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

大道小說網 第三十二章 建造中的俾斯麥 文 / 無財者無能言財

    朗斯多夫和巴斯蒂安兩人立刻回身,異口同聲地壞笑起來,「原來是維勒安部長啊,您是陪同元首來參加檢閱的吧。之前沒什麼交情,我們都不好意思特地去慶賀您高昇呢,不過相信找到了您,也就沒有什麼無法解釋的秘密了吧,怎麼樣,願意為我們解惑麼。」

    「很樂意為你們效勞,其實我今天也是來順便看一看保密工作的執行情況的,有些東西和高級軍官透露一下是沒問題的,還可以方便部隊盡快掌握新武器提高戰鬥力,但是有些東西是沒必要知道的。

    比如這個近爆引信彈藥,你們這幾年訓練的時候仍然只要按照普通訓練方式訓練好了,沒必要下發這種昂貴的新炮彈,到時候實戰的時候拿到了新炮彈也只要當成普通高射炮彈使用就可以了,新武器的目的是為了讓事情更簡單而不是更複雜。這是一種『傻瓜式』的武器,等到他們在英國人的魚雷機上開花的時候你們自然就掌握了它的妙處了。」

    「嘿!真小氣,就算不說原理,那描述一下效果總可以吧。」

    「這個可以——它們的效果就是,根據炮彈的不同口徑,如果炮彈飛過敵機附近30米~50米的距離處,即使沒有到達定高引信和延時引信的起爆時間,這些炮彈也會自動爆炸,這樣的話,即使沒有直接命中敵機,只要打一個三五十米的誤差範圍內,也可以毀傷敵機。」

    「敵機50米內自動爆炸?哇靠,太誇張了吧,它……」

    「剩下的就不是你們現在該問的了。」維勒安又恢復到一張死人臉。

    無線電近爆引信炮彈的原理說穿了其實還是比較簡單的,主要是在炮彈裡裝了一個無線電發射諧振器和接收器,炮彈出膛後諧振電路就開始發射無線電波,一般電波的發射和反射接收距離也都是整定在幾十米的範圍內,然後一旦在這附近檢測到金屬物體的回波,就會引發炮彈引信爆炸,其實說穿了,這就是一個只有幾十米檢測範圍和一個只有幾秒鐘電波發射持續性的微縮廉價雷達,省略了雷達的大多數是無線電和雷達技術發展的一個產物,歷史上無線電近爆引信防空炮的開發領先者是米國人,首次大規模實戰應用是在1944年米日馬裡亞納海戰期間,日本人的轟炸機在突破戰鬥機攔截後仍然難以有效攻擊,在日軍的四波空隙中,僅防空火力最強大的「南達科他號」戰列艦就擊落了23架日機,而一年後的紙面上看載有更多防空炮的「大和號」到被擊沉為止都才擊落10架美機,實戰效果可見一斑。

    不過,雖然原理點透了看上去只要雷達和無線電技術比較發達的國家都可以做到,但是在實際應用中,要把無線電發射/接收器弄到一個炮彈中去還是需要做很多小型化的優化工作的,這也是歷史上米國人發現了這一應用原理後花了兩年的摸索實踐才最終實用化的原因,他們經過反覆的測試,發現120mm的艦炮是最適合開發近爆彈的,再大的火炮射速下降太過明顯,火力密度不足,再小的炮彈的話,因為無線電裝置的小型化極限問題,雖然也可以塞得下,但是會擠佔過多的炮彈裝藥和預制破片的空間,讓炮彈爆炸威力下降太多——根據米國人的估計,120mm的普通引信彈和近爆彈之間,破片覆蓋範圍的差距可以控制在20%以內,而德國人的105mm炮彈,即使改裝成近爆彈,由於結構上的不利,裝藥和破片覆蓋範圍起碼要下降70%,連同期其他國家76.2mm的防空炮彈都不如,因此完全沒有實用性了。

    當然,到了維勒安這裡,他想到了一招另闢蹊徑的辦法來解決。德國人的大型戰艦大多已經在設計的時候就使用了150mm和105mm的副炮,如果全部改回德制128mm炮的話對戰艦設計穩定性影響很大,也會浪費許多積累下來的技術經驗,所以他想了一個折中的辦法——開發兩種炮彈,把近爆引信分成兩個獨立模塊,一個諧振發射模塊,一個接收起爆模塊。對於128mm和150mm的炮彈,可以統統使用完整版的近爆引信,獨立起爆,而對於105mm的炮彈,則分為兩種,一種仍然是完全版的,但是爆炸威力下降60%以上,另一種省略掉了發射模塊,而是提高接收模塊的起爆靈敏度——只要收到幾百米內有其他同類諧振頻率炮彈發出的起爆諧波信號,也會直接爆炸。

    因為在實戰中,高炮往往不是單獨一門面對一個目標的,很可能好幾座三聯裝炮塔會散佈對付一個密集的機群或者某一架威脅較大的敵機,炮彈落點也會比較接近,只要距離接近的炮彈差不多同時起爆,也能近似地達到單獨近爆引信控制的效果,間接提高艦炮的防空效果。因此這雖然是一個權宜之計,但是在高強度戰爭環境下效果卻不差,還能大量節省炮彈成本。

    「很好,就算我們暫時相信您描述的那些新武器的威力,還有幾點我們覺得疑惑的地方——我們看到主炮資料上說,穿甲彈出膛初速940米,最大仰角40°,極限射程55000碼。根據我們的經驗,這樣的初速和仰角,最大射程應該不會超過50000碼,58000碼這個數據是怎麼來的?這個可不容開玩笑,會影響到以後實戰的觀瞄的。」朗斯多夫上校又提出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點,也可以說這是所有戰艦指揮官都會關心的要點。

    「這一點你們儘管放心,這艘戰艦的最大射程真的是58000碼,之所以射程可以有如此明顯的突破,是因為我們改良了炮彈的彈形。到時候你們拿到的主炮炮彈,不會再是普通的平底彈,而是經過帝國空氣動力學專家使用計算機反覆模擬精心測算後改良的底凹彈,這是一個劃時代的改良,可以有效抵消炮彈飛行過程中彈頭和彈尾氣壓差帶來的額外阻力,保守估計可以讓炮彈最大射程提高15%以上,對於我國慣用的輕質穿甲彈來說,還有一個額外的優勢就是大射程吊射炮彈的末端速度可以提高30%~40%,讓敵艦的水平裝甲無法防禦住我們的遠距離吊射炮彈,讓輕質穿甲彈戰艦真正處於遠近皆擅的狀態。

    並且,底凹彈的結構還適合加上半可燃式彈筒和一體化發射藥,所以才能達到每分鐘4發的逆天發射速度。唯一的缺點是會進一步導致炮管燒蝕損耗加快。」

    如果用底排彈和火箭增程彈,首先不適合高膛壓、大口徑的炮彈,未來從來沒有嘗試過把8英吋以上的炮彈加上火箭發動機,而且自排氣的炮彈成本過高,對射擊精度也會有不利影響,有很多現下無法解決的技術瓶頸,使用僅進行過簡單空氣動力學處理的炮彈可以說是最行之有效的辦法了。

    「好吧,好吧,看來有太多我目前還無法理解的技術了,也許有一天可以指揮這條戰艦作戰的時候再說吧。最後一個問題,我在主艦橋下方和機電控制房旁邊各看到了一間很龐大的艙室——每間都有4倍的水兵艙室那麼大,但是裡面除了很多電路管線接頭以外,什麼都沒有,那裡面究竟是……」

    「那裡是為未來的新式搜索雷達和火控計算系統預留的位置,至於具體那裡面以後會裝什麼,很遺憾,我無法告訴你,因為連我自己都不知道秘密研究所的人能夠研究出長啥樣的雷達和火控計算系統。如果沒什麼問題的話,那麼我就先走了。」

    一群海軍的人還在那裡繼續對著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諾號上採用的種種新奇技術好奇。不過其實與此同時,在佩內明德東面幾十海里的呂根島新船廠,比沙恩霍斯特和格奈森諾更加巨大的戰艦也已經開始在剛剛完成的巨大船塢內建造。布羅姆福斯、海軍造船廠和的裡雅斯特船廠都抽掉了可靠的精兵強將展開了一場更大的會戰。

    根據目前的進度安排,「俾斯麥號」和「提爾皮茨號」已經同時開建,明年下水。預計到1939年底,「沙恩霍斯特級」4艦將全部建成,1940年底,「俾斯麥級」全部四艦和「齊柏林級」航母級全部四艦也將下水,而後續的「興登堡級」戰列艦和「塞德裡茨級」航母各4艘將在1941年年中和1943年年中分兩批完成。

    屆時的俾斯麥號將擁有266米長度,37米艦寬,11.6米最大吃水,53000/62000噸排水量。極限功率24萬馬力,最大航速33節。採用四軸推進,其中兩套燃氣輪機/蒸汽輪機級聯軸向佈置,兩套傳統鍋爐-蒸汽輪機佈置。它也有幸因為沙恩霍斯特級積累的經驗而應用更多有價值的技術——俾斯麥級的螺旋槳葉輪和傳動主軸都是通過最新的6萬噸模鍛機,1.5萬噸自由鍛機壓鑄出來的,並使用了電子管數控三軸聯動機床進行槳葉複雜曲面精加工,保證了戰艦強大的機動性。這些技術也是從俾斯麥開始被廣泛應用到後續的主力艦上。

    火力部分俾斯麥採用4座雙聯裝420mm/54.5倍徑主炮,射速3.5發/分鐘。同等彈種下單發威力超越「大和級」的94式460mm主炮。副炮包括16門150mm和20門105mm60倍徑高平兩用艦炮,48門博福斯40mm70倍徑高炮(16*3)和96門厄利空高炮(24*4)

    裝甲性能也比照歷史同期型號略有加強,主要是提高甲板裝甲,不多贅述。

    當然,與那些敲敲打打提高性能參數的設計相比,「俾斯麥」級和「沙恩霍斯特」相比還有一點劃時代的差距,到了1940年底的時候,康拉德.祖斯的實驗室在維勒安的資助下已經弄出了成熟的晶體管火控計算機,帝國新一代的火控雷達也已經得以成功運用,俾斯麥成了這些新銳設備的第一個實用對象。而「沙恩霍斯特」受限於建造年代只能使用老式的第一代電子管火控計算機,和高精度搜索雷達。

    而作為帝國最終極戰艦的「興登堡級」,使用了與「俾斯麥」級相同的420mm主炮,只是把4座雙聯裝炮塔換成了三聯裝,主炮數量增加到了12門,使用了更加先進的裝填、火控和觀測設備,擁有了世界上第一代的防空火炮管控數據鏈雛形。並主要強化了裝甲防護和防魚雷容積,確保美英16英吋艦炮都無法在10000米以上的距離擊穿其主裝甲帶和防禦1000kg裝藥魚雷的打擊。

    尤其是因為戰艦開建較晚,可借鑒經驗較多,「興登堡級」根據大戰初期三聯裝主炮戰艦因炮塔寬度較大,航彈著彈幾率大的問題,把主炮塔的頂部裝甲也強化到了350mm,除非被英國人的蘭開斯特轟炸機用的5噸航彈直接擊中炮塔頂甲,理論上任何航空兵武器都不可能擊穿炮塔並殉爆彈藥,後來的實戰也充分檢驗了這一點。

    戰艦長度達到了300米,滿載排水量80000噸,總功率26萬馬力,航速下降到31節。

    不過幸運的是,「興登堡級」戰列艦和「塞德裡茨級」航空母艦雖然都在帝國參戰後才開始服役,最晚的一艘戰艦是在帝國參戰後的第四個年頭才加入海軍,但是帝國的外交勝利讓他們好歹拖到了米國人正式對帝國宣戰的那一刻。

    在此之前,對付工業乏力吃老本的英法,和工業還行但是海軍基礎薄弱的蘇聯人,「沙恩霍斯特」、「俾斯麥」和「齊柏林」就已經足夠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