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鐵血1933

第一卷 軍火商人的盛宴 第二百七十七章 建設與火炮 文 / 東方勝

    至於越南人是不是拿著這1628式步槍去仿製,那就不關廬山號的事情了。又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技術,早晚廬山號是要將這快槍拿去大買賣特賣的而且等澳洲能自產鋼鐵後可能會賣的很便宜,能早賣一點就多賺一點——對於已經能能夠仿製的產品,沒有人會去花大價錢購買的。

    現在廬山號賣這1628式步槍,只能以技術取勝,等到這1628式步槍大家都能仿製的時候,就把它賣到白菜價,以質優價廉取勝——根據傾銷的慣例,這對當地工業的打擊是沉重的。

    買到大量糧食的廬山號為了將這些糧食運上船又花了些大力氣,這越南的糧食便宜是因為根本吃不完,每年都有大量的陳年稻米過期變質,甚至有稻米爛在地裡無人收割的情況發生。

    和當地官商相約以後建設一個更大入海夠遠的碼頭後,廬山號南下奔赴目的地——艾爾半島斯潘塞灣。當然到了那裡後,大家不會給這個土著橫行的地方叫什麼懷阿拉了,正式的名字還在討論中,反正這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反而不著急。

    至於澳洲共和國的旗幟反而在討論中誕生了,那就是鐮刀斧頭紅旗——本來這鐮刀斧頭紅旗在六十年代也是禁忌話題的,可現在沒人管了不是,不妨礙以年輕人為主的廬山號眾人惡搞一下。

    澳洲共和國不但覺得將這鐮刀斧頭旗當做國旗,還準備當做國徽印在以後發行的錢幣上面——十七世紀孫先生的爺爺還沒出世呢,何必印他。而且在六十年代網絡上也有一片質疑孫先生能力的水軍出現,可以說除了**熱情和建立黃埔軍校之外,很多事被批得一無是處。

    廬山號船上製造武器的人員一直沒有停工,這1628步槍以後將是澳洲共和國的拳頭產品之一,現在通過不斷的摸索嘗試,1628式步槍的槍體零件和槍管已經是合金鋼的範疇了,這代表著使用時間更長,能承受的膛壓更大。不過每次都是坩堝出鋼,這每次之間的質量也有差別,不過沒關係,質量最好的留給手下部隊用,次一些的賣出去換錢。

    幾個化學好的老師和學生忙著用船上的設備製造子彈,有機器的情況下,要解決的只有兩個問題,第一是底火的雷酸汞和發射藥。發射藥可以用實驗室制取的火棉替代,可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實驗室那點硫酸硝酸總會用完的,而現代戰爭武器的一個特點就是彈藥投放量大。雷酸汞倒沒什麼,因為制取難度相對不大,底火的用量相對發射藥也不大,實驗室制取一些足夠用很長時間。

    但這也是暫時的,為了能用上更好的底火以及更好的發射藥,三酸兩鹼一定要發展起來。大家想的很好,可是等到了艾爾半島和斯潘塞灣後,這裡的荒涼以及土著的愚昧,讓大家更加想念現代社會了。

    1628年,6月9日。廬山號最先登上澳大利亞海岸的是軍事小組一部,對於肆無彈忌的用飛去來器攻擊大鐵船的土著用共和國之鐵拳給予狠狠的教訓。廬山號的穿越眾也不知道這裡是不是原來懷阿拉的原址,不過這裡有一條河,不管是淡水取用還是以後建設水力發電站都是很好的。

    至於以前生活在附近的土著,那就只有真心的說對不起了誰讓你們是最弱的呢——北美洲這個時代幾千萬乃至上億的印第安人還是有的,相對澳洲這個時代的土著只有不到一百萬,而且智商要比美洲土著低得多。

    將附近不友好的土著們清理掉之後,規劃組,建設組,地質組,農業組,衛生組相繼坐救生艇登岸。船上的移民也隨著一組組人員帶著工具和糧食登岸,第一件事情就是開始伐木建設一個入海的大碼頭用來給廬山號卸貨——總是用救生艇的話,用完船上的柴油貯備大家就要用救生艇划槳運量了這種效率是現代人無法忍受的,還好澳洲盛產高大的桉樹,建設木質碼頭的原料方面到不缺乏。

    除了碼頭,蓋房這事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國人蓋房講究個就地取材,這澳洲盛產桉樹,那就用桉樹蓋房了,木質房屋壘一個磚爐冬天燒壁爐屋裡還是很暖和的——不過最早蓋得不是任何房屋而是公共廁所,現代人的衛生觀點總是放在第一位的。

    因為不知道這個時代有什麼邪惡的病菌,總之安全第一。只要防範的好,其實人可以不得任何傳染病的,廬山號的藥物早晚要過期變質,幾年內現代化的醫藥產業不可能一些列的建設出來。雖然從廣州等地購買了不少中藥以及中成藥作為一些病症的特效藥,可大家心裡對沒有抗生素的年代還是有些恐懼的,翻翻史書就知道了,抗生素大規模出現以前這個社會死亡率之高——雖然說科學的護理能解決很多問題,但畢竟不是全部。

    一顆顆參天巨樹被伐倒,去除枝葉後被人力運送到海岸邊建設房屋和碼頭。勞動的移民們偶爾看著廬山號堆積在甲板上那小山一樣的糧食心裡就踏實了——這麼多糧食起碼吃個幾個月吧。

    對於廬山號來說,這點人口糧食才哪到哪,附近要是不起個百萬人口的首都,那真是對不起自己這一趟穿越了。

    明朝招募來的軍戶被張鐵軍等人拉上岸進行軍事訓練了,軍戶總算是軍人,操練列隊這些基本的課題還是懂得。原本的計劃是讓明朝人朝鮮人日本人混編在一起進行軍事訓練的,可是張鐵軍的軍事小組不願意這麼做,語言障礙這一關就過不了。

    說是語言障礙,金三多的惡意的想到,恐怕更多的是心理障礙吧才將這群日本浪人都交給自己訓練吧。畢竟二十幾年前一場驚天動地的大戰,雖然是國家打贏了並且吞併了十一區,不過還是有很多國人對十一區沒什麼好的臉色。當然為了國家的強盛,倒也沒人認為十一區不是國家領土的。

    最後廬山號開會決定,讓有軍事基礎的移民接受軍事訓練——至於袁世凱練兵那套需要找老實本分的農民已經在後世被證明是錯誤的。抗戰期間,很多中央軍主力的士兵都是積年的老兵油子,他們在戰場上能夠很好的打擊敵人保護自己——只要上級軍官把他們當做兄弟看,他們的油滑將是對敵人的油滑。這廬山號上的人不少人父輩就是這樣的老兵油子,他們給孩子講的很多戰鬥故事中,都是中央軍士兵好整以暇的在戰壕或工事中用中正式對鬼子開槍進行射殺比賽。

    因為語音的關係,最後那些被挑出來的日本武士被交給金三多訓練——反正他們訓練出來也是要裝備1628式燧發火槍的。

    這群流浪武士大約二百多人,將這些日本武士召集起來,金三多用粉筆在地上畫了一個鐮刀斧頭後問道:「看諸位的行至氣度與農人不同,想必是武士出身吧。」

    這群武士的臨時首腦彌兵衛說道:「敗軍之將,早已沒了主家。原本是應該切腹的,可是我們不是譜代家臣還沒有那個資格。就在各地流浪,以期再尋明主。」

    金三多指了一下地上的鐮刀斧頭:「我知道你們從小學習兵法,讓你們去做工或種田是辱沒了你們,現在給你們一個機會願意對這個旗幟效忠,並且拋頭顱灑熱血世世代代至死不渝嘛?」

    彌兵衛問道:「請問,為這個家徽效忠有賞賜和封地嗎?」

    「這萬里澳洲都是我們的土地,雖然現在還荒涼一些,可是幾千畝的土地並不算什麼。只要滿三年或立下戰功,就能得到一塊肥沃的土地。每月領餉五元——大約相當於銀子二兩半,以後月餉每年漲一元立功另有升賞,家人和本人糧米全包。」

    就這麼簡單的條件,彌兵衛和身後百多個流浪武士眼睛都紅了,嘩啦啦一片人單膝跪在地上:「請讓我們為這個旗幟效忠吧。」

    「要西。」金三多說道:「火槍都會用吧。」

    「鐵炮?會用的。」從戰國織田信長時代開始,火槍已經進入大規模使用的狀態,近畿附近以及九州都是最早大規模使用火槍的。

    「火槍,注意我的口型。以後你們要對這個旗幟效忠,要在火槍上面下苦功夫。還有語言,漢語是必須要精通的,我知道你們中很多人會漢字,可是會漢字還不夠,還要會說。這個我會慢慢教的。」

    日本的片假文本身是一種超級簡化字一樣的存在,很多無法描繪的新事物也簡單,直接用漢字替代,很多讀音都一樣,不過想要改學漢語還是要下一番功夫的——至少不會比廣東人學普通話容易。

    「看好了,這槍的子彈呢,是從後面用定量紙殼彈裝入的。然後,合上,閉鎖。這個是關鍵,不然會傷到自己的。瞄準,射擊。」

    彌兵衛看了一發紙殼彈的構造,說道:「早入。」

    「日本也有了嗎?」

    彌兵衛點頭說道:「早年九州的立花家發明了早入法,就是在槍管中先填裝一發彈藥,等第一發打完後,立刻裝入紙殼彈射擊。這樣前兩發射擊並不需要清理槍膛,這前兩發的射速是極快的。」

    「明白原理就好,這段時間你們的任務就是學習熟練的開槍射擊以及漢語。因為這澳洲1628式步槍射速極快,我們現在進攻的時候不是採用三疊陣而是用散兵陣線,這樣可以有效地減少火炮的殺傷。」至於操列訓練金三多想到沒想過,可能那些明朝軍戶還需要操練列隊以及整理內務等手段來強化士兵的紀律和服從性,可這批日本武士都是打老了仗的職業軍人,熟悉了新武器以後直接拉上戰場都沒問題——明朝的軍戶很難從明朝移民中分辨出來,而這些武士個個在日本移民中鶴立雞群一樣的站著。一眼就能讓人看出這就是職業軍人和農民的區別。

    很多廬山號的穿越眾對於金三多留一手的訓練也覺得非常好,歷史上日本徒弟學得太快,總不能做師傅的都教了以後餓死師傅。

    隨著訓練的繼續,簡易木質碼頭也建成了,不過沒有更多的人下船——移民已經都下去了,現在要送上去的就是牲畜物資等大件。簡易碼頭上人來人往如同工蟻一般穿梭往來,將一批批物資運到已經規劃好並且建成了幾十間大房的鎮子上——這幾十間簡易房一樣的存在是為了給以後的移民用的,每次來的移民都要在這裡渡過一段時間的淨化期,等到確認無人高熱高燒等傳染病的徵兆後才能真的進入城市。

    物資還沒有全部送下去,建設組已經在嚷嚷著需要更多地移民。這次隨同廬山號一起來到這裡的移民數量高達八千多人,除小部分是單身外,其他人都是全家一起來的,這其中能被建設組拿來做壯勞力的只有二千多人,這裡面還有五百人被軍事組分走了——包括金三多訓練的這二百多個武士。

    一千多壯勞力看似不少,可是每天要伐木運輸就分出了數百人,建好碼頭後從碼頭上運輸物資又用掉不少人力資源,現在建設組的建設進度明顯不足就是因為勞動力不夠,靠生的還不知道要哪年才能湊齊,也只能喊著繼續加大移民力度了。

    事實上只要廬山號再次出海,建設組就能多出幾百個勞力。可是隨著地質組的人已經勘探出這附近儲藏的富鐵礦來,建設組自然更急了,農業組倒是可以用老幼婦孺進行一些簡單的農墾種植活動——六月份的艾爾半島種什麼不行啊,還要四五個月天氣才轉冷呢,大部分作物的生長週期也就一百多天。

    廬山號在卸完貨後,再次出海前往明朝沿海省份進行移民,同時拿上了各組需要的貨物清單。這些貨物五花八門,從種子牲畜到中成藥中草藥糧食乃至金屬都有。很多都是到了這裡後才想起的。廬山號的船上穿越眾少了大半,不過多了二百多個正牌武士負責保衛這裡的安全——這一次不少武士也想著接家人一起來,按他們想來自家已經是澳洲大名的譜代家臣了,家人怎麼能不留在澳洲做人質呢。

    因為港口只是粗粗建成,很多相關設備都沒有,軍工組的人員還是留在船上造槍造炮。沒錯,根據軍工組的人員說火炮這種東西其實技術比步槍更簡單的,尤其是搞出了合金鋼的配方後,能夠承受的膛壓大大增強,也就不需要鐵炮銅炮那麼厚的管壁了。軍工組在此基礎上研究出了外銷型的火炮——110毫米前裝滑膛炮,為承受更高的膛壓,這種火炮在視覺上也是呈現前細後粗型並且經過了完善的退火處理——反正現在廬山號上面有充沛的電力資源,可著勁造吧。

    110毫米前裝滑膛炮是採用鐵芯鐵磨具鑄造,在降溫的過程中使用了中心降溫法——就是讓本應該最後冷卻的炮內壁先冷卻,然後外壁向內壁會產生一個向內抓緊的力量,這樣鑄造出的火炮能承受更大的膛壓,而且內傷和氣孔少。金三多在這門火炮成功試射後,去摸了摸炮內壁,光滑如鏡,不愧是現代工業內圓磨床磨出來的。

    和明朝的紅夷大炮動輒幾千斤不同的是,這澳洲產的110毫米二十五倍徑前裝滑膛炮炮身重量只有120公斤在紅夷大炮中屬於小字輩了,但是都用黑火藥能和那些幾千斤的紅夷大炮打的一樣遠——最大射程約10里,五公里左右,不過這是最大裝藥以及四十五度角的時候,戰鬥的時候打這麼遠已經沒意義了而且這個距離打出去的炮彈也沒有準頭,所以戰鬥中兩三公里甚至兩三里的距離才是紅夷大炮最能發揮威力的時候。

    有了這合金鋼鑄造的大炮後,廬山號跑商的時候能拿出手的拳頭產品又多了一樣——肯據歷史記載明朝政府對於好的火炮是從來不吝惜花錢的,這門炮少說要賣個兩三千兩銀子吧,這可是上好的鋼材鑄造出來的。

    作為現代人當然對這火炮的威力和設計不屑一顧——沒有炮鏡不說,連角度都不能輕鬆地隨意調整——紅夷大炮的設計中主要是通過裝藥的多少來調整射程的——可是明朝人能拿去當寶貝就是了,賣貨不就是要這麼做嗎。

    它的好處顯而易見,在和最沉重的紅夷大炮擁有相同的射程後,他的重量比最輕便的紅夷大炮還要輕了一半以上——哪怕裝上炮車120公斤的重量不論是畜力拖拽還是人力推動都很輕鬆。

    「多多的造。不但要造這大鋼炮,小鋼炮也要造一些。」這就是金三多和商業決策組的意見。造炮越多,給廬山號穿越眾帶來的經驗也就越多——澳洲以後也需要艦炮和岸防炮以及陸戰火炮的,至於近期造出的炮,不論良莠自然做為高端商品賣給明朝。

    這等紅夷大炮級別的火炮其實是用來攻城的,可是明朝總是倒置——或者說明朝一直處於被攻擊的狀態,用這種紅夷大炮守城事倍功半,不論是守城還是野戰反而不如輕便的小炮效果好。

    軍工組研究了一下明朝的火炮史料後,又去開發一種口徑六十毫米十五倍徑的霰彈炮了——在軍工組看來,虎尊炮什麼的只有幾十米的有效殺傷距離實在是太可笑了——110毫米前裝滑膛炮打散子炮彈的距離能將這個數字加大十倍,不過這畢竟不是專業的散彈炮,覆蓋範圍有限。雖然現在軍工組還沒能力造高爆開花彈——這個需要高性能的彈簧鋼,可是能讓散子打出一兩百米還能破甲的火炮還是能做到的——弓箭可射不了這麼遠。(未完待續。請搜索飄天文學,小說更好更新更快!)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