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宋韻

正文 三十九 大戰 文 / 國王令狐

    此時斥候已經回轉,帶來了最新消息。現在整個金國一片混亂,金章宗狂怒下盡遣十萬大軍,以燕京為中心日月搜捕,東南一路三萬金騎已經過了盧龍,匯合昌黎守軍,正向渝關進發,而且有一隊三千人的騎兵已經抵達撫寧縣城,正要對撫寧境內進行拉網式的搜查。李烈聽過匯報,知道此地已經不能停留,便連夜率軍急行軍近百里,殺奔盧龍。盧龍城剛有金騎過境,原以為萬無一失,清晨見到城外的軍隊,驚慌失措,連忙派人聯繫大軍回援,同時固守城池,希望拖住李烈的軍隊。

    李烈故佈疑陣,於盧龍城外搭起營寨,夜間卻秘密隱入碣石山脈,沿山脈直插昌黎。金軍被調回盧龍,看到的只是一座空寨,再要尋找李烈的軍隊,卻是毫無頭緒,深深為這支神出鬼沒的軍隊頭疼不已。李烈率不到四千人攜帶無數金銀珠寶,巡夜色悄悄繞過昌黎。整個平原地區,任何地方都可以是路徑,軍隊沿海岸線急行軍,終於在兩日後準時到達姜女廟屯,這個寧靜的小漁村平靜如昔。

    當晚,二十艘在遠洋游弋的海船按約定時間再度靠岸。李烈在密囑村民不得聲張後,乘船而去。

    整個突襲燕京行動歷時正好二十天,共殲滅敵軍一萬餘人,焚燬燕京皇宮,殺死燕京大臣二百餘人,皇親宮人無數,章宗一病不起,自身損失不足一千五百人,將金國腹地攪得如一鍋稀粥一般,金國朝野一片震驚。

    當海岸線緩緩消失在視野中時,李烈長長的吐出一口氣。

    海船駛出渤海,由黃河入海口逆流而上時,已經是十月下旬。與宋漢生接應的人馬匯合後,李烈才知道金國已經停止了向南宋進攻,大隊人馬後撤,轉而向山東境內壓了過來。

    紇石烈子仁久攻徐州不下,損兵折將,正愁悶不已,忽然聞聽山東半境淪入梁山軍手中,燕京被敵軍襲擊,章宗皇帝急怒攻心,一病不起,連忙星夜撤軍,剩餘的四萬大軍突破棗莊一線,直向梁山壓來。

    畢再遇領軍在後,小心跟進,收復徐州全境。金軍右副元帥完顏匡見紇石烈子仁退出徐州,深恐孤軍深入有失,主動撤離兩淮,退入河南境內。蕭恆的泗州五萬大軍利用宋軍被完顏匡擊潰,而完顏匡又無心戀戰之機,一舉奪得兩淮全境。至此,李烈泗州軍成為最後的贏家,勢力範圍由徐、泗二州擴大為兩淮地區,其中,河南一部,江蘇大部,安徽全境盡入轂中。所轄八十餘縣市,人口八百餘萬,地盤擴大為原來的五倍不止。

    李烈見紇石烈子仁攻擊山東,命令宋漢生放棄外圍各縣駐兵,將軍隊排在棗莊微山湖一帶,全面召集梁山軍人馬兩萬餘人,加上自己帶回來的近四千人馬嚴陣以待。

    開禧二年十一月十六日,棗莊戰役打響,兩萬四千人的梁山軍和禁軍聯合軍在棗莊城外與紇石烈子仁四萬三千金軍展開大會戰。經過三天試探性的拉鋸戰,總共終於全面打響。

    李烈親自指揮一萬騎兵正面對金軍厚重的中軍發起進攻,兩翼則由宋漢生和耿永峰率步軍跟進,雙方近七萬人全部投入戰鬥,戰況極為激烈。說實話,雖然理論上李烈說得一套一套的,什麼三十六計,什麼孫子兵法,實際上他對古代的演兵佈陣根本就所知不多,唯一那點見識也是在軍中將領那裡偷學來的簡單陣法,所以他只有選擇中央突破的辦法,希望一舉憑精銳騎兵打破金軍的部署。

    大戰進行了三個時辰,雙方都已經筋疲力盡,戰鬥一度陷入膠著狀態。紇石烈子仁的鴛鴦大陣已經完全亂套,李烈的穿鑿戰術也未竟全功,兩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完全陷入混戰之中。

    梁山軍傷亡八千餘人,換來的是金軍一萬五六千人的傷亡,孔彪、許震、王翰、田伯光先後陣亡,葉飛重傷昏迷,形勢危急,金軍憑借人數優勢開始漸漸佔據上風。關鍵時刻,畢再遇一萬軍馬趕到,以徐立為首的鋒銳營六千騎兵果斷向金軍後腰部發起衝鋒,隨著畢再遇這股有生力量的加入,早已疲憊不堪的金軍終於全線崩潰,潰敗金兵在徐立騎兵和司徒平率領的旋風狼騎一部的瘋狂追擊下成建制的投降,此役被後世史學家謂之為李烈軍事生涯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戰,在損失了一萬餘名將士之後,擊潰金軍四萬大軍,殲敵兩萬餘人,俘虜一萬五千餘人,繳獲輜重糧草軍馬無數,紇石烈子仁只帶幾百人逃過黃河,自此,山東境內,黃河以南大片地區與兩淮連成一片,大局已定,割據之勢已成。

    棗莊大戰的勝利為金國進攻南宋的軍事行動畫上了句號,反攻南宋計劃破產。

    南宋各地軍民士氣大振,收復大片失地,戰爭奇跡般的反敗為勝,北伐雖然未竟全功,沒有將陝西和汴梁收復,卻也算得上戰果輝煌。

    整個南宋朝野一片沸騰,舉國歡慶,韓侘胄發表重要講話,高度讚揚了李烈的巨大功績,各地抵報刊登了李烈的光輝事跡,奇襲燕京之事終於曝光,南宋無不為李烈將軍及五千勇士的壯舉歡呼雀躍,金國上下對李烈卻是恨之入骨。

    寧宗皇帝龍顏大悅,大賞功臣。李烈因功升任兩淮路經略安撫使,拜威武大將軍,所轄軍隊超過二十萬,戰功赫赫,風頭一時無兩,已經成為宋庭中舉足輕重的封疆大吏。

    畢再遇因功授予武功大夫,並徐州禁軍馬步軍總管;蕭恆任兩淮路馬步軍都總管,總攬兩淮軍馬。嚴峻遷徐州知府,張進北遷泗州知州,宋漢生遷濟南府知府,並山東軍馬指揮使,徐立升任徐州馬軍指揮使,其餘王鐵軍、文睿、魏群、耿永峰、葉飛、司徒平、譚勇,赫爾必、賀六奇、郎雄、王衛等一眾將領各有陞遷,孔彪、許震、王翰、田伯光等戰死將領連升三級,追封勇毅將軍之職。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