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

大道小說網 第五十五章 建立克羅地亞 文 / 無財者無能言財

    1939年5月24日,南斯拉夫王國的斯洛文尼亞地區首府盧布爾雅那爆發了一場斯洛文尼亞人抵抗塞族統治者的非暴力不合作行動。

    兩個小隊的檔位軍奧寧堡部隊作戰人員——統統由擅長塞爾維亞語的士兵組成——事先殺死了十幾個本來需要執行警戒任務的南斯拉夫內污部隊人員,然後混入南斯拉夫內務部隊,在人群發生搔動的時候對著游幸的斯洛文尼亞人開槍掃射,當場擊斃百餘人,受傷數百人。

    隨後,一個由原先居住在奧地利沿海邊疆區的斯洛文尼亞族人組成的檔衛軍師,同時也是武裝檔衛軍第一個由純外籍人員組成的師——武裝檔衛軍第11山地師,立刻進入戰備狀態,從的裡雅斯特出發,打著「斯洛文尼亞抵抗志怨軍」的旗號渡過德、南邊境,3日之內就趁著南斯拉夫軍隊還沒有完成調度和動員攻入了斯洛文尼亞首府盧布爾雅那,擊潰南斯拉夫軍隊兩個師的守軍,斃敵4000餘人,傷、俘萬餘,餘眾潰散。

    「斯洛文尼亞抵抗志怨軍」的出現得到了當地剩餘的90餘萬斯洛文尼亞人的極大歡迎,一時之間南斯拉夫的內部矛盾被徹底點燃,南斯拉夫境內的克羅地亞人、意大利人和日耳曼人紛紛開始出現不穩。而直到此時此刻,南斯拉夫政府才發現事態已經非常嚴重,發出了緊急動員的指令,企圖動員全部軍隊撲滅不穩跡象。在外交領域則哭爹喊娘渲染德國和匈牙利的險惡用心,企圖拉攏英法為自己出頭。

    可是因為南斯拉夫之前一貫的外交傾向是靠攏意大利人謀求瓜分奧地利沿海邊疆區,和英法的關係本沒有波蘭那麼鐵。而南斯拉夫本身又是一個民族組成非常複雜的國家,小規模的衝突本來就時有發生,不像波蘭那樣只要一出大事閉著眼睛用屁眼兒想想都能想到不是德國入侵就是蘇聯入侵。

    英法本著清官難斷家務事的態度,只好對南斯拉夫出現的問題保持了暫時的觀望態度。所以南斯拉夫企圖拉攏國際介入的策略根本沒有奏效。

    斯洛文尼亞事件後,南斯拉夫軍隊編成三個集團軍。第1集團軍駐紮格列布,沿國境一線與德國對峙;第2集團軍在多瑙河流域展開,守衛與匈牙利之間的國境線;第3集團軍的主力配置在克羅地亞和阿爾巴尼亞邊境一帶,準備突入斯洛文尼亞地區撲滅分離叛亂。交戰開始時,他們的全部武裝力量為30個師——27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每個集團軍的規模都在10個師上下。沒有什麼現代化裝備,根本就沒有坦克,空軍只有300架飛機。

    6月1日,隨著南斯拉夫第三集團軍挺進到斯洛文尼亞地區後,德國部署在的裡雅斯特的後續18個師步兵師組成的集團軍和一個獨立的裝甲軍就打著「保護南斯洛文尼亞地區的斯洛文尼亞人」的旗號,前後腳進入了斯洛文尼亞。

    德國入侵計劃是這樣的:西北方向由第2集團軍的下轄的4個步兵軍、一個裝甲軍經斯洛文尼亞地區向薩格勒布挺近,攻剋剋羅地亞首府薩格勒布後向東迂迴進入波斯尼亞高原,並展開兵力從多個方向包圍進攻最終目標薩拉熱窩。在攻克薩拉熱窩就轉入休整並謀求建立一個以薩拉熱窩為首府的克羅地亞國家;

    同時,在東北方向上,同樣規模的第12集團軍為主力,以一個突擊坦克群為前導,從匈牙利境內沿多瑙河流域突擊,向貝爾格萊德實施攻堅作戰。與另一個時空中德國進攻南斯拉夫的計劃相比,最大的區別就是因為目前希臘仍然和帝國沒有發生衝突,不在帝國的一併打擊之列,而保加利亞也還沒有充分加入到德國集團中來,所以從保加利亞方向沿多瑙河逆流而上夾擊貝爾格萊德、穿插分割希臘援軍的那路軍隊也就被捨棄了。整個進攻南斯拉夫的計劃調動的國防軍總規模在30個師左右,數量雖然和南斯拉夫全部軍隊數量差不多,不過德軍中裝甲師就有6個,這對於完全沒有裝甲部隊是一個非常逆天的優勢。

    斯洛文尼亞的亞得裡亞海山區盆地地形非常適合坦克部隊的展開,所以南斯拉夫人在這裡沒有絲毫的抵抗力,經過一周的僵硬戰鬥,德軍就解放了斯洛文尼亞全境——其實大部分的時間還是花在丘陵行軍上面。南斯拉夫軍隊在斯洛文尼亞境內被圍殲了5個師,剩餘7個師潰退到克羅地亞地區,6月14日,克萊斯特將軍的坦克軍就前突包圍了薩格勒布,數日後隨著步兵部隊維持、穩固了兩翼戰線後,克萊斯特發動了總攻,全殲了被困於薩格勒布的南斯拉夫第3集團軍殘部7個師。

    南斯拉夫在政治、宗教、民族方面存在的分歧,使其軍事上的弱點更加突出。在民族方面,除了塞爾維亞和克羅地亞人這兩大種族以外,還有數百萬的斯拉夫人、日耳曼人以及意大利人,各有各的民族願望。只有塞爾維亞人是敵視德國和匈牙利的。所以德國人的宣傳方針是給予其他民族以自由,特別要照顧克羅地亞人。德軍第2集團軍司令部成立了一個宣傳隊,並被編入了一支由檔衛軍和帝國宣傳部提供的精通南斯拉夫各族語言文字的人才。通過傳單、小冊子和喊話廣播就從十萬人的被俘人員中拉攏起了一支隊伍——在南斯拉夫第3集團軍的12個師當中,只有5個師是由塞爾維亞人組成的,其餘7個師都是克羅地亞人、日耳曼人、斯洛文尼亞人和意大利人。之前的戰鬥中作戰意志較為堅定的大多是塞族人,而其他民族在德國人面前幾乎是望風而降。

    攻陷薩格勒布後,德軍發現這裡的居民對德國人都很友好,紛紛把德軍當做「解防者」一樣對待,這無疑是一九一四年以前奧帝國有效統治的結果。德軍在全部控制了薩格勒布周邊的兩萬平方公里土地後放緩了進攻的勢頭——當然,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進展太快讓帝國受到了英法兩國的高度注意和仇視,希特勒認為攻陷薩拉熱窩的任務不該由德軍完成,以改變這次干涉的政治定義和外交意義。

    6月下旬和整個7、8月,德軍在西部戰線進展緩慢,只解放了克羅地亞剩餘地區,並陸續撤出了3個軍的部隊,只保留了1個步兵軍和一個裝甲軍的部隊在南斯拉夫境內。同時把這一地區的工作重點放到了消化整合佔領區人口和土地、資源的工作上去。

    德軍從在西線被俘的10餘萬南軍人員中拉起了1個日耳曼師、1個斯洛文尼亞師和5個克羅地亞師。並把斯洛文尼亞全境和薩格勒布-扎達爾一線的兩三萬平方公里的克羅地亞土地全部併入了德國。

    同時,德國極力支持成立於1929年的克羅地亞及右冀民族獨立陣線「烏斯塔沙」組織,把克羅地亞剩餘部分除杜布羅夫尼克港以外的其他地區全部成立了一個新國家克羅地亞,由「烏斯塔沙」領導人巴維裡契擔任克羅地亞總理。

    7月15日,意大利外交部長加萊阿佐.齊亞諾伯爵率先本著「睦鄰友好」的態度承認了「克羅地亞」這個國家,隨後德國、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國當天就以「緊隨其後」的姿態予以承認,隨後則是西班牙、土耳其和羅馬尼亞。8月後,梵蒂岡教皇若昂二十三世就克羅地亞取得的進展表示「支持與歡迎」,並發佈通諭將克羅地亞獨立事件定性為「從巴爾幹地區的和諧教徒和正教徒手中拯救出了一個天主教國家」。

    至此,一直狐疑不定的英法見已經錯失良機,也就捏著鼻子接受了既定事實,表示「對發生在南斯拉夫的不幸事件表示關注。希望各方就南斯拉夫與克羅地亞的邊界糾紛與勘定解決手段保持克制」。

    …………

    在東線,部署在匈牙利境內的第12集團軍發動進攻的時間比西線推遲了一周左右,當西線德軍前進到薩格勒布、吸引南軍主力注意後,以古德裡安的裝甲軍為前導的東路德軍才衝過匈、南邊境,順著多瑙河流域一路突進。

    古德裡安將軍完全沒有考慮側翼安全的問題,以一個裝甲師作為預備隊,另外兩個裝甲師作為箭頭沿著多瑙河兩岸狂飆猛進,只用了4天時間就突進了80公里,攻陷貝爾格萊德北部的鐵路樞紐諾維薩德。

    不過其實這倒不是古德裡安狂妄自大,而是他確實有恃無恐:擁有多瑙河水運之利,德軍裝甲部隊前突完全不懼怕南斯拉夫人切斷其補給和後續兵員,就算裝甲師背後和步兵師之間的空檔被南軍切入也絲毫無妨。何況德軍還通過萊茵河-多瑙河運河從北海調來了兩個支隊的輕型炮艇和護衛艦部署在了多瑙河中,為從匈牙利運輸船隊提供掩護和對岸火力支援。而南斯拉夫有限的海軍力量則因為都部署在亞得裡亞海地區,因為土耳其不開放海峽放行、羅馬尼亞也不允許其戰艦經過多瑙河羅馬尼亞段,所以毫無用武之地。南斯拉夫人單獨依靠步兵部隊展開的幾次試圖掐斷德軍補給的行動都以徒勞無功的慘敗告終。

    7月初,古德裡安包圍貝爾格萊德,徹底殲滅南軍第2集團軍,收編了其中的部分克羅地亞部隊,然後繼續順流而下,直達南、羅邊境的鐵門峽,多瑙河像一條彎曲的鐮刀,把南斯拉夫北部地區狠狠地從南斯拉夫的肢體上剮了下來。

    8月,屢戰屢敗的南斯拉夫僅剩下6個師的正規軍,且大多為不完整的殘部。政府也發生了一次劇烈的崩潰,在意大利和英法之間首鼠兩端的保羅二世在混亂中被反對派殺死,反對派隨後擁立以親善英法著稱的彼得二世國王,並以米蘭.貝迪奇將軍為領導人,退守塞爾維亞的多瑙河以南部分領土和波斯尼亞一部、黑塞哥維那和黑山全部地區,並變更國名為塞爾維亞王國。

    在塞爾維亞換上了一個純親英的政府之後,德國與匈牙利立刻於次月表示「解決南斯拉夫境內的民族不平等問題目標已經實現,期望與南各族人民恢復和平」,與塞爾維亞方面簽署了停戰協定。張伯倫首相見希特勒及時收手,也就沒能找到出手干涉的機會。

    至此,原南斯拉夫境內的四方勢力初步形成。斯洛文尼亞和薩格勒布-扎達爾地區成為德國的本土;貝爾格萊德及多瑙河流域全部併入匈牙利;除薩格勒布-扎達爾一線以外的克羅地亞全境和波斯尼亞一部成立了克羅地亞共和國。

    在此後的一年時間裡,克羅地亞共和國與塞爾維亞王國將會就波斯尼亞主權問題展開一場內戰,戰鬥將主要圍繞薩拉熱窩周邊地區的攻防展開。而在克占波斯尼亞地區和匈占塞爾維亞地區,還有一支目前還很孱弱的武裝——鐵托的游機隊也會給匈牙利和克羅地亞佔領軍製造很多麻煩。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