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

大道小說網 第三章 帶路不要錢 文 / 無財者無能言財

    裡加作為拉脫維亞的首都,還蘇軍侵略拉脫維亞後還是深受重視的,在拉脫維亞境內部署的蘇軍4個軍12個師2個獨立旅的部隊中,有40%的兵力駐紮在裡加,莫德爾上將的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猛烈推進包圍裡加的時候,算上前沿崩潰退入圍城圈子的蘇軍包括7個師的番號,實際殘餘兵力9萬人,輕重火炮、迫擊炮700餘門,坦克150輛,至於海空力量麼……只能說是曾經存在過了。

    5月7日清晨,莫德爾上將在勒布元帥後續派來的3個步兵師填充到尤爾馬拉一代的「鐵砧」部位後,就率領著他麾下的裝甲集群以一記右勾拳狠狠砸向裡加包圍圈內的蘇軍。

    坦克軍團扮演鐵錘,步炮兵構築陣地後扮演堵截的鐵砧,這是德軍在面對攻堅目標時的慣用策略了。而蘇軍顯然還對這種戰術不熟,或者說雖然有點想學習,在滿洲和日本人干仗的時候卻學了個畫虎類犬,對這種戰術的有效性產生了懷疑。

    蘇軍的精銳都在烏克蘭地區,是準備用來執行「大雷雨計劃」的,拉脫維亞地區的二線新丁組成的部隊戰鬥力和戰備本就不足,何況還是在剛剛滅國不過兩月人心向著故國的拉脫維亞作戰呢。所以德軍能夠以幾乎忽略不計的代價攻入裡加這一點在德軍上下沒有人感到懷疑,也沒有人覺得會有懸念。德軍將領們日常打賭中下注的差別僅在於攻入裡加後能夠得到多大規模的當地人民簞食壺漿喜迎王師而已。

    上午10點,第4裝甲集團軍旗下的第16、18裝甲師沿著橫貫裡加市區的、地勢平緩的西德維納河河谷推進,楔入了外圍市區5公里左右的縱深。蘇軍試圖集中遠程重炮覆蓋河谷以阻擋德軍的突破,但是很快就被擁有絕對制空權的德軍對地攻擊機群壓制。在天空中沒有一架己方戰鬥機的情況下,單純依靠炮兵試圖實施火力壓制實在是很愚蠢的行為。不過蘇聯人的抵抗試圖還是讓莫德爾上將稍微謹慎了一些,放慢了突進的速度,讓後續的自走炮和炮兵部隊有一定的時間在坦克部隊開闢出來的陣線兩翼跟進部署,構築足以覆蓋裡加市區的遠程火炮壓制網絡——這樣的話,擁有空中觀測優勢的德軍就不必拘泥於出動轟炸機和攻擊機群殲滅敵軍炮群,只要少量飛機及時發現及時壓制後,就可以依靠精確的地面炮火覆蓋消滅蘇軍炮兵。

    不過事實很快證明莫德爾有點多慮了。在莫德爾做好完全準備,通過數次對核心城區的試探性進攻引誘蘇軍隱蔽炮兵陣地開火,隨後以精確的反制炮擊殲滅蘇軍炮兵後。莫德爾原本還打算祭出諸如4號噴火坦克和渣油燃燒炮彈等巷戰利器,等一等後續的步兵部隊充分跟進,然後再和蘇軍來一場真刀真槍的血戰——畢竟這也是開戰三天來,德軍第一次進攻相當於蘇聯一個加盟國首都檔次的大城市,把坦克部隊消耗在攻城戰中顯然是不明智的,尤其是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沒有突擊虎之類重甲重炮的城市戰殺器可用,又需要顧及當地平民的傷亡不能濫用那些動輒清掉幾幢乃至幾十幢樓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被分到勒布元帥的北方集團軍群本來就是陸軍總參謀部因材施用的結果,但是具體到讓莫德爾擔任北方集團軍群的裝甲箭頭位置、第4裝甲集團軍則離不開開戰前維勒安部長上下活動的影響。在莫德爾的位置確定之後,維勒安也親自拜見過莫德爾一次,言之鑿鑿地請他注意在進攻原波羅的海三國土地時注意方式方法和德軍形象,不要做出什麼出格的事情。腦子一貫好使的莫德爾自然知道維勒安是什麼意思,立刻拍著胸脯答應了。

    這不是杞人憂天麼,一向以來無論是德國國內還是國際影響上,眾人都覺得德國國防軍是絕不濫殺無辜橫施暴行的騎士之師,正義之師,仁慈之師;劫掠燒殺坑害黎明的事情不是一直都是武裝檔衛軍的人幹的麼!現在莫德爾可是從維勒安麾下的一個集團軍群參謀長、裝甲軍長重新回到了國防軍的編制下,怎麼可能做出這種事情。你維勒安部長都能夠忍得住,都會覺得掠奪波羅地海國家的人沒什麼意義,那國防軍就更不在話下了。因此在這個問題上,莫德爾沒有絲毫的猶豫,也沒有覺得有任何的不妥,反而覺得這是題中應有之義,不用說都會這麼去做。

    大約在過了正午時分,莫德爾的軍隊從三個方向逐步完成了對裡加市區的包圍,大約2個師的蘇軍因為潰退太慢在德軍的快速裝甲穿插分割下被提前包圍在城外,沒能及時退回市區,只能就地向德軍投降,城中可用的蘇軍兵力就變得更為捉襟見肘。

    「怎麼回事?是哪支部隊展開巷戰攻城了?」正在策劃著請求勒布元帥派遣哪只後續步兵部隊作為攻城增援人馬參加作戰,莫德爾就聽到空軍和前沿士兵不斷匯報裡加城內突然之間形勢大亂,許多蘇軍單位像是猝然發難自相殘殺起來一樣,還有越來越多的不明武裝人員混在期間,形勢難以判斷。

    「報告將軍,我把所有前沿單位的野戰電話都打了一圈,我們沒有部隊發起進攻。」

    「混蛋,那城裡面是怎麼回事!」

    「我們正在緊急調查中。」

    「快,我要盡快知道情況,還有,不管怎麼樣,讓所有部隊做好衝鋒的準備,時刻準備進城。」

    「我們的步兵不夠……只有3個師的步兵因為有sdk半履帶運兵車才勉強跟得上我們的裝甲部隊,其他非機械化的步兵部隊還要2天……」

    「我說去準備就去準備,哪怕用坦克攻城!」

    在莫德爾當機立斷的指揮下,加上情報人員也還算得力,15分鐘內德軍就確認了裡加城內的變故。

    拉脫維亞第1師、第2師總計1萬5千名之前被整編的拉脫維亞士兵在一些趁亂潛伏回來的拉脫維亞舊軍官的指揮下在城內陣前歧義了,蘇軍因為兵力吃緊全線前壓,放鬆了裡加和北部裡加灣沿岸的森林地帶的封鎖線和對剛剛成立不久的「森林兄弟」的阻撓,結果沒想到被那些人鬧出了大事來。

    在蘇軍入境前,拉脫維亞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也是有2個師的陸軍常備編製的,總的一線軍人人數在4萬人左右,蘇軍佔領拉脫維亞建立傀儡後,整編了一部分拉脫維亞軍隊,但是人數不多,只有1萬5千人左右——也就是今天被重新陣前策反的這些人,其餘的25000原拉脫維亞軍人匯總大約有4000人在蘇軍入境的當時就進森林當了「森林兄弟」,還有7000餘人是後續陸續逃散並逐步投靠「森林兄弟」的,剩下的不是被蘇軍槍斃了就是當初就不願參軍的,選擇了隱姓埋名回家務農或者逃亡外國。

    「目前城內起事的人馬規模還無法從空中偵察判斷,但是根據一貫的情報,如果真的是拉脫維亞第1、2師策應『森林兄弟』歧義的話,那麼他們的規模應該在2萬人左右,起碼可以佔到死硬蘇軍的三分之一人數,我們立刻進攻的話一定可以成功接應他們的。」這是莫德爾集團軍情報官員最終為莫德爾吃的定心丸,隨後莫德爾就下定了坦克攻城的決心。

    蘇聯人想逐街逐屋打巷戰拼人命,那也得看蘇聯人有沒有這個機會。就目前來看,自己的進攻不僅可以得到三成的守軍倒戈,而且一定可以得到40多萬里加市民的帶路。

    隨著坦克的隆隆前進,蘇聯人很快陷入了不知道究竟是槍口朝外還是槍口朝內才好,拉脫維亞人的軍事素質很差,但是他們歧義的時機不錯,正是蘇軍拆東牆補西牆處處漏洞的時候在蘇聯人最大的漏洞上捅了一刀。成批成批的蘇軍士兵在混亂的盲目機動中被沿街突進的德軍坦克用機槍割麥子一樣收割,只有少數堅守在面對德軍的一線城防陣地上的士兵和軍官有足夠的冷靜和理智繼續隱蔽自己把德國人放近了打,可惜他們的數量實在是太稀少了,只給德國人造成了數百人的傷亡,打壞了十幾輛坦克後就沒有什麼座位了。看著蘇軍沒能發揮出巷戰的消耗優勢,莫德爾心中不由感慨用有自帶乾糧的帶路檔的感覺真是太好了。

    …………

    裡加的戰鬥在一天內就結束了。莫德爾以解防者的姿態享受著簞食壺漿喜迎王師的拉脫維亞人的夾道歡迎。當地的體面人給坦克上的德軍軍官們遞上阿瓜維特酒和韃靼牛排,被蘇聯人掠奪得什麼都不剩的貧苦農民也拿出黑麥麵包和鹽,至於被斯大林殺到幾乎殺絕的新教修道士們則從地窖裡探出頭來,感謝上帝的恩賜,拿一些已經磨壞了鍍銀表層的破舊錫製法器祝禱著什麼,然後把這些東西塞給路過的德軍士兵。

    次日清晨,拉脫維亞「森林兄弟」指揮官,原拉脫維亞軍中校珀維拉斯·普雷查維休斯作為火線成立的新拉脫維亞軍指揮官,在裡加著名的聖彼得教堂廣場上接受了莫德爾上將移交的「安全自治權」,德國人宣佈對裡加進行軍事管制,但是允許拉脫維亞人自行組成治案管理部隊維持自治,至於拉脫維亞國家的命運,德國人按照希特勒之前的口徑承諾絕不吞併,但是需要留待波羅的海三國全部被解防後再做具體處置。

    在這個時空,解救被斯大林無辜侵略的國家本就是巴巴羅薩計劃的借口之一,雖然希特勒對於讓拉脫維亞人在內的波羅地海國家得到獨立一開始還是心存疑慮的,但是架不住維勒安曉之以大義名分,裡賓特洛普動之以外交姿態,戈培爾示之以宣傳正義程度上的巨大落差——最關鍵的還是維勒安作為德國工商業界的代表,向希特勒擔保即使讓波羅地海國家獨立也不會引起容克地產階級的大規模反彈。最終希特勒才答應了這套方略,在某種程度上把斯拉夫人分割裂解開來,忍住短時間的種族注意觀點,聯合大多數,打擊一小撮。

    莫德爾的部隊不可能在裡加停留休整太久,畢竟拉脫維亞北方還有很多的人民等待他去拯救,而更北方的愛沙尼亞全國都還處於蘇聯人的殘暴壓搾之下。所以短短一兩天內,莫德爾的部隊在後續補給跟進後稍作休整就繼續往者波羅的海鐵路的下一站,裡加和愛沙尼亞首都塔林之間的紐帶、拉愛邊境城市林巴日挺近了——至於裡加被佔領後,那些部署在裡加以西庫爾蘭半島上的尚未來得及撤退的蘇軍,則被德軍裝甲力量忽視了,稍微留了一些二線步兵部隊圍困起來等著日後再做打算。

    不過對於國防軍來說,裡加只是走一個過場而已,對於維勒安部長的情報部門來說則完全不是一回事,尤其是在國防軍匯報回來的文件顯示,拉脫維亞前總統、深受愛戴的卡爾裡斯.烏爾馬尼斯總統的侄子漢森.烏爾馬尼斯也和珀維拉斯·普雷查維休斯中校一起出現在和莫德爾交涉的人之中,深有價值嗅覺的維勒安很快就認識到了自己該做些什麼。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