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

《》章 節目錄 第五十二章 鐵幕落下 文 / 無財者無能言財

    施陶芬貝格事件的發生,既有安保部門的疏忽所致,但是那也還不是主要原因——哪怕如米國這樣鬆懈的國家,一樣有嚴密的內部審查和偵察,具體手段自然無需贅述,反正德國人的軍隊內部監督機制肯定是不會有缺漏的。

    最大的問題是,米國人的軍法處就是由軍隊自己執行負責的,和一線作戰部隊人員有共同的上級,而德國人的內部監督部門卻被無形割裂成了兩套班子。卡納裡斯上將雖然是軍事情報局的局長,可是他也同時是帝國安全部的副部長,這一雙重身份讓卡納裡斯上將在國防軍中的信用力受到了懷疑,而且卡納里斯本人畢竟是海軍出身,陸軍中的那些下屬對他也是多有不服,此前為了防止國防軍和武裝檔衛軍之間的問題過於激化,維勒安也是默許了國防軍對自己的內部安全問題「自治」的態度,這也是元首希特勒對勃勞希契乃至後來的博克元帥等老派國防軍元帥的承諾,「以免骯髒的武裝檔衛軍把手伸進國防軍內部幹一些栽贓陷害的噁心事兒」。

    現在,出了施陶芬貝格這回事兒,維勒安自然是要「盡量公允」的進行處置,另一方面,也免不了把偵察過程中發現的一些「負有領導責任」的國防軍中高層將領捅到了希特勒那裡,讓元首親自定奪。

    …………

    「什麼?這麼小一件事情,居然會牽扯到這麼多人?包括被龍德施泰特元帥從西線總司令位置上替下來後賦閒的維茨萊本元帥?證據可靠麼?動機是什麼呢?」

    一貫容易暴怒的希特勒在收到這份報告的時候,罕見地沒有震怒,反而是覺得一絲詫異,在它看來這件事情確實值得憤怒,但那也不過是帝國中層軍官中有一些人頂不住精神壓力變得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本沒有蓄意叛國的動機,一看到維勒安上報上來的牽涉人員名單,不由得產生了一種維勒安是在藉機剷除異己的念頭——雖然對於維勒安剷除異己的行為他本身是不反對的,畢竟維勒安要剷除的異己也都是對元首有所反對的人。

    因為維勒安還在中東主持大局,所以由在柏林的卡納裡斯負責向元首匯報這件事情。卡納裡斯上將也是帝國安全部中相對來說最duli於維勒安的高層了,多少有點希特勒放在維勒安身邊互相牽制的意思,當1941年帝國元帥.赫爾曼.戈林遇刺案之後,卡納裡斯也被希特勒以「維勒安部長身體需要調養」的原因授予過更大的權力,此刻維勒安故意讓他來匯報而不是萊因哈特,顯然也有撇清自己剷除異己的嫌疑之意。

    「元首,事情已經很清楚了——維茨萊本元帥和另外4名將領、22名參謀部、大本營軍官,外加高加索的b集團軍群幾十名作戰部隊軍官確實都是牽涉其中,只是維茨萊本和部分大本營官員只是受到了一定的蒙蔽和互相利用——維茨萊本元帥等人利用自己的影響,讓事發相關的各級安保部門放鬆了戒備,並放過了一些本來應該嚴加審核的東西。

    但是維茨萊本元帥等人自己也不知道那些東西具體是什麼,按照施陶芬貝格等人和涉案的大本營將帥之間的duli供詞對證後可以確認,維茨萊本元帥一直以為他們想要通過秘密渠道披露出來的是一些關於莫德爾元帥等人的私人醜聞,包括在軍事指揮上的失誤和讓下屬背黑鍋等小事,目的是想要打擊莫德爾元帥的威望並使之受到調查。」

    「這是什麼荒唐的邏輯?和莫德爾又有什麼關係。」

    「元首您別激動,和莫德爾元帥當然沒有關係——只是國防軍高層中有個別極端偏左的將帥覺得莫德爾元帥的快速陞遷是因為他出賣了國防軍的榮譽感和武裝檔衛軍沆瀣一氣,無條件絕對服從元首您的命令,失去了國防軍元帥的duli……」

    「你是說,國防軍那幫老糊塗看到他們當中有誰絕對服從我的命令,就嫉妒那個同僚陞遷地快麼?」

    「元首,您也可以這麼理解。這些是相關的證據,您可以自己判斷一下。」

    經過了一周的審訊後,在1943年7月20日這一天,施陶芬貝格中校等22名作戰部隊中級軍官中,14名首要者被以叛國罪的罪名就地處決,另外8名知情不報者以玩忽職守的罪名處以開除軍職並監禁;在大本營方面,德軍二十名元帥中最不受希特勒待見的、自從被龍德施泰特元帥從西線總司令的位置上替掉後就處於實際打醬油狀態的維茨萊本元帥因為「突發性精神疾患」住進了精神病院,國防軍安保部門下屬17名涉案軍官也或有槍斃,或者一擼到底。總的來說,國防軍中被處決人數大約30餘人,監禁者六七十,撤職者過百,除此之外沒有造成更大的波動。

    對維勒安來說,最關鍵的是國防軍保衛部門經過這一事件後,不得不放開了自己的門戶之見,接受帝國安全部直接的人事處置權,一批批非國防軍科班出身的安全軍官得以快速滲透進來。

    事件發生後,戈培爾部長和元首都親自舉行了多次對全體德國人民的廣播講話和電視講話,首次提出了「德意志不僅需要騎士精神的戰爭,更要做好總體戰的準備,每一個德國人民,都應該為總體戰的動員做出自己的貢獻。戰爭,絕不只是軍人的事情,絕不只是國防軍的事情,而是全體德意志人民的事情。」旨在說服德國公眾相信勝利必須通過總體戰來贏得。

    演講非常成功,德國國民中那種「穿上軍裝才打仗,脫下軍裝不游擊」的死板精神受到了一定的觸動,國防軍榮譽感對德國戰爭機器運作的影響力也被相應降低。

    一系列講話結束後,戈培爾部長宣佈了元首的最新決定——成立德意志戰時總動員委員會,賦予戰時總動員委員會——這一總動員委員會歷史上來得太晚了,因為國防軍和經濟部門的推諉和阻力,它直到庫爾斯克會戰結束後才開始籌備,英美軍隊在諾曼底登陸後才得到足夠不受阻撓的權力去統籌調度一切國民經濟和軍備領域的資源——而現在,德軍還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之前,就終於藉著這一契機走上了打破國防軍壟斷體系的總動員狀態,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維勒安.蒙斯克部長被任命為德意志戰時總動員委員會總監,宣傳部長保羅.戈培爾和軍備部長阿爾伯特.施佩爾則分別擔任副總監,以下各級編組不能盡述。

    …………

    施陶芬貝格及其同謀者在接受緊急審訊的日子裡,土耳其軍隊的七八十萬主力終於翻過了大高加索山。而莫德爾的b集團軍群部隊在維勒安麾下的武裝檔衛軍換防下從巴統撤離了大小高加索山之間的格魯吉亞領土,被北調去支援曼施坦因。

    為了處置好亞美尼亞人和奧賽梯人的抵抗問題,維勒安親自飛臨巴統坐鎮,指揮武裝檔衛軍各部通過擠壓把抵抗者壓縮到哥裡-第比利斯-瓦納佐爾這一三角地帶,隨後靜待土耳其軍隊和當地新拉起來的車晨、達吉斯坦、印古什人武裝力量與蘇聯叛匪武裝進行山地絞殺作戰。

    在敘述這場乏味且低技術含量的戰爭之前,我們需要看一下雙方的實力對比:在戰爭爆發前,亞美尼亞總人口約227萬人,其中亞美尼亞人195萬。奧賽梯人總人口43萬,其中格魯吉亞境內的南奧塞梯地區擁有奧賽梯人26萬。在戰爭期間,因為是親蘇的民族,他們也多有被斯大林徵兵入伍參加戰鬥,加上土耳其人前期攻入西南亞美尼亞地區的相對富庶的高原地帶時對亞美尼亞人的殺戮驅趕,算上各種損耗後,當德軍合攏包圍圈的時候,這片三角地帶內還有130萬亞美尼亞人和22萬奧賽梯人,其中青壯不會超過30萬。

    在他們的對面,有70萬土耳其正規軍,和15萬印古什

    車晨武裝人員,外加十幾萬達吉斯坦人——車晨和印古什人是奧賽梯人給蘇軍當帶路檔攻陷外高加索三國時的主要受害者,和奧賽梯人的仇恨不可謂不深,而斯大林在1926年開始清算「富農」問題的時候,印古什和車晨人更是重災區——斯大林在高加索地區執行的是「處決或流放全部富農」的策略,而具體到針對車晨人這些山地遊牧民族,斯大林定下的指標是「一戶人家只要有一匹馬,就算是富農」。

    難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一戶人家都找不出一匹馬的牧民麼?斯大林的野望,在那一刻也就昭然若揭深深刻進了高加索山民的心中。現在終於到了德軍入境挑動他們報仇的時候了,自然是不遺餘力青壯盡出,不足五十萬總人口的車晨人就出了十萬以上的武裝人員,拿著德國人提供的繳獲自蘇軍的簡陋武器上了戰場。從莫辛納甘到**沙,從貝魯特彎刀到廓爾喀狗腿刀,簡直無奇不有。

    殊不知,他們自己也不過是一群炮灰罷了,德國人只是想用他們洗掉奧賽梯人和亞美尼亞人,根本不在乎是否珍惜他們的生命。

    …………

    沒有人是嗜殺之人,所以那些最原始蒙昧的戰鬥殺戮經過就不去贅述了,尤其是這種戰鬥的雙方都是最愚昧的高加索山民,只不過其中一方是山民中的和諧教徒,一方是東正教化了的不倫不類者罷了。一切都與德軍無關,他們只是在一些明顯出格了而且容易暴露一些不和諧事端的場合派轟炸機和重炮部隊清場,幹一些兩邊都洗乾淨的事情,以免再發生類似於施陶芬貝格中校叛變事件那樣落人口實的無謂損失——當然,事後都會對外宣傳為「英勇冒進的車晨武裝在奧賽梯歹徒的圍堵下無畏地發出了『向我開炮』的英雄口號,試圖與敵人同歸於盡。」

    這種說法很符合西方世界對蘇聯人——確切的說是任何一個活在鐵幕下的人的認識,無論他是否是俄羅斯人——維勒安的這招絕戶計,也就沒有被挖出什麼不當的地方,即使數十年後翻案風盛行,那也已經是往事一樁了。

    7月15日,車晨人和印古什人殺入斯大林的故鄉哥裡,到8月初這座城市從地球上消失為止,雙方總計有五十萬人命在這座小城裡消失了,包括蘇軍駐防部隊指揮官卡扎耶夫少將。斯大林的遠親旁支凡是留在哥裡的被統統斬盡殺絕沒有一個得到倖免。其祖塋和故居則被炸彈變成了十幾米深、方圓數百米的大坑,後來成為了一處處理德軍在巴庫戰役後殘留下來難以銷毀的化學武器廢料填埋場,數十年間寸草不生…….

    鋼鐵雄心之鐵十字

    ———————————————————————————————

    正文第三十一章消失的奧塞梯族完,您可以返回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