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唐富家翁

大道小說網 第495章 鹽田【求訂閱、月票】 文 / 砍刀

    李瑁他們居住的說是茅屋,應該叫木屋更合適一些,只是頂部用茅草蓋頂,屋內的設施雖然簡單一些,但是床、桌等等一些常用的東西都有,也收拾的很是潔淨。

    至於吃的蔬菜,咸宜每隔兩天都會派家裡的下人專門給哥哥送來,都是自己大棚出產的綠色蔬菜,也有專門的廚子照顧這哥倆的生活。

    秦軒在此待了兩個時辰,和李瑁、李琦一起吃了中飯,特意問了李瑁何時能去下面縣裡任職,李瑁無奈的笑了笑,說自己不會去參加這個竟爭了。

    秦軒也能理解李瑁的心情,就目前這樣的局勢,李瑁參加太子之位的競爭實在是沒有什麼意思了,就算能在諸位兄弟中脫穎而出,這個太子之位也和這哥倆沒有緣分的。

    目前楊太真還沒有走到幕前,百姓和不少官宦還不知道這些情況,一旦楊太真正式成為李隆基的妃子,可以想像李瑁的處境是個什麼樣子。

    而對於這個事情,李瑁顯然也是知道了這個情況的,自己的夫人被自己親生父親所霸佔,這是一個多大的恥辱,可是對於李瑁來說,除了忍氣吞聲他又能做什麼?

    母親逝去,傷痛的難免的,妻子離開這也不是什麼要命的大事,但是妻子是被自己的親生父親霸佔去了,這是對一個男人的尊嚴徹底的打擊。

    李瑁為自己的母親守孝三年,這個也叫「丁憂」,目前這個時候已經不太講究這個禮制了,但是李瑁提出為母「丁憂」,李隆基同意了,與其說是李瑁的孝心,不如理解為他為了逃避現實。

    李隆基同意自己兒子去母親墓地守孝,無非就是避免尷尬,這對父子兩都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避免見面,隨著三年的時間過去,想不通的也要想通了。

    秦軒臨走前去了惠妃娘娘的墳前上香祭拜,在回去的路上順便祭拜了華妃娘娘,華妃娘娘的墓地離著武惠妃的墓地有五里多遠,怎麼說自己也和李琬是結拜兄弟,看著一座座墳塋,生前再如何的榮光,死後也是化作塵土,人生就是如此。

    秦軒放眼望去,四周的墳塋足足有幾十座,而且有幾座也明顯是新墳,其中一座大墳前也蓋有茅屋,看樣子也是在給逝去的長輩守孝的,看樣子朝廷現在沒有了「丁憂」這個制度,但是還是有人在沿襲著舊制守孝。

    華妃四周的墓碑秦軒也大致的看了下,多數還是皇親國戚為多,都是李家的遠親,偶爾有些官宦的家人葬於此,雖然也算是皇家的一個墓葬區,但是和皇帝的陵寢之地比起來,那是差的太遠了。

    大唐歷代的皇陵都是有軍隊在把守的,只要李家王朝不倒台,這些個皇陵守衛是一直存在的,但是這些妃子們的墓地除了墳頭大一些之外,就是一個大的墓碑,沒有什麼別的地面建築設施了。

    這也是體現了男尊女卑的表現,帝陵的建造可是和生前相差不多,生前有的,死後也都有,就是那些公主的墓地也比妃子們規格高很多,不過墓葬的規格還是以生前的官爵品級為標準,這些大多體現在墓葬內部。

    至於地面上,除了帝陵規格的很華貴外,剩下的就是太子、皇子、公主等墓地稍微和一般人不一樣,他們的墓地有圍牆,還有些石刻雕像等裝飾物擺放在南門之外,剩下的大臣或者妃子,多是黃土封堆,目前立一石碑而已。只是墳塋的大小能分辨出這個身前的官職大小而已,百年之後,也就是一個土堆。

    在唐以前,各個時代的帝王多以封土形式的墓葬為主,到了唐朝,皇陵的選址逐漸發生了轉變,多以大山為墓地,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則天的乾陵,唐中宗李顯的定陵,唐睿宗李旦的橋陵,以及李旦的兒子,也就是現在的李隆基的泰陵,都是以山為墓建造的陵寢。

    除了唐高祖李淵是採用的和唐以前帝王常用的封土墓葬之外,剩下的幾位皇帝目前都構築在山上。「依山為陵」一方面是為了顯示氣勢雄偉,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盜。

    秦軒騎馬緩緩的走過了眼前的墓葬區,那新挖掘的墓坑不知又要葬下那家的紅顏,人生匆匆百年,自己的到來,改變了一些歷史,百年之後誰去評述這些功過,籍籍無名的自己估計也和這裡的人一樣會被歷史的塵埃淹沒。

    武惠妃死後被封為皇后,這又能如何,那怕是你的墓葬都用黃金打造出來的地下宮殿,人死也是和燈滅一般,什麼都沒有了,所以生前該幹的事情要干,該享樂的時候也不落下,這就是生活,也使這短短的一生不虛度光陰。

    冬季的長安城是寧靜祥和的,也是官員和百姓最為閒暇的時光,可是在台灣島卻是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冬至節雖然在台灣也過,可是這裡沒有冬天,整個島嶼都是一片鬱鬱蔥蔥的景象,唯一能看到冬景的也就是遠處的大山之巔上那點白色的雪跡而已。

    「玉環,這裡就是正在建造的鹽田了,目前已經造出了一百多個了,如果人力能夠跟的上,到三月,至少能造出一千多個的鹽田來」

    出現在楊玉環眼前的是離大海不遠的一個巨大石陣,這裡全部都是一個個如桌面大小的大石,所有的大石上部都被平平的削去,用鐵鑿子鑿出一個淺淺的框型,形成了一個一個的大石桌。

    「伯父,這已經很不錯了,上次那個米掌櫃說了,估計元日後會有四船人送到,至少也得有近千人吧,到時分給伯父一半專門用來建造鹽田,爭取今年建造五千個小鹽田出來」

    「那感情好,如果再有五百人,這個任務一定可以完成,要不了一年,到十月份就可以完工了,一個人半天就可以鑿出一個小鹽池來,這還得感謝這個火藥,不然光靠人鑿,五天能鑿一個就不錯了」

    馮子財笑著說道,有了火藥,在大石的腰部打四個眼,塞上火藥,一下就將大石炸成兩截了,而且石面也很平,略加休整就可以了,一個大石就是兩塊小鹽池,方便快捷。

    「伯父,用泥石不行,這個石頭會不會也不行?」

    「泥石經不住海水,沒幾天泥石表面就開始變酥了,這石頭問題不大,看看海水裡浸泡的石頭,一點問題都沒有,小苗說他們以前就是這樣的鹽田,產量也很高」

    「那幾個大水池底部用的什麼?」

    「那個是隨便鋪了一些片石,大約平整就好,它主要是用來曬滷水的,經過轉換三個池子,那個滷水就差不多了,就可以往這些小石頭鹽池裡灌了」

    「這些竹筒就是用來當水槽的嗎?」

    「是啊,如果用人工挑滷水澆灌小鹽池,鹽池少了還可以,到時上萬的鹽池,太費人工了,有了這個竹筒,不需那麼多人就可以完成,一個人往那頭的漏斗裡灌滷水,滷水就就自己流進了小鹽池,差不多滿了,就把竹筒上的小孔塞住,一個竹筒管一百個鹽池,只需要兩個人即可,一萬個鹽池也就五十人足夠招呼的過來,就是收鹽時,需要多一些人手,平時這些人就夠了」

    平時兩個人可以管五百個鹽池,只要將鹽池裡的滷水灌進竹筒即可,這個不怎麼費力,平時也不用怎麼管,只要太陽大,曬起來很快,還有一個要忙的就是雨天,這個就需要將由女人們專門編織的大斗笠該在石頭鹽池上,防止雨水進入鹽池,淡化滷水。

    蓋鹽池也是個繁重的事情,在下雨前得快速的將鹽池蓋好,也是個不小的勞動,不過和鑿鹽池的活計相比,剩下的活都是小意思了,總體台南這邊日照時間比台北要多,溫度也要高於台北,是很適合曬鹽的。

    「伯父,我看這個鹽池還是的改進一下,將最後一個大鹽池的位置放在高處中間,用不用泥石這些都沒關係,將它和所有小鹽池的竹筒連通在一起,小鹽池需要滷水時,就打開鹽池的閘門,自動放滷水,剩下的人只要去塞塞子即可,這樣就要省事的多,用的時間也少的多」

    「這個主意不錯,我叫苗翊這小子盡快的搞起來,早日先曬出滷水,這些鑿好的鹽池就可以開始曬鹽了」

    馮子財高興的說道,幾個大的鹽池水都是用轆轤來解決滷水的轉換,不需要人力,第三個大鹽池建在高處,這樣只需要一個看管閘口的人即可,剩下四十幾個人都可以去看鹽池,省事了許多。

    這樣的鑿石建鹽田,建造就是最初期比較費力,兩百多人現在都在搬運大石,將剖開的大石一一排列好,這樣又助於以後灌溉,雖然現在工作量很大,但是以後管理起來就要省事的多,不過產能還是有限。

    「伯父,您也不要太勞累的,這裡有苗翊在,您就不用這麼操心了,這路途也不近,偶爾過來看看即可,目前鹽田是主要的事情,我在從別的地方給您抽調三百人過來,爭取早日將這裡規劃好,一旦鹽田建好了,一萬個小鹽池一年不知可以產多少鹽?」

    「聽苗翊講,他們以前的東家只有一千個鹽田,每年可以產八百到九百石鹽,我們一萬個鹽池,怎麼也能產八千石鹽左右」

    「八千石鹽,看樣子這鹽田的買賣還是很有搞頭,這是個好事,光靠著鹽田將來可以給我們淡水城增加不少收入」

    現在大唐的鹽一斗是賣兩貫多錢,就相當於一斤二三十文錢,如果台灣島建上幾個這樣的鹽田,每年光鹽就可以收入好幾萬貫,不過這種鑿石頭鹽池很費人工,建成後管理起來也是比較麻煩的事情。

    「是啊,建上五個這樣的鹽田,那麼一年就可以增加將近十萬貫的收入,這個可不比咱們的酒坊收入少,這個鹽要能賣到吐蕃等地,那裡的鹽更加貴,一斗可以賣到三貫以上,不過這個可能性不大,往吐蕃賣鹽,畢竟經過大唐,這個根本就沒法運過去,官府對鹽的管控太嚴了」

    「哦,吐蕃很缺鹽嗎?」

    「是的,他們那裡很多人都吃不上鹽,每年吐蕃來大唐邊關劫掠,鹽就是他們其中一個必搶的東西,其實那些遊牧的部族,他們很是缺少鹽、鐵、茶這些東西,而我們台灣,鹽以後是不會缺了,而且這裡的氣候應該種茶是很合適的的」

    馮子財說道,鹽和茶這兩項生活的必需品,對於北方遊牧民族的人來說,是奇缺之物,而且這些物品也是朝廷專營,越是朝廷管理的嚴格的物產,就越是賺錢。

    「伯父是提醒了我,茶多生長於江南,台灣的應該很適合茶的生長,這麼好一個事情,我都給忘掉了,北方遊牧部族,多食肥膏,茶可解膩消食,以前大唐周邊部族都像朝廷要求以牛羊換茶鹽,這個是不可或缺之物,而靜遠更以茉莉花和茶一起沖泡,美其名曰茉莉花茶,味道很是清香,這是個很好的主意,我立即安排人去揚州福州等地去移植茶種樹種,台灣多山,正是栽種茶樹的好地方」

    楊玉環駕船返回淡水城,這片鹽場選定的位置在台灣南部,也就是秦軒的前世時的高雄地區,主要是這裡是台灣日照充足,降水量少,是做鹽場的理想場所。

    選擇這裡還是經過了秦軒的建議,因為前世時,高雄的七股鄉是一個很大的鹽田旅遊景點,那裡的鹽山如雪山一般,有四層樓高,十分的出名。

    雖然楊玉環聽秦軒這麼說了,但是就目前這個鹽田能出產的鹽還是很有限的,就算每年能產五萬石鹽,這個產量還是遠遠太低。

    在鹽場時,自己不願意打消伯父的積極性,苗翊的這種用大石塊曬鹽有點太費力氣了,對於大量的產鹽是個個制約,還是需要想別的辦法,這個還得咨詢夫君,看看如何能擴展鹽產量,最大可能的增加台灣的財政收入,楊玉環暗想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