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

大道小說網 第五十五章 融資市場的幕後對手 文 / 無財者無能言財

    「殿下,根據我最新的估算,古裡水電站和奧裡諾科河流域的礦場、港口及其他基礎設施建設後續3到5年需要的總投資會達到驚人的3.5億美元,如果我們擴大我們的飛艇工程隊伍和工程機械、運輸船舶的投入的話,也會需要額外的8千萬美元。按照這個消耗速度,我們在1929年時候賺到的所有銀行存款就會徹底告罄,只剩下幾千萬的美元和英鎊現鈔,還有那兩百噸黃金儲備了。如果我們還要開發河口油田,建設新的鑽井平台,以及在委內瑞拉建造煉鋼廠和煉鋁廠的話,就只能動用這筆錢了。」

    蘇利亞州的化工廠是「技術活兒」,玻利瓦爾州的水電站只是「體力活兒」。但是這也意味著,體力活兒往往需要源源不斷的資金流。

    「我們的前期投資在未來三年有多少可以產生明顯收益?」

    「只怕很難,我們很多項目都是要五到十年才能形成完全產能的,在配套設施的全面區位效應體現出來之前,我們只能靠往德國賣原油來換取資金,這一部分的收入可能每年會有幾千萬美元。或許還有意大利和西班牙,不過那些國家需求不旺——或許還可以往其他南美國家賣幾噸煤,不過那就更是杯水車薪了。

    還有一個問題是,為了支持元首,我們和德國的石油貿易只能使用馬克結算,也就是說這筆錢拿到手後,只能在德國國內用於訂購一些高附加值的設備,而鋼鐵建材這些材料從德國進口就運能上來說是完全不划算的,從美國就近購買方便得多。」

    「算了,反正每年幾千萬也不多,幫不上什麼大忙。這筆錢除了訂購一些西門子的電氣設備和工程設備之外,其他的還是留在德國國內投資吧。我們沒必要浪費這個運能。錢的問題我還是另想辦法吧。有時候想想我還真是勞碌命,基本上每隔兩三年就得為錢愁一次。」

    維勒安點了一支哈瓦那雪茄,把濃郁的煙霧直接吸進肺裡,然後像吃芥末一樣抽搐性的把煙霧噴吐出來,一邊整理著思緒,「最近美國,或者說國際金融市場有沒有什麼明顯的動作。融資難度如何。」

    抵押,貸款,維勒安又想起了這招老本行。

    「形式很不樂觀,因為當初標準石油事件導致的馬拉開波油田國有化,戈麥斯總統把美資商人都得罪了個遍,你知道的,美聯儲前年開始就不接受任何位於委內瑞拉的工程項目的抵押貸款了,他們認為政治風險太大。」

    「你太不瞭解猶大銀行家,對於他們來說,風險和仇恨當然重要,但是永遠沒有利潤重要。如果他們找不到什麼別的好項目的話,就算有風險和仇恨也不能阻擋他們出借款項。」

    「但是很不幸——」伊莉雅用一盆當頭冷水打斷了維勒安的腦補,「目前他們有很多項目可以投資——我們的元首,還有蘇聯人,他們都需要錢。而且願意承諾很多好處。而且從目前的形勢來看,蘇聯人在國際融資市場上的受歡迎程度比元首還要高。」

    …………

    復興德國需要的資金,不是幾十億美元就能搞定的,雖然搜刮猶大人和清算羅斯柴爾德一共可以籌到上百億,但是還不夠。所以希特勒這幾年,包括未來幾年,一直都會是國際資本市場上最大的客戶。具體他用什麼手段讓對方放心把錢借給他本文就不多贅述了。

    維勒安的目光,轉到了目前世界上的另一個吸金大戶蘇聯身上。

    維勒安之前沒有關心過蘇聯問題,因為在他原來的歷史上因為德國在上一場戰爭中沒有徹底戰敗,所以蘇聯一直是一個二流的工業國家+一流的農業國家而已。而且讓維勒安去相信一個「澀會主義」國家居然會在國際金融資本市場上動作最大,簡直就是天方夜譚。這讓維勒安從穿越那天開始就對蘇聯懷有一貫的輕視,他從經濟危機發生那天起,就堅定了一個想法:世界的河蟹在於解決金融資本家對世界的統治,僅此而已,只要幹掉米粒堅果,其他都不算什麼。這種輕視直到此刻才漸漸清醒過來。

    注意到了蘇聯這兩年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的作為後,維勒安讓諾娃搜集了一些蘇聯方面的詳細情報,主要是經濟領域的,得到的結果讓維勒安大吃一驚。

    第一反應是,那個叫約瑟夫.斯大林的統治者的冷血程度即使是元首也是可望不可及的,第二個反應是,那種為了達到目的不惜一切代價的魄力,實在是人類歷史上的罕有。

    可以說,29年大蕭條的真正淵藪,其實就是從蘇聯開始的。

    眾所周知,大蕭條鏈式反應的第一鏈,是從前一年也就是1928年的全球性農產品市場低迷開始的,以美國為例,最開始失去購買力的就是農民階級,當玉米賣的比煤炭還便宜,小麥和家畜的售價連運費成本都收不回來後,農民就失去了消費輕工業產品的能力,隨後,這個反應就開始一環一環地崩潰。(此前美國因為一戰的刺激,農業生產擴大了很多倍,本來就有產能過剩,而且許多新增耕地因為本來就不適合耕種所以生產成本高企。但是沒有蘇聯的低價農產品引爆的話,這個崩潰的過程可以延緩三到五年。)

    那麼世界上為什麼會一下子有那麼多農產品富餘出來導致價格暴跌了呢?

    答案是,沒有任何農產品富於出來。這只是一種行政徵收導致的假象,其來源就是蘇聯。因為1928年的時候,蘇聯開始執行了它的第一個五年計劃。

    這個計劃非常宏偉,需要的資金動輒以十億美元計。如果全面執行的話,短短五年就可以把蘇聯的工業化水平恢復到歐洲中等發達程度的資本主義國家的水平。

    但是問題時,錢從哪裡來?在經濟危機爆發之前,作為一個被全世界戒備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沒有辦法融資到任何資金。只能通過對外貿易獲取資金。

    1928年的蘇聯有什麼可以賣的?他幾乎沒有什麼工業產品可以被歐美看上眼,所以只剩下穀物、木材和原油這些農產品與初級產品。

    為了籌集工業化所需的足夠資金,斯大林用常人無法想像的執行了推行了波及蘇聯全國的農業集體農莊化。1929年春,烏克蘭還只有56%的農戶和38%的可耕土地參加集體農莊,到了1929年10月1日,烏克蘭也還只有8.8%的土地面積參加集體農莊。但是由於工作組的高壓政策農民害怕被打成富農,以及貧農委員會在參加集體農莊上的決定權.1930年5月.就有70%的可耕土地和62.8%的農戶突然參加集體農莊,這就是強迫加入集體農莊。

    集體參加集體農莊是什麼意思?就是將自己的財產,包括全部餘糧和牲畜交給集體農莊。蘇聯的體制下,集體農莊中的農民是不能通過生產獲取任何個人收穫的——所有產品100%全部收歸國有,然後再統一分配,這必然導致生產效率和積極性的低下。斯大林沒有考慮如何解決這個問題,而是只管用硬性指標卡死攤派,哪個集體農莊沒有完成徵收目標就槍斃負責人,內務部隊和糾察隊會挨家挨戶到農民家中搜查,哪個農民敢私藏糧食一經發現就貼上「富農」的政治標籤。

    不要小看「富農」這個看上去人畜無害的稱呼,這在斯大林時代往往就意味著死亡。

    如果你在農場收穫後自己私下撿拾了一些遺落的麥穗,那麼,恭喜你。

    一袋小麥,槍斃全家。

    歷史上,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執行之前的「限制富農」到1932年的「徹底消滅富農」,蘇聯的富農戶數從80萬戶減少到6萬戶,效果非常良好,被處決和流放西伯利亞強制勞動導致的死亡人數達到650萬。如果算上烏克蘭大饑荒導致的「人口數量衰退」——我們無法計算這部分不正常消失的人口中有多少是被槍斃的,多少是餓死的,多少是病死的——總之,烏克蘭族人從3600多萬減少到了2800多萬。

    正是這從地球上消失的1500萬人的口糧,引爆了世界農場品價格的暴跌。而且不同於市場經濟國家的暴跌,在市場經濟國家,如果一種產品價格發生了暴跌,那麼其生產者和經營者往往會選擇減少產量,維持價格,防止惡性崩潰。但是這一招在蘇聯行不通——斯大林同志定下了融資指標,外貿部門的人誰完不成就槍斃誰。穀物單價下跌的情況下,想要完成融資目標,只能進一步頂著低價加大出口數量。

    這種做法讓蘇聯損失慘重,也讓全世界損失慘重,蘇聯損失了數以千萬計的人命,世界被拖入了一場底層消費力的浩劫。

    如果沒有維勒安的出現和干預的話,最後這個五年計劃會隨著大蕭條一起結束,蘇聯通過兩千萬人口和農業生產力的極大破壞,換取了1932年全國工業產值上升至1928年時3.5倍、新建成超過1500家各類重工業企業的成績。

    …………

    「自從經濟危機開始後,從1930年開始,蘇聯人就不滿足於僅僅依靠對外貿易來換取外匯和外國的工業設備了。斯大林利用資本主義國家投資過剩,金融游資缺乏項目的情況,通過許諾眾多遠期利益擔保從國際市場上大量吸取資金。」

    「他給的條件還能比元首更優惠麼?」

    「也許在利率和還款期限這些金融條件上,斯大林不能比元首承諾得更多,但是他們有一個先天的優勢——德國是一個工業大國,資源小國,元首在獲得外匯貸款後,會選擇從外國進口礦石、原油、原材料,但是對生產設備工程機械的需求比蘇聯小得多——而那些初級礦產品和工業原材料的供應國有很多,不僅限於歐美發達工業國家,元首也就無法承諾把他貸到的所有款項都花在某個國家,來幫助對方提振經濟:元首完全有可能拿著美國人的貸款,去中國購買稀有金屬礦產去印尼和我們這裡購買原油——蘇聯則完全相反,它疆域遼闊,是一個資源大國、工業小國;他們從美國人那裡拿貸款的時候,就可以承諾把所有貸到的錢都在美國花光,從鋼鐵到其他金屬成品,機械設備,車輛船舶,統統都可以在美國買,因為他們的產業結構可以和英美這些國家完全互補。這對於那些希望刺激本國工業需求的國家有致命的吸引力。連胡佛總統這種『自由市場經濟』的絕對倡導者都不得不出面行政干預美聯儲盡量把錢貸給蘇聯人了。

    就在我們規劃古裡水電站和洛斯皮希瓜奧斯鋁業公司的時候。蘇聯人在地球的對面幹了一件和我們差不多的事情——他們從摩根銀行拿到了整整兩億美元,開工修建第聶伯河水電站與扎波羅熱鋼鐵聯合體。同樣是巨型電站+高能耗冶金企業,這種產業結構和我們的佈局何其相似。」

    不能再任由蘇聯人和自己一起抄底了,維勒安忿然地想道。這麼好的抄底機會,卻有一個對手始終在那裡和你抬價,看來得給對方找點樂子忙活一下才行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