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3章 第八十三章 修禪指要 文 / 更童
古靈此時如木雞一般,忽然冒出一句,「重關景象應該是什麼樣子?六祖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能否從意識上去構想?」
慧皈搖頭,「此境不可思議,唯實證才能得知,不過我往昔曾聽一位世外高人講,無漏根身上至娑婆世界頂下至娑婆世界底之後,若匯聚十方法性一一放射,則如光球般普照大幹,根身此時泯去,法身始出現,行者唯覺光明一片,無有限量,我本人沒有親證經驗,所以也講不出那是什麼景象,禪宗行者透重關後便可住山**。」
「那第三關呢?」
「破重關後,對於六塵,確能一切不染,離諸法相,然而第八識尚在,法界本體,為其所遮障,萬法之現,仍不離此阿賴耶識,行人若能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脫去識蘊,便覺得從前所見諸法,絕無少許自性可言,而當體實相本不生,離言說,離塵垢,離因緣,等虛空,宗門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到此始得的實親證。六祖慧能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證此牢關禪境,方為『見性』,亦稱末後句,《大日經》所謂『極無自性心』即此。」
古靈忙問:「這是否已契合般若智慧?」
慧皈再次頷首,「盡離內外識,乃真一無所得,於無所得中,理致不昧,靈活自如,是名般若波羅蜜多。見性功夫至此,轉身入世,隨問而答,隨境而作,無不妙符實際,巧葉機宜。六祖所謂『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禪門以此為腳根點地,然而必須要重關堅固,自然消歸此境,腳根方穩,如果還未堅固遽爾撒手。則應事接物仍免不了被阿賴耶識把持。」
古靈看看時間,「該吃飯了,飯後再聊如何?」
二人起身前往齋堂,慧皈言:「昔六祖云:見聞轉誦是小乘,悟法解義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萬法皆通,萬法具備,一切不染,離諸法相,一無所得,名最上乘。六祖之意,專憑意識解釋教理而不能發明心光,概名中乘,准此類推,像吾輩徒從文字言說討活計者,雖高談《壇經》、《般若》,闊論《法華》、《華嚴》,仍屬緣覺一類!」
寺中晚飯一般都比較簡單,米湯外加幾樣小炒,還有中午的剩飯菜,古靈吃了兩碗剩飯,感覺口中一股甘甜味,心中一片喜悅。慧皈師還是只喝一碗米湯,他第二天下午就要乘火車趕往廣州,因為台灣的簽證快到期了。
飯後,二人散步片刻又回房中,古靈泡好一壺鐵觀音,「證到般若智慧之後是否就可以免於生死輪迴?還受因果支配嗎?」
慧皈法師盤起腿坐在桌邊,「契入般若實質,六塵不染,從此不再造生死輪迴之業,然而阿賴耶識所藏宿世業種還在,仍會隨緣顯現,只不過既達無分別之彼岸,所以苦來不覺,厄來順受,無論受因緣果報生至何處,心中靈明恆常不失。會得般若無分別智,乃處真淨土。《心經》首句: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古靈若有所思的樣子,「那明心見性之後的大德是不是也逃不脫因果律支配?」
「從表面上看也得受因果報應,而實際上如演戲一般,破除俱生法執之後,一切法無非平等,無苦可言,生死即是涅槃,煩惱即是菩提。中國禪宗二祖神光晚年常出入花街柳巷,以驗證本身功行,這就是火小須避風,而火大之後,風反助火勢。佛陀的老師提婆達多為警戒大眾,處處故意與佛犯難,墮入地獄,然而佛之大弟子目犍連以神通力入地獄中探視提婆達多,提婆達多曰無苦,因為地獄與天堂本身就是分別心之顯現,破除分別心,天堂地獄如一。以般若之旨應世,機宜所需,殺盜淫怒,無非清淨妙行,所以不能以凡情妄揣度聖意。佛門大德有不守戒律者,如濟顛、鳩摩羅什等,全是遊戲三昧,為教化眾生不著相而已,學人未達此境,切莫盲從,因果不虛!」
「哦——」古靈讚許頷首,斟上一杯茶,「聽大師這麼一講,我先前許多疑惑都迎刃而解。雲門文偃祖師曰:『當初釋迦小子一出生便一手指天一手指地,道什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我若見之,一棒打殺,與狗吃也!』看來這是教人離相契實性的典型例子啊。還有正定臨濟義玄祖師,教人曰:『汝要得正知,莫要受人惑,從內向外,遇著便殺,逢佛殺佛,逢祖殺祖,逢父母殺父母,逢羅漢殺羅漢,如是殺遍才入正覺』。看來也是要泯外相而會本體無別之意啊,哈哈,禪宗公案,果然要依義不依句。」
古靈要為慧皈斟茶,被慧皈止住,「現在是該我為你倒茶,居士如何理解雲門三句?第一句:涵蓋乾坤;第二句:截斷眾流;第三句:隨波逐浪。」
古靈悶了片刻,「這恰好就是三關歷程啊,我只能用臨濟義玄的典故來回答,義玄祖師對學人稱自己有三句,若第一句薦得可與祖佛同行,若第二句薦得堪為天人師,若只薦得第三句,自救不了。第一句:三要印開朱點窄,未容擬議主賓分;第二句:妙解豈容無著問,漚和爭負截流機;第三句,但看棚頭弄傀儡,抽牽全籍裡頭人。」
慧皈微笑,「那你再說說洞山五位君臣頌,第一頌: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第二頌: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覿面總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第三頌:正中來,無中有路隔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第四頌:偏中至,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猶如火裡蓮,宛然自有沖天志。第五頌: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裡坐。」
古靈端起茶杯啜一小口,「洞山祖師雖將修禪步驟分為五,而實際上還是歸攝三關,這第一頌,顯然是明心禪,發現自性月輪實相,與往昔一昧遣妄掃相不同,猶懷舊日嫌。第二頌乃是收集識量於內賴耶識,分別執著已破,故分明覿面總無真,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休更迷頭猶認影一句,與神秀『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異曲同工。第三頌『無中有路隔塵埃』一句應指根身作用,但後面我就不理解了,請大師講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