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

大道小說網 第十五章 挪威與芬蘭 文 / 無財者無能言財

    1940年8月15日,波蘭瓜分結束後僅僅15天,蘇軍在於芬蘭交涉卡累利阿地峽領土交換事宜失敗後,悍然發動了一場新的戰爭,動作之迅捷,讓世界各國措手不及瞠目結舌。

    戰爭的起因是蘇聯以希望增加彼得堡方向上的戰略縱深為由,要求用蘇芬邊境北部北極圈內的荒漠領土換取卡累利阿地峽的膏腴之地(相對而言),可是卡累利阿地區作為芬蘭最富庶的省份之一,芬蘭人又如何肯束手就擒呢?

    在此之前,全世界的輿論一致認為戰爭的進一步擴大會由德國人挑起——事實上在波蘭戰役收官階段和戰後的下一階段行動準備過程中,德國人雖然沒有什麼地面進攻的動作,但是也一直沒有放鬆和英法之間的海上對抗。

    在這段短短半個多月的海上破襲對抗戰鬥中,先是一艘德國海軍的「德意志級」裝甲艦「斯佩伯爵號」在擊沉英國人數艘輕重巡洋艦後終於被英國人的剿殺艦隊擊沉,而後又有英國人的「皇家橡樹號」老式戰列艦和「勇敢號」航空母艦在回航本土的途中遭到德國狼群的魚雷飽和打擊而沉沒,雙方的海上對抗已經趨於白熱化。

    可惜的是,事實終究證明,繼續打響戰爭第二槍的是斯大林。斯大林比希特勒更加的心急,在等希特勒打響了開戰的第一槍之後,蘇聯的戰爭機器就迫不及待地全面運轉起來了。

    8月15日,蘇聯人在不宣而戰的情況下入侵了芬蘭的領空——他們在圖-2轟炸機飛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上空後才向芬蘭人提交了宣戰聲明,然後在遞交後5分鐘開始投彈,萬分勉強地把偷襲作戰的惡名給修補好了(註:以上就不加工了,包括破襲戰進程和蘇芬開戰,都是完全的史實縮寫而已,不過下文可能有藝術加工。),不過這些把戲騙不過任何人,後來在國際社會各國斡旋未果的情況下,英法美諸國通過決議把蘇聯開除出國聯。

    兩天後,蘇聯人展開了正式的地面進攻,一開始進軍非常順利蘇聯人在一周之內沿著蘇芬邊境突破了一百多公里的距離,奪取了大片的芬蘭土地,可是在進入芬蘭人多年經營的卡累利阿地峽後,被芬蘭人的曼納海姆防線擋住了。

    曼納海姆防線是以芬蘭軍隊總司令曼納海姆上將的名字命名的,擁有無數的炮台和築壘交叉火力點,且地勢崎嶇、沼澤縱橫,對於裝甲大兵團的展開和縱深補給非常不利。

    而後世蘇聯人引以為傲的t-34坦克此時還沒有出場,靠著薄皮快捷的bt-7和t-26顯然是不能指望突破這種經營多年的防線的。而kg-1型重型坦克和t-35多炮塔坦克威力倒是夠了,可是蘇聯人經過大清洗後拙劣的坦克戰戰術讓這種本來可以欺負一下小國的武器也沒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蘇軍指揮官腦子中根本還沒有學到步坦協同作戰這根弦,重型坦克在多次硬衝地勢複雜的沼澤防線後紛紛後毀於芬蘭人的反擊炮火。

    直到9月份後,隨著初秋雨水的到來,卡累利阿地區的地勢變得更加泥濘,蘇聯人不得不放棄了使用裝甲部隊速勝的企圖——事後被斯大林處決的蘇芬戰爭第一階段指揮官怎麼也想不明白,為什麼德國人剛剛使用坦克突擊的戰術取得了一場大勝,可是自己就那麼倒霉呢?自己明明是依葫蘆畫瓢的啊!

    放棄裝甲快速突擊的想法後,蘇聯人調來了他們1933年時候就開始研發的重型火炮部隊——使用重/輕巡洋艦口徑規格的b-4系列203mm榴彈炮和ml-201937型152mm加農炮。與之前一線部隊普遍使用的a-19122mm相比,這些重火力好歹可以通吃芬蘭人在曼納海姆防線上的一切堅固工事和炮台了。

    b-4是一種強勁的重炮,一般來說,使用b-4重炮的蘇聯炮兵即使使用充分的防護耳塞,也會在兩三年內失聰或者內臟出血而死以b-4的強力火力,任何芬蘭人的重火力點只要挨上一炮,都是沒有可能倖免的,最大的難題只是在於b-4為了增加口徑和彈藥威力管徑比較小,不得不放置在距離敵人較近的一線陣地上作為直瞄直擊火力使用,生存性較差。

    不過有利必有弊,重炮部隊的調度非常不易,尤其在波羅的海東北岸地區進入秋雨時節後,這些缺乏動力的重炮就更是深陷泥濘了。b-4和ml-20系列的全重分別有20噸和15噸以上,但是在此刻的實戰中,得益於b-4系列有先見之明的履帶式牽引設計,讓它的非戰鬥損失率降低了不少,蘇聯人特別部署的16個b-4連隊最終都得以成功部署到了進攻曼納海姆防線的正面,而ml-20有許多就在牽引的過程中陷入了卡累利阿地峽的沼澤地形之中,成為了芬蘭人游擊部隊的戰利品,很快就被用於屠殺它們原來的主人。

    蘇聯人在一步一步堅定有力地啃下曼納海姆防線,只是,這個過程不持續上幾個月是不可能的。一旦被芬蘭人成功拖進冬季的話,很有可能這場本來在西方諸國一開始看來毫無懸念的戰爭又會多持續三到五個月。

    …………

    在蘇聯人在8月打響了這場戰爭的第二槍後,德軍也沒有閒著,本來作為帝國策劃行動之一的「威悉河演習」隨著蘇聯人的逐步進展也被提上了日程。元首幾乎是每天都要催問戰鬥的準備進度。

    「威悉河演習」方案是德軍原先對於「未來可能因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局勢的發展而爆發的對應性軍事行動方案」,說白了,就是一旦英國人或者蘇聯人有可能威脅到德國對其重要的潛在盟國和鐵礦石主要供應國瑞典的控制和影響,或者是威脅到了德國賴以維持進出口的北方航線,又或者發生威脅到瑞典國體的情況是採取的必要措施。一般來說,這些措施主要是針對挪威人的,而丹麥作為德國進入北歐的一個攔路石,如果他們不配合的話也一樣需要順便搬掉。至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上最後最年輕的那個國家——芬蘭,德國人一直把他們當作可以爭取的對象,在蘇聯人對他們開戰之後,這種情勢就更加明顯了。

    所以,此時此刻,德軍將帥們和元首需要討論的問題就是:怎麼樣在英國人的干涉下盡快實現對挪威的軍事控制,把帝國的勢力觸角深入北極圈,控制北海航運的生命線,並且在未來有可能的情況下威脅英蘇兩國的互通有無。

    德國人對挪威的敵意絕對不是空穴來風的心血來潮,鑒於一戰時候的經驗就可以得知,北歐兩國的分裂,本身就是一場親英和親德的鬥爭。1906年的時候,當曾經的瑞典帝國分裂為挪威、瑞典兩個國家的時候,導致這個本來沒有種族分歧的國家最終走入分裂的主要原因,就是沿海的買辦外貿派和內陸的工業實業派之間在經濟利益和各種利益領域上的分歧導致的。作為沿海外貿買辦派代表的挪威自然是親英無比的,他們急於通過廉價出賣自己國家豐富的自然資源撈快錢,而立足於自主建設工業自主強國的瑞典本土則不然,他們嚮往的是德國式那樣通過發展科技,振興工業真正實現強國的夢想。畢竟瑞典出過諾貝爾,也出過許多有所作為的科學家,他們的血液不甘於做一個英國人的二道販子。

    於是,分裂產生了,作為親德代表的王室被沿海的親英買辦資本家拋棄了,他們從丹麥另找了一個國王來繼承他們的國家。這場分裂,發生在第一次大戰之前不到十年。但是這兩國的外交傾向烙印,在另一個時空中則會持續百年。瑞典將會一貫秉持他親善歐洲大陸實業派的傾向,而挪威則會一貫秉持它親善英美島民的買辦派傾向,直到21世紀——後世的挪威,早在北約成立的最早一批時間內就選擇了加入北約,卻直到21世紀都不肯加入歐盟;而與之相反的瑞典,在第三帝國消亡後就秉持了永久的中立,在北約最為囂張的時刻也不願意加入英美為首的北約,卻在歐盟成立的第一時刻就加入了歐盟。

    也許,這可以作為一場一個國家的實業派和買辦派矛盾的究極形態而被載入史冊。

    有鑒於歷史的種種教訓,德軍內部圍繞挪威海軍基地的爭論顯得愈發重要。在海軍中頗具影響力且雄辯的德國戰略家們都認為,如果德國艦隊能從狹窄的北海之外的基地採取行動,一戰海戰的結果將會大不同。挪威西海岸的基地,尤其是特隆赫姆,將是襲擊皇家海軍和入侵大西洋的理想據點。此外,曾在德國海軍服役的資深的海軍軍官們始終無法忘記挪威在一戰中沒有堅守中立,而是在封鎖德國海軍的行動中起了巨大的脅從作用。

    自從在一戰後失去在洛林的鐵礦後,德國極其依賴在瑞典北部地區的鐵礦。在不結冰期瑞典通過波的尼亞灣的港口呂勒奧向德國船運礦石,當北海結冰時(1月到4月)通過經由挪威納維克港的鐵路運輸。瑞典的運往德國的鐵礦石大約一半要經由納維克,而皇家海軍不需要佔領挪威即可封鎖這條路線。皇家海軍可以在沿挪威西海岸的水道佈雷,迫使德國運輸船駛向危險的開闊海域。

    「根據之前波蘭戰役時候英國人與我們的艦隊決戰情形來看,挪威人在立場上明顯屬於拉偏架了——我們的艦隊自始至終沒有進入過挪威領海(當然,因為當時德國艦隊在南面,英國艦隊在北面,德國人當然不可能入侵挪威的領海,但是德國艦隊不可避免地侵入過瑞典和丹麥的領海,大家其實是半斤八兩),而挪威人卻放任英軍艦隊在他們的領海上向我們發動攻擊——至少在英國航母編隊發出攻擊機群攻擊我們的戰列艦編隊的時候,我們可以肯定他們的艦隊位於斯卡格拉客海峽內,而且很有可能就是在挪威領海一側。如果我們足夠強硬——嗯,確切的說,是足夠強詞奪理的話,完全是有可能借用這個名頭解決挪威問題的。」

    發言的是外交部長裡賓特洛普,與其他將帥相比,他每天負責思忖的事情只是如何尋找開戰的借口。

    斯卡格拉客海峽是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南邊是丹麥,北邊是挪威,兩國的領海寬度足以覆蓋整個海峽,所以只要是戰爭時期有艦隊出入這個海峽,那麼不是從挪威的地界上走就是從丹麥的地界上走。

    只不過麼,在這個時代本來基本上是拳頭硬的就是硬道理,英國人本來盤算著以「皇家海軍的赫赫武功煌煌威名」,德軍艦隊自然是應該和二十年前的日德蘭海戰一樣被打趴下,沒有機會出頭抗議了,所以英國人出兵的時候首尾沒有收拾乾淨。結果沒想到事與願違,不僅皇家海軍慘遭損失,連後續戰事發展的借口都留下了一大堆。

    「這個理由還不足夠充分啊,需要好好深化一下。」希特勒沉吟著聽完裡賓特洛普的意見,用鉛筆在自己的文稿上簽注了一下,續道,「英國人和我們的海戰是20多天前的事情了,當時我們沒有發作,現在藉著波蘭戰役徹底結束了才舊事重提,很難讓國際社會信服,如果把米國人惹到了,給他們找到了『行俠仗義』的借口的話,就不好了,所以那個事情只能作為一個輔助借口,具體的事情,你們還要多和挪威人接觸,爭取找到新的把柄。對於丹麥問題,也是如此處理。好了,戰爭借口的問題就談到這裡,勃勞希契,雷德爾,你們分別談一談帝國軍隊的整備工作吧——如果不是我們再波蘭戰役結束後需要等待軍隊重整和重新調度的話,說不定我們早就可以開始對挪威的行動了,又何須等到借口都涼了。」

    勃勞希契和雷德爾聞言自然是有些羞赧,但是也有一點委屈,畢竟大軍展開、完成一場戰爭之後沒有一兩個月的時間是不可能重新完成集結、整備和部署的。要把波蘭戰場上展開的一半帝國陸軍主力和艦隊重新整備部署、並且進一步加強德法邊境防禦部隊的力量,只用半個月的時間已經是非常神速了。

    「陸軍方面現在已經沒有問題了,我們再波蘭戰役中投入的部隊只佔了帝國陸軍40%左右的規模,而且其中南線的阿爾卑斯-喀爾巴阡山地作戰部隊和空降兵部隊在克拉科夫攻陷後就進入了調整狀態,目前已經養精蓄銳隨時可以投入新的激烈戰鬥中去了。根據之前的作戰計劃,這些部隊將會負責空投或者偷渡到北線北極圈區域內的斯堪的納維亞山區作戰,控制山區的沿海港口納爾維克、特隆姆瑟和博德港等半島北部的狹長領土。

    其他南線的主力作戰,包括秒殺丹麥和進攻奧斯陸、卑爾根等地的戰鬥將由共計21個師作戰部隊和預備隊的主力完成,這些部隊包括3個裝甲師和18個步兵師、摩托化師。前提是海軍能夠保證充分的運力和護航。」

    勃勞希契如數家珍地報完了他們的準備工作,畢竟僅從陸上部分的情況來看,解決挪威這些久不經戰的部隊還是比較小菜一碟的——除了最北面的山地部隊和空降部隊在遭遇極地氣候的山地戰時會遇到一些不適應的挑戰以外。

    這場戰役最大的問題和考驗在於三軍的協同,也就是海空力量對登陸作戰的配合。

    「那麼,我們海軍也沒有問題了,目前帝國海軍已經部署了超過80條各型號的u艇在挪威峽灣以西的海域待命,而且帝國艦隊的主力戰艦除了『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諾號』兩艘戰列巡洋艦因為之前和英國人的大戰受損嚴重需要半年以上的大修,其餘『俾斯麥號』和『提爾皮茲號』的火力、火控、動力、結構都已經經過搶修恢復正常,只有部分裝甲上的損傷因為工期的問題暫時無法處理,但是如果強行出擊的話,至少仍然可以保持新艦85%以上的戰鬥力。

    也就是說,現在如果我們對挪威下手,我們可以拿出9~10條主力戰艦的實力,而英國人雖然在這一個月裡從外洋艦隊調回了5條老式戰列艦和2條航母,但是由於「喬治五世級」剩餘幾艘還沒有完成,他們的實力比之上一次海戰的時候是不升反降的,只要我們抓住這個時間差給挪威以痛擊,完全可以再斷英國一臂。如果他們不死心還要出擊的話,那麼我們就可以期待一場同樣大交換比的海戰了。」

    「殲滅英國人的艦隊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要保護好陸軍登錄部隊的安全,不能讓帝國的勇士在運兵途中受到無謂的損失。」

    「是,元首,海軍一定完美完成護航和殲敵的使命。」

    「那麼,大家都下去準備吧,裡賓特洛普部長會很快給大家找到借口的,大家要時刻保持待命狀態,不要鬆懈,散會。」

    隨著希特勒的一聲令下,挪威戰役的基調就被定了下來,各方的戰爭機器開始全速運轉起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