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

大道小說網 第二十九章 雲波詭譎 文 / 無財者無能言財

    密支那一役,前後遷延半月有餘方告完結,比起後世歷史上1944年從日本人手中奪回密支那的那場戰役在擁有絕對空中火力優勢的情況下仍然打了兩個半月無疑是好得多了——這也要拜阿三兵為主的英聯邦軍隊戰鬥力和戰鬥意志與日軍不可同日而語所賜。

    然則這其中數倍於敵的損失還是可以印證出遠東軍隊守成有餘、進取不足的缺陷,或者說從1935年到1939年,遠東軍隊的建設目的始終都是如何才能頂住日本人的進攻而不及其餘,有朝一日真的發現日本人已經被自己打跑,又被蘇聯人殺絕,需要走出國門收復失地才驚覺自己的部隊機動性,進攻作戰補給能力林林總總方方面面都是問題,尤其是緬北山區的戰鬥讓擁有絕對數量優勢的遠東軍隊施展不開,空有十幾倍於敵的數量優勢,仍然打成了車輪消耗戰。

    這種表現著實讓軍中的德國教官和顧問們大跌眼鏡。雖然遠東軍隊沒有配備rpg「坦克殺手」無後坐力炮、德制50mm/80mm炮擊跑等山地作戰的利器,也缺乏斯圖卡和fw-190f等重型精確空中打擊手段。單從戰術指揮上來看,遠東軍隊根本就沒有接受過任何專門的山地戰訓練,軍官也缺乏山地作戰的炮兵運用戰術技巧。後勤調度更是渣渣到令人髮指,在全軍通過撣幫高原和山區地帶時,因為染上瘧疾或者菌痢而喪失戰鬥力的就達數萬人,病死超過2000,事先對奎寧等藥物的準備和需求估計完全不夠用。

    如果不是遠東軍隊規模夠用,哪怕暫時趴下一半還能湊出進攻兵力的話,這只人馬可就真的要倒在出山之後收穫勝利果實的階段了。

    11月中旬,得到了遠東軍隊充分消化了克欽邦、撣邦兩大邊境大邦,並從北、東兩個方向圍住緬甸舊都曼德勒的利好消息,泰**隊在一周的緊急動員後也匆匆投入了戰鬥,泰國人最大的優勢在於他們的海軍有一部分就部署在馬來半島印度洋一側的基地,無需通過新加坡扼住的馬六甲海峽就能直接投入戰鬥,所以在三軍協同下初期進展還算可觀。出兵後3天,普遍靠兩條腿行軍的泰軍先鋒就沿著南部邊境推進了40~60公里,消滅英印軍3個營的兵力,佔領了怒江(怒江)東岸的全部土地,撈足了蔣校長在果敢會議中許諾內泰國方面的西線領土。

    也許是不想讓自己消極怠戰的破招牌太過明顯,泰軍打算繼續進攻至少在沿海一側渡過怒江三角洲拿下緬甸第三大港毛淡棉再收兵,免得受人把柄。結果這一進兵,泰**隊就被揍得慘不忍睹,泰軍在2艘驅逐艦,10艘魚雷艇的掩護下從河口地區渡河西進,以為英國人已經無力抵抗的泰國人絲毫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大意選擇了白晝渡河,結果被英軍區區1艘駐紮在安達曼群島基地的驅逐艦殲滅了泰國艦隊大部兵力,陸軍渡江落水者不可勝計,最後還是在陸軍炮兵和空軍轟炸機和合力打擊下才擊沉這艘一直堅持在怒江口阻撓泰軍渡江的英軍孤艦,饒是如此渡江計劃還是被遲滯了大半天之久。

    英國人的一個響亮耳光告訴了泰國人海軍是個技術兵種,不是有銀子買軍艦就玩得轉的,曾經聲威赫赫的地球第一海軍現在雖然因為技術落後被德國人幹得滿地找牙,對付對付亞洲國家的海軍還是可以輕鬆以一當十的(日本除外)。

    泰國人重新發起渡江的時候,英國人已經有了充分的反應時間,在確知了泰國人的渡江主攻方向後,留在仰光和勃固的英印軍總預備隊被及時投入到了毛淡棉的方向沿河死守,泰國人數次渡江進攻都遭到挫敗後,只能選擇隔江炮戰消耗敵軍。

    戰局再次陷入了短暫的膠灼,直到一周後遠東軍隊以十倍圍城兵力拿下緬甸古都曼德勒、殲滅英印軍1個師後,繼續沿著伊洛瓦底江河谷平原南下進攻。因為此時勃固和仰光的預備隊已經被全部抽空去毛淡棉防禦泰軍渡過怒江,兵力本就捉襟見肘的英印軍隊再也抽不出後備力量抵擋遠東軍,讓遠東軍以幾乎每天100公里的高速順江而下直插仰光。

    倉促之間,潰退的英國人使出了最後一招的毒計——放火爆破伊洛瓦底江上游的油田城市仁安羌。

    仁安羌油田發現於1887年,算得上是整個東亞和東南亞地區最早的大型油田了,雖然在印尼巨港油田被發現後無法和印尼動輒一年一兩千萬噸的原油產量相提並論,不過其年150萬噸的產量給機械化之前的遠東軍隊使用還是綽綽有餘了——在1936年遠東軍隊開始逐步機械化之前,蔣公號稱數百萬陸軍一年耗油加起來才60萬噸。因此仁安羌油田一度是決定蔣校長是否下定決心收復緬甸「失地」的重要因素。

    英國人為了阻撓遠東軍隊繼續南下,打開了仁安羌油田沿河通往南部海濱煉油城鎮檳卡宋的輸油管道,把幾十萬噸濃濃的原油傾瀉到伊洛瓦底江中,並且在仁安羌城內所有的油井設施和電廠中安裝了炸彈,在撤退時點火起爆,這座有23萬人口的緬甸城市在一瞬之間陷入了滔天火海,20萬無辜緬甸平民在英軍炸毀油田縱火焚城的暴行中喪生。整個伊洛瓦底江從此而下一百公里河道都變作了液火之河,兩岸農田林木村舍盡數焚燬,部分原油沖刷淤積的地區大火持續半月方才熄滅。

    遠東軍隊不得不暫時停止前進的腳步,在蔣校長嚴令不惜一切代價搶救油田的命令下,仁安羌城內的大火在4天之後被撲滅,其餘城外或下游河谷叢林的無辜者暫時就顧不上了。

    英國人的這個舉措拯救了印度阿薩姆邦,因為它遲滯了遠東軍隊進攻仰光的腳步至少二十天,直到12月底仰光、勃固、毛淡棉才在遠東軍和泰軍的聯合進攻下紛紛陷落。

    截止1942年1月初,遠東軍隊和泰軍為期兩月的殖民收復戰爭結束。

    泰國方面如願通過外交途徑收回了法屬印度支那的老撾部分、除琅勃拉邦以外,以及緬甸東南怒江以東的土地、包括整個馬來半島緬甸部分。

    遠東國方面,蔣校長的部隊收復山南三國不丹、錫金、尼泊爾;並佔領緬甸全境,直逼英屬印度阿薩姆邦、孟加拉邦。戰鬥過程**殲滅英印軍隊7個師,殺敵5萬5千人,傷俘8萬,遠東軍自身傷亡總計12萬。英軍緊急拆東補西抽調克什米爾地區的預備役軍隊強化阿薩姆邦的防守,2月份後還把埃及地區失守後撤下來的一部分戰鬥經驗豐富的一線殘部分散補強到各處吃緊防區,阿薩姆邦也分到3個師的番號共計2.5萬人。

    而遠東國蔣校長則因為12月底蘇聯人徹底成功吞掉日本人在關外和朝鮮的地盤後,唯恐勢力大漲的毛熊見南朝軟弱可欺順勢南下牧馬,只能把緬甸戰區的一線精銳德械師全部抽調回國嚴防死守長城防線,僅留下25個新編師人馬駐守印緬邊境。此消彼長之下,在整個1942年遠東軍隊再也沒能在英屬印度方向存進一步。

    南亞戰場隨著蘇日勝負分曉陷入了一種詭異的寂靜和平衡,德中兩國都不敢在這個時刻率先對南方的英國勢力繼續動手,唯恐被不安的斯大林盯上成為頭號假想敵。(第一章字有點少,再湊個第二更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