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武俠修真 > 洪荒通史

大道小說網 第十九章 儒門入世 文 / 小灰龍

    陳橋兵變,趙匡胤在眾將的簇擁下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定都開封,史稱「北宋」。

    趙匡胤建立北宋後,眼見天下割據勢力林立,便對趙普說:「我睡不著覺,因為臥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盤。」於是,在趙普的幫助謀劃下,趙匡胤首先擊潰了後周殘餘勢力李筠、李重進等的反抗,然後採取「先南後北」的統一中國的策略,先後攻滅了南平、湖南、後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同時又加強了對北方契丹的防禦,由此統一了天下。

    區區十數年,竟然結束了自安史之亂以來長達200年的諸侯割據和軍閥亂戰的局面,實乃分久必合,人心思定的原因。再加上趙匡胤秉承著逝世周世宗柴榮的仁政,身旁有一班文臣武將輔佐,背後更有佛門若隱若現的扶持,因而能夠如此迅速的掃平天下,開創出大宋的千秋基業。

    然而,宋太祖趙匡胤依舊是憂心忡忡,雖然有佛門勢力的守護,但人族內部爭鬥可靠不了他們。趙匡胤自知這天下雖然已經歸一,但這平靜的湖面之下依舊是波濤洶湧,殘餘勢力暗中窺伺,朝中群黨接連湧現,一股無形的殺機籠罩著他,讓他耿耿於懷,坐立難安。

    由此,趙匡胤採取了前所未有的錯失,加強中央集權。

    趙匡胤認為文以治國,武以安邦。既然天下已安,他便奉行「文以靖國」這一理念,果斷的實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通過設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創設殿試,知人善任,厚祿養廉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成為歷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於後人有稱「宋朝是文人的樂園」的稱譽。因此,宋太祖也被後人視為五代十國野蠻政治的終結者,又是後世歷朝文明政治的開拓者。

    趙匡胤還通過採取「收起精兵,削奪其權,制其錢谷」的三大綱領,巧妙的「杯酒釋兵權」「削弱相權」「罷黜支郡」「強幹弱支」「內外相維」「三年一易」「設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將軍權、行政權、司法權、財政權牢牢控制。一舉剷平了藩鎮割據武夫亂政的歷史狀況。在他之後,宋朝300年的歷史中從不曾發生大的內亂和地方割據。

    這些措施,基本上是穩定了一統之後天下的局面,狠狠的打擊了那些不軌分子。再加上趙匡胤還重視農業生產,注意興修水利,減輕徭役,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很快的,宋朝步入了正軌。但趙匡胤雖然是一位有所作為的皇帝,可他偏重「安內守外」,重文輕武,導致北宋日後「內重外輕」、「積貧積弱」的局面。他把大量田地賜給交出兵權的將領,又加劇了土地的兼併,使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種種手段,趙匡胤自以為內患皆被掃除,於是騰出手來,準備收拾北方契丹。

    此時的北方契丹,兵強馬壯,塞外民族,個個出身彪悍,真有以一當十的勇猛,再加上他們身懷妖族血脈,實乃妖族族人,背後有著北俱蘆洲千萬妖族力撐,成了宋朝的心腹大患。

    趙匡胤多次征戰契丹,皆是無功而返。到了後來,怒極攻心,連年戰事又消耗了原本健壯的身體。

    終於,他病倒了!

    大病之下,趙匡胤將一切軍政人事都交給了趙匡義,委託他的親弟弟幫他處理朝政。當然,趙匡胤還將自己的心腹謀臣趙普給搬了出來,讓他輔佐趙匡義主持上下事宜。

    趙普,乃是趙匡胤手下的第一謀臣。作為趙匡胤最信任的臣子,沒有之一了,自從陳橋兵變為太祖成功鋪路之後,趙普開始名聲鵲起。最令他聞名天下的是太祖一統江山之後,提及治國之策,他手持《論語》對著太祖等一干人說道:「臣以半部論語,可治天下!」

    半部論語治天下!

    太祖將信將疑之下令他輔政,未曾想他竟然真的將天下管理的井井有條,太祖的許多文治武功,計謀策略都出自此人手中。由此,趙普被視為儒林學子,人界儒家當今領袖。

    話說太祖病倒,弟弟趙匡義白天處理朝政,晚上去萬歲殿探望兄長,兄恭弟謙,一段佳話自此而成。

    癸丑日傍晚,天上下著大雪,趙匡義還在御房批閱奏章。一個太監急匆匆地趕來傳旨,說是奉了皇帝趙匡胤的旨意召他去萬歲殿。趙匡義連忙趕去,只見趙匡胤在床上氣喘急促,朝著他一時講不出話來,只是睜大眼望著門外,不知是什麼意思。

    趙匡義命令在床邊侍候的太監退出。太監們在門外遠處站著,只聽見殿內似乎是太祖在和趙匡義說什麼話,聲音隱約,時斷時續,難以聽清。過了一會兒,又見殿內燭光搖曳著映在牆上,時明時暗,像是趙匡義在躲閃著什麼。接著有斧子戳地的聲響,繼而是太祖激動的聲音:「你好好去做!」

    這時,趙匡義跑到門口傳呼太監即速去請皇后,皇子前來。皇后、皇子趕來之時,太祖已經死去。太祖只是年過半百,剛及五十,建立北宋江山不過一十七載,他一場大病竟然駕崩,實在太過可疑,至此引發了天下揣測。

    當時許多人認為趙匡義謀殺了自己的親兄長宋太祖趙匡胤,而趙匡胤也因奸人所害,所以才會立下一詭異的遺詔,將皇位傳弟不傳子,讓趙匡義成為了法理上北宋的第二任帝皇。

    原本趙匡胤的意外身隕以及趙匡義的意外繼位會引來了天下的又一次紛亂,說不定才剛剛安定幾年的大宋趙氏江山將會分裂,重新迎來割據的年代。可是一個人改變了這場局面的動亂,矯正了他的軌跡,令他重回正軌。

    這個人便是——趙普!

    趙普乃是趙匡胤第一心腹謀臣,自從大宋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之後,他身為宰相,大權在握,又是世人眼中儒家領袖,門生故吏遍及天下,舉足輕重,成了最終的決定力量。出乎意料之外,趙普沒有質疑趙匡胤死前那「燭影斧聲」的疑案,仿若毫無所知,心甘情願的奉趙匡義為主,他當眾對趙匡義表明心跡說道:「臣平生所知,誠不出《論語》,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

    於是,趙匡義在趙普的扶持力撐終於登上皇位,史稱宋太宗。

    宋太宗這一繼位,在他和趙普的努力之下,倒也沒有在人界引起何等滔天大禍,只是令得日後宋朝皇位之爭更加劇烈。北宋除趙匡胤外,其他皇帝為趙匡義(宋太宗)的後代;而南宋除宋高宗外,其他皇帝為趙匡胤之後代。趙匡胤之子趙德芳的後代有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趙匡胤之子趙德昭的後代有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宋端宗、宋幼主。這樣一來,兩脈同族族人為了皇位之爭,不知暗中流了多少血。

    可是,人界無事,佛門可就慘了。

    費盡千辛萬苦,謀劃了這麼久,原以為又能夠藉著大宋的建立而再次傳播佛學,確立起佛教在人族信仰之中的霸主地位,讓佛教更上一層。然而趙匡胤這一了,人死債清,昔日趙匡胤許下平分天下的諾言也隨之煙消雲散,佛門霸業轉眼成空。

    天下,多美誘惑啊,當年趙匡胤是為了勝利奪取才會許下這個前所未有的許諾。可是趙匡義不是傻子,他可不願意別人跟他分享天下,尤其是佛門前幾年經過趙匡胤之手成了天下大教,百姓心中最為狂熱的信仰,如今便是心腹大患,趙匡義視若威脅,絕不會為自己的兄長的錯誤買單。佛門要找,也該去找死去的趙匡胤算賬。

    至於佛門強來,趙匡義也不怕。當他踏上這一條路時,早已有所準備。

    不錯,是趙匡義殺死了他的親兄長宋太祖趙匡胤,而他的背後也有勢力力撐,來頭絕不比佛門弱上絲毫,故而趙匡義並不懼怕佛門的威脅。而他現在所要做的,便是與趙普合作,引進另一股勢力來攪亂局勢,渾水摸魚。

    大宋都城,開封!

    宰相府!夜了!

    「老師,弟子已經親上瀛洲,請求儒門出世,奈何他們自打蓬萊避世之後再也不敢輕易涉劫,故而推辭了弟子的請求。」密室之內,大宋宰相趙普不坐主位,而是在下座恭敬的對著上方主位的一道人講道。這道人,不錯,正是下凡前來處理人族和佛門一事的人教玄都**師。

    「儒門而今形勢如何?」玄都並不意外結果,淡淡的詢問著趙普。

    「亞聖坐鎮儒門,看似平安無事,實則內中並不安穩。儒門以濟世為懷,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乃是他們的目標,孟子將一干大儒約束於瀛洲島內已久,島上不少人蠢蠢欲動了!」趙普回想了一下,將瀛洲島的現狀簡明扼要的講來。

    「亞聖,終究不是他們的儒門聖人孔子,關鍵時刻威望不足,如何能夠服眾,又如何能夠安撫那班心高志遠的大儒們呢?」玄都指明了關鍵,又有些興奮的講道:「幸好孔子不在,否則我人教又如何能夠得逞呢,哈哈哈!」

    大笑數聲之後,玄都對著趙普說道:「徒兒,你雖不是正式的儒門之人,但讀聖賢書,行儒門之路,被世人視為方今儒林領袖,你要好好利用這一層身份,為我人教建功立業啊!他日,我人教若是成了大業,你便是我教第一功臣。」

    玄都這話期許多多,只是聽到趙普的心中卻是沉甸甸的,冷汗直流。他趙普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凡人,怎麼能夠做到玄都的希望呢?莫不是要粉身碎骨才能達成?

    「放心,只是讓你將儒門領進大宋朝廷,讓他們佔據宋庭,安定大宋江山,同時為佛門豎立一個可以打擊和敵對的靶子罷了。」玄都將自己心中所思所想透露了一點出來,然後又說道:「老師傳下無為之道,雖然在大漢初期得到鑒證,可惜如今人心多變,無為之道再也無法適應人界,所以我們需要借儒門之手來治理天下,而我人教躲在後面,靠著人皇的力量佔據人族百姓的信仰,同時避免與佛門的直接對抗。一舉兩得,百利無害啊!」

    「老師大才,弟子不及!」趙普心中湧現了一股無以言語的敬佩之情。這等謀劃,翻雲覆雨之間便將當今兩大勢力給算計進去,實在可怕。趙普得意的總結道:「那佛門竹籃打水一場空,那儒門不知人皇在我手,到最後也不過是白忙一場,白做嫁衣。到那時,天下便由我人教說了算。」

    「所以,你要多花費功夫,將儒門給引誘出來。不只是為我人教做一面盾牌,更是分裂眼下群龍無首的儒門呀!還有,記住多籠絡大宋皇族,讓皇族世世代代皆為我人教子弟,趙匡義那邊也要多多的走動。」玄都再次囑咐,而後便逐漸消逝在座位之上,不見蹤跡。

    「弟子遵命!恭送老師!」趙普拘禮,良久之後走出密室,開始了對儒門的再一次拉攏。

    而此時,儒門內部也有了一絲異樣的情緒,尤其是趙普親上瀛洲島被拒之後更是醞釀出了一種奇怪的氛圍。

    瀛洲島!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以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鳥語花香的竹林之內,兩大儒正朗朗背誦儒門經典文章,只是這聲音越來越小,到了最後竟有些心灰意冷,垂頭喪氣的感覺。

    「兄弟,你說我們拜入儒門多年,也算是博古通今,可至今百無一用,在這島內苦耗歲月,何時才能治國平天下,踐行孔聖當年天下大同的崇高理想呢?」兩大儒之一說道:「趙普登島,求我儒門出山,可惜亞聖竟然拒絕了。如今雖是身處大劫之中,可若是能夠造福百姓,以身殉天下又有何足惜?」

    開口說話的大儒乃是儒門的程頤,與其兄程顥師從儒門之內名聲頗響的周敦頤,學問自成一系,在偌大的儒門之中也闖出了不小的名氣。而今風華正茂,正是熱血沸騰,青春好動的年紀,自然是耐不住瀛洲島上的寂寞,更忍不住要實現自己心中抱負的衝動。

    程顥,也就是大哥沉默了半響,終於講道:「兄弟,那趙普前些日子還悄悄來信與我,相約我倆與其他志同道合之人一同離島,入宋庭輔佐君王,你意下如何?」

    「哈哈!」程頤笑道:「果然是好時機啊!不如我們便依了。」

    程顥為難的講道:「若是我們如此走了,豈不是背離儒門,到時豈不有損名節?毀了自身人格?」

    「我們為天下蒼生計,出世輔佐君王,又有何錯,與名節人格何關?」程頤大聲講道,言語中有些桀驁不馴:「儒門發展至今,已經是有些腐朽了,不只在學問經義上落後當代,在思想上也漸漸敗亡。昔日董仲舒以《公羊春秋》定三綱五常,武帝因而罷黜百家獨尊儒學。今日那人界儒子趙普,自學成才,竟也可用半部論語治天下。我等身為儒門正統學子,更要挑起重擔,不僅要治理天下,更要重塑儒學,再現儒門輝煌啊!」

    程頤針砭時弊,認為儒門學說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大儒們的思想也慢慢落後了,竟然提出了重塑儒學這一個遠大的理想。他這話要是傳出去,不知有多少人要將他當成瘋子?又不知道會引起何等天大的風波?

    一教學說,容古通今,創立不易,歷經檢驗,豈能說改就改?更何況這等浩大磅礡的工程豈是他一人能夠改造得來的,他這想法在外人看來真的無疑是天方夜譚,癡人說夢。

    可是程顥不這麼想,他身為兄長,平時表現得比弟弟更加恭謙,但內心深處更加狂熱,程頤的話已經觸發到了他的內心深處。治理天下,重塑儒學如同魔咒一樣吸引了他,他萬分確定這就是自己畢生所追求的理想。

    程顥激情萬分的連連說道:「好!好!好!如此才不負我等青春年華!」

    兩兄弟達成一致,又紛紛出動,在瀛洲島上大肆勸說,說動了不少心高氣傲的年輕學子。

    於是,瀛洲島上以程顥、程頤兩兄弟為主,大批儒門子弟不顧孟子的禁令,紛紛離島入世,去到大宋實現他們的人生理想。

    這樣一來,儒門終於是被拖下水去,進入這紛亂的人世,而儒門也開始分裂成新舊兩代,守成或是立新,成了他們最大的區別。

    程顥、程頤入世之後,改造儒學,將自己的思想給傳了下去。到了後來,他們的學生朱熹繼承並發揚了他倆的學說,將之改造,發揚光大,取代了舊有的儒家學說,名曰「理學」。

    理學誕生,符合人族的發展,迅速在人族之中傳遍,讓儒門在人族以及朝廷之中站穩了腳步,與佛門能夠長久對抗下去。而理學這一成就,被不少過往的大儒視為離經叛道,使得瀛洲島上的儒門和人界的儒門斷了聯繫,從此儒門分裂。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