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

大道小說網 第六十一章 諾門砍 文 / 無財者無能言財

    朱可夫中將從已經和瓦礫堆差不多的戰地指揮所裡面爬起來,拿起那個掛在脖子上、鏡頭已經被磨成印象派油畫一樣的望遠鏡看著遠方的貝爾蘇木高地。經過蘇軍反覆衝擊、突擊和航空兵對地攻擊之後,那裡仍然會不時地冒出重炮發射的聲響和火光。

    這裡不是油田所在的方向上,但是這裡卻是滿洲和蒙古理論上存在邊界衝突的地方——一貫以來,在呼倫貝爾高原地區的滿蒙邊界線都有兩種說法,滿洲一方認為應該一哈拉哈河為界,而蒙古一方認為應該以更靠北的貝爾蘇木高地中脊為界線。所以打著滿洲和蒙古的旗號發動戰爭的話,只有從這裡下手才能解釋一些外交上的遮羞。

    於是,和另一個時空一樣,戰鬥還是在這片草原上展開了,這裡本該是一片對擁有機械化大兵團的部隊有巨大優勢的戰場,一馬平川的草原可以讓坦克縱橫馳騁,撕開敵人的防線。

    日本人在這個高地防區起碼集結了超過70門150mm以上的重型加農炮和超過200門榴彈炮、步兵炮,放在平時,這個炮兵數量已經超過了日軍3個精銳甲種師團的裝備量,而且那些外面蓋著野戰防護網和硬木的水泥工事明顯不是臨時修成一炮就倒的野戰工事——可是就這樣一處日軍嚴防死守的要害,在該死的情報部門送來的情報中,卻只是顯示「該處僅僅只有兩個聯隊的敵軍二線後衛部隊。」

    朱可夫拿到情報時,自然是以為可以擺好口袋等著日軍23師團鑽進來,然後趁著敵軍向哈拉哈河沿岸展開的時候包抄其後路,可是卻這麼不明不白的一腳踢到了鐵板上。一開始自己還大意了,以為日軍只不過是恰好臨時增強了防守,把左翼的第11坦克旅和24輕裝甲師、38摩步師的部隊投入到了突擊之中,同時讓右翼的第41摩步師和後續即將跟進的步兵師擔任「鐵砧」的角色擋住日軍向南收縮維持戰線的空間。

    戰鬥進行了幾個小時之後,朱可夫就發現情況不對了,這絕對不是臨時加強防禦就可以做到的,日本人似乎早就知道了自己的裝甲迂迴企圖,短短幾個小時裡面就有超過50輛新銳的t-34和kv-1坦克被日軍的重炮直瞄摧毀,輕裝甲師的bt-7和t-26更是損失慘重。

    坦克作戰的最大優勢在於在機動中包圍殲滅敵人,而不是和有重炮和工事的敵軍打陣地戰。在另一個時空中的哈拉哈河之戰,朱可夫佔盡情報優勢,充分把日軍調動了起來,讓行動緩慢的日軍陷入了脫節之後,再用裝甲力量對缺乏重炮部署的日軍先頭部隊實施反衝鋒,這一招屢試不爽。可是如果在敵人預先佈置好的戰場上陷入只能進不能退的拉鋸戰的話,裝甲力量的優勢就被極大地消耗掉了。

    朱可夫想向更縱深的方向迂迴,可是已經來不及了,日軍4個師團的援軍從海拉爾方向的甘珠爾鎮前來,半天急行軍六十公里,堵住了朱可夫的側翼。5個師的蘇軍被擠壓在了貝爾蘇木高地和貝倫湖之間的戰區內,除非朱可夫放棄自己的這5個師——當然,那樣的話他一個被槍斃是絕對跑不了的——就只有選擇添油戰術把後續的部隊投入到這塊日本人佔據著地利的戰場上來了。

    蘇聯人空有強大的裝甲機動性,卻不得不和日本人打一場消耗戰,那憋屈勁兒就別提了。結果這一添油,朱可夫的部隊就被堵在了貝爾蘇木高地整整4天。

    「將軍,目前我們的第11裝甲旅和第24輕裝甲師已經損失了全部裝甲力量,兩個摩步師也陷入了苦戰,我們是否放棄一些部隊殿後以圖……」

    「不行,看日本人這個架勢,如果撤退的話,起碼要丟掉一個軍的人在包圍圈裡被日本人圍殲。昨天蒙古國已經正式和滿洲國互相宣戰了,我們的援軍速度應該會趕來地快一些的。不過就目前的形勢來看,讓後方的部隊加強縱深防禦,我們逐步放棄外圍陣地倒是可以的。

    在日本人選定的戰場上打實在是太吃虧了。

    「對了,諾門坎正面的防線形勢怎麼樣了,今天日本人沒有取得突破吧。」

    「那倒沒有,日本人在諾門坎方向上的進攻似乎是佯攻,他們好像一開始就打算的是殲滅我們這支側翼迂迴的部隊。之前我們部署在蘇蒙邊境塔木察格布拉格的第1集團軍6個步兵師和第36摩步師、第5機步師以及6個坦克旅兩天前就已經開拔增援了,很快就會部署到哈拉哈河北岸的諾門坎正面,日軍是不可能突破哈拉哈河的。也許他們現在正在對無法快速殲滅我們而惱火呢。」

    「第一集團軍,加上2個師和6個坦克旅,那也只有15萬人左右的規模?不夠,還遠遠不夠,日本人都已經集結了8個師團將近20萬人的兵力了。我們15萬援軍加上我原來的1個集團軍、9個師16萬人,我們的兵力連日本人的兩倍都不到,這個仗還怎麼打!繼續求援!立刻求援!讓哈巴羅夫斯克方向的第4集團軍往海拉爾方向牽制進攻日軍後路才行。」

    海拉爾地區,就是後來內蒙東北部橫插入蒙古國土地的那條狹長地帶,是呼倫貝爾高原的一處突出部。日軍的8個師團都是部署在這個區域的,雙方交戰的主戰場從宏觀上來說,也是屬於海拉爾地區的。所以如果蘇軍願意的話,確實可以從哈巴羅夫斯克的伯力方向前後夾擊。但是目前最大的困難是——那片區域缺乏道路,難以運輸大量的輜重,這對於嚴重依賴後勤消耗,靠重炮火力覆蓋敵軍的蘇聯產生了非常不利的影響。

    「將軍,哈巴羅夫斯克方向的部隊彈藥儲備本來就不是按照一線戰備部隊準備的,而且……目前我們通過烏蘭巴托鐵路運輸了3萬噸的彈藥、2萬噸的燃油和糧食,如果從北線要求援軍的話……恐怕後勤會非常遲緩。」

    「你儘管去申請,上面一定會批的,這次日本人幹下了那麼大的事情,我是和斯大林同志一樣被格魯烏的內奸坑害了才會打成這樣!上面的人,一定會批的!只要我需要援軍。」

    朱可夫猜得沒錯,這一戰,是在為斯大林同志報仇,誰敢不盡力。

    電報一封封地發出去了,只剩下朱可夫手下那些可憐的士兵還在塹壕中苦挨。陣地漸漸收縮的蘇軍和日軍似乎重新回到了上一次大戰時的戰爭形態。

    戰線的拉鋸持續了一周,到了10月15日的時候,沃羅諾夫中將的第一集團軍終於從哈拉哈河北岸的諾門坎正面突破了日軍前突佯攻的第23師團的陣線——在這一過程中,沃羅諾夫完全是以不要錢的姿態集中了超過600門重炮晝夜不停狂轟猛炸,步步推進,把日軍佯攻部隊的陣地鑿了個對穿。和朱可夫親自率領的部隊會合了。經過近半個月的折騰,朱可夫麾下的1個坦克旅和一個輕裝甲師幾乎全軍覆沒,兩個摩步師也減員大半,共計陣亡23000餘人,傷殘、被俘、投降達到了65000,日軍的傷亡其實不在蘇軍之下——在最後蘇軍發起猛攻的時候,頂在外圍的第23師團為了給主力圍殲朱可夫的人馬,一直死死頂住不肯後撤,有三個聯隊的日軍在防禦作戰中被蘇軍成建制地消滅,卻仍然沒有撐到朱可夫所部被殲滅。

    當沃羅諾夫看到朱可夫的時候,非常驚訝於朱可夫在部隊傷亡被俘超過50%的情況下居然還沒有全線崩潰,不由對朱可夫的「堅毅」肅然起敬,尤其是在得知朱可夫為了維持戰線,把自己麾下的全部各級委員抽掉出來組成督戰隊、並集中給他們派發了全軍所有的衝鋒鎗之後,更是對朱可夫的果敢推崇備至。

    朱可夫是靠著用督戰隊槍殺了超過4000人的怯戰士兵才穩住的戰局。

    隨著兩個集團軍的成功合流,朱可夫和沃羅諾夫展開了一線平推的大縱深攻勢,從三個方向向之前久攻不克的貝爾蘇木高地突進過去——沒有重點,沒有次要方向,六個坦克旅被均勻排開,每個旅的坦克後面跟隨兩個步兵師或者摩步、機步師,在重炮火力掩護下緩慢而堅定的推進。

    這種消耗戰明顯改變了之前被暗算所帶來的劣勢,也確實是此時此刻以蘇軍的裝備和素質、士氣所能採取的最好的做法了。因為日軍從海拉爾到諾門坎沒有鐵路,也缺乏載重卡車,畢竟日軍的後勤機械化程度比德軍都要低,是典型的貧油國式的補給形態,而蘇軍有鐵路可以用,還有超過3000輛的載重卡車。

    沃羅諾夫中將在突破日軍23師團的時候就打出去了超過1萬噸的炮彈,在和朱可夫合流後,蘇軍的重火力優勢就發揮得更明顯了。如果不是日軍佔有著局部的空中支援優勢的話,說不定不用10天時間駐守貝爾蘇木高地及周邊的日軍4個師團就會被全部突破。

    日軍的前沿部隊在一般作戰任務的時候,往往只會攜帶0.5個基數的炮彈,這次的諾門坎之戰,日軍已經算是經過精心準備了,一線部隊的炮兵都懈怠了1.5~2個基數的彈藥,而且在使用上也不是如日軍一貫的那麼「節約」,到了10月29日,後勤補給跟不上的日本人只好向海拉爾方向潰退。

    不過就在此時,蘇軍的北線部隊終於開始南下——伯力的第4集團軍在切列維琴科中將的指揮下不顧道路艱難,補給不力,從伯力強行南下,在一個約60公里寬度的正面上展開,向南線的海拉爾挺近。

    日本人對此完全沒有思想準備——在他們看來,蘇軍是只敢沿著西伯利亞大鐵路和烏蘭巴托鐵路前進的慫包,沒有大量的炮彈補給根本就不會打仗。而事實上冒進的蘇聯人也確實沒有起到什麼很好的作戰效果。由於北線的第4集團軍——或者說包括哈巴羅夫斯克和沿海邊疆區的部隊都不是一開始預定主攻方向上的主力部隊,因此大多沒有配屬坦克。在從北面向海拉爾進攻的過程中,蘇軍往往要付出5倍的傷亡才能前進一步。

    可惜的是,蘇聯人打仗從來都看「戰略目標能否實現」,而不是簡單的算賬。在朱可夫和沃羅諾夫看來,所謂的「陣亡三萬」、「傷殘五萬」只不過是一個統計數據。第4集團軍的介入,至少很好的牽制住了日軍的退路。

    到了11月中旬,日軍殘餘的6個師團被擠壓到了一塊海拉爾周邊的狹長地帶上,南北西三面都是茫茫多的蘇聯人。一度認為自己可以無所顧忌地往北面無險可守的茫茫草原撤退的日軍,被補給不暢、不計傷亡的蘇軍第4集團軍擋住了背脊,雖然每次一刀捅過去都能從蘇軍身上放出幾桶血,可是對方就是死死夾住你的刀刃不讓你抽身而走。

    不過很可惜的是,日軍大本營顯然是不允許輕易放棄海拉爾這塊地區的,因為那將意味著放棄未來對蒙古境內油田區挑起邊境糾紛的借口,日本人先後抽調過兩三個新組建的乙種師團企圖改變戰局卻於事無補,隨著冬天的到來,海拉爾地區陷入了零下30c的嚴寒,雙方的補給也變得更加困難。1月份的時候,隨著守衛呼倫貝爾地區的日軍在蘇軍10倍傷亡的猛攻下淪陷後,海拉爾的日軍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包圍圈。

    這場打著蒙古和滿洲旗號的戰爭最後在1940年2月徹底結束,日軍在包圍圈內共計被蘇軍全殲了6個師團,斃傷俘20萬人,損失坦克、火炮過千,戰機200架;而蘇軍付出了55萬人的傷亡和700架作戰飛機、800輛輕型坦克和裝甲車、2000門火炮的代價,終於佔據了呼倫貝爾高原突出部。

    蘇軍由於取得了「戰略目標」上的勝利,得以「開疆拓土」,因此也就藉著這個「全勝」的名義偃旗息鼓;日本人之前在持續了大半年的遠東國戰爭中已經損失了10餘個精銳甲種師團,截止諾門坎-海拉爾戰役後,17個38年以前建成的甲種師團除了天蝗的近衛師團僅存以外,其餘全部遭到了殲滅,短時間內失去了繼續作戰的實力。鑒於刺殺斯大林行動的失敗,現在的關東軍只指望著頂過蘇聯人的第一波怒火,只要等到蘇聯人因為內部的混亂而削弱戰力,一時的隱忍終究是會過去的。

    在各懷鬼胎的各方妥協下1940年2月,這場蒙古和滿洲之間的戰爭,以滿洲放棄海拉爾地區而告終,蘇聯和蒙古一方得到了場面上的勝利,而日本人則以殺傷效率上的優勝在自己內部給自己打氣。

    用三倍傷亡換取了「戰略勝利」的朱可夫、沃羅諾夫和切爾維琴科,用50萬蘇軍傷亡人員的鮮血,染紅了一顆嶄新的陸軍上將的頂子。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