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十章 :戰亂四起廷敬臨危受命,龍體欠安英宗倚重趙頊 文 / rich
伯英到中書省察看軍餉募集的情況,辦完事情正要離去的時候正好與迎面走來的曹立勳和張承嗣碰個正著。曹立勳一見到孫伯英便笑臉迎了過來。
「啊呀,孫將軍!」曹立勳拱手道:「久違了。」這些日子來曹立勳被派往湖廣一帶任職,最近剛調回京城。
既然曹立勳主動和自己打招呼,孫伯英也就笑著說道:「曹大人,真是巧啊。」
曹立勳笑道:「聽聞孫將軍喜得千金啦?曹某在此恭喜了。」
「多謝,多謝。」孫伯英還禮道:「在下也聽說曹大人前些日子剛成了親,還沒有去府上拜賀呢。孫某就在此恭賀曹大人。」
曹立勳笑了笑道:「曹某哪裡有孫將軍那般的好福氣。都說孫夫人貌美如仙,內子相較之下可就遜色多了呀!」
伯英笑了笑,道:「曹大人此次回京不走了嗎?」
「應該不走了。」曹立勳說道:「蒙皇上恩寵,讓曹某回京襄助管理軍備事宜。」曹立勳馬上恭敬地說道:「在軍務上曹某實在是個門外漢,以後還要請孫將軍多指教指教。」
「哪裡哪裡。」伯英不想再與他寒暄下去,便道:「孫某軍中還有事,先行告辭了。」
「那在下也不耽誤孫將軍啦。改天曹某設宴宴請孫將軍。」曹立勳客氣地說道。
伯英快步離開了中書省。見伯英走遠了,張承嗣便對曹立勳道:「怎麼?你還想著她啊?」
曹立勳笑了笑道:「我說過以後再不會糾纏於她,既然說了就要做到。況且她現在已有了女兒,我也全無了興趣。」
「曹兄,你看那孫伯英,帶了綠帽子還那麼神氣,真是可笑!」張承嗣笑瞇瞇的說道。
曹立勳「哼哼」一笑道:「不要理會這些了,要知道我這次回來主要是幫助吳王殿下的。正事要緊啊。」說著就往中書省中走去。
伯英回到家裡,只見奶娘正抱著少怡曬太陽,母親和妻子坐在一旁聊天。伯英走過去抱過女兒,笑道:「乖女兒,爹回來了。想不想爹爹呀?」小傢伙已經有三個多月,抱在手裡已覺得有些份量。她看見伯英就「咯咯」笑了起來,小小的酒窩甚是可愛。伯英心中歡喜得很忍不住親吻女兒紅撲撲的小臉蛋兒。
「孫小姐一見到大公子就笑。真是父女天性啊!」奶娘笑著說道。
奶娘無意間的一句話,顯然刺痛了一旁的卓瑄,只見她原本笑容燦爛的臉上立刻陰沉下來。伯英立刻感覺到了妻子的變化,忙摟著妻子說道:「是啊,你看,少怡長的多像我啊!」
卓瑄轉頭看著滿臉笑容的伯英,他豁達的胸懷再一次化解了她內心的憂慮。她笑了笑說道:「她才那麼小,你怎麼看得出來啊?」
「她是我女兒,不用問!長得一定像我!」伯英爽朗的笑道。
林鳳荷看著這對小夫妻開心的樣子,也高興起來。但是轉而她又唉聲歎氣的說道:「如果叔豪也成了親,不知道他是否也有了自己的孩兒?也不知是男是女?」
伯英見母親想起了叔豪,便安慰道:「娘,您不要太擔心了。叔豪和眠玉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雖然他們可能日子清苦,但他們也是樂在其中。我們應該好好的祝福他們才是啊。」
林鳳荷看著伯英欣慰的說道:「嗯,你說的對。他們在外面一定很開心很自在。」
伯英將女兒交給奶娘,然後坐在卓瑄身邊問道:「娘,上一次尚書大人遣人來替他的公子提親,想容她怎麼說?」
「唉∼∼」林鳳荷長長的歎了口氣搖頭說道:「她還是不答應。」
「都快一年了,前來提親的人也不少,可想容連考慮都不考慮。」卓瑄頗為擔憂地說道。
伯英歎道:「她心裡還是惦念著二弟啊。這麼久了,她還是放不下這段情。」
「她不願意,我和你爹也不能強求。」林鳳荷歎了口氣道:「也不知她何時能放下仲雄。」林鳳荷對卓瑄說道:「你哥哥也是一樣,都這麼大了也不考慮成個家。你看你和伯英都有了少怡,而你哥哥還比伯英大了幾歲呢。」
伯英笑道:「依我看哪,如果想容不嫁人,劍熙也不會娶親。」他看著卓瑄笑問道:「你說是嗎?夫人?」
卓瑄笑道:「你別看我哥哥平日裡男子漢的樣子,可對感情的事情,完全是個愣頭青。」
「你說誰是愣頭青呢?」楚劍熙從花間的小徑走了過來,道:「你們在說我嗎?」
「哈哈∼∼」伯英大笑道:「是啊,就是在說你。說你怎麼這麼久了,還是打動不了我想容表妹的芳心呢?」
劍熙臉上一紅,說道:「我就知道,你們沒好話說。」
林鳳荷也笑道:「劍熙啊,你也要加把勁兒啦。你們楚家還要靠你開枝散葉呢。」
楚劍熙抱過少怡道:「楚家不是已經有了少怡這個小外孫女了嗎?我看卓瑄的身子恢復的很好,很快就會為我們楚家再添一個外孫了。」他轉臉對伯英說道:「妹夫,你可要加把勁!」
「說你的事情呢,怎麼說到我頭上來啦?」伯英笑著說道。
這個時候,明賀匆匆跑了來,道:「大公子,楚少爺。宮裡的公公來了,說讓你們趕快進宮去呢!老爺和四公子已經去了。」
英宗在御書房大發雷霆,奏折書籍散亂的扔了一地。「此等野蠻民族!對他們禮讓三分就不得了了!不給他們點顏
色看看,他們還真不知道我們大宋國威!」
程頤蹲下身子一本一本的撿起散亂的奏折。其中一份就是引起英宗怒火的根源。原來當年吳王羞辱了夏國使臣吳宗後,吳宗回到夏國將在大宋受辱的事情稟報了夏毅宗李諒祚。李諒祚知道後一直將此仇銘記於心,終於在九月起兵進攻慶州,夏國兵馬驍勇善戰,很快就圍攻了大順城,三日就破了城。這份奏折就是慶州太守上的奏疏。
伯英和劍熙一進門看到此情景就知道出了事,程頤將那份奏疏給他們倆看了。英宗轉過身看著眼前的群臣,說道:「你們說說看,怎麼對付西夏這等野蠻之人!」
曹儼說道:「陛下,不如趕快召回楊元帥吧。」
「不行!」程頤說道:「啟稟陛下,如今遼國內患已平,楊元帥駐守在真定府才能牽制住遼國。若是將楊元帥召回,恐怕遼國會蠢蠢欲動。」
一想起還有北方的遼國,英宗就開始頭痛。遼國未平,西夏又起,可以說是腹背受敵。「程愛卿所言極是,不能召回楊元帥。」
曹儼看了看一旁的孫廷敬,說道:「那就只能麻煩孫將軍了。」
「不可以!」站在英宗身邊的穎王立刻反對。他轉身對父皇說道:「父皇,孫將軍近來身體不適,不適宜長途征戰。」他自告奮勇的說道:「兒臣願意帶兵前去!」
「你?」英宗看著兒子,心道:這個兒子還是心向著孫家。英宗當然不會讓自己的兒子去冒這個險,他看了看孫廷敬道:「孫將軍,你身體不適,那麼你是否有好的人選呢?」
孫廷敬奏道:「臣多謝陛下、殿下關心。微臣只是區區小病而已,並不礙事。還能帶兵馳騁疆場殺敵!」
「孫將軍果然是老當益壯啊。」張繼先說道。
「孫愛卿,千萬不要勉強啊。」英宗也感覺到了孫廷敬身體的變化,也有些擔心。
孫廷敬說道:「陛下厚愛,臣感激涕零。臣一定辜負陛下對臣的信任。」
「既然孫愛卿這麼說,那朕就任命你為大將軍,領五萬精兵前去擊退西夏蠻族!」英宗看了看孫廷敬說道:「朕再冊封孫伯英和楚劍熙為你的左右將軍,前去襄助你。」
這時太監進來道:「陛下,吳王殿下到了。」
英宗一聽到「吳王」兩個字,就來火。「讓他進來。」吳王進來便向皇帝行禮請安。英宗問道:「早就讓人去叫你,你怎麼這個時候才來?正事都已經商議好了。」
「兒臣已經急著趕來了。」吳王嘟囔道:「既然都商議好了,還找我做什麼?」
英宗一聽便火了,指著吳王罵道:「你這個不肖子!若不是當年出言不遜,得罪了西夏使臣,又怎麼引起這場禍端?殃及無辜百姓!」
「西夏只是區區小國,更何況我大宋泱泱之國,兵強馬壯、人才濟濟,還怕他們不成?」吳王理直氣壯的說道。
「你你」英宗聽了怒火一下子衝上了頭頂,眼前一黑,暈了過去。
「陛下、陛下」英宗耳邊迴盪著熟悉的聲音,他緩緩地睜開眼睛,只見皇后正坐在身邊,太醫跪在床前正在請脈。見到英宗醒了,皇后忙握著英宗的手道:「陛下,你終於醒了。嚇死臣妾了。」她轉頭問太醫道:「太醫,陛下怎麼樣了?」
太醫說道:「回稟皇后娘娘,陛下只是急火攻心,血氣不暢,所以才會暈倒。臣會開一些清火寧神、補氣活血的藥給陛下服用,只要悉心條例就會好的。」說著便退下去開方子。
英宗支撐著坐了起來,歎道:「唉∼∼朕真的是老了。」
「陛下,顥兒一直跪在外面等呢。」皇后知道了事情的緣由,忙為趙顥說好話。「顥兒知道錯了,他擔心陛下所以一直沒有離去呢不如讓他進來給陛下賠個不是吧。」
「唉∼∼」英宗歎了口氣,道:「讓他進來吧。」
皇帝點了頭,皇后馬上讓人把趙顥叫了進來。趙顥一進來就跪在床前磕頭道:「兒臣錯了,兒臣不應該氣父皇。」
英宗看了一眼趙顥,搖了搖頭道:「你知不知道就因為你的一次出言不遜,就引起如此戰亂。你還不知道錯」
「兒臣知錯了,兒臣以後再也不敢了。」趙顥連連磕頭說道。
皇后也在一旁打圓場道:「陛下,顥兒已經知錯了。當初他年紀還小,現在大了不會再做那種幼稚的事了。請陛下給他一次機會吧。」
「唉∼∼算了算了。」英宗搖了搖頭道:「以後你要多在正事上用心,不要再糊里糊塗了。」
「兒臣謹遵父皇訓導。」趙顥磕頭說道。
「嗯,朕想休息一下,你們都跪安吧。」英宗靠在床上說道。
皇后站了起來替英宗蓋好被子道:「那陛下就好好休息,臣妾先行告退了。」說著便和趙顥退了出來。還沒有出寢宮就聽到英宗吩咐太監傳召穎王趙頊。走出寢宮的時候,皇后母子正好遇到傳召而來的穎王。
「兒臣給母后請安。」穎王見到皇后,便作揖行禮。
皇后冷冷的看著他道:「你父皇在裡面等著呢。快進去吧。」然後就帶著趙顥離開了。
趙頊走進內室,英宗一見到他便拍了拍床沿道:「頊兒,過來坐。」
趙頊走過去坐在床邊道:「父皇,您沒事吧?」
「父皇沒事。」英宗看到趙頊如此關心自己
,不知道為什麼心裡卻有些高興。他伸手拉著趙頊的手道:「頊兒啊,父皇老了,有些事情就要靠你幫忙了。」
「兒臣魯頓,只能盡力為父皇分憂。」趙頊說道:「不過父皇還是要保重身體,您是一國之君,民之福祉。遇事要心平氣和,不要再動怒了。」
兒子關心的話語讓英宗倍感溫馨,他點了點頭道;「嗯,父皇會記得心平氣和。」英宗微笑著看著兒子道:「此次出兵西夏,朕有意讓你主持後方大局。」
「父皇」趙頊說道:「兒臣何德何能能擔此重任?」
「你可以的。」英宗信任的說道:「以你的才能,一定可以勝任!朕很放心。不過你要答應朕一個要求。」英宗歎了口氣道:「你弟弟吳王,始終不成氣候。朕會讓他也參與這次的出征。朕希望你在政務上幫助他,教教他。他始終是你弟弟,上陣不離親兄弟啊。」
趙頊點了點頭道:「好。兒臣答應父皇,會盡力幫助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