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

大道小說網 第四十六章 實則虛之 文 / 無財者無能言財

    「什麼?把莫德爾麾下的3個精銳裝甲師收縮回芬蘭灣南岸的羅蒙諾索夫地區,然後進行長期的休整準備?勒布這個老東西是老糊塗了麼?」

    在蘇軍中已經逐漸闖出北極圈霸主名頭的西北方面軍司令基裡爾.梅列茨科夫大將之前已經在沃爾霍夫河沿岸的攻防戰中露出疲態,為了晝夜推算德國人會在哪裡發動下一波的攻勢,會尋取什麼點作為建立沃爾霍夫河東岸橋頭堡的所在,梅列茨科夫已經是在幾天內白了一把頭髮。

    他的專業擅長是預設築壘工事地帶的攻防戰,也就是陣地圍城。勒布元帥如果和他打大縱深的彈性機動作戰,在戰前就已經升為大將、戰略指揮思維老化的梅列茨科夫是不在行的,當初勒布在兵力不足以直接拿下聖彼得堡而改為大範圍機動包圍時,梅列茨科夫著實頭痛了一把,思忖再三也只想到了「堅壁清野,拖延時間,確保拖到冬天來臨前不被敵軍完成大包圍圈」。

    沒想到勒布元帥那個腦抽的傢伙居然自己放棄了短暫休整後繼續往東突破的打法,自毀長城助了他一臂之力,梅列茨科夫似乎已經看到了「聖彼得堡拯救者」「蘇聯英雄」的榮譽稱號已經肋生雙翅向他飛來了。

    「德國人有沒有在各種渠道透露出過這種調動的原因和理由。或者說,kgb的情報處有沒有得到什麼風聲。」

    狂放地大笑後,豪放而不**的梅列茨科夫大將還是沒敢立刻全盤相信,還是選擇了向對自己匯報這一情況的機要參謀伊戈爾金中校確認一下詳細情況。

    「從沃爾霍夫前線部隊匯報的情況來看,莫德爾的第4裝甲集團軍確實有5~6個師番號的部隊進入了後撤調整,表面理由是戰線推進過深,後勤保障不力——當然,德國人之前的戰線推進確實過快,我們與敵後殘餘的游擊隊取得過聯繫,從他們的騷擾情況來看,德國人繼續東進的突破已經很乏力了。

    意識到這方面的異常後,kgb的人也下了很大的力氣偵查了相關的原因。前天,kgb的特工發現德國人正在羅蒙諾索夫地區反覆偵察水文情況,並向當地人瞭解入冬後的芬蘭灣東段封凍情況。昨天,德國人的『俾斯麥』號和『提二批次』號兩艘主力戰列艦在波羅的海艦隊偷襲作戰後又一次駛入了芬蘭灣,我空軍第6集團軍緊急起飛了3個中隊的魚雷型水上飛機進行抵抗,不過德國人顯然是有備而來,護航戰鬥機非常之多,而且在艦隊行動後對聖彼得堡市區和喀琅施塔得港、防區周邊6處野戰機場進行了反覆的轟炸。我們目前無法繼續取得對德國人戰艦的壓制,也無法再得到更詳細的敵艦隊動向情報。」

    「你是想說,從種種跡象來看,德國人是知難而退了,想換一個方式方法,先拿下喀琅施塔得,然後越過芬蘭灣和芬蘭人取得地面聯繫?」

    「您是知道的,曼納海姆那個老狐狸上個月集中了芬蘭軍主力總計14個師重新淪陷了我們在北方戰爭中奪取過的維堡……」

    「好了不要提那個老狐狸了!裝作什麼不和納萃合作的清高樣,希特勒一開打還不是屁顛屁顛跑來搶地盤了。」梅列茨科夫大將的嘴角微微抽搐著,任何一個掌管著蘇軍北方武裝力量的將帥在提到曼納海姆那個芬蘭軍統帥的時候,都會和吃了蒼蠅一樣難受,畢竟那個老傢伙可是數次以弱勢兵力羞辱了蘇聯軍隊,這個名字就如同一劑嘲諷藥劑,讓每一個聽到的蘇軍將領失去冷靜,「德國人既然那麼有耐心,就讓他們等好了。讓軍中攻擊力最為強大的幾個裝甲師閒置一兩個月,就為了等海灣封凍,然後直接把坦克開上喀琅施塔得?」

    …………

    梅列茨科夫嘴上說的輕蔑,事實上在德國人緊鑼密鼓準備著對喀琅施塔得——至少表面上看來是準備著對喀琅施塔得進行總攻前的準備時,他還是調度了不少部隊配合未來可能出現的喀琅施塔得戰役防禦措施。一門門的重炮和一營一營的步兵、成隊的機槍組和防空炮組依靠黑夜的掩護被送上喀琅施塔得港——反正就算德國人在芬蘭灣附近部署了戰列艦,也不可能絕對阻斷蘇聯人通過芬蘭灣北岸向島上運輸補給和援軍,因為小島距離北岸只有區區3海里的路程,快艇幾分鐘就可以跑完。

    喀琅施塔得是聖彼得堡在芬蘭灣上的門戶所在,距離聖彼得堡的海路距離大約為18海里,是一個建築在科特林島上的要塞港口,始於18世紀初葉彼得大帝時期。原本的科特林島只是一個水面以上部分長度不過3~4公里的天然島嶼,後來的港區當時都還是淺灘地勢。彼得大帝考慮到初次進入大海的俄羅斯海軍力量不足,很難與海軍列強抗衡,為了在俄國海軍草創的時候保護好聖彼得堡這個門戶所在,他動用了大量的力量增築了科特林島,擴建成現在的規模,也就形成了喀琅施塔得港口和要塞。這座要塞在後來多次幫助俄國人的弱勢海軍擋住了列強從海上進攻聖彼得堡的企圖——包括在1850年代的克里米亞戰爭中,在英法艦隊的支持下,英法土奧聯軍在連續11個月的圍城猛攻後,拿下了的南線千年要塞塞凡堡,可是同樣在北面,英法聯軍的艦隊卻被喀琅施塔得擋在了聖彼得堡之外(當然,英法聯軍本來就沒打算在波羅的海方向展開陸戰,只是要封鎖俄國的艦隊)。從這種角度來說,喀琅施塔得也算得上是不輸於塞凡堡的要塞了。

    不過工程雖然巨大,這個要塞的成本卻不高,因為俄國人利用了芬蘭灣得天獨厚的氣候優勢——當時的施工方法很簡單,那就是在冬季芬蘭灣連底封凍的時候用馬匹和雪橇拉來大量的巨石堆放在科特林島西部的淺灘區域,然後等到春天來臨大海解除封凍後巨石順勢沉入海底堆高地基,如此往複數年,科特林島的最狹長處居然達到了10公里的長度,可以說完全是和水城威尼斯一樣靠人工的力量在大海裡堆出來的。

    因為島嶼的構築基於人工,那麼對島嶼兩側航道的控制也就變得很容易。北側航道逼仄淺狹,被填塞到最多只能通航巡洋艦級別的艦船,以供芬蘭灣北岸的俄軍補給船隻使用。南部的主航道則寬闊流深,理論上當前世界上的船都可以通過。與之相對應的,喀琅施塔得在要塞炮台的設計上也和這種對航道控制的功能需求配合地絲絲入扣——在要塞的北面,俄國人設置了7座山壁嵌入式炮台,總計擁有14座雙管280mm口徑克虜伯重炮,合28門,世界上沒有一支巡洋艦組成的艦隊可能逃過這種恐怖打擊的火力而存活。在島嶼南面主航道一側,俄國人佈置了4座炮台,總數雖少不過安裝是口徑更加巨大的305mm和350mm岸炮,而且為三聯裝形式,有些是為德意志第二帝國時代的末代戰巡艦馬肯森級設計使用的13.5英吋主炮,在戰後德國海軍消失的年代,這些廢棄的巨炮被賣給了俄國人構築要塞,也有意大利人和捷克人的305mm三聯裝炮台(奧托梅拉拉和斯柯達生產),總計管數24門。這些巨炮的任務是,一旦有戰列艦試圖進入主航道之後,就可以近距離實施轟擊。

    這個設計可以說比英國人在馬耳他和直布羅陀的設計更加高明,也比蘇聯人自己在塞凡堡的設計更加堅固穩妥,或許世界上的同類要塞只有土耳其人在伊斯坦堡構築的博斯普魯斯海峽要塞炮台可以與之媲美。

    眾所周知,馬耳他、直布羅陀和塞凡堡三處海防要塞,需要面對的敵軍艦隊來襲方向是很隨機、全向的,因此所有對付戰列艦的主炮台都必須遵守一個價值,那就是擁有360°或者盡可能大的方向角she界,否則的話,敵人進攻的時候只要摧毀了面向主攻方向的炮台即可實施登陸進攻,為了達到這一點,炮台就只能做成可升降式或者至少是可以背負著其頂甲上的山體一起轉動的姿態,轉動動力裝置和液壓系統的限制讓頂部防禦的厚度受到了制約。

    事實證明,之前的直布羅陀和馬耳他的英軍主力炮台大多數是被德國人用一兩萬磅重的「獠牙」和「掩體粉碎機」滑翔炸彈炸毀的,因為幾米厚的岩石加上數十英吋的鋼甲也擋不住那種強大到變態的炸彈攻擊。但是如果換成喀琅施塔得的炮台,這一招就不管用了——喀琅施塔得要塞只要防禦南面一側的航道,敵人的戰列艦不可能從島嶼的其他方向通過並襲擊聖彼得堡,所以這裡要塞炮台是犧牲she界嵌入在山壁裡的,頂上還有幾十米厚的山體,哪怕後世的戰術核武器炸中山頂也不一定能把山削平炸毀下面的炮台,所以德國人的空中打擊對於摧毀這裡也就無效了。

    如果維勒安.蒙斯克殿下可以親眼觀摩這裡的要塞,並且知道因為他的干預,讓帝國在另一個平行空間中原本會搞出來的「多啦a夢」800mm巨炮因為他的干預而扼殺的話,不知道會做何感想呢?

    當然,維勒安部長是很忙的,這些北方集團軍群需要自己解決的問題,只能讓莫德爾將軍和勒布元帥自己去操心拿捏了,最多申請一下海軍的配合。

    9月22ri,德軍轟炸機群開始了此後持續三天的對喀琅施塔得不間斷轟炸。150架fw-ta400和400架ju-288組成的空前轟炸機群輪番上陣狂轟猛炸——這已經是勒布元帥集中了幾乎全部配屬給北方集團軍群用於配合北線作戰的重型轟炸機部隊了,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北方集團軍群其他幾條次要方向的空中支援都被改為依靠fw-190f/g和me-410b替代。

    小島的要塞區在前三天的時間裡究竟承受了多少噸航空炸彈的洗地無人可以統計,只知道德國海軍特地撥出了4條萬噸級的軍火船給位於塔林空軍基地的德國空軍運輸炸彈,炸彈的消耗量大到只能依靠海運,波羅的海鐵路都無法騰出那麼多的運能——要知道波羅的海鐵路已經是德軍三路進攻中路況最好的一條了,因為它經過的波羅的海三國領土都不是蘇聯的傳統領土,這裡的鐵路很多事當年德國人援建的標準規而不是蘇聯式的寬軌。

    5座主要堡壘在德國人不要錢一樣的轟炸中盡數化為齏粉(蘇聯人是把360°全向射擊的堡壘建築成使用152mm炮、122mm炮和防空炮群的對地防禦工事,然後把打擊戰列艦的巨炮埋在山裡,和別的要塞恰好相反)蘇軍隱藏在堡壘內的人員物資受到了極大地損失,最後只能讓所有部隊躲到山體坑道中去躲避巨型炸彈的轟炸。

    德國人消耗了價值上數千萬美元的汽油和炸彈,也有二十幾架轟炸機在持續數日的轟炸中被蘇軍防空火力和戰鬥機擊落。蘇聯方面,損失了40門的b-4「斯大林之錘」203mm重炮,以及數以百計的152mm、122mm加農炮、榴彈炮、要塞炮,人員炸死炸傷數量達到了28000餘人。大部分表層防禦設施被摧毀後,德國人的戰列艦也加入到了遠程炮擊的行列中來——每天夜間,「俾斯麥號」和「提二批次號」戰列艦都會接近到科特林島西面大約20~30海里的地區,然後利用420mm主炮發射底部凹陷高爆彈發揮射程優勢轟擊蘇聯人的防禦體系,每晚都可以傾倒幾千發420mm級別的超重炮彈。

    需要說明的是,喀琅施塔得一貫是蘇聯波羅的海艦隊的母港,而蘇聯特色是海軍部隊軍艦渣渣,水兵眾多,所以有大批海軍勤務人員和基地防禦部隊可以客串陸戰人員。而整個波羅的海艦隊可是擁有10萬水平的龐大單位,在德軍進攻喀琅施塔得之前,因為梅列茨科夫大將的支援,島上擠著的人數遠遠不止10萬。這種情況下,一座只有區區20平方公里面積的小島上擠了十幾萬人馬,足夠堅固深遠的坑道工事數量就出現了明顯的不足,因此在德國人的地毯式轟炸下傷亡兩三萬人之多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

    「司令官閣下,波羅地海艦隊方面來電,要求允許撤走島上一部分的人員——主要是在前期德軍轟炸中的傷員和精神狀態異常失去戰鬥力的人員,還有陸軍方面的支援兵力。島上的表層工事在德國人的反覆轟炸下已經基本上失去了防禦力。而坑道區域也無法長期藏匿十萬大軍,這樣僵持下去的話,還沒有入冬德國人就會把我們的血流乾了。」

    一個艱難地抉擇擺在了梅列茨科夫面前——波羅的海艦隊方面的要求說得比較委婉,沒說要把海軍的戰鬥人員直接撤一部分下島,只是說先把陸軍那些來搶地盤的傢伙送走,還有之前德國人的轟炸炮擊造成的傷兵和神經衰弱者。可是梅列茨科夫當然可以聽出,艦隊方面所指的神經衰弱者具體可以解釋為哪些人。

    「難道這就是莫德爾把他的裝甲師提前一兩個月擺到羅蒙諾索夫地區,做出一副休整等待進攻姿態的原因?」

    聖彼得堡防區的面積非常廣大,不算北部一直到維堡之間的沼澤地帶,單看聖彼得堡周邊的大防禦圈,就有4000多平方公里的佔地面積。在這片土地上,蘇聯人散佈著150萬人的正規武裝力量和300萬平民、民兵。在德國人打響喀琅施塔得方面的火力攻勢前,主防區的戰鬥已經演化為了築壘工事地帶的炮戰——也就是那種性質上來說運動xing不足,接近一戰形態的戰鬥方式。

    勒布元帥要打破這種戰鬥形態,要麼就是和之前一樣發揮莫德爾上將的第4裝甲集團軍機動優勢圍城打援,在外圍打運動戰,分割殲滅戰,擴大戰場,把蘇聯人從堅固防禦帶的戰鬥中拖出來。

    「要麼就是……」梅列茨科夫想到這裡,不由得打了一個寒噤,「要麼就是……把150萬蘇聯軍隊從4000平方公里的曠野中集中起來,然後用高效率的優勢火力殺傷削弱……對,一定是這樣的!」

    梅列茨科夫念及此處拍案而起,所有的情況在他腦中變得豁然貫通——想想看日本人在庫頁島和太平洋門戶諸島的防禦吧!日本人也很喜歡構築堅固的工事和偽裝,但是他們從來不在戰事不急迫的時候部署太多的部隊到那些小島上——當然,日本人還是會留下很多的預備隊,一旦地面戰事吃緊後就利用海軍的優勢及時調動。

    蘇聯人的海軍當然是劣勢,或者可以說是幾乎被全殲,但是芬蘭灣北岸和科特林島之間,區區三四海里的距離還不至於阻擋住蘇軍隨時增援喀琅施塔得的腳步!自己怎麼會變得那麼膽小,命名芬蘭灣還有一兩個月才會封凍,卻因為恐懼德國人的坦克提前把那麼多部隊送到島上去給德國人屠殺!德國人命名就是打炮戰打得不耐煩了,覺得蘇軍地不熟不夠密集,炮兵殺敵的效率不夠高才出此毒計的!

    「傳我的命令,同意波羅的海艦隊方面的請求,同時允許他們將『因為德軍炮擊轟炸而神經衰弱者』的人數控制在5萬人以內——不過撤下來的部隊必須隨時待命,在11月海灣封凍之前,島上的防禦部隊必須恢復到滿編狀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