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堂歡 第249章 殿試、傳臚 文 / 召白
今年的殿試在宣政殿舉行,二月二十八日這天,參加的准進士和准明經共計二十一人。
唐朝這時候殿試還沒有成為定制,開元末天寶年間,有好幾年都是沒有殿試的,這些參加春闈的考生在通過禮部的省試之後,知貢舉禮部侍郎把通過的名單呈給聖上,由聖上欽定了一甲狀元、榜眼和探花的名單之後,就放榜公諸於天下。隨著李隆基年老,天寶這幾年殿試的時候更少,不知道李隆基今年的怎麼了,下旨要求今年春闈的考生參加殿試。
其實,參加殿試的這些人中同樣有人歡喜有人憂。在今年錄取的這二十一人中間,有不少的人才華並不太高,能夠通過省試一部分是因為門蔭的關係,還有一部分是純粹的關係戶了,當然,能夠通過省試也算是手眼通天之輩,此次殿試的考題基本上已經得到,答案是早就背好了的,怕只怕李隆基會一時興起,再隨即提問,到時候出了紕漏那真就倒霉透了。
當然,擔憂的還有這種考生背後的保薦人。
宣政殿中,早在前一天,鴻臚寺官員已經設置好了御座、黃案,光祿寺的官員也已經安排好了書案以及考生的座位。
二十八日這一天天還不亮,參加殿試的考生已經在宣政殿後的丹陛下排隊等候,有些考生起的早,飯食都沒有吃,有些緊張的沒有好好吃,這些考生都會領到一份宮餅充飢。文武百官也早早的入了宣政殿候著。
時辰已至,李隆基在高力士的陪同下升了殿,命大學士陳希烈從殿內黃案上把事先刊印好的考題交給了禮部官員,禮部官員把試卷放在了殿外的黃案之上,接受了文武百官和考生的參贊禮拜,隨後殿試開始。
考卷由皇家印書館負責,因為保密的原因,卷子是在二十七號的晚上印刷出來的。參加殿試的考生在殿外自己的座位上跪坐答卷,時辰從凌晨到日落,但是一般的情況基本上很少會用這麼長時間的。因為殿試皇帝是在的,作為九五之尊的聖上幾乎是不可能陪著這些考生從早到晚的。
殿外的考生鴉雀無言,都在奮筆疾書,憑借自己真本事進入殿試的學子胸有成竹,無心旁睹,而那些提前知道試卷內容的人也把自己的之前背好的內容填寫在試卷上面。
這次殿試的內容其實很簡單,一詩一賦,按照提前規定好的韻腳作詩寫賦,考題對聲韻格律要求還是很高的。
殿試的名次其實已經基本上是按照省試的名次來的,作為考官的李隆基不可能一個個看這一百多位考生的試卷。只有一甲三名由聖上在宣政殿御筆欽定。
殿試的時間用的並不長,對於站慣了大殿的文武官員倒也不算太難熬的時間,隨後不久,殿試的結果就出來了。李林甫把考生殿試的排次遞給了李隆基,李隆基翻了翻,倒也沒有多言,隨即點了狀元。
狀元叫羊襲吉,所作的一篇賦是誇讚開元天寶年的盛世繁華景象的,文章華麗而細膩,總之是一片拍馬屁的文章,在李清看來是沒有什麼實質性內容的,不夠勝在穩妥,除了歌功頌德,不會有什麼犯忌的地方。
這位羊襲吉,李清是不認識的,在他的印象中也不過僅僅是一個人命的存在,有關於羊襲吉的任何信息幾乎沒有。最近兩年,羊襲吉在長安城名聲不顯,也不知道為什麼就被欽定了狀元,不止在李清心中,宣政殿中不少的文武百官心裡也多有疑慮的。
名單公佈,羊襲吉激動地幾乎語無論錯,幸好之間禮部官員教會的禮節沒有忘記,連忙上前跪謝了聖恩,殿試的其他考生自然嫉妒萬分。
李隆基勉勵了兩句,讓羊襲吉退至一邊,看著手中的名單問道:
「誰是劉晏、王和之?」
雖然劉晏、王和之兩人對一甲多有期待,但也知道能不能中全憑運氣,兩人的詩賦做的也不錯,但是名次卻是被放在了最後。大殿之上,狀元的人選是公佈了,其他人的名次還沒有公佈出來,劉晏和王和之正擔憂地站在那裡,誰也沒有想到李隆基竟然會點名兩人,頓時有些手足無措。
劉晏、王和之疾步出列,跪在了大殿之上給李隆基行禮,兩人心中有竊喜也有不安,一旁站立的其他考生見聖上親自問劉晏和王和之,目光全部盯向兩人。
李隆基往前微微傾了下身子,看著跪在下方的兩人。劉晏是一個將近三十歲的人,而王和之卻是剛剛二十出頭的樣子,看上去也更年輕一些。
「哪位是劉晏?」
李隆基問道。
「臣是。」
劉晏往前跪行半步,高聲說道。
李隆基點點頭,劉晏和王和之兩人年紀差別比較大,李隆基也是能認出劉晏的。只不過看劉晏的相貌,李隆基已經沒有什麼印象了。
「朕記得以前召見過你,可還有印象?」
「那是臣年幼的時候,得蒙聖上召見,至今不敢忘。」
李隆基微笑著點了下頭,隨口說道:
「要不是前次李清提起,朕倒是都快要忘記了。沒想到當年的神童轉眼就成了朕的進士。」
劉晏小時候被李隆基召見過,這麼多年過去,劉晏很少在人面前提及。因為自身的落魄,即便是偶爾提及也常被被他人嘲笑,沒有人相信劉晏小時候是見過李隆基的。前些日子李清問過劉晏這件事情,劉晏也只是隨口說了一下。
劉晏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李清竟然在李隆基面前提到這件事。一開始劉晏和王和之兩人認為李清幫助他們,也不過是在考官面前推薦了兩人,現在看起來,怕是李清在當今聖上面前也提到過兩人的,說不定還專門介紹了兩人,不然,李隆基怎麼會在大殿之上單獨點名兩人?
劉晏心中的震驚和感激還繞在心頭,李隆基又開口問道:
「朕記得以前你的詩才就不錯,今天的殿試做的是什麼?」
「回聖上,一篇《財稅賦》。」
「哦?」
李隆基眼睛一亮,對高力士說道,
「拿來給朕看看。」
邊上早有人把劉晏的考卷遞了上來,高力士接過後放在了李隆基面前的龍案上面。
李隆基翻了翻劉晏的這篇《財稅賦》,裡面寫的是對大唐財政的一些看法和建議,雖然有些觀點跟現在實施的稅法有些衝突,但其中能夠做到言之有物,也確實不易。
李隆基點了點頭,其實把劉晏和王和之兩人單獨叫出來,是因為之前李清在李隆基面前提到兩人幫助《長安時報》盈利的事情,李清也在李隆基面前大家讚賞兩人在這些方面的才能。
這兩年,宮中、朝廷財政吃緊,李隆基是知道的,對於李清所推薦的這兩個能夠理財的人員,李隆基也多少有些好奇。正好這次的殿試兩人都入了圍,李隆基要親自面試一下兩人。
「嗯,沒有想到你對朝廷財稅有如此深的見解,這篇賦要比其他的文章言之有物的多。」
李隆基稱讚道。
劉晏忙叩謝聖上誇讚。
李隆基看著兩人問道:
「聽說《長安時報》是由你們兩人負責的?」
劉晏和王和之對望一眼,不知道李隆基突然問這個問題是什麼用意。劉晏拱手答道:
「《長安時報》為李侯創辦,我和王和之幫助負責報館事務。」
李隆基笑著說道:
「這件事李愛卿也跟我提及過,你們二人為朕仔細道來。」
大殿之上,就連李林甫都沒有想到李隆基哪來的這麼大興趣。諸多考生看著滔滔不絕的劉晏和王和之心生羨慕,而位列兩旁的文武百官卻不斷的望向站在一旁的李清,驚詫於李清對李隆基的影響力,李清旁邊的幾位官員也暗中拱手跟李清打了下招呼。
殿試的結果是劉晏被點為了傳臚,劉晏和王和之兩人賜「進士出身」。
殿試已過,李隆基一開始是想著把劉晏定成一甲的,但是先前卻是已經欽點了狀元、榜樣和探花,聖言難改,只好把劉晏定為了二甲第一名,王和之緊隨其後。
一切已畢,李隆基看著手中的殿試名單,詢問道:
「此次殿試,眾愛卿還有什麼意見沒有?」
「臣有本奏。」一個聲音突兀的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