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科幻小說 > 華夏海權

正文 第五百四十九章 論坦克的可行性 文 / 終極側位

    從古代開始人們就像獲得一種攻防兼備兼具強大機動能力的戰爭工具,重騎兵就是在這種條件下誕生的,不管是歐洲還是亞洲,重騎兵都曾經在戰場上發揮過巨大的作用,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遷,其性價比遠不如輕騎兵,而在火器普及之後,面對攢射的彈雨,重騎兵最終退出了歷史的舞台,雖然在一戰時雙方還有大量的騎兵,但是此時,騎兵已經日薄西山,尤其是在西線形成塹壕對戰模式後,騎兵更是一無是處。

    面對塹壕鐵絲網機槍和速射炮。1戰最後變成了誰攻擊誰倒霉。重炮面對各種堪稱「巧奪天工」的掩體也沒啥好辦法。再勇敢的士兵面對蝮蛇鐵絲網和機槍也兩股戰戰。萬般無奈之下,英國人發明了一種叫「坦克」的東東。裝備有火炮和機槍的陸地堡壘,發出震耳欲聾的轟鳴聲慢慢向對方的陣地碾壓過去。這東西開始的時候威力巨大,但是後來面對德國的平射炮,不成熟的坦克還是不行,甚至在十幾年後的西班牙內戰中,一名德**官就說過,坦克面對擁有戰防炮的陣地,並不比步兵面對機槍陣地強多少。至於裝甲力量真正發揚光大,那還是到了2戰時期。

    如果照此看來,坦克在1戰之中都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那麼為何徐傑還非要搞出這種東西呢?其實1戰坦克在西線表現一般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一方面是當時坦克設計思路有極大問題,另一方面就是作戰環境的限制。

    在1戰中,坦克完全是作為一種陸地堡壘設計的,行駛速度過慢航程過短,這一方面是因為當時動力設備技術水平所限,而另一方面則是裝載了太多的人和武器,只是作為一個火力點而不是一個快速突擊單位。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英國mk1型坦克重量有28.4噸。裝備有2門57mm40l火炮和3挺機槍,並且配有324發57mm炮彈和6200+發子彈。而操作這些武器的人居然有8個!大家可以想想這個重量基本上和2戰開始時的四號坦克重量一樣。但是4號坦克主武器也就一門75mm短炮和2挺機槍,乘員也就4人,而1戰中英國mk1型坦克為了放下如此多的武器彈藥和人員,必然要做的很大。車長9.7米,車寬4.12米,車高2.41米。這個塊頭可是太巨大點。再加上當時堪稱悲劇的105hp發動機,這輛坦克的速度只有4.5km每小時。航程也只有37km。裝甲更是脆弱,正面12mm,側面10mm,後面6mm。

    這還不是最能堆的一戰中有兩種重量上了30噸以上的坦克。他們分別是英國的mkv型坦克和德國的a7v坦克。先看英國佬的mkv型坦克。它裝備了4門57mm23l火炮(備彈221發)和4挺機槍備彈8400發。擁有24名乘員。裝備有150hp的發動機,重量高達33噸!正面裝甲14mm,側面12mm,後面8mm。速度為每小時4km。行程60km。而德國的a7v則裝備了1門57mm炮(配180發炮彈)和6挺機槍(配1萬到1萬5千發子彈)。使用兩台100馬力的發動機。配有18名乘員,重量18噸,因為火炮裝的少了一些,所以裝甲防護不錯,正面30mm,側面20mm,後面15mm。速度12km每小時,行程35km。

    從以上3種坦克可以看出,1戰時。雙方都是盡可能的往坦克上堆砌武器和彈藥,上面的乘員數量多到令人髮指!重量和2戰時的中型坦克比毫不遜色。這些東西就是一個個可以擋子彈的碉堡而已。無所謂機動性,更沒有足夠的防護。從設計上看,正是因為這種移動碉堡的思想讓坦克的速度和防禦始終上不去,在當時技術條件下。裝了4門火炮和成百的彈藥還想要高速和防禦,這不是癡人說夢嗎?

    要問,當時有沒有摸到一點門路的?你還別說,真有!比如說法國人設計的雷諾ft17坦克,裝備有1門37mm火炮,正面裝甲16mm,側面8mm,後面6mm,僅重6.5噸,而且使用的還是35馬力的發動機。簡單便宜而且耐用,兩種不同的ft17一共生產了3300輛,遠超1戰時期的坦克。法國還有一種重達14.5噸的坦克,裝備有75mm13l短炮,並且有2挺機槍,正面裝甲24mm,側面17mm,後面.乘員6人,時速6km每小時。而法國最重的坦克則裝備了一款75mm36l的加農炮,配有4挺機槍,重量24噸,時速8,5km每小時。形成60km,重量達到24噸。

    相對於英國坦克,法國坦克的武器數量下降,但是增大了火炮口徑並且有還算可以的防護,將移動碉堡的火力密度降下來,但是增加了火力強度。尤其是那種14.5噸的坦克。非常好的平衡了各方面的性能。而雷諾ft17則是1戰最便宜產量最大的坦克。也就是說,1戰時的工業水平其實已經可以造出具有一定水平的坦克了,前提是你的設計理念能跟上。想要讓坦克跑出2戰時30+km以上的速度不可能,但是達到10km左右的速度還是沒問題。

    而作為穿越者,熟知後世坦克發展思路和方向的徐傑肯定會根據當時的工業水平來設計出一款還算堪用的坦克,雖然現在這個位面上的科技水平比當年徐傑那個位面高上一些,但是還不至於在領先10年,所以在徐傑的坦克計劃中,大口徑炮就不要想了。徐傑強調的是防護和速度,至於火力夠用就可以,當然還有一個重點即使耐用,老出故障可不行!

    相對於1戰動則十幾噸二十噸的坦克,徐傑想都不要,一方面現在技術就算弄出來,穩定性和造價也不是自己可以接受的,另一方面是在野外作戰,也不需要這麼重的坦克,反正是對付俄國騎兵,夠用就可以。所以參考雷諾病適度放大,就成了徐傑設計坦克的基礎。

    火力方面徐傑要求不高,繼續使用原有的37mm火炮就行,這東西打沒有掩體的步兵和騎兵簡直就是神器,而且不用裝填手。炮手配合供彈彈鼓一個人就可以。機槍方面需要有一到兩挺,對付俄國人的人海戰術。

    需要著重關注的是防護,戰防炮和坦克是一對天生的冤家。雙方相生相剋又相互促進。坦克並不僅僅是擋住機槍子彈就可以了,還必須擋住一定威力的炮彈,否則對方在陣地上安放幾門戰防炮直接就把昂貴的坦克打成零件的話,坦克也就失去了意義,當年曾經風靡一時的快速坦克之所以會衰落,根本原因就是那怕37mm的坦克炮都可以輕易撕開快速坦克的裝甲,坦克強調的是攻防兼備,失去一點,那麼坦克的作用就會大大降低!

    所以,徐傑對防護要求很高,至少要能擋住57mm加農炮炮彈,要實現這一點,對於穿越者來說也不難,正面裝甲達到35mm並且有45度左右的傾角的話,那麼500米外沒有配有專門穿甲彈的57mm炮將沒有任何辦法!至於更高級別的火炮,比如說法國人的施耐德75快炮,這個想都不用想了。柳接在一起的裝甲面對長倍徑的75mm加農炮,就算因為角度和距離問題偶爾扛住了,巨大的震動也會讓柳釘脫落甚至在車倉中飛射。要是真碰上了,那就自認倒霉吧!好在75mm速射炮重達1噸多,單純靠馬匹機動的話也不方便,而且造價昂貴,俄國人應該沒有多少吧。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速度和行程的問題,考慮到當時悲催的發動機,這種坦克最多也就配90hp左右的發動機,重量不超過12噸,乘員數限定在3人,公路行駛速度達到14km每小時還是有機會的。如果越野的話,到10km每小時就可以了。至於行程問題,徐傑的要求是必須在100km左右,這看似很難達到,但是考慮到1戰時的移動碉堡們都可以有70+km的行程,而且自己還有錳鋼履帶這個外掛,減重版減炮版的小坦克達到100km的行程還是有機會的。雖然速度比不上騎兵,但是好歹比步兵要快上不少。

    坦克的技術標準已經整理出來了,但是不代表這支裝甲部隊規劃已經成型了,實際上在坦克只是裝甲部隊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作為穿越者,既然已經決定要先弄出一支裝甲部隊,那麼就不能只能坦克。突擊炮,自行火炮以及裝甲搶修車等單位都必須弄出來,否則這支瘸腿的裝甲部隊不堪大用!

    感謝書友翱翔於宇宙的星群的打賞~~~~~。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