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獨狼突擊隊

正文 南京保衛戰 文 / 洛夫斯基

    1戰鬥簡介

    1937年11月,國民革命軍在淞滬會戰中失利,上海被日本佔領後,日軍趁勢分三路急向南京進犯。中國方面就此開始準備在上海以西僅300餘千米的首都南京的保衛作戰,由於下達撤退命令過於倉促,後方國防工事交接發生失誤,加上中國抗戰初期的軍隊訓練素質極低,引致撤退演變為潰敗,雖然錫澄線上的江陰保衛戰對阻擊日軍海軍逆江而上進犯內地有重要意義,但南部無錫的快速陷落使錫澄國防線基本沒有發揮作用,使北路日軍主力一路順利到達南京。12月1日,日軍下達進攻南京的作戰命令,南京保衛戰開始。唐生智任南京衛戍司令長官,指揮15萬**抵抗作戰。國民黨當局在戰役組織指揮上出現了重大錯誤。戰前未作周密部署,最後決定突圍時又未擬定周密的撤退計劃,更沒有經過參謀作業,致使守軍在突圍中,自相踐踏,爭相奪路,損失特別慘重,**的抵抗就此瓦解。12月13日,南京淪陷,不足五萬人的日軍入城,由此開始了連續八個多月對三十多萬戰俘平民震驚世界的大屠殺。

    2戰鬥背景

    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營下達《大陸命第八號命令》:「華中方面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同,攻佔日本大本營下達《大陸命第八號命令》敵國首都南京」(選自江蘇古籍出版社:《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圖集》)。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面對日本方面在上海的不斷挑釁,深感位於上海的日本駐軍是對於整個東南沿海省份的巨大威脅,為了確保民國政府重要的財稅來源和工業基地,決定在上海進行防禦作戰準備。

    1937年8月13日,日本海軍陸戰隊開始進攻上海,民國政府隨即應戰,隨後因戰局僵持,中日雙方均調集大量軍隊投入這一戰場。民國政府前後共計投入70萬部隊。日本方面亦前後增援30萬兵員左右,日軍的杭州灣登陸表示戰場主動權徹底易手,日本最終取得淞滬會戰全面優勢。

    中**隊在淞滬會戰中失利,上海被日本佔領。國民革命軍在面臨前後夾攻因此下令全線撤退。

    1937年11月9日,上海全部失陷。此時,國民政府開始準備在上海以西僅300餘公里的首都南京的保衛作戰。12月1日,日軍下達進攻南京的作戰命令,南京保衛戰開始。

    1937年12月2日江陰防線失守中國海軍主力第一艦隊和第二艦隊在中日江陰海戰中被全數擊沉,作為南京國民政府唯一一道拱衛京畿的水上屏障失守。

    1937年12月10日日軍發起總攻,12月12日唐生智下達突圍、撤退命令,中**隊的抵抗就此瓦解。12月13日日軍攻入南京,開始了長達數星期的南京大屠殺。

    防守戰略

    1935年7月,南京的夏天,溽暑如蒸。日後縱橫北歐、橫掃千軍如卷席的德國陸軍名將法爾肯豪森,鑒於日益緊張的中日形勢,正在他的顧問府內揮汗如雨地起草《關於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書》:「……東面有兩事極關重要,一是封鎖長江,一為警衛首都,兩者有密切之連帶關係。屢聞長江不能守之議,竊未敢贊同。……江面雖寬,然究為極狹隘之水道,航路異常困難,稍大戰艦不易機動,下游已有許多窄隘可用,應用方法(游動炮兵、飛機)作有效之封鎖。……長江封鎖於中部防禦最關重要,亦即為國防之最要點,防禦務須向前推進。江防須封鎖江陰,陸防須利用許多地險及天然便於防禦之地形,推進至上海附近。……」

    法爾肯豪森的這份建議書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文件。在這個報告中,他基本準確的判斷了日軍可能的進攻方向和特點,並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提出了主要防禦地區、兵員配備和可以採取的相應措施。日後中**隊保衛上海南京、決堤花園口、退入內地持久抗戰等行動,大多都在這個文件指導下進行。

    按照法爾肯豪森的設想,中國東南國防的第一線是以淞滬線、吳福線(吳江至福山)、錫澄線(無錫至江陰)構成的永久國防工事,其後是江陰封江,再次是保衛南京。他預計,整個過程可以堅持1—2年,在此時段內國際形勢必將發生有利於中國的變化。

    1937年7月7日,北平城外盧溝橋上的槍聲,打響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抗日衛國戰爭。戰爭爆發後數月間,日軍節節推進,華北戰局岌岌可危。南京國民政府預見到戰火不久後必然燒到南方,幾乎就在日軍開始進攻上海的同一天,在德國顧問團指導下制訂的《**戰爭指導方案》頒發了。

    這個方案明確指示:「淞滬方面實行戰爭之同時,以閉塞吳淞口,擊滅在吳淞口內之敵艦,並絕對控制其通過江陰以西為主,以一部協力於各要塞及陸地部隊之作戰。」

    但是由於日軍在上海前線不斷投入兵力,尤其在重武器方面具有壓倒性優勢,淞滬前線的戰局岌岌可危(事實上,11月12日日軍即佔領上海全市)。自此時起,南京保衛戰已經拉開序幕。

    按照法爾肯豪森的建議,自1935年冬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就秘密調集4個師的兵力,在上海、南京之間秘密構築起兩道國防工事,作為南京外圍的防禦線(因為1932年的《淞滬停戰條約》規定上海周邊不能駐軍,所以此事一直是秘密進行的):吳福線北起長江南岸的福山,向南經常熟、蘇州、吳江、嘉興到杭州灣,系防禦南京的第一線。第二線為錫澄線,北起江陰要塞(要塞位於錫澄線與長江江防中堅位置,是滬、寧國防工事的陸海軍佈防支點,長江江防作戰中的總樞紐),南至太湖邊的無錫。

    戰鬥過程

    簡介

    1937年11月,國民革命軍在淞滬會戰中失利,上海被日本佔領。中國方面就此開始準備在上海以西僅300侵入南京郊外的日軍坦克車隊

    余千米的首都南京的保衛作戰。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營下達了《大陸命令第八號》「命令:華中方面軍司令官須與海軍協同,攻克敵國首都南京」,這標誌著南京保衛戰正式開始。南京保衛戰打響後,蔣介石先後調集15個師10餘萬人參與南京守城戰。然而此時參與南京作戰的**各部隊不管是兵員素質還是士氣已與淞滬會戰之時不能相提並論,部隊戰鬥力嚴重下滑。南京保衛戰開始後,日軍三路進攻勢如破竹,南京外圍戰略要地相繼失陷。很快日軍就突破南京外圍一線防禦陣地。12月9日,日軍進抵南京城下,並用飛機向城中投撒日「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致中國守軍的最後通牒,進行勸降。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對松井的最後通牒置之不理,並於當日下達了「衛參作字第36號」命令作為回答。

    內容為:「本軍目下佔領復廓陣地為固守南京之最後戰鬥,各部隊應以與陣地共存亡之決心盡力固守,決不許輕棄寸土、搖動全軍,若有不遵命令擅自後移,定遵委座命令,按連坐法從嚴辦理。(2)各軍所得船隻,一律繳交運輸司令部保管,不准私自扣留,著派第78軍軍長宋希濂負責指揮。沿江憲、警嚴禁部隊散兵私自乘船渡江,違者即行拘捕嚴辦。倘敢抗拒,以武力制止。」企圖以「破釜沉舟」的精神背水死戰。1937年12月10日,日軍見中**隊拒絕投降,遂向雨花台、通濟門、光華門、紫金山第3峰等陣地發起全面進攻,戰況較9日更為激烈。特別是城東南方面,因復廓陣地已基本喪失,日軍直接進攻城垣,所以形勢尤為嚴峻。

    衛戍司令部急令第83軍的第156師增援光華門、通濟門城垣的守備,並於城內各要點趕築準備巷戰的預備工事,同時將第66軍由大水關、燕子磯調入城內,部署於中山門及玄武門內構築工事,準備巷戰;另以剛剛由鎮江撤入南京城內的第103師及第112師由教導總隊總隊長桂永清指揮,負責中山門附近城垣及紫金山陣地的守備。當夜,第156師選派小分隊墜城而下,將潛伏城門洞中的少數日軍全部殲滅。雨花台方面,日軍2個師團主力和步、炮、坦克及航空兵協同攻擊,將第88師右翼第一線陣地全部摧毀。殘部退守第二線陣地。當晚,日軍第18師團佔領了蕪湖。

    12月11日,日軍第16師團猛攻紫金山南北的中**隊陣地。紫金山及其以南地區,教導總隊堅決抗擊。激戰終日,日軍毫無進展,惟其右翼部隊攻佔了第2軍團防守的楊坊山、銀孔山陣地,進至堯化門附近。日「上海派遣軍」為使其第16師團進攻容易及適時切斷守軍的東退道路,又從正在鎮江等船渡江的第13師團中調山田支隊(第13師團兵步第103旅團長山田指揮的步兵3個大隊、山炮兵1個大隊),從第16師團右翼加入戰鬥,向烏龍山、幕府山炮台進攻。日軍第10軍的第114師團及第6師團主力繼續攻擊雨花台。第88師的第二線陣地又被摧毀,守軍被迫據守核心陣地。日軍第114師團右翼部隊開始攻擊中華門,城門被炮火擊毀。少數日軍一度突入城內,但被第88師據守城垣的部隊殲滅。日軍第6師團左翼部隊之一部沿長江東岸北進,在上新河擊退憲兵教導2團的1個營,佔領了水西門外的棉花堤陣地。日軍國崎支隊在當塗北慈湖附近渡過長江,沿西岸北進,向浦口運動。

    佔領蕪湖的日軍第18師團因轉用於杭州方面,不再參加進攻南京的作戰。南京保衛戰期間,蔣介石所在的武漢大本營對南京的戰況也極為關注,每日均有詢問及指示的電報,當蔣介石發現撤至南京部隊的戰鬥力及士氣已遠不如淞滬作戰,南京外圍主陣地帶僅防守兩三天即告失守,而復廓陣地立足未穩即在主要方向上又被敵突破、迫逼城垣時深感形勢嚴峻;當得知當塗附近已有日軍渡江時,更感局勢危急。為避免南京守軍被敵圍殲,蔣介石於11日中午考慮令南京守軍撤退,遂令時在江北的顧祝同以電話轉告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顧要唐當晚渡江北上,令守軍相機突圍。唐生智由於自己曾力主固守,現在若突然先行撤走,怕今後責任難負,因而要求必須先向守軍將領傳達清楚最高統帥的意圖後方能撤離。當晚,蔣介石致電唐生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以圖整理而期反攻。」唐生智於當夜與羅卓英、劉興兩副司令長官及周參謀長研究後,決定於14日夜開始撤退。遂於12日凌晨2時許召集參謀人員制訂撤退計劃及命令。

    口頭撤退指示

    1937年12月12日,日軍第六師團先頭部隊長谷川部隊在南京中華門外準備總攻擊的一刻。長谷川部隊在南京中華門外準備總攻擊

    視軍令如兒戲臨時給予口頭撤退指示12月12日日軍5個師團對南京復廓陣地及城垣發動猛攻。中午前後,在日軍猛烈炮火轟擊下,日軍攻破中華門,防守此處的第88師遂即撤走,南京失陷已成定局。當時大批逃難居民與潰退的散兵擁擠在街道上,城中秩序開始陷於混亂。南京守軍已開始呈動搖態勢。唐生智等決定改在當夜撤退。12月12日17時,衛戍司令部召集南京守軍中師以上將領開會,佈置撤退行動。唐生智首先簡要地說明當前戰況,詢問大家是否還能繼續堅守。與會將領無一人發言。唐生智遂出示蔣介石命守軍相機撤退的電令(蔣介石曾在12月11日致電守軍司令唐生智:「如情勢不能久持時,可相機撤退。」),即由參謀長周斕分發了參謀處已油印好的撤退命令及突圍計劃。命令及計劃原文如下:衛戍作戰命特字第一號(地名參看三十萬分一圖)命令12月12日15時於首都鐵道部衛戍司令部一、敵情如貴官所知。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