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李鴻章 S 文 / 獨孤嘯傲
1.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謚文忠。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日本首相伊籐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快速導航
光影集錦關係表
中文名 李鴻章
民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23年2月15日(癸未年)
職業 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
主要事跡 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參與洋務運動
朝代 清朝
追贈 太傅
別名 李中堂、章桐、號少荃、儀叟
出生地 安徽合肥東鄉(今瑤海區)磨店
逝世日期 1901年11月7日(辛丑年)
代表作品 《李文忠公全集》
歷史貢獻 積極倡建近代海軍、建立北洋水師
歷史地位 政治家
謚號 文忠
人物簡介
李鴻章(1823—1901),又名章銅,字子黻,又字漸甫,號少荃,又號儀齋,晚年自號儀叟。磨店鄉群治村人。李鴻章祖上原姓許,因舅家李姓無嗣,李鴻章八世祖迎溪遂兼祧許、李二姓。
李鴻章少年頑皮,喜養雀,稍長穎悟過人。六歲始師堂兄李少嵐就讀,後從當地名儒周先生攻讀四書五經;十**歲便成了府學廩生。道光甲辰(1844年)開科,鴻章參加順天鄉試,中第84名舉人;道光乙巳年(1845)至京,其父把他舉薦給曾國藩,曾見其英俊聰慧,能倒背《春秋》,大愛之,授以義理經世之舉;道光丁未年(1847)會試,鴻章應試中第25名進士,殿試二甲,朝考一等,授翰林院庶士,時與郭嵩濤、沈葆禎、李宗羲被稱為「丁未四君子」。
人物生平
咸豐三年(1853)六月,皖撫命鴻章率領合肥團練八百及練勇一千五百人協守東關,招集當地練勇抵禦,於裕溪口打敗太平軍,是其建立戰功之始,賞六品頂戴,戴蘭翎。
咸豐四年元月,太平軍結集和州、含山,皖撫福濟又命鴻章率領團練配合副都統忠泰,會同廬鳳、張光第分攻,是年克復含山,受賞知府銜,換戴花翎。
咸豐五年五月,太平軍忽至巢縣柘皋,和春撥黑龍江馬隊五百名、川勇五百名歸鴻章統領解柘皋之圍。十月,率團練協助總兵鄭國魁攻克了廬州府,奉旨記名以道府使用。
咸豐六年,協助鄭國魁攻佔潛山、巢縣、無為、和州等城後,賞加按察使銜。八年十二月鴻章至江西進見曾國藩,留軍營草擬文稿、奏章,襄辦營務。
同治元年(1862),鴻章募淮勇6500人,挑選舊部將劉銘傳、周盛波、張樹聲、吳長慶,先編為四營,曾國藩又把自己的親兵營和曾國荃統領的一個營,計3000人,撥鴻章統之,並派曾軍將程學啟、湘軍將郭松林、霆軍將楊鼎勳幫助訓練。二月,在安慶檢閱淮勇,正式成立淮軍。三月,鴻章租外輪八艘,由英艦護航,率首批淮軍從安慶出發赴滬。
鴻章至滬,中外諸軍皆歸指揮,但「深以中**器遠遜外洋為恥,日戒諭將士虛心忍辱,須學得西人一二秘法」。他一面向英法購置武器,僱用外**官擔任各營教習,一面又招募外國工匠,設置制炮局,從香港購買制炮器具,製造開花炮等武器彈藥。四月,清政府任鴻章為江蘇巡撫。是月,太平軍進兵揚州,清政府命鴻章率部往鎮江與將軍都興阿會師阻擊。鴻章雖有君命,仍上書直陳軍情,不願離開上海。六月底,清廷再次催促「赴鎮江助攻江寧」。鴻章怕失上海江海關稅和江浙蘇等省厘捐餉源,請求待滬事佈置就緒,再移師鎮江。清廷允許緩去。八月,太平天國慕王譚紹光自蘇州集結十數萬攻北新涇防營,再次危及上海。鴻章親督上海軍擋其前鋒,策騎繞道,前後夾擊,致太平軍敗走嘉定。當太平軍連營於四江口、三江口時,鴻章分兵三路圍剿,自晨至暮,親自督戰,打死太平軍不可勝數。滬防三次解圍,授鴻章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同治二年正月,鴻章兼署五口通商大臣以「上海、廣東兩**涉事件較多,勢不能以八旗學生兼顧」為由,在上海奏設外國語言文字學館,聘請中外教習,考選江浙十四歲以下文童及年青小官吏入學,充當通商督撫衙門及海關監督翻譯官,是為鴻章創辦洋務之始。是年二月,命潘鼎新、劉銘傳馳援,收復太倉,攻佔昆山,屠殺太平軍三萬餘人,生擒七千。十月,鴻章親自視師,炮毀蘇州長城石壘。郜雲寬等密降,鴻章採納程學啟密謀,令斬李秀成、譚紹光。李秀成見內部有變,連夜出城,郜雲寬殺害譚紹光,開門投降。後又誅「八王」,搜斬太平軍二千餘人。鴻章自上海誓師,至克蘇州,此為東征第一大捷,亦為同治中興第一轉機,賞加鴻章太子少保銜,賞穿黃馬褂。十二月,聘請英人馬格裡主辦蘇州炮局,提議創立天津招商局。
同治三年正月,鴻章命郭松林等水陸各軍克溧陽,打敗劉王、襄王。二月,分軍出境助平「浙亂」。三月,自領鶴章、昭慶、黃翼升、鄭國魁水陸軍抵沙山,萬餘太平軍被追逐於三河口浮橋爭道奔走,浮橋斷,屍積水不流。是月,鴻章揮軍登常州城,守將陳坤書督師巷戰被俘,數萬太平軍被殺,清廷賞鴻章騎都尉世職。時當太平天國攻佔漳州,府城勢危,諭旨飭鴻章抽撥炮隊援閩,遂遣福建陸路提督郭松林,遇缺題奏提督楊鼎勳率軍八千人,由上海水路至廈門登岸。同月,鴻章由於統領中外水陸各軍從上海轉戰而進,連克蘇常府縣,並派兵出境攻拔嘉興等處,加恩錫封一等伯爵,賞戴雙眼花翎,尋賜伯號肅毅。是年七月,令潘鼎新水陸軍進攻湖州;又命郭松林、楊鼎勳分道進逼漳南,迫使太平軍殘部轉入江西。至此,江浙太平軍被鎮壓下去。同年,鴻章在蘇州設立制炮局。
同治六年正月,劉銘傳部在湖北尹隆河戰役中被捻軍擊潰,二月,周盛波在安徽太湖被捻軍打敗。四月,東捻由湖北進入河南,五月渡過運河,直奔山東,濟南戒嚴。此時,慈禧甚為不滿,命鴻章戴罪立功,速赴山東鎮壓。鴻章至濟寧命劉銘傳、潘鼎新在膠萊河南北二百八十餘里築長牆,會同豫軍、東軍分段把守,準備把東捻圍困在登州、萊州一帶。七月,捻軍由海神廟渡過三濰河,膠萊河防潰敗。八月,慈禧太后震怒,旨諭「李鴻章、潘鼎新交部議處」。隨後,乃令劉銘傳、郭松林、楊鼎勳三軍往返追擊。十月,追至贛榆,鴻章用二萬兩白銀收買東捻潘貴升,槍殺任柱於陣,斬獲三萬,平東捻。賞鴻章加一騎都尉世職。是年,鴻章將蘇州炮局遷至南京,改名金陵機器局,**槍炮,供應淮軍軍火,提供大沽炮台大炮。
同治七年正月,西捻張宗禹由山西吉州踹水北進,直逼畿輔,京師大震。清廷屢命鴻章速令劉銘傳各軍入援。西捻進入衡水、定州,鴻章又被拔去雙眼花翎,剝奪黃馬褂,革去騎都尉世職。二月,鴻章統領盛軍北上,進駐德州,在安平、饒陽打敗西捻。但另一支西捻逼近天津,鴻章下部議處,限一月之期消滅之。鴻章命令郭松林、潘鼎新兩軍掘開滄州往南的捷地壩,放運河水進入減河,並在減河東築長牆切斷進攻天津之路。五月,鴻章乘黃河汛期縮地圈圍,在德州楊丁莊、商河打敗西捻,張宗禹率部奔走濟陽,被圍困黃河運河之間,不久解散數萬,被擒斬無數。西捻平,賞還鴻章雙眼花翎、黃馬褂、騎都尉世職,加太子太保銜。
同治九年二月,甘肅回民起義大勝,慈禧震怒。命鴻章暫緩入黔,親率淮軍四十營,先往陝西督辦軍務。起義平息。是時,值天津教堂滋事,引起事端。法國借口仇教,聯合英、美、俄、法、比、西共七國向清廷抗議,廷議促鴻章酌帶郭松林等軍剋日起程,由陝入直,移師天津,密籌防衛,並命重新修建,加固大沽口炮台,添置德國新式巨炮,增建平炮台三座,重整三岔口水師和炮台。八月,調任直隸總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務大臣。
同治十一年六月,授英武殿大學士。是年,鴻章在上海創辦輪船招商局,官督商辦。
光緒三年(1877)八月,鴻章奏准清廷,將鎮江米市遷至蕪湖。四年,設立天津郵政總局,又在天津招集商股一百二十萬兩,設立開平礦務局。後來發現煤質甚佳,便購買外國機器,採用新法開礦。
光緒六年七月,清政府創辦海軍,鴻章在天津奏立北洋水師學堂,聘請英、俄水師官兵在津沽會考水師學堂學生,使將校盡取諸生中。又於天津創辦北洋電報學堂,培養電信技術員,並奏設南北洋電信線,從天津沿運河南下抵鎮江、達上海,長約三千里;在紫竹林、大沽口、濟寧、鎮江、蘇州、上海等處設立電報分局。十餘年有較大發展。同年,鴻章在上海設立機器織佈局。
光緒七年九月,開平礦務局修築津榆(唐山至胥各莊)鐵路。
光緒十年,法軍侵略越南,鴻章與法國總兵福祿諾(後升司令)在天津私訂《天津簡明條約》(簡稱《李福條約》)。十月,慈禧五十壽辰,賜鴻章御書「揆元經體」匾額,仍授文華殿大學士。是年,重修包公祠,費銀二千八百兩,自撰《碑記》,勒石於祠東。
光緒十一年四月,鴻章與日本首相伊籐博文簽訂有關朝鮮事務的《天津條約》。六月,鴻章以全權代表與法國公使巴特納於天津商訂《中法新約》(即《中法越南條約》,又稱《李巴條約》)。九月,清政府設立海軍衙門,命醇親王奕譞為總理大臣,慶郡王奕劻和鴻章為會辦大臣,鴻章掌握實權。
光緒十二年,以全權大臣定法國通商滇越邊界章程。
光緒十三年,會訂葡萄牙通商之約;在黑龍江開辦漠河金礦;在天津設立寶津局,用機器製作貨幣。
光緒十四年,將北洋海軍擴建為北洋艦隊,在旅順建設船塢,建置庫廠,分築炮台;在威海南北各口築炮台十餘座,命海軍提督丁汝昌統率全隊,周歷南北印度各海面練習風濤陣技,同時招集商股借外債和官款,修築津沽鐵路。
光緒十六年,派鄭觀應等在上海正式成立機器織佈局。
光緒十九年正月,鴻章七十壽辰。慈禧太后御書「調鼎凝厘」匾額,「棟樑華夏資良輔,帶勵河山錫大年」對聯,「益壽」字,賜蟠桃圖、無量佛諸珍物;光緒帝御書「鈞衡篤祜」匾額,「圭鹵恩榮方召望,鼎鍾勳勩富文年」對聯,「福壽」字,賜無量佛諸珍物,盛況以傳中外。
二十年正月,慈禧太后六旬,賞鴻章戴三眼花翎。五月,朝鮮東學黨農民起義軍進攻漢城。六月四日,清政府敕葉志超、聶士成率淮軍助朝鎮壓。日本政府以為發動戰爭時機已到,六月派出大批陸軍從仁川登陸。鴻章命衛汝貴等進軍朝鮮,中日開戰。至八月十八日黃海戰敗後,翰林院聯名列舉罪狀,奏劾鴻章:「倭來船則放之……」外間並有傳聞,李鴻章有銀數百萬,寄存日本茶山煤礦公司。八月拔去鴻章三眼花翎,摘去黃馬褂。十月,日軍進攻大連灣炮台,丁汝昌請率海軍支援,鴻章不允。旅順被佔,鴻章革職留任,摘去頂戴。
光緒二十一年正月十八,日軍佔領威海衛、劉公島,北洋海軍全部覆沒。二月,清政府賞還鴻章翎頂、黃馬褂,開復革留處分,授以全權大臣往日本議和。二十三日抵馬關,與日本全權大臣伊籐博文、陸奧宗光開議。二十八日,鴻章在第三次談判歸途中遇刺,手槍擊中面部顴骨,血滿袍服。清廷聞之,傳旨慰勞,命為頭等全權大臣,偃臥密授事機,又命其長子、參贊李經方為全權大臣,出面辦理議約。三月二十三日,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自此,回至天津,稱病不出。次年四月初,俄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禮式,特命鴻章為頭等欽差大臣前往致賀,兼游歐美各國。上念鴻章垂老遠行,國威新挫,賞其經方、經述隨即出使侍奉。
光緒二十二年正月,由京出發抵彼得堡,向俄皇遞呈國書,代光緒帝遙饋頭等第一雙龍金寶星等物。尼古拉二世對鴻章亦優厚備至,贈寶星一枚等物,撥專款三百萬盧布作為鐵路「租借交涉特殊用之基金。」四月仰承慈禧太后意旨,與俄外交大臣、財政大臣在彼得堡秘密簽訂《禦敵互相援助條約》,即《中俄密約》。五月,鴻章自俄入德境,次日,德皇召見,盛宴相待,並觀看德軍操演,參觀來復廠、司坦丁製造廠;延請德醫用x光檢查面部槍彈(一顆子彈仍存在左目之下),登訪前相俾士麥,還留影題字。至荷蘭,朝見王太妃及女幼主,贈送古瓷瓶等物,王太妃貽鴻章金獅大十字寶星。至比利時首都,往觀克革烈槍炮公司。至法國巴黎。抵英,朝見維多利亞女王,贈珍物。女王亦贈鴻章維多利亞頭等大十字寶星。同時參觀英國海軍艦隊,造船廠、水雷廠、鋼廠、郵電局、福賜大橋,觀看炮兵操練和試放快炮,向戈登像獻花圈,拜訪格蘭斯頓,訪問史蒂文森故居。七月抵美國紐約,向總統遞呈國書,謁格蘭德總統墓,訪問議院。後往加拿大。八月乘美國之船回國。九月抵京覆命。二十三年充武英殿總裁,賞給頭等第二大帶、雙龍寶星稽查。二十四年八月,以外國交涉事,詔命鴻章「毋庸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九月命山東查勘黃河工程。
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運動興起。鴻章奉命從廣東行至上海,命提督梅東益等搜捕直隸義和團。七月,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城,義和團和旗兵在宮門外聯合抵抗。八月,慈禧太后、光緒帝倉惶出逃。各國公使提出《議和大綱》十二條,強迫清政府接受。鴻章力與辯論,經過千磨百折,竭盡心力,相持歷歲,才定和約。
光緒二十七年(1901)七月,和議成,八國聯軍撤退,鴻章力請皇太后、光緒帝回京。鴻章奏旨新政,設政務處,任督辦政務大臣,施署總理外務部事務。慶親王、總理外務大臣奕劻和鴻章代表清政府與十一國(德、英、俄、法、日、美、意、奧、西、比、荷)駐華公使簽訂《辛丑條約》。是年,鴻章憂鬱焦急,「肝疾增劇,時有盛怒,或如病狂」,至七月,驟發咯血不起。九月二十七日午時卒於京師賢良寺,終年七十九歲。
湘軍幕僚
1853年(咸豐三年),從武漢順江東下的太平軍佔領安慶,殺死巡撫蔣文慶。咸豐帝詔諭工部左侍郎呂賢基前往安徽,辦理團練防剿事宜。他隨同侍郎呂賢基回籍辦團練,5月首次
李鴻章
與太平軍交戰於和州裕溪口。
1856年(咸豐6年)9月,隨同福濟等先後攻克巢縣、和州等地,後敘功賞加按察使銜。1858年(咸豐8年)12月赴江西建昌,入曾國藩幕府,負責起草文書。他生活散漫,晚睡懶起,曾國藩教訓他:「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處所尚惟一誠字而已。」言訖拂袖而去,李鴻章「為之悚然」。
其後安徽巡撫翁同書(同治帝、光緒帝之師翁同龢長兄)對太平天國戰爭時棄城逃跑,曾國藩起草《參翁同書片》時採用李鴻章之草稿:「臣職份所在,例應糾參,不敢以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當時翁同書之父翁心存正處高位),並因此更欣賞李鴻章的才華。但李鴻章也因此與翁同龢結下不共戴天之仇,日後翁同龢處處刁難北洋水師,乃至甲午一戰,一敗塗地。1860年(咸豐十年),李鴻章統帶淮揚水師。湘軍佔領安慶後,被曾國藩奏薦「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帶募勇。
組建淮軍
1862年(同治元年),編成淮勇五營,李鴻章率13營淮軍抵達上海,自成一軍,稱為淮軍。3月經曾國藩推薦任江蘇巡撫,12月改為實授。
李鴻章受任之初,形勢極為嚴峻。當時上海是全國最大
李鴻章的通商口岸之一,華洋雜處,是江南財富集中之地;淮軍抵達時,正值太平軍第二次大舉進攻,能否守住上海並徐圖發展,是擺在李鴻章面前的最大考驗。李鴻章牢記恩師的教誨「以練兵學戰為性命根本,吏治洋務皆置後圖」。而由上海官紳組建的「中外會防局」,一心指望外國僱傭軍抵禦太平軍,對洋人百般獻媚,他們和外**隊對淮軍不以為然,「皆笑指為丐」。面對這種情況,李鴻章激勵將士說「軍貴能戰,待吾破敵懾之」。不久,淮軍果然於當年下半年獨立進行了虹橋、北新涇和四江口三次惡戰,李鴻章親臨前線指揮,成功守住了上海,讓中外人士對淮軍刮目相看。
在掌握地方實權後,他在江蘇大力擴軍,採用西方新式槍炮,儼然乃新式陸軍,使淮軍在2年內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萬人,成為清軍中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一支地方武裝。李鴻章到上海後,同外國僱傭軍(後組建為常勝軍)進攻太平軍。
1862年(同治元年)11月18日,常熟太平軍守將駱國忠投降。李鴻章乘機率淮軍發起收復甦、常的戰役。經過與前來平叛的太平軍反覆激戰,淮軍最終攻克常熟、太倉、昆山等地。在初步掃清蘇州外圍後,李鴻章制訂了三路進軍計劃,中路程學啟統率,由昆山直趨蘇州;北路李鶴章、劉銘傳從常熟進攻江陰、無錫;南路則下攻吳江、平望,切斷浙江太平軍增援的道路。
1863年正月兼署五口通商大臣。奏設外國語言文學學館於上海,是其創辦洋務之始。1864年(同治3年)率領淮軍各部攻入常州,大肆殺戮太平軍。清廷賞騎都尉世職。1863年7月,程學啟部兵臨蘇州城下,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率軍自天京往援,與北路淮軍大戰於無錫大橋角,太平軍失利。這時,蘇州太平軍守將納王郜永寬等發生動搖,與程學啟部秘密接洽獻城事宜。十一月初五,郜永寬等殺死守城主將慕王譚紹光,開城投降。淮軍入城後,太平軍八降王率部屯居半城,不願剃髮解除武裝,而是索要官銜及編製。為此,李鴻章採納程學啟的建議,誘殺了八降將,並遣散餘眾。蘇州殺降,儘管引起戈登的不滿,一度鬧得不可開交,但就李鴻章來說,畢竟消除了「變生肘腋」的隱患,正如其在稟母親的書信中所稱「此事雖太過不仁,然攸關大局,不得不為」。曾國藩接報後,讚賞李鴻章「殊為眼明手辣」。
當時,湘軍久攻天京不下,清廷屢次詔催李鴻章率淮軍前往會攻。李鴻章從自己與曾氏兄弟的關係考慮,染指金陵必會被認為搶功,而得罪曾氏。於是,他一面在蘇、常按兵不動,一面掉頭南下攻入浙江,結果惹惱了閩浙總督左宗棠,左上奏朝廷,告李鴻章「越境掠功」,由此開始,二人做了一輩子對頭冤家。五月十三日,李鴻章聞知湘軍攻城地道將成,又因為朝廷一再催促,遂派劉士奇炮隊及劉銘傳、潘鼎新、周盛波等二十七營會攻天京。十五日,曾國荃出示李鴻章發來的出兵咨札,激示眾將曰:「他人至矣,艱苦二年以與人耶?」,眾皆曰「願盡死力!」,第二天,湘軍終於攻克天京。事後,曾國藩曾執手向李鴻章表示感激:「愚兄弟薄面,賴子保全」。江蘇肅清,湘淮軍將帥均得加官進爵,李鴻章受封一等肅毅伯,賞戴雙眼花翎。
1863年~1864年,李鴻章率淮軍攻陷蘇州、常州等地,和湘軍一起基本剿滅太平天國。接著李鴻章又鎮壓了捻軍,因功加封為協辦大學士,且保住了即將崩潰的清王朝,因此被譽為「中興名臣」。
捻軍覆滅後,清廷開復李鴻章迭次降革處分,並賞加太子太保銜,授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在湖廣總督任上,李鴻章一度奉命入川查辦四川總督吳棠被參案。他和吳棠是在皖辦團練時期的「金石至交」,又深知慈禧對吳「聖眷頗隆」,因此曲意回護,以查無實據結案。回武昌後,於同治九年(1870年)初,奉旨督辦貴州軍務,鎮壓苗民起義。尚未成行,復以甘肅回民起義軍入陝,清廷因左宗棠遠在平涼不及兼顧,又改命援陝。但李鴻章實在不願與左宗棠共事,故一再拖延,直至六月下旬才抵西安。七天後,因天津發生教案,列強軍艦麇集大沽口,奉密諭「酌帶各軍剋日起程赴近畿一帶相機駐紮」。匆匆趕赴直隸。
李鴻章利用上海富紳的銀兩引進洋人的機器設備,於1863年左右創辦了中國第二個近代軍工企業:上海洋槍三局(第一個是曾國藩1861年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算過一筆賬:一發英國的普通炮彈在市場上要賣到30兩銀子,1萬發銅帽子彈要賣到19兩銀子。
1865年4月24日,剿捻統帥僧格林沁全軍覆沒於山東菏澤。清廷即任命曾國藩為欽差大臣,北上督師剿捻,以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負責調兵、籌餉等後勤事宜。由於湘軍大部已裁撤,因此曾國藩北上率領的多為淮軍。起初僅「銘」、「盛」、「鼎」、「樹」四軍共2.7萬人,另帶湘軍劉松山部約8千人。後又命李鴻章的六弟李昭慶招練馬隊2千人,並增調淮軍楊鼎勳、劉秉璋、劉士奇、吳毓芬、王永勝等部共2。7萬人,加上劉銘傳新募的新營,總兵力6萬餘人。然而歷時一年半,曾國藩督師無功,清廷不得不於1866年(同治五年)十一月初一,改命李鴻章為欽差大臣,接辦剿捻事務,令曾國藩仍回兩江總督本任。
1867年(同治6年)授李鴻章為湖廣總督,仍在軍營督辦剿捻事宜。他在軍事上堅持上任曾國藩「以靜制動」的戰略方針,順利鎮壓剩餘捻軍。
1869年(同治8年)二月兼署湖北巡撫,12月被任命赴貴州督辦苗亂軍務。1870年(同治9年)七月接替曾國藩辦理天津教案,後因成功調解天津教案,八月調任直隸總督,後又兼任北洋通商大臣。1871年(同治10年)七月與曾國藩會奏陳蘭彬選聰穎子弟赴美國留學。
洋務重臣
1865年,李鴻章在署理兩江總督任上,鑒於原設三局設備不全,在曾國藩支持下,
李鴻章收購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記鐵廠,與韓殿甲、丁日昌的兩局合併,擴建為江南製造局。與此同時,蘇州機器局亦隨李鴻章遷往南京,擴建為金陵機器局。同治九年,調任直隸總督,接管原由崇厚創辦的天津機器局,並擴大生產規模。於是,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中,李鴻章一人就創辦了三個,已如他自己所言「練兵以製器為先」。爾後,在引進西方設備進行近代化生產的實際操作中,他又進一步得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製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欲覓製器之器與製器之人,則或專設一科取士,士終身懸以為富貴功名之鵠,則業可成,藝可精,而才亦可集」,反映出其認識的深化。
19世紀70年代出任直隸總督後,責任愈巨,視野愈闊,綜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李鴻章痛感中國之積弱不振,原因在於「患貧」,得出「富強相因」,「必先富而後能強」的認識,將洋務運動的重點轉向「求富」。
清朝中葉以後,由於京杭運河淤塞,朝廷南北貨物的調運部分改為海路。同治十一年底,李鴻章抓住時機,督辦創立了「輪船招商局」。這是中國第一家民營輪船公司,也是中國近代最大的民用企業。它承攬了朝廷「官物」運輸一半的運量,而其隨後展開的客運業竟擠垮了英美合辦的旗昌公司。輪船招商局先以朱其昂為總辦,後以唐廷樞為總辦,徐潤、朱其昂、盛宣懷為會辦。由此奠定了「官督商辦」政策的基調。
其後,在整個七八十年代,李鴻章先後創辦了河北磁州煤鐵礦、江西興國煤礦、湖北廣濟煤礦、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佈局、山東嶧縣煤礦、天津電報總局、唐胥鐵路、上海電報總局、津沽鐵路、漠河金礦、熱河四道溝銅礦及三山鉛銀礦、上海華盛紡織總廠等一系列民用企業,涉及礦業、鐵路、紡織、電信等各行各業。在經營方針上,也逐漸由官督商辦轉向官商合辦,從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中國近代化開始的標誌
而當洋人要在中國開設電報業務的時候,清朝朝野上下無不驚慌失措,以為「電報之設,深入地下,橫衝直撞,四通八達,地脈既絕……」李鴻章也不允許洋人從香港鋪設來的海底電纜上岸。於是,時隔不久,由他支持鋪設的中國第一條電報電纜線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間開通了。李鴻章能夠完全不理會「地脈」,也能夠完全不理會洋人,因為他知道電報業蘊藏著極高的軍事和民用價值。之後,由清朝國政府的銀子作為投資、以贏利為目的的電報公司成立。李鴻章稱此舉為「官督商辦」,因為在中國創辦擁有自主權的企業「事體重大,有裨國計民生,故需官為扶持並酌借官帑以助商力之不足」。由於李鴻章的主持和參與,洋務派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條鐵路、第一座鋼鐵廠、第一座機器製造廠、第一所近代化軍校、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等。有曾國藩和李鴻章共同創造的安慶內軍械所。李鴻章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輪船招商局。不但促進了沒落王朝的工業化,而且為在財政上捉襟見肘的政府提供了大量穩定的資金。不過李鴻章始終沒有逃脫時代對思維的束縛,李鴻章所建企業皆為官督商辦體制,企業初建之時官府沒有實力獨立創辦,便與民資合作。待企業步入正軌,官府便想法設法排斥民資,形成官府獨霸企業。由於連年戰亂政府不斷從企業中抽離資金、強加冗員,長期的政策保護又使企業暮氣沉沉。這些重病纏身的企業隨著外國勢力的入侵和民族資本的崛起難逃悲劇命運。而李鴻章本人及其家族則是從洋務中大發橫財。
外交事件
面對清廷內部封建頑固派的重重阻撓,李鴻章曾雄辯地提出「處今日喜談洋務乃聖之時」。他認為在追求自強的過程中,必須堅持「外須和戎,內須變法」的洋務總綱,也就是在列強環伺,外侮日甚的環境中,盡最大可能利用「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為中國的洋務——自強建設贏得盡可能多的和平時間。為此,他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負,處理過許多重大的對外交涉。但是諷刺的是,在簽訂逼迫中國出讓利益的不平等條約時,李鴻章是列強最喜歡的談判對象,常常是列強指定李鴻章去談判,甚至在與俄國簽訂條約的過程中收取賄賂。
李鴻章
1871年(同治十年)七月二十九日,在辦理完天津教案後不久,李鴻章代表中國與日本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這是一個雙方平等互惠的條約,但李鴻章從簽約過程日本人的姿態中,看出日本「日後必為中國肘腋之患」。果然,十三年(1874年),日本出兵侵台,李鴻章積極支持清政府派沈葆楨作為欽差大臣率艦隊赴台灣巡閱,並調駐防徐州的淮軍唐定奎部6500人分批前往台灣。此事最後雖以簽訂《中日台事條約》而暫時平息,但後來日本還是於1879年(光緒五年)乘隙吞併了琉球。
在與日本交涉的前後,李鴻章還分別於1874年(同治十三年)與秘魯簽訂了《中秘通商條約》;1876年(光緒二年)與英國簽訂了《中英煙台條約》。前者旨在保護華工;後者則是因「馬嘉理案」導致的中英間的嚴重交涉。李鴻章在英國公使威妥瑪以下旗宣戰的要挾下,巧妙地利用國際法挽回決裂之局。在他建議下,清政府派郭嵩燾赴英國道歉,郭氏遂成為中國第一位駐外公使。但條約也因增開了宜昌、蕪湖、溫州、北海四個通商口岸,並允許英國人可以進入西藏,損害了中國主權。
1883年(光緒九年),中法戰爭在越南境內初起,清廷命李鴻章統籌邊防戰事。李鴻章則認為「各省海防兵單餉匱,水師又未練成,未可與歐洲強國輕言戰事」。他先與法國駐華公使寶海簽訂「李寶協議」,旋為法國政府反悔,繼與法駐日公使洽談未果;當戰爭進入膠著狀態時,慈禧改組軍機處,主和輿論漸起。李鴻章在1884年(光緒十年)四月十七日與法國代表福祿諾簽訂了《李福協定》,五月,隨著法軍進攻諒山,協議又被撕毀,直至清軍在廣西和台灣戰場分別取得勝利後,李鴻章才最終與法國代表巴德諾簽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結束了戰爭。法國取得了對越南的「保護權」,中越邊境對法國開放等特權。因此,時稱「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當時成功收復新疆的左宗棠認為李鴻章「比十個法國將軍更壞事」。
1895年,李鴻章在日本馬關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及附屬島嶼,割讓遼東半島,賠償2億兩白銀,但遼東半島觸動列強利益,引起俄法德三國干涉,日本被迫同意歸還遼東半島,但清廷須繳付三千萬兩白銀的「贖遼費」作為補償。其後,沙俄以「還遼有功」為名,向清政府租借旅順和大連兩港。
1896年為使李鴻章放棄清政府自造鐵路的方針,沙皇批准,以300萬盧布賄賂李鴻章。但李鴻章最終實得值可能只有50萬,這引發了他對俄國人的報復,在最後時刻拒絕簽約。
根據收集的資料,李鴻章一生簽訂了30多個條約,由李鴻章作為清政府代表與列強簽定的不平等條約有:1871年8月《中日修好條約》;1876年9月中英《煙台條約》;1884年5月中法《會議簡明條款》;1885年4月中日《天津條約》,同年《中法新約》;1895月中日《馬關條約》,同年11月,中日《遼南條約》;1896中德《膠澳租借條約》,同年中日《遼南條約》;1896年3月,中德《膠澳租借條約》,同年6月《中俄密約》;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條約》;1901年9月八國聯軍《辛丑條約》等
建設海軍
客觀上講,無論是日吞琉球,還是法占越南,李鴻章都深切意識到,列強的威脅來自海上。因此,從七十年代起,他就開始提出「海防論」,積極倡議建立近代化的海軍。1874年(同治十三年),李鴻章在海防大籌議中上奏,系統提出以定購鐵甲艦、組建北、東、南三洋艦隊的設想,並輔以沿海陸防,形成了中國近代海防戰略。中法戰爭後,鑒於福建船政水師幾乎全軍覆沒,清政府決定「大治水師」,於1885年(光緒十一年)成立海軍衙門,醇親王總理海軍事務,李鴻章為會辦。利用這個機會,北洋水師建設成軍。
成軍後的北洋海軍,擁有艦艇25艘,官兵4千餘人,在當時是亞洲最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此舉使我國東邊的鄰居日本望而生畏。)與此同時,李鴻章加緊旅順、大沽、威海等海軍基地的建設,以加強海防。但是,清廷文恬武嬉,內耗眾生,戶部迭次以經費支絀為借口,要求停止添船購炮,自此,北洋海軍的建設陷於停頓、倒退的困境。
晚年生涯
1884年(光緒十年),朝鮮爆發「甲申事變」,對朝鮮時存覬覦之心的日本,乘機出兵。1885年,李鴻章和伊籐博文訂立了《中日天津會議專條》,規定朝鮮若有重大事變,中日雙方出兵需要事先知照。為甲午戰爭爆發結下禍胎。
李鴻章
1894年(光緒二十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請求中國出兵幫助鎮壓,李鴻章過於聽信駐朝專員袁世凱的報告,認為日本「必無他意」,遂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軍1500人赴朝。不料,日本此後立即向朝鮮派兵,在朝日軍增至8000餘人,事態趨於嚴重。李鴻章為設法避免戰爭,曾通過英、俄兩國出面斡旋,但為日本拒絕。無奈下,只得增派軍隊入朝,和日本相抗衡。六月二十三日(公歷7月25日),日本軍艦在豐島發動突然襲擊,擊沉中國運兵船「高昇」號,甲午戰爭爆發。
1894年8月16日(公歷9月15日),駐朝陸軍在平壤與日軍激戰數晝夜後潰敗,總兵左寶貴戰死,統帥葉志超等逃回國內。1894年8月18日(公歷9月17日),北洋艦隊與日本海軍主力在黃海大東溝附近海域遭遇,丁汝昌執行李鴻章「保船制敵」的方針,但北洋海軍在彈藥不足,在此情況下與日本艦隊進行了一場長達5個小時的海上會戰,結果極大地影響了戰鬥力的發揮,也加重了損失的程度」。中**艦沉沒4艘,日本艦隊亦遭重創。此後,清軍在鴨綠江、九連城等戰場與日軍激烈交戰,但終未能擋住日軍的攻勢。最終,旅順、威海等重要海軍基地失守,北洋水師覆滅。究其原因,北洋艦隊的覆滅與朝廷舊官員是分不開的,眾大臣將北洋艦隊視為李鴻章的私家軍,挑撥其與慈禧的關係,提醒慈禧心加戒備。同時掌管戶部的翁同龢念與李鴻章私人恩怨時常剋扣軍費,導致北洋艦隊多數艦艇老化,在為慈禧準備的萬壽慶典的頤和園中,清朝庫銀首要用途就是修建頤和園,在財政入不敷出的情況下,想要維護北洋艦隊的先進戰備是不可能的。另外,丁汝昌戰前提出在主要艦船上配置速射炮以抵消日艦速射炮的優勢,需銀六十萬兩。翁同龢鑒於與李鴻章有些私人恩怨未批。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戰敗,李鴻章才上奏前籌海軍巨款分儲各處情況:「匯豐銀行存銀一百零七萬兩千九百兩;德華銀行存銀四十四萬兩;怡和洋行存銀五十五萬九千六百兩;開平礦務局領存五十二萬七千五百兩;總計二百六十萬兩。」
光緒二十一年二月十八日,李鴻章被慈禧太后任命為全權大臣,趕赴日本議和。儘管行前清廷已授予李鴻章割地賠款的全權,但他仍期望「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與日方代表反覆辯論。在第三次談判後,李鴻章於會住處的路上遇刺,世界輿論嘩然,日方因此在和談條件上稍有收斂。三月十六日,李鴻章傷稍愈,雙方第四次談判,日方對中國賠款2億5千萬兩白銀(原本是3億兩),割讓遼東半島及台灣澎湖等要求表示不再讓步,日方和談代表伊籐博文謂,李鴻章面前「但有允與不允兩句話而已」。事後日方繼以增兵再戰進行恫嚇。李鴻章等連發電報請示,光緒皇帝同意簽約,命令「即遵前旨與之定約」。
據說他在簽字前的最後關頭,曾經老淚縱橫地對使團的美國顧問科士達說:「萬一談判不成,只有遷都陝西,和日本長期作戰,日本必不能征服中國,中國可以抵抗到無盡期。日本最後必敗求和。」
後人因此對李鴻章高價讚譽,認為他「一把骨頭一把淚為清政府省下1億白銀,為清政府的苟延殘喘做出了極大貢獻」,而實際上倘若李鴻章沒有過於抓北洋海軍權力與「保船避戰」政策,清政府對於北洋海軍的經費不至於減少如斯,甲午海戰的結局亦有可能改變,而不是窩囊的被全殲於渤海灣海港內。
也正是因為馬關簽約的強烈刺激,李鴻章發誓「終身不履日地」。兩年後他出使歐美各國回來,途經日本橫濱,再也不願登岸,當時需要換乘輪船,要用小船擺渡,他一看是日本船,就怎麼也不肯上,最後沒有辦法,只好在兩艘輪船之間架了一塊木板,75歲高齡老人,在呼呼悠悠地海面上,毅然決然地蹣跚著步子,慢慢騰騰地挪過去。
1895年3月24日,李鴻章在日本商討馬關條約簽定問題時,被刺客小山豐太郎開槍擊中左面,血染官服,當場昏倒。一時間,現場大亂,行人四處逃竄,行刺者趁亂躲入人群溜之大吉,躲入路旁的一個店舖裡。隨行的醫生馬上替李鴻章進行急救,幸子彈未擊中要害,李鴻章復原迅速。行刺事件發生後,日本警方很快抓到了小山豐太郎,據此人供認,他本人是日本右翼團體「神刀館」的成員。他不希望中日停戰,更不願意看到中日議和,一心希望將戰爭進行下去,所以決定借刺殺李鴻章,挑起中日之間的進一步矛盾,將戰爭進行到底。
馬關條約簽訂後,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康有為等發動公車上書,掀起維新變法的**。李鴻章也視馬關簽約為奇恥大辱,發誓終生不再履日地,並傾向變法。馬關條約導致國內民憤四起,而又不能指責清政府為慈禧傾盡國庫一心籌備萬壽慶典,故將矛頭指向了李鴻章,李鴻章就在這樣的情形下做了清朝喪權辱國的替罪羊。甲午戰後,李鴻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投置閒散。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春,俄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李鴻章奉命作為頭等專使前往祝賀。在此之前,俄國會同法、德發起三國還遼成功,清廷上下視俄國為救星,包括李鴻章、翁同龢、張之洞在內的元老重臣均傾向聯俄。清政府的外交政策也由「以夷制夷」轉向「結強援」。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李鴻章在莫斯科簽訂了《中俄密約》,中俄結盟共同對付日本,並同意俄國修築西伯利亞鐵路經過中國的黑龍江、吉林直達海參崴,口岸對俄國兵船開放,導致整個東北淪為沙俄勢力範圍。
李鴻章出任粵督期間,北方爆發了義和團運動,英、法等國組成八國聯軍進行干涉,慈禧攜光緒逃至西安,北方局勢一片混亂。而東南地區的實力派疆臣如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則在盛宣懷聯絡下,倡導東南互保,即不遵從朝廷的宣戰詔書,以保東南半壁不陷入混亂中。李鴻章更是以將朝廷詔書蔑稱為亂命的方式促成此事。
在此期間,經由革命黨人陳少白和李鴻章的幕僚劉學詢牽線,李鴻章一度有意與自日本前來策劃「兩廣獨立」的孫中山晤面,但由於雙方互存戒心而作罷。
1900年6月,八國聯軍入侵,清朝國宣佈與各國進入戰爭狀態。朝廷的電報一封接一封地到達南方,要求各省封疆大臣率兵北上共同滅洋。朝廷下詔,將李鴻章由兩廣總督重新調任為清朝國封疆大臣中的最高職位: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慈禧的一紙任命是:「著李鴻章為全權大臣。」
1900年8月15日,清朝國都城淪陷,政府和朝廷逃亡。9月29日,李鴻章到達天津。10月11日,李鴻章到達北京。由於心理壓力巨大,李鴻章病倒了,他在拜會英、德公使後回賢良寺的路上受了風寒,一病不起,故作拖延以「漫天要價」的聯軍沉不住氣了,他們唯恐朝廷再也沒人來收拾這個爛攤子,一個耗盡「中國財力兵力」的「議和大綱」終於出籠。1901年1月15日,李鴻章和慶親王在「議和大綱」上簽字。國人聲討又起:「賣國者秦檜,誤國者李鴻章!」
李鴻章開始咳血了,他知道自己的時日不多,李鴻章想盡快地結束談判。可「議和大綱」簽字後,聯軍並沒有撤軍的跡象。各國的態度是:必須把賠款的數額定下來。此時的李鴻章已經沒有力氣與洋人爭來爭去了,他吐血已經吐到了「瀕危」的程度,在生命的最後時間裡,李鴻章已沒有精力面對面與洋人再論長短了。李鴻章躺在病榻之上,指揮著下級官員把損失降到最低點———從一開始提出的10億兩白銀降到4億5000萬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4億5000萬兩,是對4億5000萬中國人所定的數字,「人均一兩,以示侮辱」。李鴻章接受了這個侮辱。
1901年(光緒27年)簽訂《辛丑條約》。李鴻章在簽字回來後大口大口地吐血——「紫黑色,有大塊」,「痰咳不支,飲食不進」,被診斷為胃血管破裂。而後病逝北京,詔贈太傅,晉封一等候爵、謚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他被慈禧太后稱讚為「再造玄黃」之人,享年79歲。
為政舉措
在上海初步站穩腳跟後,李鴻章開始從「察吏、整軍、籌餉、輯夷各事」入手,以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
在人事上,他罷免了以吳、楊坊為代表的一批媚外過甚的買辦官吏,改為起用郭嵩燾、丁日昌等一批務實肯幹的洋務派官員,同時建立了不同於湘軍幕府,以務實幹練、通曉洋務為基準的淮軍幕府。
李鴻章
在軍制上,他從實戰中領略到西洋軍械的威力,從而產生「虛心忍辱,學得洋人一二秘法」的想法。淮軍到滬未及一年,「盡改(湘軍)舊制,更仿夷軍」,轉變成了裝備洋槍洋炮,並僱請外國教練訓練的新式軍隊,大大提高了戰鬥力;同時,李鴻章還採用一系列招降納叛,兼收並蓄的措施,擴充實力,不到半年內,淮軍就迅速擴軍至50個營頭,約2萬人,此後更進一步急劇膨脹,至攻打天京前夕,淮軍總兵力已達7萬餘人。
在軍費上,李鴻章採用「關厘分途,以厘濟餉」的政策,以關稅支付常勝軍、中外合防局及鎮江防軍的軍需,而以釐金協濟淮軍,隨著軍事進展和湘淮軍力的壯大,厘卡也層層添設,從而確保了餉源。
在對外關係上,李鴻章利用洋人赫德和士紳潘曾瑋當說客,巧妙地平息了因蘇州殺降而引起的戈登率常勝軍鬧事事件,並最終巧妙地解散了常勝軍,初步顯露出他的外交手腕。
家庭情況
父兄
父親李文安,為道光十八年(1838年)三甲進士,榜名李文玕。任刑部主事,歷官員外郎、督捕司郎中,記名御史。李文安與曾國藩同年登科,並令其子李瀚章、李鴻章拜曾國藩為師。
大哥:李瀚章。女兒:李經萱,嫁曾國藩女兒曾紀芬之子聶其煐。
三弟:李蘊章,追隨李瀚章,辦理軍餉,稅務釐金,後以殘廢之身居家不出。
四弟:李鶴章,同治三年,捐贈黃馬褂,授甘肅甘涼道。子李經義:官至雲貴總督。子李經馥:娶
曾氏系曾國藩次子曾紀澤之女。其子李國芝娶清末政治家、二品工部左侍郎、企業家盛宣懷孫女盛毓菊。
五弟:李鳳章,李家首富。兒子李經翊,孫李國洵,曾孫女李家英。
六弟:李昭慶,累擢至記名鹽運使。長子李經方,過繼給李鴻章。次子早逝。三子李經矩,候選知州,候補知府,賞戴花翎,賞給一品封典,1895年誥授光祿大夫,娶郭氏系首任英國公使郭嵩燾之女。四子李經敘,上海製造局會辦,金陵製造局總辦,1897年隨駐美大臣至美,以二等參贊住駐秘魯,代辦出使大臣事物,娶許氏系翰林院編修許其光之女。其子李國源娶皖系軍閥、北洋政府國務院總理、中華民國臨時執政段祺瑞長女段式萱。五子李經翊,過繼給李鳳章。
配偶
李鴻章原配夫人周氏,咸豐十一年(1861年)病故。繼室趙小蓮,系太湖望族、進士趙昀之女。側室莫氏,侍妾冬梅。
後代
兒子:
李經方:駐美參贊,駐日公使,出使英國大臣。娶駱氏姐妹,系四川總督駱秉璋之女。
李經述:詩人,三品參贊官。
李經邁:出使奧國欽差大臣。其子李國傑娶狀元張之萬即兩江總督張之洞兄長之女張氏。
女兒:李經璹,小名李菊耦,嫁張佩綸系同治進士。曾外孫女是中國現代作家,張愛玲,本名張煐。
文化造詣
書法
人們在評述李鴻章功過是非的同時,逐步注意到了他的書法藝術,通過其存世的大量墨跡,我們看到了他書法的非凡功底。但很少有人提及他是位素養頗高的文化人,更是位造詣甚深的晚清書法家。
李鴻章扇面在不方不正的扇面上,佈局有序,字字和諧於一體,美若一粒粒生動活潑的珍珠在跳躍,行行有度,疏而不亂。覽之讓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不失為一篇書法高品佳作,顯示出李鴻章的書法造詣之深。
藏書
李鴻章從政之餘,喜歡收藏圖書。在上海寓居丁香花園,有「望雲草堂」藏書處。咸豐十年(1860)在上海鎮壓小刀會起義時,經常光顧著名藏書家郁松年的藏書樓「宜稼堂」,郁氏曾奉送多部珍籍給他。去世後,其藏書歸於李經邁繼承,其珍貴版本於抗日戰爭中經「漢文淵」書肆主人出售不少。其餘藏書在1940年由其孫李國超捐獻給震旦大學圖書館,計18000冊。其中有《李文忠公全集》100冊,內分奏稿、朋僚函稿、譯著函稿、教堂函稿、海軍函稿及電稿等。其餘為政書、兵書、方志、科技圖書及歷代名人年譜等,抄本有《柔遠全書》,藏書交至震旦大學後,校方為之設有「合肥李氏望雲草堂藏書」專室,又稱「李氏文庫」,以特製雕鏤精美的西式書櫃貯藏。該館在《震旦雜誌》撰文介紹藏書捐贈之事。1949年以後,震旦大學圖書館藏書隨院系調整歸入復旦大學圖書館及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其中李氏藏書歸入復旦大學圖書館收藏。
軼事典故
1896年李訪英(實為訪美),受到熱情款待,李用手抓雞,大家愕然,出於尊重,也學樣。從此,英國人吃雞不必拘泥於刀叉。同時,天天西餐使李無胃口。於是他讓廚師將西餐的原料和蔬菜和在一起,燒成了一鍋大雜燴。撲鼻香味使英國官員們饞涎欲滴,忙打聽是什麼菜?答曰雜碎。李示意他們盡情享用,結果一個個讚不絕口。據說後來飯店的菜單上就有了「李鴻章雜碎」。
這說明每個民族和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禮儀,無高下之分。李鴻章作為一個中國使臣,在桀驁不遜的日不落帝國人面前,沒有卑躬屈膝,而是巧妙地宣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飲食文化。而影響至今,不得不說他有著強烈的民族觀念。
個人作品
《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鴻章的組詩作品,共十首。這十首詩是作者奉父命入京應試時所作的藉以立志抒懷的作品,充分顯示了李鴻章的胸魄氣略。其中的名句為:
丈夫只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覓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那有閒情逐水鷗。笑指瀘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臨終詩:「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人物評價
慈禧稱讚他是「再造玄黃」之人。李鴻章去世的消息傳來,慈禧的眼淚當場就流了下來,感歎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
李鴻章
梁啟超在他所著的《李鴻章傳》中為李鴻章所處的境地感到無盡的悲慟。書中寫到:「當戎馬壓境之際,為忍氣吞聲之言,旁觀者尤為酸心,況鴻章身歷其境者!」
梁啟超對李鴻章的評價:若以中國之失政而盡歸於李鴻章一人,李鴻章一人不足惜,而彼執政誤國之樞臣,反得有所諉以辭斧鉞,而我四萬萬人放棄國民之責任者,亦且不復自知其罪也。西報有論者曰:日本非與中國戰,實與李鴻章一人戰耳。其言雖稍過,然亦近之。不見乎各省大吏,徒知畫疆自守,視此事若專為直隸滿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籌一餉出一旅以相急難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乃至最可笑者,劉公島降艦之役,當事者致書日軍,求放還廣丙一船,書中謂此艦系屬廣東,此次戰役,與廣東無涉云云。各國聞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語實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與李鴻章一人戰也。以一人而戰一國,合肥合肥,雖敗亦豪哉!中國俗儒罵李鴻章為秦檜者最多焉。法越中日兩役間,此論極盛矣。出於市井野人之口,猶可言也,士君子而為此言,吾無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李鴻章之敗績,既已屢見不一見矣。後此內憂外患之風潮,將有甚於李鴻章時代數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鴻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復睹焉。念中國之前途,不禁毛髮栗起,而未知其所終極也。
日本首相伊籐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正面評價
李鴻章正面的,他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跡,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負面評價
負面評價主要來自於李鴻章曾作出的錯誤決策,後人也多對此詬病。如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簽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另外在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他殺人過多。這也牽涉到湘軍和淮軍的整體評價。洋務運動和他的一系列措施並沒有改變中國繼續淪落,也讓他的功勞並不顯著。
後人紀念
故居
李鴻章的家宅,李鴻章故居位於今合肥市中心的淮河路步行街中段,是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區民居建築。佈局整齊,結構嚴謹,雕樑畫棟,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分為大門、前廳、中廳、走馬樓(小姐樓)。東面新開放的淮系展館1500多平方米,整個李府的佔地面積共計3500多平方米。
李鴻章
故居面南背北,兩扇高大厚實的朱漆大門和門前一對威武的石獅,面對著日夜川流不息的人群。故居自南向北依次為大門、過廳、中廳以及內眷所住的走馬樓。古色古香的故居具有明顯的江淮官宅特點。
李鴻章故居建於19世紀末。故居當年規模很大,許多人用「李府半條街」來形容李家住宅群的恢弘氣勢。歷經百年的風風雨雨,李府依然保留獨有的風貌,在十年動亂的時候,李鴻章故居遭到嚴重破壞。改革開放後,在文化部副部長英若誠的督導下,合肥市政府對李鴻章故居採取保護措施,根據歷史照片,在原地修復重建,現存規模已不到原來的十二分之一,但是,主要部分仍舊保留。
祠堂
北京、天津、保定、上海、濟南、南京等地建有李公祠。
墳墓
大躍進時期,李鴻章的墳被刨,穿著黃馬褂的遺體原本保存完好,結果被群眾掛在拖拉機後面遊街,直至屍骨無存。
書籍
《李鴻章》(尹福庭著),《李鴻章》(韋息予著),《李鴻章》(高陽著),《李鴻章傳》(梁啟超著),《李鴻章傳》(李守孔著),李鴻章傳》(苑書義著),《鬼才李鴻章》(誥明著),《李鴻章與甲午戰爭》(劉功成著),《困經:李鴻章一生的九大佈局》(司馬烈人)《李鴻章:人生暢吟》(王健、方英選編),《李鴻章與中**事工業近代化》(t。l。康念德著),《洋務之夢:李鴻章》(成曉軍著),《李鴻章與中國近代化》(周軍、楊雨潤主編)《李鴻章的外交生涯》(董叢林),《李鴻章與晚清四十年歷史漩渦裡的重臣與帝國》(雷頤著),《人才薈萃-李鴻章幕府》(歐陽躍峰著),《李鴻章與中**事工業近代化》(美—康念德著),《換一隻眼睛看歷史:外國人評點李鴻章》(張明林著),《李鴻章回憶錄》(威廉·弗朗西斯·曼尼克思)、《李鴻章時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