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國醫大師

大道小說網 第一百四十一章 中醫與哲學(二) 文 / 九鼎八簋

    「在華夏的哲學中,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事物和事物之間是一個整體中的各個部分,各個部分是相互關聯、不可分開的,不是沒有關係的孤立的個體,而整體之間的相互關係又是相對的,是相互牽制相互推動的,那麼這種用華夏哲學的理念來講,就是陰陽相制、五行相剋,這個道理可以運用在各個方面包括維護我們的生命上。我們的五臟六腑相對於五行之間是相生相剋的,人體陰陽平衡就健康,陰陽失調就要出毛病了。這種陰陽理論,實際上就是利用事物之間對立統一、相輔相成的規律來判斷和分析人的生理狀況、病理狀況,然後進行相應的治療。」王明看到對方的態度轉變了很多,滿意的點了點頭,回答道。

    「老師,這些理論在很多人看來很玄乎,是說不清楚的。比如說,中醫裡面所謂的經絡,實際上找不到。現在很多西醫就是拿著這些來攻擊中醫,貶低中醫的!」一位有些激進的學生對著王明說道,他不能在理論上去證實這些。

    王明也知道,類似這些問題這些學生甚至是老教授們在理論上都證實不了。點了點頭接著說道:

    「其實可以說的清楚。比如按照陰陽五行的學說,肝屬於什麼,胃屬於什麼,好像似乎沒有什麼根據,這是因為你沒有以生命解剖作為基礎。所以我提出一個觀點,即內觀解剖。內觀,是我國的佛教用語,用於靜觀內部的五臟六腑和氣血的關係。現在西醫的解剖是在屍體身上做的,什麼樣的器官都看得很清楚,但不代表**身上就是這樣的狀況。為什麼說經絡找不到呢?經絡就是氣血的流動,只有在**身上才能體現到,在屍體上不可能找到。這就是我們自己的生命科學,它早就有自己的一套科學理論。」

    「現在我說一下西醫的三個大方向的轉變,這些實際上完全都是中醫的理念!」

    「不知道你們觀察過沒有,我想你們對西醫的認知應該比中醫要多的多。畢竟你們大部分人是為了拿那一紙證書的,現在我就說一下:第一個是從關注人生的病轉變為關注生命和人。過去我們過度注意人的病,病越找越多。藥越來越多,效果卻不是很明顯。不關注生病的人,只是去找病,就是本末顛倒了。其實是人更重要的。這個轉變裡面就包含了中醫很重要的一種理念,即把人看作一個整體而不是僅看局部。

    第二是強調預防醫學比治療醫學還要重要,養生比治病重要。《黃帝內經.素問》裡就講到「凡人之病,不病於已病而病於未病」,因此。中醫的理論並不是要落實到治病這一點上,而是要落實到中醫治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第三就是盡量地調動人機體自身的自愈能力,而不是靠外力如服藥和開刀來解決問題。現在西方興起很多順勢療法和自然療法,基本上都是採用中醫的理念,如盡量不用藥而是用理療的辦法如推拿、按摩和針灸等,要盡量找到病因而非停留在病的表面症狀。」

    當王明說完之後,下邊又是一陣沉寂。王明也給了他們一點時間去思考。

    「剛才老師的話受教了。現在學生求教老師,有句話叫「有病不治,常得中醫」,這個怎麼理解?」片刻之後,一人站了起來對著王明問道。

    「中醫,為什麼叫中醫。現代人的體會它是因為是中華民族的醫術而得的名字,當然我不反對。但是你們應該去從根本上去瞭解它!這位同學說的話是《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裡面的話,其經方這一部分中提到。「有病不治,常得中醫」。中醫不是來治病的,是來養生、治人的,第一是治人,第二是治未病。清代的錢大釗也提到,「不服藥為中醫」。這裡講的「中醫」都不是現在意義上的中醫,而是中國傳統意義上中醫的概念,是上醫、中醫、下醫中的一個「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上醫治未病,中醫治將病,下醫治已病。這個中醫就是中道,就是保持中庸平和的狀態。我們養生也是求一個中道,就是中正平和。」

    王明深感這些學中醫的學生的狀態,很多知識知道的不少,但是因為教育的原因,讓他們真正能懂得醫理的卻很少,現在王明就好像在給他們增加地『基的堅實度!

    「我聽你剛才所說的是不是所言中醫更多的時候是要踐行一些理念,而不僅僅是治療?」依然有人提問,雖然階梯教室裡人很多,但是秩序確很好。問這話的是前排的一位教授。

    王明沒有看對方,他知道這樣的人可能是第一批受西化教育的人,從骨子裡已經有些西化了。不過王明依然說道:

    「不知道你可否聽過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生生之學』?」

    聽見王明的反問,那教授點點頭,他並不是難為王明,他確實有些疑惑而已,「聽過。」

    「老師,給我們講解一下吧!」下邊的學生聽見知道也是好奇的問道。

    王明聽見那教授如此說就知道對方並沒有立即這句話究竟蘊含著什麼,於是點頭準備講解:「剛才我所說的一種理論全部都是在說即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生生之學」。後一個「生」,是生命,前面的一個「生」是動詞,用來加強後面的「生」,即如何能夠延續生命,讓人活的更健康長久。!

    關於中醫的定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就被定義成「生生之具」,是維護生命健康美好的各種工具和方法。在《漢書?藝文志?方技略》裡面就提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也」。包括經方即醫經在內的很多東西都是來讓生命活得更好的一種方法和手段。有「生生之具」,就會有「生生之易」,在中國很多古籍中也講到過生生的道理,包括尊生、貴生、養生、衛生、攝生。首先要尊重生命、珍視生命,怎樣才能更好地維護我們的生命,就需要養生、捍衛好生命,來統攝我們的生命。」

    ps:原本想在弄出一章來,但是寫到這腦子有點受不住了,洗洗先睡了,各位見諒(未完待續……)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