中東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地區。

    政治概念上的中東問題系指阿拉伯國家(包括巴勒斯坦)與以色列之間的衝突問題,也稱巴以衝突。中東問題是資本主義列強爭奪的歷史產物。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地區熱點問題,至今已半個多世紀。中東問題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領土問題。

    關於中東問題的歷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四」概而言之,那就是:一個祖先,兩個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戰爭。

    一個祖先,兩個民族。巴勒斯坦古稱迦南,其居民稱迦南人,原是阿拉伯半島閃族的一支。約公元前11世紀,愛琴海沿岸的腓力斯丁人移居迦南。公元前5世紀,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首次稱該地區為「巴勒斯坦」,即希臘語「腓力斯丁人的土地」之意,一直沿用至今。

    約公元前1900年,閃族的另一支在族長亞伯拉罕(即基督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共同的先知)率領下,由兩河流域的烏爾遷徙到迦南。據《聖經》所說,亞伯拉罕與其妻撒拉生子以撒,他們便是猶太人的祖先。後猶太人逃亡埃及,摩西率眾出埃及返迦南,一直到二戰後建立以色列國,都是源於這一支系。

    亞伯拉罕與其妾埃及人夏甲生子以實瑪利,因被撒拉所不容,被趕至半島,繁衍生息,他們便是半島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後裔。2002年11月,阿拉法特在會見中國中東特使後,針對以色列外長內塔尼亞胡威脅要把他趕走,激動地對記者說:「我是阿拉法特,我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

    自古以來,中東就是東西方交通要道。備受關注。中東地區的地形,大部分是高原,高原的邊緣有較高的山嶺聳立。平原面積狹小,主要分佈在埃及的尼羅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伊拉克境內的兩河流域,它們分別是古代埃及文化和古巴比倫文化的搖籃。

    此外,地中海沿岸也有狹窄平原。在巴勒斯坦和約旦交界處,還有一個由於斷裂陷落而成的死海。死海湖面海拔為﹣415米,是世界陸地表面的最低點。

    「中東」不屬於正式的地理術語。

    一般說來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約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爾、沙特、敘利亞、阿聯酋和也門,巴勒斯坦、馬格裡布國家(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蘇丹、毛裡塔尼亞和索馬裡,由於其歷史文化原因一般認為屬於中東國家。而東北邊的阿富汗有時也與中東聯繫密切。

    中東的人種主要是白色人種。歷史上,東西方文化在這裡頻繁交流,多種民族在這裡匯聚。中東的各民族仍然保留著自己的宗教信仰和風俗習慣。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少數居民信仰基督教、猶太教和其他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都把耶路撒冷看作是聖城。文化上的差異也是導致中東不安定的重要原因之一。

    伊斯蘭國家是以伊斯蘭教為國教的國家,不一定是阿拉伯國家,也包括伊朗、巴基斯坦、孟加拉國、阿富汗、馬來西亞這樣的其他民族國家。

    其民族分別是波斯人、旁遮普人、孟加拉人(信了伊斯蘭的印度人)、普什圖人、馬來人。

    阿拉伯國家是以阿拉伯族為主體的國家的總稱。包括沙特、伊拉克、利比亞、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大部分是伊斯蘭國家,但也有不是的,比如黎巴嫩就是以基督教為主,但黎巴嫩人是阿拉伯人。

    約公元前1025年第一個希伯來人國家∼希伯來王國在迦南建立。公元前930年王國一分為二,北方稱以色列王國,南方稱猶大王國。公元前722年亞述國滅以色列國。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國滅猶太王國,兩國數萬臣民連同君主都被擄往戰勝國,史稱「失蹤的10個以色列部落」和「巴比倫之囚」。

    這是猶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再滅受波斯帝國支持的猶太國家。猶太人流散到南歐、地中海諸島、北非及中亞地區,這是第二次大流散。從公元66年始,巴勒斯坦猶太人多次發動反對羅馬統治者的大起義,均遭失敗。公元135年,羅馬皇帝下令將耶路撒冷犁耕為田。猶太人幾乎全部逃離或被逐出巴勒斯坦。這是猶太人的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大流散。三次大流散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所剩無幾。

    1948∼1982年間。阿拉伯國家同以色列在中東巴勒斯坦及其周圍地區進行的5次戰爭。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在這一地區的民族矛盾由來已久。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阿、猶矛盾在新條件下日趨尖銳,加上新、老殖民主義以及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國家對這一地區的爭奪,成為戰爭的主要根源。

    在英國積極支持猶太復國主義的情況下,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181(2)號決議,關於巴勒斯坦將來治理問題:英國在1948年8月1日前結束委任統治;委任統治結束後2個月內成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耶路撒冷及其附近村鎮158平方公里作為一個獨立主體由聯合國管理。

    當時阿拉伯國家堅決反對聯合國的分治決議,認為猶太人離開故地近2000年,阿拉伯人生活於此已近1300年,怎麼能讓出家園,況且猶太人的苦難並非阿拉伯人造成,不能以犧牲阿拉伯人的利益讓猶太人復國。

    當時的沙特國王曾說:「誰迫害猶太人,就從誰的領土上劃出一塊給猶太人」。事實上阿拉伯人在二戰時對猶太人非常仗義。當時聯合國的分治決議,在總人口佔少數的猶太人獲得了55%的土地,而且集中了巴勒斯坦全境絕大多數的淡水資源,並且都是肥沃的平原。而總人口佔多數的阿拉伯人只分到45%的土地,並且都是貧瘠的丘陵,而且領土首尾被分成3塊。

    1948年5月14日英國結束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佈建國。10分鐘後,美國承認以色列國。12小時後,阿拉伯聯軍進攻以色列。3天後,蘇聯承認以色列國。之後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非正式的戰爭開始。

    也正是由於猶太人依靠聯合國建立自己國家的幻想破滅了,所以他們認識到只有用武力才能實現建國。1948年,猶太人開始驅逐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近30萬阿拉伯人逃離家園。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等阿拉伯國家出動4萬軍隊(後增至6萬)向以色列進攻,佔領耶路撒冷東城區(舊城)、比爾謝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臨時首都」特拉維夫。

    開戰時,以色列武裝力量約3萬人。經緊急擴軍,採購武器,統一各派武裝力量。最後發展到10萬人,並於7月、10月和12月展開反攻與進攻。阿方由於內部矛盾,缺乏統一指揮,且受帝國主義掣肘,結果戰敗。阿軍亡約1.5萬人;以軍亡約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約、敘分別同以簽訂停戰協定(伊拉克未與以色列簽訂)。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區和約旦河西岸部分地區外,均被以色列佔領。近百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淪為難民。

    亦稱英法以侵埃戰爭或蘇伊士運河戰爭。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隻通過運河與蒂朗海峽,向埃及發動進攻,企圖重新控制運河和鎮壓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

    10月29日。以軍1個傘兵營在西奈半島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隊也越過邊界進入西奈,配合英、法爾後的進攻。當時埃及總兵力約15萬人。有坦克500餘輛,作戰飛機250餘架(堪用者僅100餘架)。

    埃及總統納賽爾為集中兵力保衛運河,下令駐西奈的3萬部隊撤回運河區。以軍共出動10個旅,由裝甲部隊率先突擊,5天內佔領西奈和加沙地區。31日。英法聯軍出動各型艦艇100餘艘(含航空母艦和巡洋艦10餘艘),先以200餘架飛機襲擊埃海、空軍基地。掌握制海權、制空權;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點實施傘降和直升機機降;6日,出動2.2萬名登陸部隊佔領上述港口。

    埃及軍民堅決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衛塞得港戰鬥中,充分發動和武裝群眾,軍民聯合,英勇作戰,並利用美、蘇和英、法之間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聲援下,英、法、以於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軍。埃軍亡1600餘人,損失飛機210餘架;英、法、以軍亡200餘人,損失飛機約20架。

    英、法軍於12月撤離。從此,美國便進一步插手中東事務。以軍於次年3月撤離加沙地區和西奈半島(由聯合國部隊進駐加沙和亞喀巴灣沿岸地區),但取得了通過蒂朗海峽的航行權。

    亦稱「六五戰爭」。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蘇對中東的爭奪加劇,以色列在美國支持下進一步向外擴張,借口埃及(當時稱阿拉伯聯合共和國)封鎖亞喀巴灣,於6月5日向阿拉伯國家發起突然襲擊。

    以軍乘埃軍早飯和軍官上班前戒備鬆懈之機,集中使用200架飛機空襲埃及各空軍基地,將埃軍絕大部分飛機摧毀於地面,爾後又擊毀敘利亞、約旦大量飛機;並出動22個旅實施多方向快速突擊,4天內佔領西奈半島和加沙地區,繼而攻佔耶路撒冷東城區和約旦河西岸地區,10日攻佔敘利亞戈蘭高地。埃及對以軍突襲估計不足,損失慘重。

    約、埃、敘先後被迫同意停火。結果,以色列又佔領6.5萬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領土,數十萬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趕出家園(表1)。第三次中東戰爭後,阿曼、以色列對抗繼續發展。埃海軍艦艇於1967年10月使用艦艦導彈擊沉以軍驅逐艦「埃拉特」號,首創導彈擊沉軍艦的紀錄。從1968年下半年開始,埃炮兵部隊向運河東岸以軍實施大規模炮擊。

    以軍則從1969年下半年開始向運河西岸包括開羅周圍地區實施戰略空襲。雙方還各派突擊隊偷襲對方。1970年8月停火。這兩年的戰鬥被稱為「消耗戰」。阿、以雙方分別從蘇、美得到新式武器裝備,為下次戰爭做準備。蘇、美對中東的爭奪加劇是導致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重要國際原因。

    亦稱十月戰爭。1973年10月,埃、敘為收復失地和擺脫美、蘇造成的「不戰不和」局面,向以色列開戰。伊拉克、約旦、阿爾及利亞、利比亞、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蘇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派部隊或飛機參戰。埃及(總統薩達特)企圖收復運河東岸部分失地,為爾後通過談判收復西奈半島創造條件。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