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凡人的篡清之路

正文 第58章 終成快婿 文 / 惡魔奧斯卡

    數萬斤火藥炸成一聲驚雷,自然聲震百里。

    黃文金的部隊也聽到了炮聲和那聲驚雷,二萬多人相顧駭然。隨後,黃文金如約帶領部隊向全椒東面繞行,但是很快碰到了幼主貴福哥飛騎令使,告訴他城下戰鬥已經勝利結束了,讓他帶領人馬迅速穿越戰場,火速馳援滁州方向~~炮灰軍團駐守的營壘,並接受干王洪仁玕的指揮調遣。

    於是黃文金帶著困惑,率領二萬三千多太平軍沿著大路向滁州方向行軍,隊伍路過全椒縣城的時候,他發現童子軍在往回押送清軍俘虜,那清軍以每一二百人捆成一串,數量足有數千,只是很多俘虜都是一副神情恍惚,失魂落魄的樣子,需要用鞭子抽打指示才知道行進方向和目的地。

    經過詢問,黃文金才知道,原來俘虜們是被爆炸聲震聾了,至少要月餘時間聽覺才能慢慢恢復,幼主貴福哥取得的是一場大勝,徹底擊潰了來犯清兵,截止目前至少俘虜了五千清兵。殺死的清兵人數還沒具體統計,因為貴福哥要求的是一場殲滅戰,所以派出城追擊的部隊還沒有收兵,二千多名輕騎兵更是追出去幾十里遠,砍殺追俘任何逃跑之敵。

    估計這一萬八千清軍,最後能逃出生天的,大概十不足一。

    就在黃文金指揮隊伍向滁州進發不久,一支三百人的童子軍騎兵趕上並超過了他的隊伍,逕直向前馳去,這些騎兵每人馬上帶著幾個血淋淋的口袋,裡面裝著都是剛斬下來的清兵頭顱,這是貴福哥特意要委託洪仁玕送給李昭壽的禮物,而且他率軍隨後就到。

    貴福哥留下八千人打掃戰場,羈押俘虜,自己隨即帶領一萬一千人馬,五十門火炮奔赴滁州,其中有二十門是攻城炮。

    擊敗張國梁這一仗,因適時適地的燃放了一枚幾萬斤的大炮仗,故而童子軍贏得極輕鬆,傷亡極少,隨後的追擊幾乎全殲了這一萬八千清軍,光俘虜就抓了九千多,隨後貴福哥命令將戰場上清軍屍首的腦袋砍下來收集到一起,湊齊五千個,給洪仁玕送過去,用來震懾李昭壽~~在貴福哥看來,跟李昭壽這種亡命之徒講仁慈是愚蠢的,只有鐵血手腕才可以懾服他。

    當然,如果還不服,自己就帶著火炮專治不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打掃戰場時,貴福哥的隨身女侍衛們第一時間趕到爆炸後的土丘下面,用鐵鍬在震塌的洞穴裡挖出了童雷、童火兩名童子兵,他們真的很幸運,因為洞穴一側牆壁有塊巨石,吸收了爆炸傳遞過來的大部分動能,所以兩少年都無大礙,只是洞穴土層塌陷後缺氧昏迷了,也幸虧挖掘搶救及時,兩人才沒窒息。

    貴福哥當即宣佈,這倆童子軍康復後晉陞二級,而且會被選入幼主親軍衛隊,成為自己第一批軍官學員,親傳子弟。

    令女指揮胡桂花為守將,安排好全椒的留守事宜後,貴福哥才催馬趕上了自己的炮兵後隊···

    就這樣因諸事耽擱,童子軍比黃文金的部隊還要晚大半個時辰才到達干王洪仁玕的營壘裡,不過晚來也晚的恰到好處~~~李昭壽歸順了。

    ······

    原來,李昭壽這個私鹽販子反骨仔果然如洪仁玕預料的那樣,率領三萬人馬直奔全椒縣城,不過他不是來送親而是來送終的,當他領著叛軍遇到近萬炮灰軍團駐守的營壘時,果然沒有貿然進攻,而是以迎親名義派人進寨交涉,其實是試探守軍虛實。

    干王洪仁玕親自接見了使者,義正辭嚴的揭露了李昭壽的陰謀詭計,而後告訴他們上天有聖父保佑,幼主是聖子顯靈(貴福哥真要是聖子顯靈,也不知道怎麼和洪秀全算輩分),張國梁鬼魅小丑,轉瞬就會敗亡,讓李昭壽認清形勢,從速嫁女,還是做勝利方的皇親國丈,前途無比光明云云。

    李昭壽當然沒那麼二五零,不過他也不著急進攻這幾座有萬人防禦的營壘,只是不斷派人進寨傳話扯皮,反正也沒人催促他進攻,福建提督李若珠的部隊還在二十里外呢,而且也不是外界宣揚的三萬大軍,其實只有一萬餘人···那李若珠根本沒打算進攻來安,原先兵圍來安也只是做個樣子,私下裡加緊聯絡收買李昭壽,最終以清廷賞封『從二品總兵銜、署理江南提督軍門督統『豫勝營』、庫楚特依巴圖魯』銜達成交易,並允諾李昭壽此行真要是擒斬了偽幼天王,就實授他江南提督,並官居一品。

    故此,李若珠轉換角色,成了李昭壽的監軍,率一萬六千多綠營兵遠遠跟在了李昭壽三萬人馬的後面。

    就這樣,雙方各扯各的蛋,對耗了一個多時辰,直至全椒縣城方向傳來一聲驚雷炸響,李昭壽的心可就有點凌亂了;

    因為這聲異常響亮的炸雷,意味著這位幼主殿下確實準備充足,如果再加上童子軍的精良裝備和犀利火炮~~~李昭壽斷定急行軍襲城的張國梁是決不可能攻下全椒縣城的,然而這不妨礙他繼續扯皮,因他判斷那張國梁作戰經驗豐富,見堅城急切難下,一定會分兵兜擊干王這支孤懸在外的太平軍後路,殲滅這支孤軍後,兩軍再合力攻城。

    所以他決定繼續拖延等待,為了打發時間,他以戲謔調侃的心態,頻繁的,一遍又一遍的打發身邊衛士充當使者,進營與洪仁玕商討關於婚筵、嫁妝、喜錢等諸事細節,而洪仁玕則一一認真作答,並鄭重以書信形式回復,他也是在拖延時間。

    洪仁玕這種書獃子式的迂腐反應讓李昭壽收穫了不少樂趣,幾乎每次回復都讓他和身邊的部將們樂得前仰後合,然而半個多時辰過後,他笑不出來了~~~洪仁玕營壘後方,也就是全椒方向,浩浩蕩盪開來一支二萬多人的軍隊,赫然都打著太平軍的旗號!

    稍後,一支三百多騎的送禮騎兵馳出營壘,給李昭壽送來一份特別彩禮~~就是在軍前傾倒了幾百個口袋,五千多個帶著髮辮的頭顱滿地亂滾!

    這時干王洪仁玕送來一封黃綢詔書,據說是幼主手詔,上面還是一首打油詩;

    回軍擊破李若珠,再送二女辦婚宴!

    當朝國丈你照做,揚州儀征封給你。

    亂世天下群雄起,無有忠奸往不究。

    進爵再封樂天義,翁婿還是一家親。

    這首詩是洪仁玕模仿貴福哥寫的,但就是這首半通不通的打油詩,幫他拉住了本想撤軍回滁州守城的李昭壽,就像一個輸光了錢要離席的賭徒一樣,猛然聽說還有翻盤的機會,他怎會不認真考慮一番呢?

    這紙詔書明確告訴他一個信息,就是幼主殿下早就識破了他的計策,因而將計就計騙那張國梁自赴了死地,而現在就等他反戈一擊,就可以既往不咎,繼續做皇親國戚。

    讓李昭壽躊躇的是,他知道自己這一局輸了,輸得很徹底~~~留在這裡硬拚的話,只能白白損耗實力,而如果自己這麼灰溜溜的撤回滁州,那麼身後數萬太平軍就會衝出來,擊潰進軍到五里外的,李若珠統領的萬餘清軍,而後再把成為孤軍的自己圍困在滁州、來安兩城裡,而那蟒蛇般的太平軍幼主就會帶著犀利的西洋火炮慢慢靠攏上來,耐心而堅定的摧毀一段段城桓,用火油彈逐片逐片的燒殺守軍將士,自己要不想身死軍滅,就得趁城破之前落荒而逃···

    面對這一不堪設想的結果,首鼠兩端、心存兩地的李昭壽當然想選擇勝利一方了,然而他卻擔心受騙,於是又投書入營,信上問;「怎知公不負吾?以何足可採信之物為憑?」

    ··········

    大半個時辰後,也就是一個多小時後,貴福哥的一萬多人馬也來到了太平軍駐守的營壘,主帥帳裡出來迎接他的是黃文金等一些桐城、廬州的太平軍將領。

    「咦?孤的叔父,干王殿下呢?」幼主貴福哥環顧諸將,奇怪的問,不好的預想在心頭泛起。

    果然那黃文金低頭抱拳回稟道;「半柱香前,他帶了二百騎,逕直入了對面李昭壽的軍帳之中。」

    「老眼睛仔不蠢死不罷休啊!」貴福哥大罵著,又呵責黃文金;「你等都是木頭人麼,就讓那老書獃子直直的赴敵營送死。」

    黃文金慚愧的拱手道;「臣等苦勸無用,干王殿下也是等幼主軍馬快到時才出營的,他留言吾等讓傳與幼主知曉,說是如果情況有變,那李昭壽執迷不悟,讓幼主殿下不要以他為念,盡起大軍急擊勿失,聚殲李昭壽部於野外,再破李若珠,而後取滁州、來安易如反掌。」

    「還用他教麼,孤就當他死了!」貴福哥狠狠喝道;「傳令!中軍升起孤的金龍囊旗!鳴放號炮!擂進軍鼓!派軍吏催李昭壽返攻清妖李若珠,若其三鼓不進,孤當先催滅之!」

    『咚咚咚···』

    戰鼓隆隆,隨著一連串的號炮聲,童子軍連弩手、火槍手一隊隊的出營,直逼李昭壽五百米處列隊,擺出一字長蛇狀三列橫陣,氣勢悍勇,一無所懼!這些少年殺敵破軍的次數真不算少了,個個殺氣騰騰,氣勢如虹!

    童子軍的一字長蛇橫陣身後,奔湧出營的是黃文金的二萬三千人馬,而八千炮灰軍團也奉命層層列隊於數里寨牆上,聲勢浩然。

    貴福哥的殺手鑭,五十門火炮也直接拖到了寨牆炮壘上,開始架設安放,貴福哥就這樣直白表達出一個姿態,你李昭壽敢耍貓膩,敢不聽令就直接開打!而且是憑借兇猛火力鎖定吃死對手,一開打就全力出手的堅決態勢。

    李昭壽的部隊沒有等第三通戰鼓響起,第二通鼓響就全軍轉向,三萬人掉頭撲向二三里外的清軍李若珠部,他們身後一二里處,緊緊跟著三萬多太平軍,這一回貴福哥和黃文金的人馬成了督戰隊,反過來驅虎吞狼了。

    李若珠的一萬六千清軍很悲催,是以全無作戰準備的行軍姿態對上太平軍前後六萬大軍的,所幸李若珠閱歷豐富,老奸巨猾,遠遠望見漫山遍野的太平軍漫過來時,知道反骨仔李昭壽又倒戈了,大叫了一聲『撤!』,於是兵敗如山倒。

    這一撤跑的有點遠,這位福建提督率領三百多親衛督騎一路狂飆,繞**,過儀征,直接逃回了揚州,麾下一萬多綠營兵嘩然大潰,七千多人被俘,三千多人丟了腦袋,只剩三千多潰卒逃回了清軍德興阿據守的儀征縣,這還是貴福哥手邊沒有騎軍,沒有縱兵追擊的結果。

    一戰破敵之後,太平軍並沒有窮追不捨,而是在滁州城外停駐下來,用兩天時間辦了個盛大婚典,干王洪仁玕主婚,貴福哥進駐滁州城,隆重迎娶了李昭壽的八歲長女和六歲次女,果真成了這位鹽梟反骨仔的真龍快婿。

    不過,貴福哥這女婿『拔毛幼主』的稱號真心不是白叫的,很快禍禍得老丈人李昭壽腸子都悔青了。

    本書首發於看書惘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