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仙史最強音

正文 第87章 陽的佛氣等級和文氣等級 文 / 雨後詩芽漲(書坊)

    滿甕陽春酒,不聞歌舞事。

    劉旭星在洞府內參閱佛教經典,偶然讀到。

    汾陽五門句是比喻五種佛道修行階段的五句,乃宋代臨濟宗汾陽善昭禪師所施設。五句是:(一)入門句,謂初入佛道,猶如獨在異鄉邂逅知己,不勝喜悅;但學人卻不可停滯於此階段而懈怠修行。欲成真我境,心遠不停歇。(二)門裡句,謂既入佛道,應知佛道之修行,非向外求,應如臣見天子之聖容,專注而無二心。(三)當門句,此一階段,論力量,應坐斷千差之路;論德行,應使萬人蒙恩。(四)出門句,此階段之人,已證得佛道,如望江山,應有下化眾生之志,以教化眾生。(五)門外句,謂此一階段,開始教化眾生,應以無為無作,度化眾生,猶如野老在郊外扣牛角唱歌而不覺有他,卻能感染眾人。

    劉旭星讀到這段,頗有感觸,天地之間,陰陽法則無處不在,陽字極好,值得研究。

    劉旭星為煉製更強威力的寶字靈鍾和修煉氣永聲訣,需要找到999個運之氣強盛的字和999個佛運之氣強盛的字,這次決定研究陽字。

    在當當網的圖書類,輸入一,搜到相關的書籍有256520本,可視為基於書名的一字的氣等級是256520級,一可能是運之氣最為強盛的字;

    基於書名的生字的氣等級是58549級,生的運之氣極為強盛,生機無限;

    在當當網的圖書類,輸入陽,搜到相關的書籍有1038本,可視為基於書名的陽字的氣等級是1038級;

    含陽的三轉青句有一句:

    1、其雨怨朝陽(魏晉?阮籍?《詠懷》)

    2、其雨其雨怨朝陽(宋?黃庭堅?《古風次韻答初和甫二首》)

    3、其雨其雨怨朝陽(明?黃氏?《寄夫》)

    說明:「其雨怨朝陽」獲得三位人的認可,至少載入三本書籍,運之氣極為強盛。

    含陽的二轉青句有一句:

    1、新陽改故陰(南北朝?謝靈運?《登池上樓》)

    2、便覺新陽改故陰(宋?姚勉?《入京遇雪》)

    說明:「新陽改故陰」獲得兩位人的認可,至少載入兩本書籍,運之氣較為強盛。

    基於普通話來讀,含陽的契合四聲喜全遞的5字句有74句。基於聲動好句的陽字的運之氣等級是74級。

    第一句:朝陽吐半規12341(宋?夏竦?《奉和御製玉清昭應宮天書閣瑞應》)

    第二句:昆陽猛獸奔12341(南北朝?庾信?《詠懷》)

    第三句:巫陽雨半收12341(唐?白居易?《發白狗峽次黃牛峽登高寺卻望忠州》)

    第四句:襄陽美會稽12341(唐?孟浩然?《登望楚山最高頂》)

    第五句:新陽改故陰12341(南北朝?謝靈運?《登池上樓》),這句含陽和陰;

    第六句:依陽野客舒12341(唐?劉長卿?《酬包諫議佶見寄之什》),這句的意境極為閒逸;

    第七句:幽陽始代升12341(唐?陳子昂?《感遇詩三十八首》)

    第八句:鄒陽解獻書12341(唐?甘露寺鬼?《西軒詩》)

    第九句:朝陽共祖孫12431(傅山)

    第十句:青陽御紫微12431(唐?李乂?《陪幸臨渭亭遇雪應制》)

    第十一句:嵩陽玉女峰12431(唐?李白?《送楊山人歸嵩山》)

    第十二句:微陽下楚丘12431(唐?馬戴?《楚江懷古》)

    第十三句:陰陽對轉說12431(音韻學理論術語)

    第十四句:孤筱汶陽隈13421(唐?李嶠?《笙》)

    第十五句:腰暖日陽中13421(唐?白居易?《閒臥寄劉同州》),白居易懂得養身和養腎,注意腰部腎臟等的保暖;

    第十六句:陰裡媾陽精13421(元?王吉昌?《武陵春》),這句含陽和陰,媾gou;

    第十七句:陰盛陽乃微14231(宋?姚勉?《日食罪言》),這句含陽和陰;

    第十八句:高殿邇陽烏14321(唐?孔德紹?《登白馬山護明寺》)

    第十九句:高論等陽秋14321(宋?梅堯臣?《次韻和長紫微春雨二首》)

    第二十句:高議炳陽秋14321(宋?方有開?《挽崔舍人》)

    第二十一句:須是返陽陰14321(元?王哲?《如夢令》),這句含陽和陰;

    第二十二句:劉生隱岳陽21342(唐?王昌齡?《巴陵別劉處士》)

    第二十三句:乾天秉少陽21342(宋?范成大?《東宮壽詩》)

    第二十四句:田家喜載陽21342(唐?韋述?《春日山莊》)

    第二十五句:陽陂草木明21342(宋?何天定?《散策》)

    第二十六句:陽皋錦槊攢21342(宋?宋祁?《新筍成竹》)

    第二十七句:陽精五色圓21342(宋?佚名?《淳化中朝會二十三首》)

    第二十八句:陽丘古邑南21342(宋?方回?《寄題張受益會清堂》)

    第二十九句:陽秋豈易評21342(宋?方回?《虛谷志歸十首》)

    第三十句:陽生九地雷21342(宋?張栻?《和擇之韻》)

    第三十一句:陽烏影欲齊21342(宋?范仲淹?《鵰鶚在秋天》)

    第三十二句:堯夫老雒陽21342(明?陳第?《豫戒詩寄兒祖念並諸親友》),雒luo;

    第三十三句:雲中子抱陽21342(元?馬鈺?《長思仙》),抱陽守一,抱元守一;

    第三十四句:澄清瀚海陽21432(唐?崔禹錫?《奉和聖制送張說巡邊》)

    第三十五句:閒居渭水陽21432(唐?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禮部崔侍郎翰林錢舍人詩一百韻》)

    第三十六句:陽柯綠水弦21432(南北朝?沈約?《八詠詩霜來悲落桐》)

    第三十七句:陽威不敢燃21432(宋?曾豐?《五月一日薄暮至三水倚檣欹枕》)

    第三十八句:陽微氣少和21432(明?張宣?《感興》)

    第三十九句:雲車下紫陽21432(唐?李益?《長社竇明府宅夜送王屋道士常究子》)

    第四十句:回首思洛陽23142(唐?盧僎?《初出京邑有懷舊林》)

    第四十一句:陽景當晝遲23142(唐?呂溫?《道州觀野火》)

    第四十二句:陽鳥今去時23142(唐?張九齡?《使還都湘東作》)

    第四十三句:獨鳥下微陽23412(唐?元稹?《酬白太傅》)

    第四十四句:抉齒厲睢陽23412(宋?天祥?《壬午》),睢hui或sui;

    第四十五句:嵐解晝初陽23412(唐?孟浩然?《行出東山望漢川(一題作行至漢川作)》)

    第四十六句:其雨怨朝陽23412(魏晉?阮籍?《詠懷》)

    第四十七句:亭午過戈陽23412(宋?楊萬里?《龜峰》)

    第四十八句:同輦入昭陽23412(唐?賈至?《侍宴曲》)

    第四十九句:何必登首陽24132(唐?於濆?《感懷》)

    第五十句:闔辟陰與陽24132(宋?陸游?《周元吉蟠室詩》),這句含陽和陰;

    第五十一句:陽色薰兩崖24132(唐?常建?《贈三侍御》)

    第五十二句:長至履微陽24312(明?金鑾?《至日》)

    第五十三句:族姓甲休陽24312(宋?樓鑰?《陳夫人輓詞》)

    第五十四句:李東陽氣暖31243(對聯中的上聯,作者不明)

    第五十五句:景陽鐘漏晚32143(宋?李洪?《探梅》)

    第五十六句:始霽升陽景34123(唐?韋應物?《山行積雨,歸途始霽》)

    第五十七句:滿甕陽春酒34213(唐?劉希夷?《春日行歌》)

    第五十八句:大陽千里道42134(宋?釋慧暉?《偈頌四十一首》)

    第五十九句:六陽飛宇宙42134(元?王吉昌?《老君吟三千功》)

    第六十句:洛陽鐘鼓至42134(唐?杜審言?《夏日過鄭七山齋》)

    第六十一句:岳陽天水外42134(唐?李嘉祐?《送岳州司馬弟之任》)

    第六十二句:間宰江陽邑43124(唐?李白?《敘舊贈江陽宰陸調》)

    第六十三句:路轉夕陽遽43124(唐?劉長卿?《題虎丘寺》)

    第六十四句:廟火睢陽見43124(清?李鄴嗣?《哀甬東》)

    第六十五句:莫指襄陽道43124(唐?李賀?《大堤曲》)

    第六十六句:送我睢陽道43124(宋?蘇軾?《留別叔通元弼坦夫》)

    第六十七句:遂有山陽作43124(唐?杜甫?《過故斛斯校書莊二首》)

    第六十八句:未展山陽會43124(唐?李嶠?《酬杜五弟晴朝獨坐見贈》)

    第六十九句:月皎昭陽殿43124(唐?李白?《長信宮》)

    第七十句:驟雨一陽散43124(唐?孟浩然?《登龍興寺閣》)

    第七十一句:自景陽鍾斷43214(宋?劉辰翁?《八聲甘州》)

    第七十二句:便有陽春意43214(宋?王仲甫?《醉落魄/一斛珠》)

    第七十三句:乍睹陽烏色43214(宋?方回?《次韻受益喜晴二首》)

    第七十四句:愛此陽**43214(唐?姚系?《庭柳》)

    愛此陽**43214的聲律之美,如同川劇變臉師用四張不同顏色的臉譜,變臉5次,愛此陽**43214=4321+3214=綠紫藍黑綠=綠臉+紫臉+藍臉+黑臉+綠臉,每次都不同,給人新鮮感,任意相鄰4字的發音都是四聲圓滿,宛如運功一個完整的周天。

    契合易經的變化之道,不一樣才好。

    劉旭星在洞府內,運用大搜索術,閱讀了、、、、、、、、等,找到了116個含陽的佛教術語。

    這116個佛教術語是:想同陽焰、陽焰喻、南陽慧忠國師、大陽和尚、嚴陽善信尊者、大陽行沖禪師、興陽道欽禪師、興陽清讓禪師、興陽詞鐸禪師、興陽歸靜禪師、汾陽善昭禪、大陽如漢禪師、興陽希隱禪師、大陽慧堅禪師、大陽警玄禪師、興陽清剖禪師、大陽慧禪師、高陽法廣禪師、興陽遜禪師、、、、、、、、、、、、、、、、、、、、、、、、、、、、、、、、、、、、、、等。

    其中幾個重要的含陽的佛教術語的內涵是:

    凡十卷。乃依據佛教大乘經典而成之道教經典。據北周道安所著之二教論載,元陽妙經乃采撮法華經所偽作。然道安時之元陽妙經,與現存本之元陽妙經不甚相同,現存本主要以涅槃經為素材,唯卷四之問行品仍依據法華經之序品所改作;當其改動之時,刪除佛教之人名用語而改為道教名稱。

    即宋代臨濟宗汾陽善昭禪師開示學人,身為師家所須具備之十種智。反之,若不具此十智,則難辨認是非、邪正、緇素等,亦難為人天眼目,即如鳥折翼、如弓斷弦,難以發揮本性及作用。十智即:(一)同一質,即學人與師家融成一體,且各盡本分。(二)同大事,即師家常置佛法大事於念頭,以解答學人之疑,而宣演佛法。(三)總同參,即師家具有令森羅萬象一切皆歸依佛法之力量。(四)同真智,即師家持有真實之智慧,認識如巨海入毛孔、芥子納須彌山等超越思量之世界。(五)同遍普,即師家須徹知,了悟佛道一事並非明瞭特別之世界,而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之事物,如土、石等中,亦皆為佛法之所在。(六)同具足,即師家明瞭人人本具之佛性。(七)同得失,即師家能明辨『得此失彼,得彼失此』之得失關係。(八)同生殺,即學人與師家當有如生死與共之密切關係。(九)同音吼,學人與師家之說法如一,皆為開演佛法。(十)同得入,師家與學人之關係如山門騎佛殿,泯絕一切之對待,而悉皆成佛。〔人天眼目卷一〕

    補充說明:「同音吼」很有意思,含了仙史最強音的音,能夠開演佛法的大師,更能讓人信服。

    日本方術。以我國陰陽五行學說為基礎,而有關天、歷數、卜筮、堪輿(方角、地相)等之學問與方術,目的為避禍求福,系十世紀初,由韓國僧侶傳入日本。司役職之處所稱為陰陽寮,司術者稱為陰陽師,其大成者稱為陰陽家。尚有陰陽博士、歷博士、天博士、漏刻博士等專家。陰陽道系觀測日月、十干、十二支之運行配當,以推察相生相剋之道理,而明辨一切事物之吉凶禍福,故於歲月、日時、方位、一身、一事等諸事上皆設有繁雜之禁忌,乃至於人間各種行動皆有所定制。其行事亦有若干被佛教所採用。

    禪宗公案名。為大陽警玄與僧之問答語句。大陽,指宋代曹洞宗之大陽警玄禪師。禪林類聚卷七(卍續一一七?四六下):『僧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云:「滿瓶傾不出,大地沒饑人。」』『滿瓶』為此則公案之眼目。謂任何人原本皆有佛性,皆為自性清淨身,故在佛法而言為滿瓶,且在任何境遇下亦不改變其實態,故說『滿瓶傾不出,大地沒饑人』。〔五燈會元卷十四〕

    全一卷。唐代義淨譯。收於大正藏第八十五冊。乃疑偽經之一。系載佛說此經之名義,及讀誦受持此經之福報與功德,並排斥殯葬、婚嫁之論吉凶日。〔朝鮮佛教總書刊行豫定書目〕

    宋代臨濟宗汾陽善昭禪師將學人對師家之問話分類為十八種,禪林間稱為汾陽十八問。汾陽,位於山西太原西南之汾州,為汾州之首邑,城中有太子院,善昭住此宏揚禪法,故禪林又以『汾陽』指稱善昭。十八問即:(一)請益,又作請益問。乃學人向師家直接請求指導之問法。(二)呈解,又作呈解問。即學人呈示自己之見解而請求師家提撕之法。(三)察辨,又作察辨問。即學人提出難辨之點而請師家勘辨之法。(四)投機,又作投機問。學人將自己之境界照實提出請示之法。(五)偏僻,又作偏辟、偏僻問。學人建立偏於一端之見解,以之質問師家之法。偏,偏於一邊之意;辟,緊逼之意。意指偏於一端而又急迫地對師家進問之法。(六)心行,又作心行問。即學人針對修行之事乞求提撕之法。(七)探拔,又作探拔問。即學人探求其他見處深淺之問法。(八)不會,又作不會問。即學人由於不瞭解而提出問題之問法。(九)警擔,又作警載、警擔問。即學人舉問其他不相干之事而愚弄其師之問法。(十)置,又作置問問。即學人以古人問答語句來請益之問法。(十一)故,又作故問問。即學人以經論故事來請益之問法。(十二)借,又作借事、借事問。即學人借譬喻、事例來請益之問法。(十三)實,又作實問問。即學人從事實上來請益之問法。(十四)假,又作假問問。即學人以假設之語氣來請益之問法。(十五)審,又作審問問。即學人呈露不審之點而進問之法。(十六)征,又作征問問。即學人以詰難態度提出問題之問法。(十七)明,又作明問問。即學人已明瞭一事復舉問他事之法。(十八)默,又作默問問。即學人不表現於語言,而以動作進問之法。〔人天眼目卷二〕

    一的佛氣等級是3094級,含一的佛教術語有3094個,一字可能是佛氣等級最高的字;

    心的佛氣等級是2263級,含心的佛教術語有2263個;

    生的佛氣等級是2262級,含生的佛教術語有2262個;

    陽的佛氣等級是116級,含陽的佛教術語有116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