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科幻小說 > 華夏海權

正文 第五百五十章 華夏第一代裝甲部隊 文 / 終極側位

    在裝甲部隊的體系中,坦克的任務就是進攻,用自己的速度火力和防護在對方的防禦體系中撕開一個缺口,並且在後續步兵的配合下擴大戰果進而完成對敵軍的包圍。但是戰爭中不可能只有進攻而沒有防禦,也不可能讓坦克自己唱獨角戲而沒其它兵種什麼事情。在還沒有空軍的情況下,徐傑對裝甲快速部隊的定義是坦克負責死開突破口。突擊炮負責支援步兵和防守,各種卡車炮負責遠距離火力支援,而隨行的步兵則乘坐卡車或者原始版的裝甲車負責跟進。對了,還有各種裝甲搶修車和保障車輛負責補給。只有這樣,這支裝甲部隊才能形成真正的戰鬥力。

    說到突擊炮。這種在開始設計時用於掩護步兵作戰,為步兵提供直瞄火力的單位。比如說德國2戰時期大名鼎鼎的三號突擊炮,各種改進型可謂是玲琅滿目,有裝75mm短炮用來打掩體反步兵的,也有裝75mm長管火炮兼職反坦克的。後來德國人甚至把榴彈炮也裝上去了。所履行的任務也從開始的反步兵到最後的兼職反坦克,其實突擊炮和後來的坦克殲擊車差不多,你給突擊炮換上一門威力足夠大的反坦克炮那就是坦克殲擊車。可以說在德國坦克身後,各種突擊炮作為忠實的夥伴陪伴左右,並在戰爭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同樣,作為死敵的蘇聯人也裝備了各種isu和is系列自走炮。並且依靠更好的生產性最終堆死了對手,而現在,徐傑就需要研製一款自己的突擊炮。

    研製任何武器之前都必須瞭解製造這種武器的目的和其應該具備的性能。相對於坦克來說,突擊炮最大達到優勢就在於可以利用相對較小的重量實現更高的戰鬥力和更低矮的車體。比如說歷史上德國的三號坦克只能裝備50mm長身管火炮,但是以其底盤改進的三號突擊炮則可以裝備75mm長身管火炮或者榴彈炮。同樣,豹式坦克只能使用75mm70l的火炮,但是以其底盤改進的獵豹坦克殲擊車則可以裝備88mm71l的火炮,其火力與虎王坦克相當而且擁有更好的防護!

    同時因為沒有了炮塔。雖然射界受到了影響但是因為低矮的外形更適合隱蔽更適合防禦,而且造價也非常低廉。其中2戰後期德國的追獵者式坦克更是其中的翹楚之作,非常便於大量生產。甚至有的德**官認為一個突擊炮連在防禦階段比一個坦克營更加強力。由此可見,突擊炮絕對算得上物美價廉。

    而現在,徐傑設計的坦克裝備的火炮為37mm呯呯炮或者類似的小口徑火炮,對付步騎兵等軟目標非常輕鬆,機關炮超高的射速配合車上的機槍完全可以將暴露在外的沙俄步兵打成碎肉。但是面對一些簡易掩體或者擁有掩護的平射炮陣地則遠遠不夠,僅僅十幾克的炸藥根本無法對付用夯土和圓木堆疊而成的掩體。而面對掩體中的75mm快炮,徐傑的坦克既無法摧毀對方的戰防炮又無法防禦對手的打擊,那結果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面對這些工事。徐傑需要更強力的直射火力!

    但是技術條件的限制讓徐傑無法在一輛10噸出頭的坦克上安裝1門75mm級別的火炮。那麼只能取消炮塔。以坦克地盤為基礎設計一款裝備有75mm24l的突擊炮。因為沒有炮塔,所以節省了大量重量,和坦克一樣採用發動機和傳動設備後置,前面擁有一塊45mm傾斜裝甲。具體角度待定。裝備一門75mm24l主炮,並且設有兩挺機槍,一挺輕機槍在火炮左側,而另一挺重機槍則設置在車頂。乘員3人,限制重量在14噸以內。機動性和行程要求和坦克相同。其中坦克和突擊炮零件的通用性要求很高,以便盡可能的減少後勤補給的壓力。

    為了盡可能的增加突擊炮的威力,在火炮一定的情況下,徐傑專門為突擊炮裝備了穿甲彈、高爆彈和榴散彈三種炮彈,其中穿甲彈並不是為了對付俄國人可能出現的坦克。在徐傑的記憶中,貌似直到一戰結束,俄國人都沒有搞出一款用履帶行走的裝甲車輛!也就是說沒有裝甲目標可供攻擊!但是為了對付俄國人可能用夯土和原木做成的炮巢,徐傑還是決定為突擊炮裝備帶有軟鋼被帽的穿甲彈,之所以不用硬化被帽一方面是因為製作工藝複雜。碳硬化根本無法處理如此小厚度的被帽,只能用冷鍛硬化。另一方面則是威力夠用即可。

    雖然徐傑沒有準備對付俄國的坦克,但是事實證明,穿越者的瞭解還不是很全面,1戰時俄國人誠然沒有坦克這種東西,但是人家有裝甲車啊!穿越者本來用來對付掩體的被帽穿甲彈在後來的「反戰車」作戰中大放異彩,可謂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當然,這是後話,暫且不提。至於高爆彈則是用來對付一般目標。而榴散彈作為一種造價高昂的炮彈,則是為了對付對方集團衝鋒。畢竟光靠小炮和機槍還是有些沒底。

    如果說裝甲突擊力量有了坦克和突擊炮後基本上算是完整了,但是同樣徐傑還需要一支遠程打擊力量為坦克和突擊炮們提供火力支援,在沒有飛機的情況下,遠程支援力量和火炮是同義詞,考慮到當時裝甲車或者汽車底盤的悲催,想要搞以上的長身管自走跑那是不用想了。最多也就是把仿製的75mm施耐德快炮弄到車上另外就是搞重迫擊炮了。

    自從徐傑搞出了各種迫擊炮後,這種輕便,射速快,火力強的東西就獲得北洋上下的一貫支持,甚至有的部隊寧可要82mm中口徑迫擊炮都不要75mm速射炮。原因很簡單,在一線部隊看來,長身管火炮那多出來的射程沒有太大的意義,一線部隊需要的是在短時間內對陣地正面3到4km處進攻的敵軍和後續部隊實施抗風暴雨般的打擊,打完後立即手工轉移陣地,避免對方的火炮壓制,論射速論投射量,自然是82mm迫擊炮更加實用。而且炮彈裝填係數更大,威力更大。論機動性,幾個人一拆就可以轉移,可比一噸多重必須用馬匹的機動的75快炮方便多了。

    所以徐傑為裝甲部隊搞的支援火力依然以迫擊炮為主,從82mm迫擊炮到迫擊炮,甚至還準備搞出迫擊炮。(這個口徑很正常,1戰前德國人已經裝備了迫擊炮。)預計彈丸重量高達45kg左右,和榴彈炮炮彈重量相當。但是射速要高上而不少,而且可以提高身管長度來提升射程,徐傑要求不高,達到6公里即可。裝甲部隊配屬的82mm在車上就可以直接發射。而和迫擊炮則要停車架炮。裝甲車輛只是一個運輸平台。因為位置靠後,所以裝甲厚度被暫定為8mm,能防住機槍子彈和彈片就可以。其中自行迫擊炮組一般由兩輛車構成,一輛是跑車,上面裝載火炮和跑組人員,而第二輛車則是彈藥輸送車。

    當徐傑打算弄長身管自行火炮的時候,卻遭遇到了一些挫折,總裝備部明確表示,在目前的情況下,想在裝甲車上安裝重達一噸多的75mm36倍長徑比的施耐德快炮幾乎不可能。1噸多的火炮還有炮架等設備,還要攜帶彈藥,還有用履帶地盤和適度的防護,這就是一個不能完成的任務!因為本身履帶式地盤就非常重!

    在徐傑的想法被總裝備部的人鄙視了以後,已經在這個位面練的臉皮比城牆都厚的徐傑繼續剽竊後世的作品,這次絕對是跨越時代的設計思路。目測超越了幾十年!這個設計就是卡車炮設計,用載重卡車作為地盤,扛上一門大口徑火炮,設計的時候放下駐鋤並且攜帶一定量的炮彈。相對於履帶地盤,卡車地盤的重量會輕很多,雖然越野能力下降了不少,但是速度和行程提高了不少,反正也是在後面支援的,掉進坑了還能慢慢拉出來。

    但是考慮到當時的卡車載重量也很悲劇,想上更大口徑的火炮也不可能,所以仿製的施耐德快炮就成了唯一的選擇,為了盡可能的提高射程,徐傑提高了火炮的仰角。並且連裝甲防護都省了。卡車炮相對於履帶自行火炮最大的優點就是便宜。一般只是自行火炮的數分之一,絕對是窮國的最佳選擇。當年2戰時德國人就有在半履帶車上安裝75mm高炮的。用造價較低的半履帶車來裝載防空炮進行機動。

    卡車炮相對於馬匹或者車輛拖曳的牽引式火炮來說,最大的優點就是進入射擊狀態很快撤出也很快。卡車放下駐鋤本身就是一個十分穩定的平台,炮車在裝載火炮的同時也攜帶了一定量的彈藥。如果是急促設計而不是長時間的火力準備的話,完全可以不依靠後援。

    感謝書友知秋一葉1117的月票支持~~~~。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