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抗日之鐵血大旗

《》正文 一七八 徐州大突圍和戰後華東2 文 / 津門青皮

    一七八徐州大突圍和戰後華東2

    一戰區以代電形式將蔣介石的手令內容及戰區措施下發各軍。其措施為:「查當面之敵,經我連日猛攻,勢已窮促,日內必可徹底解決。茲為兼籌並顧、應付西進之敵計,著由伯靈兄於艷日(29日)在東路軍內抽出87、88、155及61四個師,由李軍長漢魂指揮,星夜轉移於杞縣、太康,作總預備隊,並連絡黃傑、孫桐萱、劉汝明、李仙洲各部,相機擊攘西犯之敵。(2)攻曲興集、三義集之各軍師,著由薛總司令伯靈統一指揮,整理戰線,並留置有力之一部,固守蘭封附近國防工事,準備對東作戰。」日軍第10師團及混成第3旅團,5月28日正向亳州、渦陽進攻中。第16師團及混成第13旅團於26日攻佔虞城,同時向商丘外圍陣地進攻。當夜,黃傑第8軍退至商丘郊區一帶。27日,程潛電令黃傑:務須死守商丘,在蘭封地區之敵被擊殲前,不得放棄。但黃傑根本不執行戰區司令長官的命令,竟於28日擅自率第40、第24師退向柳河、開封,將第187師留防朱集車站和商丘。29日拂曉,第187師師長彭林生也率該師退走。商丘為日軍佔領。商丘的失守,嚴重地威脅了進攻日軍第14師團的薛岳軍的側背,第一戰區被迫再一次調整部署。5月29日晚下達命令,主要內容為:「西犯商丘之敵,其一部已竄至小扒車站、觀音堂各附近,我劉汝明部刻在亳州附近與敵對戰中。(2)我軍決於本月(29日)夜調整戰線,抽調5師以上兵力佔領淮陽、太康、龍曲集、杞縣、楊固集各要點,以待友軍之到來,相機殲滅西犯之敵;對三義寨、曲興集地區之敵(日軍14師團)改取守勢,待敵竄動,舉全力以撲滅之。(3)第102師、第187師即在睢縣附近佔領陣地,一部在寧陵,竭力遲滯敵之前進。爾後歸李漢魂指揮。(4)第71軍本日夜以87師一部開淮陽,主力開太康;88師開龍曲集附近佔領要點、構築工事,對亳州、柘城方面敵情須嚴密搜索及警戒。(5)第61師開楊固集附近佔領陣地,對東北嚴密搜索警戒;58師開杞縣附近佔領陣地,並派一部於邢口、柿園集附近,對睢縣、柳河集方面嚴密搜索及警戒;第155師集結於孫寨附近。以上3師統歸李軍長漢魂指揮。俞軍長濟時指揮第20師、第51師、新編35師與桂永清之第27軍(46師、106師)、胡宗南之17軍團(第1師、36師、78師),繼續包圍三義寨、曲興集地區之敵。」日軍「華北方面軍」因第1軍的第14師團被圍於蘭封地區,陷於苦戰,5月28日下令,命第2軍盡力以更多的兵力不失時機地逐次向開封東南地區進攻。第2軍當日命「第16師團(配屬混成第3旅團)確保歸德及其要點,主要從杞縣方面擊敗當面之敵;第10師團在繼續執行現在任務的同時,準備以有力一部緊急派往杞縣方面。混成第13旅團佔領渦陽後,即轉隸於16師團」。接著,於30日又將第10師團的瀨谷支隊配屬給第16師團,以加強其進攻能力。至5月31日,日軍第10師團已攻佔了渦陽、亳州,第16師團進至杞縣東。此時,日軍第1軍司令官更換為梅津美治郎中將。

    第一戰區根據形勢的發展,認為不僅由徐州西進的日軍已加強了力量,而且黃河北岸的日軍(混成第4旅團)正經封丘、貫台組織強渡,企圖增援被困於蘭封地區的第14師團;數日來,豫東方面的各軍激烈作戰,傷亡較大,已開始處於不利地位,於是決定令豫東、魯西的作戰軍即向西轉移。5月31日下達了《戰區兵力轉移部署方案》。主要內容為:第一,方針軍以避免與西犯之敵決戰,並保持爾後機動力之目的,即以主力向平漢線以西地區轉移。第二,指導要領(一)開封及其以西之黃河南岸,仍以守備部隊嚴密警戒,絕對阻止敵之渡河。(二)軍以潼關、洛陽及南陽各點為根據地,基此向西轉移。(三)但對於平漢路之鄭(州)、許(昌)、郾(城)、駐(馬店)各據點,同時以有力之一部確掌握之,以遲滯、消耗敵之兵力。(四)平漢線以東,則依第一線戰鬥部隊之行動與游擊部隊之擾襲,極力遲滯敵之西犯,以掩護主力軍轉移之安全。(五)軍主力之轉移完畢,爾後即憑有利地形,對預期沿平漢線南犯之敵,形成準備陣地,相機聯合友軍側擊敵人。第三,兵團部署(六)河防部隊1.開(封)鄭(州)守備區〔32軍(欠139師)〕、37軍(34師、36師、新編35師)歸商震指揮,擔任祖糧寨迄黃河鐵橋(不含)間之河防。開封附近應準備一部,協力孫桐萱軍之一師固守據點,擔任祖糧寨河防部隊,爾後隨野戰軍之逐次西移,亦同時西撤。2.汜(水)鞏(縣)守備區(53軍,新編8師)歸萬福麟指揮,擔任黃河鐵橋(含)迄井溝(含)間之河防,新8師應控置於汜水附近地區。3.洛(陽)澠(池)守備區〔70軍(欠195師)、45師〕歸彭進之指揮,擔任井溝(不含)迄張茅鎮(含)間之河防。(七)據點守備部隊開封、鄭州、許昌、郾城、駐馬店、周家口、淮陽、商水各駐守部隊,任主力軍轉移之掩護,以攻守兼施、剛柔並用為原則,基此遲滯、消耗敵之兵力。(八)平漢線以東野戰部隊羅奇師、劉汝明軍、馮治安軍、黃傑軍之一部、沈克師、張占魁騎兵旅、馬彪騎兵師之一旅,以上各部隊應以有力一部與各當面之敵保持接觸,依機會行動,以極力遲滯敵之西犯為主。(九)游擊部隊1.石友三軍仍服行原任務,依情況轉移於魯西。2.孫桐萱軍一部由曹福林率領,以魯西、豫東為根據地,與平漢線以東之野戰部隊切實連絡,以擾襲行動使敵之西進困難。依情況爾後或轉移於豫西地區。3.河以北各游擊部隊仍服行原任務,爾後相機向西行動,使道清西段之敵企圖渡河困難。(十)轉移部隊1.宋希濂軍向密縣轉移。2.胡宗南軍團(附36師、109師)向汜水、鞏縣轉移。3.李漢魂軍向禹縣、郟縣轉移。4.桂永清軍向洛陽轉移。5.黃傑軍向襄城、葉縣轉移。6.俞濟時軍向泌陽轉移。以上各部隊依脫離敵人及情況緩急程度,對開始西進之先後,應行精確之規定,以期秩序整齊。第四,後方機關(略)。6月1日,薛岳又下達了轉移命令,要求「各軍所派出之戰場掩護部隊,須沉著應戰,努力抵抗,遲滯敵軍,確實掩護我主力轉移之安全」,孫桐萱、商震兩總司令所部「應俟我主力軍轉移完畢,於6月3日夜開始轉移」。日本大本營於5月29日決定追擊行動停止在蘭封、歸德等地,並下達命令:「未經批准,不許越過蘭封、歸德、永城、蒙城、正陽關、六安一線進行作戰。」但「華北方面軍」根本不聽大本營的命令,於6月2日將第14師團也配屬給第2軍,並下達了向蘭封以西追擊的命令:「敵主力有開始向京漢線以西後退模樣。(2)方面軍決定首先向中牟、尉氏一線追擊敵人。(3)第2軍司令官應一併指揮第14師團及其配屬部隊,向上項指定一線追擊。另外,令一部迅速挺進,切斷京漢線。」6月3日,日軍第16師團攻佔杞縣、通許、陳留,新編第35師師長王勁哉放棄蘭封。4日,日軍第14師團佔領蘭封後繼續向開封進攻。5日夜,日軍從西北角攻城。6日凌晨1時許,宋肯堂率防守開封的第141師(欠第4旅,附稅警旅)退走,開封失守。此時日軍第16師團已佔領尉氏、扶溝,第10師團已佔領柘城。薛岳致電商震:「宋師擅自撤出開封,即令固守中牟縣城至中牟車站之線……非奉命令再敢擅自撤退者,決依法嚴辦。」但事實上由於有些高級軍官畏死或無能,豫東作戰中擅自撤退及私自逃走者大有人在。如屬主力軍的第29軍團第187師,「團長張鼎光於2日守杞縣豬皮岡時,擅自撤退;該師參謀長張淑民屢次煽動退卻,復敢棄職潛逃;旅長謝錫珍首先退出豬皮岡,未經報告師長,即便借口收容,擅自乘車南下;葉賡常旅長,當睢縣之戰時,突告失蹤,事後聞已易服赴漢(口)」日軍第14師團及第16師團的西進嚴重地威脅了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所在地鄭州及平漢路的安全。當時第一戰區雖然擁有近30個師的數十萬軍隊,而且大多為中央嫡系的所謂主力部隊,卻抵抗不了日軍2個多師團的西進。蔣介石決定決黃河堤,製造水障,以阻止日軍西進。蔣介石的這一主張並非臨時產生。早在1937年7月間,他的德國首席顧問法肯豪森就曾建議他「將黃河決堤」以阻止日軍。〔75〕1938年4月13日,正當台兒莊戰場上中**隊追擊部隊攻擊敗退嶧縣附近的日軍時,陳果夫曾致函蔣介石,準備在河南武陟縣的沁河口附近決黃河北堤。但他是為了「恐敵以決堤制我」而建議採取的反措施。他說:「沁河附近之黃河北岸,地勢低下,故在下游岸任何地點決堤,只須將沁河附近北堤決開,全部黃水即可北趨漳衛,則我大厄可解,而敵反居危地。」蔣介石批示:「電程長官核辦。」〔76〕徐州失守後,姚琮等主張在河南銅瓦箱決堤,恢復清咸豐5年(1855年)以前故道,使黃河水經徐州、淮陰以北入海。陳誠及其部屬則建議在黃河南堤黑崗口等處決口。當日軍於6月1日佔領睢縣,迫近蘭封、杞縣時,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即決定決堤,並通過侍從室主任林蔚向蔣介石請示,得到蔣的口頭同意。但程潛等深知此舉的後果嚴重,又以正式電文請示,經蔣以電文批准後才開始實施。〔77〕第一戰區召集黃河水利委員會及有關河防的軍政人員開會,研究決堤位置,最後選擇中牟縣趙口。遂令第20集團軍商震負責,限6月4日夜12時掘堤放水,同時將第一戰區司令長官部遷往洛陽。商震令萬福麟第53軍1個團施工。至6月5日上午,因地形關係仍未完工。蔣介石在電話中令商震「嚴厲督促實行」。商震帶參謀處處長魏汝霖去監工,加派劉和鼎第39軍1個團協助,並令工兵用炸藥炸開堤內斜石基。下午8時放水,因缺口傾頹,水道阻塞,又未成功。6月6日又重挖缺口,仍告失敗。統帥部及第一戰區對此「異常焦灼,日必三四次詢問決口情形」。商震又令剛爆破黃河大鐵橋的新8師增派1個團。該師師長蔣在珍觀察後建議改在花園口決堤。蔣介石及程潛予以批准。6月7日偵察,8日以第2團、第3團及師直屬工兵連執行掘堤任務,9日9時完工放水。〔78〕當時正值大雨,決口愈沖愈大,水勢漫延而下,12日又與趙口被衝開的水流匯合,沿賈魯河南流,使賈魯河、渦河流域的鄉村、城鎮成一片汪洋。水流淹沒了中牟、尉氏、扶溝、西華、商水一帶,形成一條廣闊的水障。急流的黃河水注入淮河時,淹沒了淮河堤岸,7月13日衝斷了蚌埠淮河大鐵橋,蚌埠至宿縣一帶,亦成澤國。日軍第14師團6月7日攻佔中牟,派騎兵聯隊於10日炸毀鄭州以南的京漢鐵路;第16師團第30旅團旅團長筱原次郎所率的挺進隊(步兵3個大隊)於6月12日炸毀了新鄭以南的京漢鐵路。由於水障的形成,日軍各部隊均停止了追擊。第14師團的一部被洪水圍於中牟縣城。日第2軍組織了1個工兵聯隊、6個工兵中隊的救援隊,用大批舟艇援救其被困部隊。位於氾濫區中心的日軍第16師團一部來不及撤走的車輛、火炮、戰車等重武器均沉於水底,並沖走、淹死一批士兵。日軍航空兵以飛機投食物、醫藥及救生設備共61噸半。位於氾濫區以東的日軍也迅速後撤。被洪水隔於新鄭以南的第16師團第30旅團的5個大隊就地組織防禦,也是靠空投解決軍需物資,最後由日軍第2軍派出的船艇隊將其撤回。6月15日,大本營令關東軍的混成第3旅團及混成第13旅團乘車返回東北。17日第2軍進行如下部署:第14師團在開封、蘭封集結。(2)第16師團在杞縣、睢縣、寧陵間集結。(3)第10師團主力在夏邑、會亭集、永城附近集結。只要水害涉及不到,即應以一部兵力盡可能長期保持柘城、鹿邑、亳州、渦陽地區。黃河決口,使日軍「華北方面軍」違背大本營指示越過限制的追擊被擋住了,使日軍進行武漢會戰的進軍路線也改變了,退至鄭州一帶的中**隊也免去被追擊之苦了。可是應該由中**隊保護的幾十萬中國老百姓卻因此而喪生,上千萬人傾家蕩產。國民政府十分清楚此舉在政治、經濟以及道德上的影響,所以在掘口放水的同時,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就對外宣傳:「敵佔據開封後,繼續西犯,連日在中牟附近血戰。因我軍誓死抵抗,且陣地堅固,敵終未得逞,遂在中牟以北,將黃河大堤掘口,以圖沖毀我陣地,淹斃我大軍。」蔣介石於6月11日又致電程潛,指令…:第一,須向民眾宣傳是敵機炸毀了黃河堤。第二,須詳察氾濫情況,利用為第一線的陣地障礙,並改善我之部署及防線。第三,第一線各部須同民眾合作築堤,導水向東南流入淮河,以確保平漢線交通。對千千萬萬無家可歸、無飯可食的人民,則未提及如何處置。整個徐州會戰(包括豫東作戰)至此結束。中**隊總計傷亡10餘萬人。日軍總計傷亡約3.2萬人,僅日軍第2軍1個軍在6月29日於徐州開追悼會時,有姓名的戰死人員即達7451人。

    日陸軍、海軍航空兵的作戰概況徐州會戰開始前,日本大本營「大陸指」第59號命令中之「陸、海軍航空協定」規定:「在華北方面的航空作戰,主要由陸軍擔任之。(2)在華南方面的航空作戰,主要由海軍擔任之。(3)在華中方面,消滅敵空軍,由陸、海軍協同擔任之;陸海軍各自作戰直接需要航空作戰時,分別由陸、海軍各自航空部隊擔任之。目前預定使用兵力(根據情況發展可以變更)為:陸軍航空兵偵察2個中隊(18架)、戰鬥3個中隊(36架)、轟炸2個中隊(15架),海軍航空兵艦上戰鬥機3個中隊(36架)、艦上攻擊機1個中隊(12架)、中型陸基攻擊機2個中隊(24架)。」在台兒莊攻擊失敗、準備發動徐州會戰時,陸軍航空兵又增加偵察8個中隊、戰鬥3個中隊、轟炸7個中隊,海軍航空兵增加第14航察隊、高雄航空隊、第2航空戰隊及蒼龍飛行隊等。總計有作戰飛機250餘架。南京失守之後的一段時間內,由於中國空軍尚未完成補充與重建,各戰場的制空權基本上掌握在日軍手中,日航空兵除直接支援其地面部隊作戰外,還經常對中國後方重要戰略基地進行戰略轟炸。但1938年2月18日在武漢上空遭中國空軍痛擊,被擊落11架;25日,日軍59架飛機轟炸南昌,又被擊落8架。此後日軍暫時減少了戰略攻擊(3—4月,僅在3月11日以30架飛機轟炸了西安),主要進行直接支援地面的戰術攻擊作戰,如2月8日第3飛行團以20架飛機轟炸小蚌埠中國守軍,支援其第13師團強渡淮河;3月17日第1飛行團以20餘架飛機轟炸滕縣中國守軍,支援其第10師團攻擊滕縣城等。至臨沂及台兒莊戰鬥時,日軍航空兵則極活躍,基本上每日都出動飛機支援第一線部隊戰鬥。據日軍統計,從4月初至5月末的2個月中,僅「華中派遣軍」方面的航空兵,為支援其地面部隊進行徐州會戰,共出動飛機1800餘架次,投擲炸彈900餘噸。當日軍飛機增加後,又開始了對武漢等地的戰略轟炸,同時也增加了所謂航空擊滅戰的任務,即轟炸中國空軍的基地和進行空戰,以期消滅中國空軍。但由於中國空軍及蘇聯航空志願隊的英勇戰鬥,在整個徐州會戰時期,日軍不僅並未達到擊滅中國空軍的目的,反而被擊落數十架飛機,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日軍的空中支援能力。(二)中國空軍的作戰概況淞滬會戰中中國空軍損失巨大。至南京保衛戰後期,中國空軍可用於作戰的飛機不足30架。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西遷(先至衡陽,又至貴陽、成都,最後在重慶),並於1938年3月間進行了改組,設參事室、顧問室、主任辦公室及軍令、技術、總務、防空4個廳。飛行人員一部分調往武漢、南昌等地,一部分赴蘭州地區接受蘇聯教官的短期訓練。國民政府用蘇聯貸款購買的蘇聯飛機,從1937年11月底開始陸續運至中國,中國空軍得到了新的補充。截至徐州會戰開始前,中國空軍作戰飛機的總數已有217架(其中波利卡爾波夫5雙翼戰鬥機97架,下單翼戰鬥機62架,圖波列夫2輕轟炸機47架,3重轟炸機及其他型號的飛機11架)。它們分別駐在南昌、武漢、西安、蘭州、武威、酒泉、襄陽等地機場。另外,2月7日中蘇簽訂了《軍事航空協定》,蘇聯支援中國抗戰,來華參加作戰的蘇聯航空志願隊也到了中國,與中國空軍並肩作戰。徐州會戰期間,中國空軍的主要任務是進行以武漢為中心的空中防禦,同時也對日軍實施戰略和戰術攻擊。在空中防禦作戰方面:徐州會戰期間,中國空軍在武漢、歸德、洛陽、長沙等地上空曾多次重創日軍飛機。其中最重要的是武漢上空的三次作戰。第一次,1938年2月18日,正當淮河阻擊戰和魯南兩下店反擊戰進行激烈之際,日軍轟炸機12架在26架戰鬥機掩護下(一說15架攻擊機在11架戰鬥機掩護下)空襲當時抗戰指揮中樞的武漢,駐漢口和孝感的中國空軍第4大隊大隊長李桂丹率戰鬥機29架迎擊,在漢口機場附近上空激戰約12分鐘,擊落日機11架(一說14架,另一說12架),中國飛機也被擊落5架,大隊長李桂丹、中隊長呂基淳及飛機員巴清正、王怡、李鵬翔5人殉國。第二次,4月29日,正當徐州外圍戰鬥在郯城以南激烈爭奪之際,日轟炸機24架在18架戰鬥機掩護下再襲武漢。中國空軍第4大隊和蘇聯航空志願隊共起飛67架迎擊,經30分鐘空戰,擊落日機21架,日軍飛行員戰死50餘人,跳傘被俘2人。中國飛行員陳懷民以負傷的座機撞擊日機,壯烈犧牲,中國空軍損失12架飛機。第三次,5月31日,正當豫東中**隊開始向豫西作戰略轉移之時,日軍轟炸機18架、戰鬥機36架再一次襲擊武漢。中國空軍與蘇聯航空志願隊並肩作戰,共起飛48架,經30分鐘激戰,擊落日機14架(一說15架),中國空軍僅損失2架飛機,陣亡中、蘇飛行員各1名。

    在戰略攻擊方面:中國空軍曾對台北及日本本土進行過兩次突襲,造成很大影響。1938年2月21日(一說23日)凌晨,中國空軍駐漢口的蘇聯志願隊28架轟炸機飛越台灣海峽,7時許到達台北松山機場和新竹大電力廠上空進行俯衝轟炸。這一行動完全出乎日軍意料之外,日方毫無防備。直至9時前後,日軍飛機才飛到台北上空,但志願隊已完成轟炸任務,並在台北市低空環飛一周後飛回中國。這次突襲,炸毀日海軍第一聯合航空隊鹿屋航空隊飛機12架及倉庫數座,並使新竹大電力廠遭到嚴重破壞。1938年5月20日,在中**隊安全撤出徐州包圍圈,日軍大肆宣揚徐州會戰殲滅中**隊主力時,中國空軍直屬第14中隊徐煥升及余彥博帶領隊員,駕駛2架馬丁0重型轟炸機自寧波櫟社機場起飛,到達日本九州上空,沿途經過熊本、久留米,福岡、佐世保、長崎等城市,散發了幾十萬張傳單,於11時安然返回漢口基地。這是日本有史以來第一次受到其他國家飛機的襲擊。〔80〕1937年8月15日,日海軍第一聯合航空隊木更津航空隊以20架96式陸基攻擊機從濟州島起飛,襲擊中國南京時,曾自詡為「第一次渡洋爆擊」、世界最初的「戰略航空作戰」等,〔81〕萬萬沒有料到中國空軍轟炸機竟能跨過大海,遠征到日本本土。全世界報紙都以大字標題報道了這一消息,許多國家的新聞媒介稱之為中國空軍的「人道遠征」,說明此舉在政治上、心理上起到重大作用。在戰術攻擊方面:中國空軍雖然因飛機數量太少,較少直接支援地面部隊作戰,但亦進行過許多積極行動。在徐州會戰期間,曾多次轟炸南京、蕪湖、廣德、杭州、新鄉、蚌埠等處日軍機場。如1938年2月初,正當日軍「華中方面軍」第3飛行團以杭州為基地,支援其第13師團猛攻淮河北岸中國守軍時,中國空軍襲擊了杭州機場,擊毀敵機數架。在台兒莊地區戰鬥期間,還曾多次直接支援地面戰鬥,並於3月24日以轟炸機14架轟炸了韓莊、臨城日軍,4月4日以轟炸機和戰鬥機27架轟炸了台兒莊東北、西北敵人陣地,4月9日以9架飛機轟炸從嶧縣後退的日軍,10日以飛機18架轟炸退至棗莊的日軍等。在豫東地區戰鬥期間,還曾轟炸過三義寨、馬牧集的日軍,並阻滯了日軍第1軍對其第14師團的增援等。

    會戰的影響「七七」事變以來,日軍長驅直入,雖在半年時間內侵佔了平、津、華北及滬、寧等62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土地,但在忻口、淞滬等許多戰役中都遭到中**隊的堅強抗擊,特別是在平型關戰鬥中曾被八路軍打死1000餘人,並未像日本陸相杉山元大將對日本天皇所誇「中國事變只需1個月就可解決」,〔82〕或像其參謀本部制訂的《在華北使用兵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方案》所規定的「約三四個月時間」進行全面戰爭,摧毀中國中央政權,〔83〕一舉解決中國問題。但日軍從未實施過戰役範圍的退卻行動,更未承認過戰鬥失敗,一直以「戰無不勝」的「皇軍」自居。台兒莊的戰鬥使日軍第10師團、第5師團這兩支號稱精銳的部隊在中**隊的包圍攻擊下倉皇退逃,連大批重型武器、軍需物資和士兵屍體都不得不遺棄戰場。對此,日本陸軍僅說是「破壞了日軍的傳統」,日本第2軍參謀岡本清福大佐只承認日軍「一到台兒莊即陷入廣大敵人包圍之中……由於敵我力量懸殊,所以我支隊撤退」,〔84〕都掩飾戰敗的事實。但經歷台兒莊戰鬥的日本士兵則有親身感受。如日軍第10師團第33旅團第63聯隊第2大隊的澀谷,僅就他個人所見到的該大隊局部戰況在日記中寫道:「我方死傷益見慘重,全不分晝夜嚴加防守,各中隊人數僅剩六七十人……大隊部無法支持……犧牲數百人生命佔領的場所又被敵方奪去,我隊含著淚隨大隊部後撤,退卻時向戰死者暫時告別。」〔85〕作為第三方的美國人,則毫不客氣地說台兒莊戰鬥「是日本建立現代化軍隊以來遭受的第一場引人注目的大慘敗」。〔86〕當然,中**隊在台兒莊的勝利,僅僅是一次局部性的勝利,戰役本身對中日戰爭的全局並不可能起決定性作用,但它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以實際戰例證明日軍並非不可戰勝,從而鼓舞了國民政府及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增強了全中國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並消除了一些人的對日恐怖心理,而這正是中國進行持久抗戰所必須具備的重要條件之一。另外,台兒莊的勝利不僅使日軍開始重新估量中國的抗戰力量,同時也改變了國際上對中日戰爭的看法。當時英、美、法、蘇等許多國家的報紙都以大字標題刊登了中國台兒莊作戰勝利的消息,並紛紛發表評論。據1938年4月9日倫敦路透社電訊說:「英軍事當局,對於中國津浦線之戰局極為注意。最初中**獲勝之消息傳來,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現已證明日軍潰敗之訊確為事實……英人心理,漸漸轉變,都認為最後勝利當屬於中國。」德國也報道說:「徐州方面中國抵抗力之強,殊出人意外」,「最慎重之觀察者亦不能不承認日本必遭失敗。」〔87〕這些社會輿論對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爭取外國政府的支援,有一定的積極導向作用。日本大本營因兵力不足及準備不夠充分,在佔領南京、太原後本來決定暫時停止進行大規模的進攻,制訂了所謂「戰局不擴大」方針,並下達了計劃,以爭取時間建立總體戰體制及擴大軍事力量。但由於台兒莊的失敗和侵華日軍當局為挽回面子強烈要求擴大戰局,並由於發現中**隊大量集結徐州等情況,被動地改變了既定戰略方針,在兵力不足及準備並不充分的條件下決定提前進行徐州會戰。當時日軍尚未完成擴軍計劃,根本無法從國內增派軍隊,只好從本來就感兵力不足的侵華日軍中調集部隊。在華日軍共約15個師團的兵力,調至徐州作戰約10個師團,結果造成投入徐州會戰的兵力既不足以完成圍殲徐州附近五六十萬中**隊的戰略、戰役任務,而留置後方的兵力更有捉襟見肘之憂,連守備同蒲、平漢、京滬、膠濟、正太、津浦幾條鐵路幹線上的要點都不夠用。如第1軍抽調了平漢路高邑、安陽地區的第16師團和新鄉、焦作地區的第14師團去徐州作戰,致使冀南、晉南守備空虛,不僅被迫放棄了長治地區,而且導致已經佔領晉南黃河北岸的第20師團遭到中國第二戰區部隊晝夜攻擊。這些中國部隊大多是在日軍進攻下已退至黃河以南、徐州會戰開始後又乘虛渡河返回晉南的。日軍第20師團被迫又放棄了蒲州(今永濟西)、芮城、平陸等地,保持運城、河津、聞喜,並將主力退縮至曲沃、侯馬、新絳地區固守。又由於第二戰區部隊破壞了鐵路和以炮擊控制了機場,日軍第20師團的補給完全中斷。當時日軍無任何兵力可供調動增援,不得不以空投進行補給,但飛機不足,無法滿足1個師團的需要,因此徐州會戰時期日軍第20師團不得不以搶掠民間糧食及以野菜、樹葉、青草充飢。事實上不僅第20師團陷於困境,而且華北被日軍佔領的所有地區都呈現不穩。日軍因兵力缺少,只能被動地進行防禦,完全沒有實施大規模出擊的能力,更談不上佔領新區。

    上述形勢對中**隊,特別是對第18集團軍(第八路軍)深入敵後、開闢敵後戰場、建立敵後根據地極為有利。曾說過:日軍「將華北兵力集中於徐州,華北佔領地就出了大空隙,給予游擊戰爭以放手發展的機會。」〔88〕敵後戰場的開闢及游擊戰的發展,反過來又牽制大量日軍,對正面戰場起到了相互支援和相互配合的作用。「整個游擊戰爭,在敵人後方所起的削弱敵人、鉗制敵人、妨礙敵人運輸的作用和給予全國正規軍和全國人民精神上的鼓勵等等,都是戰略上配合了正規戰爭」。〔89〕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主任陳誠在回答記者關於台兒莊戰勝的原因時也說:「山西境內我方有20萬之遊擊隊,遂使5師團之眾只能據守同蒲路線,不敢遠離鐵道一步……故台兒莊之戰勝在戰略上觀察,乃各戰場我軍努力之總和,不可視為一戰區之勝利。」〔90〕這雖然是指台兒莊勝利,但對中國整個戰爭來說,從戰略意義上觀察,也是如此。正是由於正面和敵後兩個戰場、正規戰與游擊戰兩種作戰緊密配合、相互支援,才更有利於中國的持久抗戰。徐州會戰前期、後期兩種不同的結局,使國民政府及統帥部多數決策官員和將領進一步認識到日軍並非不可戰勝,雖然短期內尚不可能,但中國的抗戰最終必將勝利,從而進一步堅定了持久抗戰的信心和決心。此外,決心還來自希特勒對中國施加的新壓力:正當徐州會戰緊張進行之際,4月間德國宣佈對中國禁運軍火,5月間又下令召回駐華軍事代表團,而英、美等國仍無實際上的援助,國民政府及統帥部感到依賴國際外力戰勝日本的希望暫時難以實現,認識到要靠自己進一步定下持久抗戰的決心,因此開始真正實行「向國內退軍」。〔91〕1938年6月9日,蔣介石發表聲明,宣稱當前戰局的重點不在於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防禦成功與否,今後的戰爭將在山嶽地帶進行等,並於同日下令在武漢的政府各機關、中央黨部、各大學及由滬遷來的工廠等向重慶、昆明轉移,最後完成以西南為大後方的戰略部署,徹底貫徹執行「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戰略方針,表示「始終保持我軍之戰鬥力,而盡量消耗敵人的力量,使我軍達到持久抗戰之目的」。

    手機用戶訪問: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