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

大道小說網 第五十四章 戰前會議 文 / 無財者無能言財

    在另一個時空中,成敗論者對於希特勒入侵波蘭的定性是:由於德國資源耗盡,不得不全面啟動戰爭機器,悍然發動了世界大戰。

    事實上,戰備資源消耗過多,紅利回收遙遙無期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但是由此推導出來的「悍然發動了世界大戰」則是唯結果論的一種看法。

    從結果看,德國啟動戰爭機器的結果確實是發動了世界大戰,但是從主觀動機來看,卻未必是「圖謀悍然發動世界大戰」。對於德國來說,最好的辦法當然是吞併波蘭東部的日耳曼人居住省份,把這些地區重新發展、整合到德意志的版圖中去,再好生發展幾年——最好能夠拖延到起碼1942年,再讓後續的戰爭全面爆發。

    所以1939年11月,希特勒在和蘇聯瓜分完波蘭之後,一度企圖和英法求和停戰——他的借口是蘇聯也在波蘭問題上獲得了巨大的西進利益,有可能威脅到整個歐洲,可是英法當然沒有答應他。

    1940年6月,希特勒在秒殺法國之後,再一次反覆試圖讓英國人停下戰爭機器,恢復停戰後揮軍東進,可是英國人還是沒有答應,然後才出現了打打停停戰略目標屢次變更的不列顛空戰。

    德國的戰爭機器在1940年和1941年完全沒有動員起來,因為連希特勒都不知道未來的走向是會恢復到兩三年短暫的和平發展時期,還是一路打到死。直到1942年為止,連米國都直接參戰進來之後,希特勒才從認識上充分瞭解到,只有與英美蘇法全力一戰,把所有敵人都打趴下後,帝國才有停戰的可能。

    後世的人往往倒果為因把希特勒之前不重視軍工生產、帝國資源配置缺乏動員這一點和斯大林的舉鍋體制相比較,來論證希特勒的缺乏遠見,卻不一定有深刻想過這一切只是因為希特勒的外交預見性把握上的不足。

    在希特勒的觀點看來,本來波蘭戰役應該是一次擦槍走火,如果德國在迅速幹掉波蘭之後立刻轉入低調,那麼波蘭就有可能成為第二個捷克斯洛伐克,成為被犧牲掉的國家,同時帝國還能恢復到兩三年的和平發展時期中進一步擴充力量——他之所以有這種自信,主要是因為蘇聯人在39~40兩年間的表現一點也不比德國遜色,斯大林在一年多的時間裡連續滅亡了東波蘭、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摩拉維亞五國,入侵芬蘭。從滅亡的國家數量和侵佔的土地面積來看,蘇聯無疑比德國更有侵略性。

    德國唯一道義上的劣勢是在於德國打響了入侵波蘭的第一槍,蘇聯打的是第二槍,所以讓蘇聯的一切後續侵略行為看上去多多少少帶有了一點「自衛性」——就算不是「正當防衛」,那至少也是「防衛過當」或者「假想防衛」。

    可惜,希特勒漏算了英國人持續千年的「大陸霸權恐懼」,這一點導致了他的其他全部盤算都成為了泡影。他對於英國人那種莫名其妙的好感和拉攏感葬送了他的帝國。對於英國人來說,無論希特勒講的道理或者威逼利誘看上去多有道理或者多有誠意、多有威脅都是沒有效果的,英國人一千年以來只認一個壓倒一切的絕對道理——那就是聯合大陸次強打擊大陸最強。

    希特勒在秒殺波蘭和法國時表現出來的實力太過犀利了,而蘇聯人在東波蘭的拙劣表演和在芬蘭傷亡百萬的表面現象讓英國人放心不已,把一個「大陸次強」的標籤貼到了斯大林的頭上。

    只要這個定義標籤貼在了斯大林頭上,那麼後續的一切方針也就板上釘釘了。無論斯大林再興風作浪希特勒再祈求和平也沒有用。38年以前英國放任德國企圖禍水東引的前提是他們認為蘇聯才是最強,希特勒只是次強;40年以後壓制德國聯絡蘇聯的相反策略則是因為實戰檢驗讓英國人把這兩張標籤換過來了。

    這就是為什麼明明戰敗淪亡的法國反而有相當多的人願意接受德國人給予的和平,海峽對岸的英國人卻死死不肯。實在是大陸霸權遏制是其千年不變的國本。

    …………

    「所以說,帝國要想拖延戰爭的全面爆發,第一要注重的就是要盡量讓帝國的干涉看上去符合道義名分,不讓人抓到直接和帝國開戰的把柄;第二則是盡可能的隱藏實力,絕對不能把即將發生在南斯拉夫的軍事行動打得太過犀利——最好把南斯拉夫的戰爭打上一年多,並且多多借助當地的克羅地亞人的武裝,把巴爾幹打成一個表面上的『泥潭』,就像之前內戰中的西班牙一樣。那樣英國人才不會火急火燎地找帝國的麻煩,而且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掩護我們後續一年多時間裡面繼續執行戰略儲備計劃,也可以擴大帝國軍隊練兵和測試武器的規模,為大戰全面到來時的帝國軍隊積攢更多實戰經驗和武器改良機會。」

    在解決南斯拉夫問題的最後戰前討論會上,維勒安對希特勒及其他幕僚如是說。

    蘇德拉鋸西班牙和蘇德拉鋸波蘭有什麼本質區別麼?答案是沒有,但是表面上卻有,西班牙打了三年,德國表現並不搶眼,波蘭打了一個星期德國就已經足夠搶眼了,所以英國人坐不住了,開始試圖把戰爭擴大化,就算自己不出手也要拉攏一切可以拉攏的對象。

    維勒安雖然不知道這個時空的歷史發展細節,但是無疑他至少比希特勒更加瞭解什麼才是英國人的至高信條,這一點就夠了。抓住了這點最關鍵的矛盾,後面該怎麼走也就一目瞭然了。

    「可是,根據之前的初步規劃,帝國在未來半年中將完成對原匈牙利境內布達佩斯、紹爾特的瑪爾吉特船舶集團的兩處造船廠的擴建,使其從原只能生產5000噸級以下內河航運船舶改造為足以完成m級輕巡洋艦以下戰艦的建造、總裝。

    還要再貝爾格萊德和鐵門峽下游新建足以建造『歐根親王級』重巡洋艦的船廠。新建船廠的工期起碼要一年半以上,如果在南斯拉夫的戰鬥再陷入『泥潭』的話,我們可以利用的時間就更少了,而多瑙河水利的整備也將因為全面戰爭的臨近而失去性價比——帝國是不可能在戰爭全面爆發後還把寶貴的資金和資源投入到興修水利這些見效慢的項目中去的,那麼到時候南斯拉夫本身的戰爭經濟價值將損失大半。」發言的是軍備部長施佩爾,隨著戰爭的臨近,許多大型可軍可民的工程項目也被納入了施佩爾的軍備部統一統籌——這也是維勒安建議的,為了防止戰略資源缺乏一個總的調度規劃而被浪費。

    「威廉,阿爾伯特,難道南斯拉夫境內的造船工業必須全部從頭重建麼?我怎麼記得南斯拉夫的船舶工業比匈牙利更加發達?」希特勒沉思了一下,拋出了自己的問題。

    「元首您說的一點沒錯,相比於匈牙利來說,南斯拉夫的造船工業確實還要發達數倍,但是那都是在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這些地區——南斯拉夫擁有漫長的亞得裡亞海東岸的海岸線,這決定了他們不屑於在多瑙河這樣的河流區域興建船廠,而匈牙利則不同,上一次大戰之後他們失去了全部的海岸線,而『海軍上將』霍爾蒂自然是不會甘心於匈牙利完全沒有船舶工業的,所以才會在布達佩斯和紹爾特……」施佩爾立刻指著地圖向希特勒比劃著解說。

    「好了,我已經聽懂了。亞得裡亞海地區的船廠確實不適合發展大型水面艦隊,且不說現在我們與意大利的關係還處於陽奉陰違之中,單是英國人部署在東地中海的海軍力量和亞得裡亞海狹長的海道,就足夠讓英國人把我們在的裡雅斯特和克羅地亞造的水面艦隊封殺了。

    你們規劃得很對,以後就算全面開戰,我們也無需在亞得裡亞海的船廠佈置大型水面戰艦的建造任務,最多把潛艇建造和魚雷艇、北非運輸船的任務放到那裡就可以了。

    那麼,現在,威廉你再給我們解釋一下,如何確保南斯拉夫的戰爭進程中建設的工作不會被延緩太多呢。」

    「目前來說確實沒有很有效的好辦法,我們能夠做的無非是以下幾點:首先,一旦衝突開始,立刻讓克羅地亞地區的志願武裝人員進攻貝爾格萊德,摧毀南斯拉夫的中樞,隨後從匈牙利出兵,順流而下控制多瑙河流域地帶,把南斯拉夫軍隊趕到南面的馬其頓和黑山地區,以及阿爾巴尼亞邊境區。從西線的話,帝國軍隊可以以自己的名義出兵攻佔斯洛文尼亞地區和克羅地亞北部沿海區並併入帝國領土。這樣的話,我們至少可以控制住多瑙河流域和南斯拉夫的亞得裡亞海沿海區。剩下的波黑山區和馬其頓,就留給南斯拉夫人游而不擊,我們則是圍而不打,把戰爭重點放到穩定地方,肅清殘敵和有機隊上面。這樣就可以把這場戰鬥拖延下去,還能盡可能多地消滅巴爾幹地區的塞族分子,削弱塞族的力量和人口,加深克羅地亞人和塞族的矛盾。」

    「那鐵門下以下的多瑙河下游河段問題如何處理?這段河道被波黑地區和波斯尼亞遠遠隔斷,如果我們只讓匈牙利軍隊佔領多瑙河沿岸的話,就必然會導致匈牙利的領土過於狹長,不易控制。」

    「這確實是一個問題——如果非要找出解決辦法的話,也許可以通過向羅馬尼亞施壓,讓他們把上一次大戰中從匈牙利得到的特蘭西瓦尼亞地區的西南部重新割讓一部分還給匈牙利,這樣的話,就可以控制多瑙河流域下游的部分地段了。不過這一切需要取決於元首您對於羅馬尼亞問題的解決策略了,也許可以拖延幾個月再看看形勢。」

    「羅馬尼亞?羅馬尼亞確實是一個問題,但是飯要一口一口吃,帝國目前需要的是低調——這可是威廉你告訴我的。羅馬尼亞問題上我們不能表現得太過支持匈牙利,或許可以通過和蘇聯人合作來強化施壓的效果……這樣吧,等到南斯拉夫問題處理到一個合適的時機時,我會讓裡賓特洛普去找莫洛托夫處理羅馬尼亞問題的。不過眼下還是把當前的問題解決好再說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