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

大道小說網 第六十八章 軍備1940-下 文 / 無財者無能言財

    1938年投產的4號坦克和3號追獵者戰車只趕上了西班牙內戰的末尾,而且往往是在非常秘密的場合才得以上場——一般情況下,敵人都已經陷入了重重包圍的死守攻堅作戰中,能夠確保敵人無法逃脫的情況下,才允許出動4號坦克作為主攻力量,而一旦出動了這種剛剛入役的新武器的戰鬥,則往往意味著「沒有戰俘」——所有參戰的蘇聯志願者都會在戰鬥中被全部殲滅。

    當然,願意擔任一些死守任務的蘇聯志願兵員大多本來就是非常死硬頑強,死戰不退的,就算德國人願意要俘虜也沒什麼機會。

    事實上,到西班牙內戰結束的時候,4號坦克和3號坦克殲擊車只在弗朗哥軍圍攻薩拉曼卡要塞和阿爾瓦塞特要塞的戰鬥中被集中作為攻堅力量使用過,而在規模最大,最激烈的馬德里攻城戰中,4號坦克更多扮演的是小規模的拔釘子作戰。這一時期,4號坦克的主要對手是蘇聯人的bt-7輕型坦克、t-26輕型坦克和t-35多炮塔坦克,以及少數購自米國的、裝備37mm坦克炮的m2a4、m3中型坦克,可是很顯然的是,這些東西一個也不是4號坦克的對手,每每可以無傷解決戰鬥。

    4號坦克真正獲取大量實戰經驗是在對南斯拉夫的數次突進、圍殲作戰中,克萊斯特將軍的裝甲部隊勢如破竹,很好地演繹了古德裡安裝甲戰法的深邃,在初期大規模協同作戰、殲滅南軍主力的過程中,4號坦克部隊幾乎沒有受到損失,不過反而是在後面的持續大半年的剿滅作戰中,4號坦克出現了十幾次特種作戰減員——在丘陵作戰中,購法國產的m189775mm步兵炮對的直瞄射擊對4號坦克威脅極大,而如果是山地作戰的話,有時候居高臨下射擊的40mm博福斯炮也有可能擊穿4號坦克的後部動力裝甲和炮塔頂蓋。

    經過了1939年到1940年上半年整整一年的戰場實踐,雖然4號坦克的部隊口碑很好,但是在精益求精的技術情報部咨詢支持下,帝國陸軍還是下定決心要開始帝國新一代主力坦克進行立項評審。立項決議在1939年底被提交到各個主要承包商手上,在聖誕節之前討論出了招標的各項細節指標,1940年年後,新的分包設計投標邀請被正式下發給了克虜伯、戴姆勒奔馳、波捨爾、萊茵金屬和斯柯達等幾家企業。

    新坦克被要求將戰鬥全重控制在40噸以下,裝備由萊茵金屬公司flak-4088mm高射炮改良而來的88mm坦克炮——這也是設計要求中唯一一項明確指定供應商的部件,標書中要求萊茵金屬公司應當在1941年底之前完成新的坦克炮,以便坦克總裝廠商可以在1942年初後開始整車整合測試。火炮應當採用kwk43型88mm口徑坦克炮、71倍管徑比,出膛初速不得低於1000m/s,在使用acpr穿甲彈的情況下必須擁有2000米內擊穿150mm表面硬化鋼裝甲、1000米內擊穿200mm表面硬化鋼裝甲的火力強度。

    在火力底線被掐住之後,其他指標也就基本上必須在配合這個火炮和總重的基礎上優化了。對此,克虜伯、戴姆勒奔馳和波捨爾都有不同的側重。

    …………

    「維勒安部長,從南斯拉夫和西班牙戰爭的經驗來看,雖然現在用m189775mm步兵炮直瞄擊穿4號坦克的戰例不多,但是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戰爭中,反坦克火炮的口徑必然會越來越大,以法國人為代表的敵軍在75mm火炮上的技術是非常成熟的,如果他們願意的話,很容易就能弄出同等口徑的長倍徑反坦克型號,所以我司認為,在新一代坦克的防護指標上,我們至少要確保它的正面裝甲可以很好地防護法制75mm長倍徑火炮或者蘇制76.2mm長倍徑火炮抵近射擊的威力。」克虜伯公司的裝甲供應商在評標過程中向維勒安和陸軍的人推銷著他們最新的裝甲鋼方案,「我們在4號坦克上採用的30°傾斜裝甲已經初步體現了它的優越性,在新式坦克上,我們建議進一步加大裝甲的傾角,最好可以達到45°或者60°,這樣可以在兼顧車體結構、車內空間的情況下進一步增大跳彈概率。至於首上裝甲的厚度我們推薦增加到車體正面100mm、炮塔防盾140mm的程度即可。車體側面的話可以使用15°內傾60mm裝甲,如此一來只要動力結構足夠優化的話,一定可以把總重量控制在40噸左右的。

    由於目前帝國和遠東國及土耳其的戰略合作夥伴關係非常密切,又擁有充足的釩、鉬、鉻等稀有金屬戰略儲備,我們決定在新一代的戰車裝甲上使用新一代的鉬釩合金裝甲鋼,在同等厚度情況下可以比表面硬化鋼材提升40%的抗穿透性能,並完全杜絕裝甲在物理衝撞下的崩裂現象。」

    由於裝甲廠商競爭也比較少,所以克虜伯的意見很快得到了各家的認可,最終的競爭被集中在了動力和結構配置方面,戴姆勒奔馳、bmw和波捨爾展開了一輪激烈的論戰。尤其是bmw公司和戴姆勒奔馳曾經聯合研發過4號坦克的柴油機,他們在魚雷艇用柴油機和載重卡車柴油機方面都有過很強大的設計經驗,因此在這次新坦克柴油機的競爭中,雙方不再和第一次聯合研發4號坦克那樣「謙讓」,而是各自有了自己的設計理念和看法。最終,考慮到戴姆勒奔馳公司在重型車輛柴油機方面的經驗更為豐富、在傳動和車體契合性上的設計更為人性化,加之他們在1938年以前和bmw聯合研發4號坦克的時候,已經把bmw的大功率柴油機的技術細節優勢學了個**不離十,最終,戴姆勒奔馳旗下的重型車輛柴油機專門生產廠mtu品牌的方案被選為了帝國新一代坦克的心臟。

    至此,各方的博弈算是告一段落了,這個帝國新一代坦克項目被定名為5號坦克,代號黑豹。陸軍部佈置的時間節點是1941年底各個分包商必須完成全部分包的設計定型,1942年初總包廠商將展開最終為期三到六個月的整合測試,1942年下半年必須正式投產。

    不過,雖然名字被稱作黑豹坦克,實際上他的設計更像是另一個時空1944年末定型的豹-ii坦克乃至e-50中型坦克——它的正面裝甲防護已經達到了e-50坦克的水平,但是其他各向上的防護略低,總體來說和1944年設計的豹-ii基本相當;kwk4388mm71l的坦克炮更是豹-ii和虎王坦克才會使用的坦克殺手。

    在傳動與行動機構上面,傳承自4號坦克的、日趨成熟的動力後置、無扭力棒結構讓車體結構重量和傳動穩定性得到了巨大的改善,而歷史上虎式、虎王坦克那複雜的、高建造成本且幾乎無法維修的交錯式負重輪設計,則根本沒有在這個時空的豹式坦克設計上出現。

    或許有些看官會詫異:40多噸的車體,在不使用交錯式負重輪的情況下,是如何確保承重均勻防止下陷的呢?其實很簡單,未來的諸多更重型的坦克一樣沒有使用交錯式負重輪的設計,照樣可以支撐60噸乃至70噸的車身,而元首的虎王卻不可以,其中最大的原因只是因為歷史上的德國是一個非常缺乏天然橡膠資源的國家,在戰爭爆發後不得不大量使用合成橡膠替代天然橡膠包覆在坦克負重輪外面。而那個時期的合成橡膠在抗壓和負重性能方面都是遠遠不如天然橡膠的,這才導致了戰爭被拖入持久戰之後,德國人研發的坦克都不得不向著象徵後勤災難的交錯式負重輪妥協——其實不是帝國的工程師不知道平排式負重輪的好處,實在是材料短缺不允許這麼幹。

    而這個時空的維勒安從1932年開始就在委內瑞拉建設了大面積的改良橡膠種植園地,又通過法本化學研發了高性能再生膠的技術,讓天然橡膠得以長時間儲備、翻新,解決了這個最讓德國工程師頭痛的原材料短缺問題後,那些百害而無一利的交錯式負重輪當然不可能再奇葩地出現了。而戴姆勒奔馳公司由於從委內瑞拉工業化建設時期就開始大規模生產50噸級載重卡車,對子午線無內胎車胎的研發有非常深厚的技術積累,當他們需要研發一種不使用內胎的坦克負重輪的時候,他們自然可以拿出比世界上其他同行都要優異的多的成績。

    事實上,直到戰爭結束為止,交錯式負重輪的坦克也沒有在這個星球的戰場上出現過,除了極個別蘇聯人在末日科技中yy出來的大塊頭以外。

    1943年年初,當這批坦克最終踏上戰場的時候,他們有著如斯恐怖的戰力數據:

    車體長度8.5m,寬3.7m,淨高2.6m,戰鬥全重45噸;

    車體正面裝甲100mm,內傾60°,炮塔防盾140mm,側裝甲70mm內傾15°,半包覆式裝甲側裙;

    採用kwk4388mm,l71坦克炮,使用acpr彈藥時1000米裝甲穿深200mm,2000米裝甲船身150mm;最高射速15發/分鐘,彈倉備彈90發;

    動力裝置為mtu-hl234p45柴油機,額定功率900馬力,最大公路時速65km;

    動力後置、無傳動軸結構,平鋪式負重輪佈置、配合10個高強合成膠包覆式負重輪,地形及天候適應能力超強,且維修簡易,可以在惡劣戰場環境下進行動力及行走裝置的檢修。

    …………

    「5號坦克的研發工作大概什麼時候可以完成?」

    「報告元首,1942年就可以完成,等到我們和蘇聯人幹起來的時候,這些應該都已經不成問題了。」

    維勒安剛剛開完研討會回到住處,就接到了元首的垂詢,雖然這些事情元首應該去問陸軍部,但是很顯然元首已經習慣了。

    「那麼,等到我們騰出手解決蘇聯人的話,這些也就差不多完工了?」

    「是的,您完全可以這麼認為。」

    「好的,這幾天我會讓勃勞希契再好好細化一下『白色方案』,波蘭人很好解決,不是麼,不過威廉,你也要趁機做好你自己的本職工作啊。」

    「明白,元首,一定不會讓您失望的。我這邊,你絕對放心。」

    (第二捲到此結束,明天開打波蘭)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