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武俠修真 > 洪荒通史

大道小說網 第八章 法家立 文 / 小灰龍

    稷下學宮,位於齊都臨淄城稷門附近,乃是齊國君主設立,此地不僅是齊國文化聖地,更是天下學術中心。

    當時,四方游士、各國學者紛至沓來。儒、道、名、法、墨、陰陽、小說、縱橫、兵家、農家等各家學派林立,學者們聚集一堂,圍繞著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禮法、王霸、義利等話題,展開辯論,相互吸收,共同發展,稷下學宮達到鼎盛,「百家爭鳴」由此而來。

    對此,司馬光在《稷下賦》中說:「致千里之奇士,總百家之偉說。」

    此時,學正荀子已經在位主持學宮五十餘年,是時候功成身退、將學正之位留與其它大賢之人了。其它各學派之長紛紛前來稷下學宮,摩拳擦掌,必欲將學正之位收歸囊中。

    學正房中,荀子正襟端坐,外面走進來一位年輕人,此人不過二十多歲模樣,天庭飽滿,雙眼有神,身著白袍,手上拿著一支長筆,透著一種少年人難得的儒雅沉穩。

    年輕人朝荀子一拱手道:「不知老師喚韓非前來,有何吩咐?」此人乃是荀子門下得意弟子韓非是也!

    韓非乃是韓王室諸公子之一,天生口吃而不擅言語,但文章出眾,荀子門下無出其右。荀子愛其才,將其收之為關門弟子,發揚儒家文化。

    不過,隨著相處時間的增長,對於韓非,身為老師的荀子也是一臉複雜。

    韓非天資聰穎,過目不忘,更能舉一反三,偏生對荀子的儒家學說一點興趣也無,反而對歷代君王變法故事表現出極大地領悟能力。荀子屢次教導,試圖讓韓非矯正過來,不過卻再三失敗,終於無可奈何,只能聽之任之,要求韓非必須將儒、道、墨等每一家學說都要精通,也好為儒家的發展做些貢獻。

    韓非五年間學完諸子百家,花三年遊歷東周諸侯各國。

    遊歷回來後,又花一年時間於稷下學宮旁聽,對百家優劣瞭然於心。

    無奈的是,韓非這一荀子門下得意弟子至始至終都對儒學毫無興趣,荀子雖知這個弟子本事不凡,卻再也不敢抱有太多希望,只盼他能夠代替他儒門一脈拿下稷下學宮學正一職,也算能夠對儒門有個交代!

    荀子說道:「如今我要從稷下學宮退將下來,你可有把握替我儒門拿下學正一職?」

    韓非神色之間有些古怪,低著頭,似是深思熟慮,接著昂然而道:「回稟老師!學正之位,已是韓非囊中之物也!」

    一日後,稷下學宮學正荀子正式宣佈消息,自己將在一月後不再擔任稷下學宮學正一職,也不指定誰人接任,凡天下英才,皆可來稷下學宮各展所長,只要能力辯群雄,讓眾人信服,便能接任自己學正之位。

    消息一經傳出,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之代表為了學說發展,為了心中理想,紛紛前來稷下學宮,要爭這學正之位。

    時百家爭流,比較有名的學說有:老子道家、孔子儒家、墨子墨家、惠子名家、鄒子陰陽家、呂不韋雜家、許行農家、扁雀醫家、加上孫子兵家與鬼谷子縱橫家,如此等等,此十家學說再加上韓非的法家以及後來東進的佛教,一共有十二大學說。

    又因為後世下一量劫前佛道儒三家名頭最盛。漸漸蓋過了其餘九家,而成為量劫主角。人們遂將佛道儒稱之為「三教」,其餘九家稱之為「九流」。

    「三教九流」泛指歷史上地所有學派也!

    一月後,學宮人聲鼎沸,車馬如龍,水洩不通,各家學派學子擠滿了整個學宮。

    待得吉時已到,當任齊國國君齊襄王宣佈辯論大賽正式開始。齊襄王乃是齊宣王之孫。也是一位有著雄才大略地國君。齊襄王也是想通過此次大會為齊國找到一種治國之策也,好使得齊國能夠開創前所未有之局面,一統人界!

    眾位大賢都是磨刀霍霍,準備大展口才,推銷自己的治國之道,此刻聽得齊襄王已經宣佈開始辯論,自然迫不及待,當下裡整個稷下學宮唾沫橫飛、口水爭艷。

    就在眾人殺得難解難分之時,一個人靜靜地從儒門的地盤之上走到了主位台邊,朝齊襄王一拱手。眾人雖然並不認識此人,但也知道此人必是身屬儒門,而且敢於上來,必然也是有大才之人,當下便朝他點點頭。

    那人取出一劍,一印,抬眼望天,目光堅毅。又有微風吹來,揚起那人身上赤金色的長袍,獵獵風塵,遠遠望去,好似赤日朝陽一般,飄飄欲仙,好一個俊俏美少年。眨眼間,那個眾人眼中瀟灑飄逸的少年氣勢決然大變,好似看透世俗紅塵,渾身散發著一股滄海桑田的氣息。

    這一前一後,讓大家心中升起一股念頭,好像這少年體中還隱藏著另一種思想,不然怎麼會有這種迥然不同的變化?

    那儒門出身的少年站在台上,跪下身來,竟不向蓬萊島,而是朝著眾人所知的崑崙山方向行了三跪九叩大禮,而後站立起來,郎聲道:"今日我韓非上秉天道,得元始老師之大教導,荀子先生之大指教,特創立法家,以其為治國修身之道也!"

    說罷,少年用手上提劍代筆在虛空當中刻下一個大大的"法"字,就在此時,只聽得晴空一聲霹靂,橫貫長空,緊接著"轟隆隆"地雷鳴如那響鼓一般,一聲跟著一聲,響徹三界,將那辯論的眾人盡皆驚醒。

    只見那個"法"字有幾千丈大小,紅光沖天,幾可與日月爭輝,一剎那間,整個三界儘是知曉。

    少年又接著用手上的長劍繼續寫道"家"、"出"、"天"、"下"、"平"。合起來便是"法家出、天下平。",六個大字個個有萬丈紅光,直衝寰宇。

    眼下天下百姓受戰國亂世紛爭之苦,民不聊生,無日無夜不在盼望著天下重新一統,待見得天空中這六個大字,只個個拜倒,道:"望大賢憐我等頗多苦楚!救救我等!"那萬民念力一齊向那六個大字聚來,六個大字在紅光閃閃地同時又有金光漂浮期間。

    少年大喝一聲:"回!"便見那六個大字一齊撞進他手中的長劍與大印當中。

    八景宮中,老君微瞇著眼睛,神色複雜的看了眼清微天玉清境方向,喃喃自語道:「師弟倒是下了一步好棋啊!」

    彌羅宮內,元始天尊拍案而起,當場大喜出聲。這雲中子果然不負自己所望,終於在儒門一脈的基礎之上創立了跟闡教一體的法家學說。

    原來,元始天尊一早就在謀劃儒門,他也算得後世三教九流之存在,於是想利用儒門的氣運來成就闡教。

    元始有了這個想法,招來雲中子密議,親自幫助雲中子化出兩副化身,令其中一副化身和廣成子二人在人間傳下陰陽家和名家二脈,掩人耳目,目的就是吸引三界的注意力,讓雲中子另一副化身韓非能夠神不知鬼不覺的拜入儒門門下,借助儒門來創立法家。

    法家一成,由於韓非子的關係,便與儒門糾纏不清,儒門不滅,法家也當不斷絕。這樣,闡教的學說不但能夠廣為傳播,而且還能夠百世流芳。果然,正如元始所預料的,後世之中便有外儒內法之說的存在,可見儒法之間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西方極樂世界,接引准提二人對視一眼,卻是一臉欣喜,元始主動挑起麻煩,尤其在這聖人不出的年代,簡直是人人忌憚,想必接下來聖師和闡教之間的戰火恐怕就要點燃,東方從此多事亦!

    碧游宮中,通天帶著玩味的念頭看著下界的表演……

    媧皇宮中,女媧自顧看著地上,似有無盡大道一般……

    蓬萊島上,逍遙看著雲中子化身韓非創立法家,苦笑道:「未曾想到這元始也在謀劃與我?儒門難矣!」接著轉念一想:「老子壞了儒門,這元始天尊又來上這麼一招,看來是欺我蓬萊無人,若不再給他們一個報應,豈不是令吾蓬萊顏面盡失?」

    逍遙冷眼看著底下,細細的謀算了起來,他一定要讓這些愚蠢的傢伙付出代價!

    稷下學宮,韓非整出了這麼大的動靜,那些正在舌戰的大賢雖然驚奇,卻也是不以為然,三教九流中,哪一大學派的問世不是風雲變色,驚天動地?

    可韓非那"法家出、天下平!"一語卻是所有人都不能接受,開什麼玩笑,你法家出便天下太平,那豈不是說我等學說不能平天下了?

    狂妄,簡直是狂妄之極!這是在場所有大賢的心中想法。

    當然,這其中也有許多人為韓非的叛變感到不齒,頓時大賢們也忘了自己身邊那方纔還與自己爭得個你死我活的對手,立刻就結成了新的同盟陣線,將矛頭一致對準那站在前頭的韓非。

    一滴口水乃是雨露,一片口水那可就淹得死人了……

    唇槍舌箭,漫天飛舞!

    場上,唯有荀子的儒門一脈不知所措,一聲不吭,原本寄希望於韓非,希望他能夠代表儒門出戰,沒想到韓非竟然叛變,自立法家,不但壞了儒門大計,更是分走了儒門氣運,這如何能夠不讓儒門大賢荀子氣得踹不過氣來呢?

    荀子哆哆嗦嗦,一直講不出話來,看著台上那個意氣風發的得意弟子,覺得心中虧欠儒門,當場暈了過去。

    荀子暈了過去,雖然許多人注意到了此事,暗地裡嘲笑這儒門偷雞不成蝕把米,不但丟了臉面,而且還丟了氣運,不過他們可沒功夫理會儒門,逕直把焦點轉向韓非,一時吐沫齊飛,怕是要將韓非子給說的把頭埋進地底裡面去了。

    韓非眼看這陣勢,自己雖然覺得有些太狂妄,但卻怡然不懼,若沒有點兒水平怎敢來這兒叫囂,大喝一聲道:"今日我韓非建立法家,不服我者盡可上前與我一爭長短,定論雌雄!如此漫罵憑的辱了大家學說名頭!"

    眾位大賢心中暗暗警醒,看韓非此舉乃是有備而來,當下大家都收拾好心情,就要看韓非如何舌戰百家。

    當先一位白髮老者道:"黃口稚子,也敢談天下靖平?"

    韓非道:"學無先後,達者為師!此等問題,韓非不屑回答也!"

    那位老者聞得韓非此言,只面色通紅,手指韓非,道:"你……你……你……"氣得說不出話來。

    又有一位中年人道:"你年歲甚小,一介白衣,閱歷經驗全無,以何平定天下?"

    韓非道:"項橐七歲為師,甘羅十二拜相。平定天下但憑胸中才學,何須年高?"

    中年人接著問:"法者為家,何指?"

    韓非回答得飛快:"法家者,『法『、『術『、『勢『結合。『法『者,健全的法律與規章制度;『術『者,君王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勢『者,君主之權勢。三者結合,無往不利也!"韓非此套法家學說乃是集合闡教嚴格的等級制度和儒門學說所立,比起之前西周的禮樂之道有了很大的進步。

    眾大賢露出思索神色,而那正在觀看幾人辯論的齊襄王卻是連連點頭。

    如今處於東周戰國亂世,各諸侯國無論是攻打他過亦或是被他國攻打,第一要務便是擴軍備戰。擴軍備戰講的是雷厲風行,效率至上,因此,加強中央君主集權,而迅速做出決斷,一掃以往政令不通,拖拖拉拉的作風,必然是事半功倍也!

    齊襄王也是當世之雄,一直以來為著此事頭疼,此刻聽得韓非之語,自然是有茅塞頓開之感!

    而各家學派中的那些有見識有作為的大賢自然也能想到此點,當下便收起對韓非輕視之心,正視起韓非來!

    諸子百家中,名家擅長辯論,有名家弟子黃繚,上前道:「法,法人還是法物?法今亦或法古?」

    黃繚乃是當世大賢,韓非也不敢太過傲慢,一拱手道:"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天下萬物,無不可法者。"

    韓非道:"法之作用,一則『定分止爭『,如一兔走,百人追之。積兔於市,過而不顧。非不欲兔,分定不可爭也。"意思為:一個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對於集市上的那麼多的兔子,卻看也不看。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權已經確定,不能再爭奪了,否則就是違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韓非接著道:"法之作用,二則罰,賞罰分明。"

    韓非又道:"至於如何立法,乃是『不法古,不循今『也!世事向前發展,法也隨時而易,『時移而治不易者亂『,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

    韓非此言一出,眾人不禁轟然起來,竊竊私語,道個不停,連那台上醒了過來的荀子也是坐不安穩起來。

    荀子聽得韓非講述其法家學說,心驚不已,只因法家學說從根本上來說要推翻儒家觀點,比那和儒家針鋒相對地墨家還要為甚。

    現在諸國影響較大的三家觀念為儒、墨、道三家。三家雖思想主張各有不同,但是具有一種共同點:人類社會的黃金時代在過去,而不在將來。自古代的"黃金時代"以來,歷史在逐漸退化,因此,人地拯救不在於創新。而在於回到古代。這就是三家地"歷史退化觀"。

    是以儒家尊"周公",墨家尊"大禹"。道家更復古,將那伏羲、神農、軒轅"三皇"抬了出來。韓非法家的"不法古,不循今"直接動搖眾家學說根本立意所在。如何讓眾人安穩?

    眾人直將眼睛向那台上荀子望去!有譏諷者,也有疑惑不解者!大家都知韓非乃是荀子帶大,稱荀子為老師。當下社會,最重師門派系,荀子為儒家大賢,如今教出過這樣地徒弟,且看荀子如何解釋!

    儒家兩位大賢孟子與荀子乃是繼孔子之後的接班人,其中荀子精通百家,把持稷下學宮學正之位長達八十於年。因此,稷下學宮中也以儒家弟子為最多。當下便有儒家弟子站將出來。對韓非罵道:「韓非!爾乃荀學正徒弟。出身於我儒家,怎可如此忘本也?」

    一頂不尊師重道的大帽子就要扣將下來!

    韓非拱手朝著荀子一拜。昂然而道:「今日乃我法家問世,學術之爭也,與忘本何關?怎可強加於我?世人皆是「好利惡害」。正所謂「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學術也是如此!世隨時變,怎可因循而守舊也!?那與守株待兔何異?」

    韓非此言倒是借用了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惡」地觀點,但卻是絲毫不給儒家面子,直批儒家因循守舊、守株待兔。

    眾人又是一片嘩然,要知當時老師的權威尤在父親之上,韓非畢竟稱荀子為老師,而荀子之師,乃是儒家創始人孔子。韓非此言,與叛徒何異?

    荀子長歎一聲,對天無語,整個人都陷入一種濃濃的歉疚之中。他不但教出了一個欺師滅祖之徒,而且還敗壞了儒門一脈,有何面目再見世人?

    良久,荀子透過起來,示意眾人安靜下來,對著眾人道:「韓非雖是我儒門子弟,如今卻又創下法家一脈,再也不是儒門中人。今日乃學說之爭,眾位大賢請勿在此事上多過糾纏!至於儒法之間的因果恩怨,他日必有解決的一天。」

    緩了一緩,荀子最後咬牙的從最終一字一詞的吐出話來:「我荀子愧對師門,自此隱居造學,以贖其罪!」

    荀子說完,踩著蕭索的步伐,帶著滿身的傷害與悲意踏出了稷下學宮,從此,儒家孔子傳下的荀子一脈漸漸退出舞台,以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引領天下儒者,而孟子也被稱之為「亞聖」。

    荀子的離去,令在場諸人唏噓不已,大家即為了失去一個大敵感到慶幸,又為了一個可敬敵人的離去感到遺憾,不過不一會兒大家便收拾了滿腹心思,將矛頭開始轉向了韓非。

    於是,眾大賢不再與韓非糾纏儒法之間的關係,雙方就對著各自學說觀點論戰不休。

    韓非在稷下學宮與群賢舌戰三天三夜!舌風所指,無可抵擋!諸子百家一一敗下陣來。

    齊襄王當場宣佈,韓非將接替荀子出任稷下學宮新任學正。大齊將以法家學說思想治國。齊襄王也按照韓非法家思想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改革變法。

    齊國地尚武精神有了法家思想指引,齊國的國力也終於上了一個台階也!

    韓非一戰而名動天下,年少輕狂便創法家一脈,實在是空前絕後;法家一戰而揚名諸侯,為世人盡知,隱隱和儒、墨、道三家並列,成為新的「顯學」。

    世人稱韓非為韓非子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