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玄幻魔法 > 新宋 大結局

正文卷 第一百一十八章 文 / 阿越

    在吳安國身後約數十步,陳慶遠遠遠的望著正與韓季宣說著話的吳安國,朝身邊的徐羅問道:"子布兄,你不是說你們昭武脾性不好,不愛說話的麼?"

    "是啊。"徐羅一口酒拌一口奶酪的吃著東西,含混不清的回道。

    陳慶遠皺了皺眉,他實在不知道他們怎麼吃得下奶酪這種東西,幸好他隨身帶了一袋糜餅,此時掏出幾粒來,默默扔進口裡嚼著,這是一種黍末做的乾糧,宋軍常備的行軍口糧之一,難吃得要死,卻被樞密院的官僚們形容為"味美不渴"的美食,陳慶遠經常不切實際的盼望著有朝一日能讓那些官僚們一個月頓頓吃這種玩意,看他們還說不說"味美不渴"——但儘管如此,陳慶遠也是寧肯吃糜餅,不願吃在他看來膻腥味極重的奶酪,那物什他實在是難以下嚥。

    不過他的心思很轉了回來,"那為何我見昭武與那個降將一直在說話?"

    "我如何知道?"徐羅白了他一眼,回道:"昭武的脾性誰說得好?有時明明是上官來了,他愛理不理,路上遇到幾個獵人,他說不定便和人家說個沒完。不過,其實也沒人願意和他說話,又刻薄又傲慢,我們河套軍中的將領,都是和他說完正事便趕緊走人"說到這兒,他又瞅了陳慶遠一眼,道:"你操心這種閒事做甚?快點吃完,馬上便要趕路。"

    "不是說不急麼?"陳慶遠一愣。

    "不急?"徐羅嘿嘿笑道:"十將軍,你還是別太當真。有次在河套和昭武趕路,他也說不急,結果那天才趕了三百里"

    "三百里?!"陳慶遠嚇了一跳,正要再問,已有傳令官騎馬從身邊馳過,一面大聲喊道:"都上馬了,抓緊趕路!"

    一天後,九日傍晚時分。

    易州城西南約五十里,鮑河南岸,孔山。呂惠卿與段子介的宋軍大營。

    中軍大帳內。呂惠卿坐在帥位上,不動聲色的聆聽著麾下諸將的討論。雖然不知不覺間,已年過六旬,但大宋朝的這位觀殿大學士、判太原府、建國公,仍然可以左牽黃右擎蒼,騎馬馳騁。至少在表面上,對於人生的大起大落,他毫無介懷之色。當年他曾經是一國的宰相,所能調動的兵馬何止十萬,而如今,他麾下的太原兵與段子介的三千定州兵合起來,亦不過八千餘眾,其中騎軍更是不滿千人,絕大部分甚至連禁軍都不是。而他用以統兵的名號,竟然是可笑的太原都總管府都總管!須知此刻他是身處千里之外的遼國易州境內,離太原府隔著一座太行山!

    但呂惠卿終於是不甘於寂寞的。就算僻處太原,縱使明知再返中樞的希望渺茫,與遼國的大戰,他也不想錯過。若不能在汴京運籌帷幄,那至少也希望能與契丹人決戰於兩陣之間。在高太后崩駕後,對於小皇帝,呂惠卿的確免不了還有幾分幻想,不過對他來說,最重要的還是那種站在時代中央的感覺。

    此時他麾下的將領分兩列而座。

    他左邊坐的是段子介與他定州軍中三名大將李渾、常鐵杖、羅法——雖然此三將被人譏為"生平百戰,未嘗一勝",但的的確確都是死人堆裡爬出來的。李渾是從深州的修羅場中撿回一條性命,逃回定州之後,被段子介委以重任,指揮他的"神機營",包括三百名火銃兵,三百名弩兵,三百名弓箭手,一百名刀牌手、一百名長槍兵;常鐵杖與羅法則是隨段子介經歷過不知多少次的敗仗,從唐河之敗中死裡逃生,常鐵杖是段子介的右軍主將,麾下也有一千餘步軍,羅法則統率著定州兵左軍的三百騎馬軍。

    而在呂惠卿的右手邊,則坐著太原兵的六名主要將領,自都校衡武以下,依次是步羽、符勵、楊子雄、葉角、白十二等五名指揮使,這都是他親自簡拔,即使在民風剽悍的河東路,都久負"奇士"之名的驍將。

    此刻,從左右兩邊諸將的話語中,呂惠卿漸漸嗅到了一絲火藥味。

    事情的起因是因為一天前太原兵的那場慘敗。

    從接到宣台的書,讓段子介的定州兵聽命於呂惠卿至今,不過二十餘日,但兩支軍隊之間的矛盾,便已經漸漸難以控制。這倒不是因為段子介桀驁難制,呂惠卿雖然是"逐臣",但他官爵之高,別說區區一個段子介,就算石越,也要禮遇三分,況且段子介還是頗識大體的,而呂惠卿也知道段子介是簡在帝心的人,對他也並不全以下屬相待。兩人雖然談不上多麼合得來,但至少也不會鬧出什麼問題。

    問題出在兩軍的將領之間,太原諸將新來河北,銳氣正甚,接到宣台書,便急欲出兵,哪知道定州諸將吃敗仗吃多了,遠沒有太原諸將來得那麼熱心,段子介便提出要先派小股騎兵試探一下易州虛實,衡武等人則覺得遼國大軍都在深、瀛之間,這是多此一舉,呂惠卿雖然最後採納段子介的建議,但雙方第一次接觸,便落下了嫌隙。

    此後羅法率軍先進易州,與易州遼軍稍稍接戰,便退了回來。不過他探得遼軍似乎嗅到了一點什麼,在易州增加了兵力,如今遼軍在易州總計大約有一萬兵馬,其中在金陂關有一千漢軍把守,在易州則有三千契丹騎軍,六千餘漢軍左右。

    得到這個情報後,段子介便力主持重,因為宣台的命令賦予了呂惠卿極大的自主權,段子介堅稱以八千之眾對九千遼軍,毫無勝算,既然不可能攻下易州,倒不如暫且在定州練兵,因為太原兵與定州兵從未協同作戰過,連組成一個大陣都有困難,倒不如趁此機會操練,靜待河北戰場發生變化,再謀他策。反正宣台也不會指望他們這八千偏師能有所作為。

    但這件事情,太原諸將如何肯答應?他們越過太行山來河北,當然是希望能建功立業的。不立軍功,如何陞遷?衡武名為"都校",實際上只是一個致果校尉,在禁軍中只算一個營將,而他做致果校尉已經做了快十年了!從三十多歲熬到了四十多歲,但由正七品上的致果校尉至從六品下的振威副尉,是武官陞遷路上有名的四道大坎之一,衡武又不在禁軍中,若沒有軍功,此生也就是老死此位了。

    故此太原諸將都力主進兵,以為遼兵雖多,契丹兵不過三千,其餘漢軍皆不足慮。雙方言語不和,便爭吵起來,難道便有些互相譏諷之語,雖被呂惠卿與段子介彈壓下去,但嫌隙就更深了。

    最終呂惠卿也以為到了定州若按兵不進,無法向小皇帝交待,終於還是決定進兵。但他心中也有疑慮,所以到了易州之後,段子介獻策在孔山紮營,呂惠卿便順水推舟答應下來。這孔山倒談不上多麼高峻,以險峻來說遠不如易州境內的狼山41,但狼山離易州遠了一點,而孔山北距易州城不過五十里,中間隔著三條河:子莊溪、易水、鮑河,背後離遂城、梁門也不過三四十里,萬一大事不好,還可以往鐵遂城、銅梁門逃跑。

    但為了此事,雙方又爭吵了一次,太原諸將以為定州諸將畏敵如虎,言語間很不客氣,若依他們的意思,至少要北進到易州西南三十里外的太寧山方可。

    最終在孔山紮下營寨之後,衡武便要求親自試探一下遼軍虛實。於是他和步羽一道,率領太原軍中六百多名騎兵,北渡易水,與遼軍在易水北岸大戰了一場,結果是拆損了七八十名騎兵,倉皇敗走。好在幾條河上都有石橋,遼軍為了自己行動方便,也沒有毀橋之意,衡武總算逃回了寨中。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