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

正文 第十五章 春季攻勢-上 文 / 無財者無能言財

    所謂的春季攻勢,其實就是德軍主力在蘇聯的土地上發動的幾場小規模攻勢戰役的總稱,是新一輪夏季攻勢的萌芽和伏筆。

    因為波狀起伏的東歐平原氣候條件,一般春天並不是大規模機械化部隊進攻的好時機,這一點從歷史案例上也可以側面證明——事實上無論是巴巴羅薩的啟幕時間還是後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發動時間,都是從時間進入夏季後開始的。春天大地解凍後形成的凌汛和春雨匯合,同樣會讓地面變得泥濘不堪,行軍不便。

    根據統帥部和陸軍總參謀部的規劃,以及最終希特勒板上釘釘的決斷,1943年的春季攻勢從3月底4月初就已經展開,分為三四個小戰役,各自發動時間上略有先後。這幾個戰役包括聖彼得堡圍城戰役、羅斯托夫-頓河入海口戰役、塔曼半島戰役和阿富汗-克什米爾戰役。因為要顧及春雨和凌汛導致的大規模機械化部隊調動難度,整個春季攻勢4大戰役調動的總兵力不超過200萬人——不僅包括德軍,還包括在阿富汗-克什米爾戰役中用到的兩伊僕從軍。所有戰役預期會在一到三個月內完成,其中又以聖彼得堡圍城戰持續時間最長,調用兵力最多——不過這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畢竟這一路的進攻所要拔除的是蘇聯前三大的主要城市之一,而原本攻城兵力就包括了整個北方集團軍群,在莫斯科方向的戰鬥轉入對峙後,這一方向得到了原本中央集團軍群的部分援軍後,實力暴漲到百萬餘部隊也就很正常了。

    不過,讓我們撇開聖彼得堡圍城戰,先來看一下截止到5月份為止另外三個次要方向上的春季攻勢進展情況。

    首先戰鬥規模最小的是隆美爾將軍指揮的中東戰區。大約十個師的武裝檔衛軍和數量更多的兩伊僕從軍發動的阿富汗-克什米爾攻勢。因為大部分戰鬥是在興都庫什山區進行的,所以武裝檔衛軍只動用了1個裝甲師和2個摩托化步兵師,剩餘全部為普通步兵師、山地師部隊。他們要面對的敵人也不過是英軍已經疲弱不堪的印度地區二線部隊,整個戰役的戰鬥過程乏善可陳,部隊花在行軍翻山完成戰術迂迴上的時間遠遠超過了戰鬥時間數倍。

    整個戰役從3月底封山大雪解凍後開始,持續將近兩個月,在5月份來臨的時候德軍累計擊潰殲滅英印軍隊不足十萬,拿下了這塊雞肋之地——這裡本身毫無價值可言,可是此戰之後,德軍控制區卻可以通過興都庫什山口和阿拉山口,與遠東國的蔣校長打通陸上聯繫。在戰役結束後,隆美爾將軍和協助當地的檔衛軍佔領機構征發了數十萬印度民工,搶修從德黑蘭以西經過興都庫什山口直通南江喀什的簡易公路,這樣將來中東鐵路運輸的物資在到達德黑蘭之後就可以換用公路繼續東進直到遠東國的新江。在戰後,沿著開山劈石挖出來的這條簡易公路,形成了除了西伯利亞大鐵路之外的第二歐亞大陸橋,也為德國和遠東國的歐亞大陸橫貫線打下了基礎。

    除了中東戰區之外,另外兩場戰役,也就是羅斯托夫-頓河三角洲戰役和塔曼半島戰役其實也可以算作一系列連續會戰,主要依靠南方集團軍群主力完成。因為烏克蘭內陸在春季過於泥濘,大軍攻擊不敷使用,因此戰鬥的主戰場也就選在了黑海沿岸地區的部分要害,位於亞速海東北端的頓河入海口港市羅斯托夫也就成了蘇德兩軍反覆爭奪的焦點。

    4月12ri,完成了冬季休整的克萊斯特大將及其a集團軍群——由原本克萊斯特大將在1942年指揮的第1裝甲集團軍和新加入的兩個輔助性集團軍共同組成——對羅斯托夫地區大約150公里正面寬度的頓河右岸發動了突破性打擊。在克萊斯特當面的是駐守頓河右岸的蘇軍南方軍區秋涅列夫大將麾下的兩個集團軍,因為德軍準備充分,補給充足,交通便利,已經沒有了海上優勢需要繞過亞速海支援羅斯托夫及周邊地區的蘇軍在抵抗了三天左右後就被德軍局部突破了頓河入海口段的沿河防線,4月20ri,頓河下游防線被德軍全面打爛,大約7個師的蘇軍沒有來得及從頓河沿岸防線撤下來,被德軍擊潰或俘虜。在鞏固了右岸橋頭堡並連成一線後,克萊斯特沒有繼續快速深入,而是選擇了穩紮穩打,利用北頓涅茨克河在頓河下游匯入的地理優勢,分出a集團軍群中兩個集團軍的兵力直接從北頓涅茨克河西岸溯流而上包抄烏克蘭東北角蘇聯人掌握的最後一塊突出部——北頓涅茨克突出部。留下1個集團軍的預備隊在羅斯托夫南部展開,與蘇軍南方面軍守軍對峙

    截止5月底,克萊斯特大將在北頓涅茨克河西南岸德軍部隊的配合下,切下了北頓涅茨克突出部,並殲滅蘇軍沃羅涅ri方面軍一個集團軍的殘部,沃羅涅ri方面軍司令瓦杜丁上將全靠逃跑迅速才順利返回沃羅涅ri,並且在此後的夏季攻勢中,沃羅涅ri方面軍因為兵力不足始終沒有對南面的戰線做出有力支持。

    在克萊斯特大將渡過頓河後只圖鞏固右岸橋頭堡,不思快速突破的同時,丟了一線陣地的蘇軍南方面軍司令秋涅列夫大將剜肉補瘡從後方調集大量部隊填塞頓河河口防線被普遍突破後的漏洞,不想卻在身後留下了更大的漏洞。

    4月26ri,克萊斯特大將出兵強渡頓河後半個月,『塞凡堡征服者』曼施坦因大將率領克里米亞半島上的德軍部隊主力挾塞凡堡大勝之威與冬季養精蓄銳之利,在德國海軍的幫助下渡過了區區5~15公里寬度的刻赤海峽,踏上了對面的塔曼半島。曼施坦因的裝甲部隊同時從庫班河兩岸登陸並利用蘇軍主力北移的機會迅猛突進,南岸德軍3個裝甲師、9個步兵師的部隊在兩天內連克她曼半島上的阿納帕、新羅西斯克兩座港市,北路德軍更是3天內突進150公里,批亢搗虛拿下庫班河沿岸第一重鎮克拉斯諾達爾。整個戰鬥擊潰的蘇軍數量並不大——事實上塔曼半島上的蘇軍守軍只有兩個步兵軍的番號,而且實際上都是完全不滿編的,剛剛在冬天升格為軍的編制罷了。

    完成這一戰術姿態後,克萊斯特大將和曼施坦因麾下各1個集團軍的兵力分別從羅斯托夫往南和克拉斯諾達爾往北進行鐵鉗包夾,5月7ri於季霍列茨克完成合圍,把亞速海東部沿岸防區的蘇軍部隊徹底包圍,南方面軍秋涅列夫大將麾下諸兵種合成第51集團軍殘部被合圍在這一沿海防區內,並在月底前被德軍徹底殲滅肅清。

    因此總的來說,南部戰線的春季攻勢總共持續了將近兩個月,德國人的主要收穫是肅清了蘇軍在烏克蘭東北角最後一個州的突出部——北頓涅茨克,同時依靠羅斯托夫這塊磁鐵和塔曼半島的尖刀配合使用,徹底包圓了蘇軍在頓河入海口三角洲地帶和整個亞速海沿岸防區的部隊。

    在殲滅兵力方面,北頓涅茨克方向殲滅蘇軍沃羅涅ri方面軍約一個集團軍,頓河三角洲-亞速海-塔曼半島方向累計全殲南方面軍諸兵種合成第51集團軍,並額外殲滅蘇軍2個步兵軍。兩個方向累計斃傷俘虜蘇軍士兵約32萬人,摧毀蘇軍火炮700門,坦克及裝甲車輛260餘輛,飛機400架,也徹底重創了蘇軍沃羅涅ri方面軍和南方面軍通過一個寒冬的恢復積蓄起來的反擊預備隊,不得不重新轉入徹底的被動防守。

    此戰結束後,德國海軍及工程兵部隊在羅斯托夫、塔曼和刻赤三處均新建了建議要塞,輔之以防空炮群、要塞炮和對空、對海搜索雷達站,海軍則在港區外圍設立常年聲納監聽站,把亞速海地區把守得鐵桶相似。加上冬季的時候臨時搶修的塞瓦斯托波爾、葉夫帕托裡亞等處的對空對潛警戒搜索設施,德國人完成了對亞速海周邊地區和整個黑海北部的完全警戒。從此之後,德軍南線縱深作戰部隊的補給物資再也不需要依靠烏克蘭境內相對低劣而且易受游擊隊騷擾的鐵路和公路,從巴爾幹鐵路運到敖德薩的物資裝備和部隊,只需要在敖德薩或者尼古拉耶夫裝上海船,就可以在克里米亞半島和亞速海的掩護下直接運到羅斯托夫或者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而且最關鍵的是,因為蘇軍水面艦艇和潛艇已經被斷絕了一切進入這些海區的可能性,德軍的海運幾乎是可以無限制使用的,只要有貨船就可以,連護航軍艦都無需保證,黑海戰區德國人留下的數艘巡洋艦和數十艘驅逐艦也可以很快解放出來投入到其他戰場方向。

    這一補給路線比之歷史上德軍在1942年發動斯大林格勒戰役和高加索戰役時縮短了800~1200公里的陸上補給路線——歷史上因為沒有制海權,也沒有控制亞速海沿岸,德軍進攻高加索地區部隊的後勤問題幾乎是饒了整個黑海北岸地區才能運到,直接制約了克萊斯特a集團軍群可以在高加索縱深方向投入的一線作戰兵力規模。

    此時此刻,隨著春季攻勢解決了南線黑海迂迴作戰的補給問題,地面風乾之後,更加迅猛暴烈的炎炎夏日,即將讓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戰區的蘇聯人感受到最致命的考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