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科幻小說 > 華夏海權

正文 低二百八十章 應對裁撤 文 / 終極側位

    天津,金鋼橋直隸總督府,李鴻章書房。結束了白天的談判,李鴻章一點也不疲勞。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而李鴻章也確實應了這句話。在白天的談判中,佔據絕對優勢的李鴻章無論俄國特使托爾金如何請求,堅決不鬆口。面對這種情況,托爾金以需要向上請示為由提議後天繼續進行。而李鴻章也終於又機會來和自己的關門弟子商討一下今後的打算了。

    就在徐傑和李鴻章剛剛坐下,喝了杯茶。徐傑準備把自己在海上設想的佈局和李鴻章說說的時候,張佩綸拿著一封信走了進來。待李鴻章看完信後,本來還算紅潤的臉色立即變得鐵青!

    「中樞對我北洋看的可真緊啊!」張佩綸悠悠的說道。

    「是啊,濟世你來看看這封信,俗話說兔死狗烹,這倭寇還沒有趕出去呢,中樞這邊就準備削弱我北洋了。」李鴻章說著將信件狠狠的甩到桌子上!

    「要是我北洋能戰之兵都裁撤掉了,這大清難道還能指望榮祿的西北練軍來保衛嗎?」大致瀏覽了一下,徐傑意味深長的說道。

    「濟世莫非又要借勢不成?」張佩綸問道。

    「這國家養兵是要養能戰之軍。不是去養酒囊飯袋的!裁撤軍隊是可以,但是前提是不能影響到國家的國防力量。所以裁撤的主要對像應該是綠營八旗以及戰鬥力低下的各地練軍,而不是像我北洋、兩廣和台灣的新軍!此次清日大戰中,我北洋水陸二師力挽狂瀾。水師殲滅了日本聯合艦隊,陸師也給予日軍重創。如此精銳之師豈能說裁撤就裁撤?」徐傑冷哼道。

    「濟世說得對。反觀八旗和綠營,基本上縫戰必敗。如此之軍只是徒耗國家錢糧而已。有百害而無一利!而榮祿的西北練軍,表現雖然還算上佳,但是綜合來看也遠不如我北洋。這些舊軍不撤,為何單單裁撤我北洋新軍?怕是有些小人迷惑聖聽了吧。」張佩綸笑著說道。

    「嗯,不錯,這個理由倒是充分。但是這北洋新軍舊軍十萬之眾,太后還是不放心啊,到時候在別的地方上給我北洋找彆扭這才是最麻煩的。」李鴻章對兩人的回答十分滿意。隨即提出了新的問題。

    「我北洋諸軍是用來保衛國家的,絕對沒有不臣之心。如果我北洋所作能讓太后皇上安心,那自然中樞就不會去裁撤我北洋軍了,說不定還會大力支持。」徐傑笑著說道。

    「此話怎講?」李鴻章和張佩綸同時問道。

    「很簡單,天下最重之地是直隸,而恩師又是直隸總督,北洋大軍駐紮直隸對於中書來說,自己的脖子上架著一把刀自然不放心。」徐傑分析道。

    「所以你的意思是北洋部分軍力撤出直隸向別處轉移?」李鴻章眉毛一挑看不出態度。

    「回中堂大人。此戰過後。東北元氣大傷。而且無論是人力,財力還是物力。東北想要恢復都需要很長時間,而俄國人在收拾完日本後,其軍力肯定會向東北方向集結。我北洋作為朝廷的精兵,自然要負擔起守土之責。所以如果朝廷能夠給我北洋一些好處的話,我北洋完全可以把主力駐紮東北,效仿唐朝之都護府制度,指掌東北全局。」徐傑說出了自己的全盤計劃。

    想要不付出、不讓步就獲得經營東北的權利,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唯有借勢。清日戰爭後,不僅僅全國的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就連中樞也產生了巨變。慈禧所依仗的西北練軍讓日本人打的滿地找牙。再加上前不久光緒和北洋距離的拉近,這朝廷上的風向已經有所改變。如何穩定中樞再圖其它。成為了慈禧和光緒同時要考慮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外部壓力減小,恐怕中樞自己就忙著爭權奪利了,也就不顧北洋什麼事情了。

    而將北洋駐軍大批調往東北,第一要素就是防俄。而第二點就是給中樞一個錯覺,北洋無心插手中央權力。你們自己慢慢鬥,我們看著就行了,只有到了必要的時候,北洋才會採取雷霆之勢一錘定音!

    「要是如此,這不是讓中堂大人放棄了直隸總督的兵權嗎?」張佩綸不滿的說道。

    「直隸總督可不僅僅管一個直隸啊。我們只是將京城周邊地區空出來,讓帝黨和後黨的軍隊進去,讓他們有一些安全感。減少對我北洋的顧及和敵視。但是天津、唐山等要地。我北洋還是駐軍的。更何況,相對於直隸,東北的前景更為廣闊,更適合我北洋發展。」徐傑仔細解釋了他的觀點。

    「這直隸為天下之首,如果其它軍隊進來,我北洋的地位恐怕就會下降吧?」張佩綸還是不放心的說道。

    「好個以退為進。」就在徐傑和張佩綸爭執的時候,李鴻章卻兩眼放光的說道:「這大事上還是濟世有眼光啊。張幼樵啊,以後你可是要好好向濟世學習一下。」

    「還請中堂大人明鑒。」張佩綸拱拱手說道。

    「直隸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政治,但是我北洋無心與此,那麼這直隸的政治地位就沒有那麼重要了,我北洋需要的是什麼?」李鴻章問道。

    「需要的是天下對我北洋的認同,以及更快的發展。」經過這麼多風風雨雨,張佩綸也早就不是哪個初出茅廬的清流了,對實力和輿論的重要性,他是深有體會的。

    「嗯,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北洋要以守邊拒俄為大旗,在東北謀取更好的發展。而東北更適合我北洋的進一步發展,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豐富的資源都是我北洋急需的。所以這步看似退讓,實則有利的棋我們必須要走。」李鴻章得意的說道。

    「那一旦中樞有變?」張佩綸已經隱隱感覺到了帝黨和後黨之間的爭鬥有擴大的趨勢。

    「直隸的天津,還有遼東、山東半島不還是在中堂大人手中嗎?手握北洋艦隊,我們隨時可以把手中的精兵送到北京城下。這不是問題。」徐傑笑著說道。

    「以海制陸,濟世果然不愧為是海軍出身啊。」李鴻章誇獎道。「不過這點讓步,恐怕還不足以讓朝廷放心啊。」李鴻章話鋒一轉說道。

    「那就將部分部隊換成農墾部隊吧。」徐傑想起來後世的新疆建設兵團。「這個名詞說起來很新穎,但是實際上就是唐朝時的軍屯,軍隊一方面打仗,一方面抓生產。戰鬥力弱一些,但是卻能解決給養問題。而且東北地廣人稀,建立大規模的軍屯制度還是可以的。」

    「這倒是個辦法,至少在紙面上能讓中樞那些人安心。」張佩綸點點頭道。

    「另外,袁世凱打算離開北洋另尋高就,不知道濟世怎麼看?」大事都說完了,李鴻章想起了前幾天袁世凱的信。

    「好聚好散,他要走就讓他走吧。」徐傑滿不在乎的說道。對於袁世凱這種為了政治權利而敢出賣一切的的人,徐傑恨不得除之而後快,現在他要走,就讓他走好了。

    「袁世凱還是有些才能的。當年在朝鮮也是立過功的。此等人才要是走了。未免有些可惜啊。」張佩綸不滿的說道。

    「袁世凱比方伯謙人品上更加不濟!此人有才。但是才用在歪門邪道上對我北洋來說可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啊。」徐傑對袁世凱的惡感可是相當大的。

    「袁世凱在軍中還是有些聲望的,如果他一走,恐怕有不少人會離開北洋啊。」張佩綸和徐傑關係一直不錯,像徐傑這種直接斷然否決他意見的情況還是很少的。

    「做大事。人才是一個方面,制度和體制是另一個方面。同樣的裝備用在北洋新軍身上就比用在榮祿的西北練軍身上要強。有些人不適合新的制度,那就只能被淘汰。北洋陸師雖然也算大勝。但是其內部還是有很多問題的,需要繼續整改。」徐傑一點也不退縮。

    「濟世,要是這樣做的話,這北洋舊軍恐怕都要被裁撤的一乾二淨了!你讓老夫如何面對那些和老夫一起拚死拚活的淮系子弟們?」此刻,就連李鴻章都有些不滿意了。

    「聶大人和馬大人的軍隊還是堪用的,不少舊軍參軍就是為了生計。如果能夠給他們更好的營生渠道,我想他們不介意脫去軍裝。此次大戰過後。賞賜是肯定有的,而東北有的是資源和土地,有本錢的他們不會過不好的。」安置退伍軍人對於任何國家或者勢力來說都是一件比較棘手的事情。不過好在,東北開發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這些退伍兵如果能拖家帶口的來到東北。對國家對他們自己都有好處。

    「濟世,這俄國人估計很快就會答應我們的條件了,這突然有了錢了,還真有點不知道怎麼花,你有何打算?」李鴻章沒有繼續在這個問題上糾纏,而是換了個話題。

    「工業建設,軍隊建設,新式學堂和交通建設缺一不可!」徐傑回答道。

    「依濟世來看,我北洋艦隊現有規模夠用嗎?」李鴻章問道,此刻的李鴻章對海軍的重要性可是相當看重。如果沒有海軍,恐怕俄國人也不會轉而打日本的主意,可能現在戰爭的結束還遙遙無期啊。

    「最多2年。」徐傑有些無奈的說道。

    「2年?我北洋花了幾百萬英鎊才積累下來的海軍才能保2年平安?」北洋快速艦隊的強大,李鴻章可是通過戰報瞭解的一清二楚,而現在說道只能保2年平安,你讓他如何肯相信??

    「中堂大人可知,就去年和今年這不到兩年的時間,俄國人開工了6條萬噸級戰艦,其餘小船更是不勝枚舉。」徐傑用手比劃了一下。而這句話直接驚呆了在座的兩個人。

    各位書友幫個忙,給點推薦,收藏和訂閱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