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特工重生之農家生活小意思

正文 第311章 分批 5 文 / 雨中柔情

    (二)糗和糒古代糗糒連稱,都是稻米加工的乾糧。糗是炒熟後搗成粉,像現代所謂炒米粉。《周禮·天官·籩人》:「糗餌粉餈。」《孫詒讓正義》內則注云:「糗,搗熬(即炒)谷也。……謂熬米麥使熟,又搗之以為粉也。」糒是乾的飯,《說文》:「糒,干飯也。」

    《漢書·李廣傳》:「大將軍使長史持糒醪遺廣。」糗和糒都是古代行軍必帶的乾糧,也是行旅之人隨身帶的乾糧。

    古籍中只提糒是干飯,沒有說明是那種米的干飯。日本文字中仍保留糒字,日本對糒的解釋同中國一樣,說是「兵糧和旅行食品」。但日本的記述更為詳細,指出「糒是糯米蒸熟後乾燥的飯。

    干飯是粳米煮熟後的飯,是兵糧和旅行食品,稍為浸一下水就可食用」。日本文獻所說糒是糯米干飯以及粳米干飯不稱精而稱干飯,可補中國文獻之不足。

    糯米要蒸熟,粳米可煮熟也非常正確,因為糯米煮過後不容易分離成飯粒。

    (三)糄此字現代中國的新舊版《辭海》都不收。日文中卻在使用。糄字初見於魏·張揖的《廣韻》:「糄,燒稻取米曰糄。」這個解釋非常模糊。糄的別寫可作煸、扁、匾,是民間為書寫方便,取同音字代替。

    日本文獻說糄米最初是平安時代(相當中國唐至北宋)貴族的食用方式,又供祭祀時用。後世則應用於兵糧和旅行食品。日本的糄米顯然由中國傳去。糄米最初流行於西南夷族人中,是糯米的一種特殊加工方式。

    據雲南《臨安府志》(嘉慶四年,1799年)物產卷云:「扁米,五郎溝僰人當糯米谷方實時,采其稚者,焙而舂之,色碧而軟,美且芳,謂之扁米。」又,《新平縣志》(道光六年,1826年)也記載:「扁糯米,即白糯米,初生時,夷人用以壓扁者。」

    1934年的《新平縣志》說得更為清楚:「匾糯米,即小白糯。半熟時,夷人取而壓扁者,非別為一種也,味清香。」夷人即僰人。僰人之名最初見於《呂氏春秋》(公元前3世紀),稱之為「西方之戎」,屬氐羌族群。

    分佈於四川雲南,是白族的先民,實行懸棺葬。夷人這種古老的加工糄米的方式同時見於大陸內地和遠隔海洋的日本,也是為糯稻栽培圈文化交流的內涵添加新的佐證。

    (四)蒸谷米、火米、冬舂米亞洲種稻國家如印度、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緬甸、菲律賓、日本、朝鮮和中國在稻米加工史上都有用水熱處理製成的蒸谷米。

    現代稻米加工的半熟米(parboiledrice)、轉化n_del_logo_vertedrice)也是用水熱處理的原理制備,類似蒸谷米。國外文獻提到蒸谷米的起源時,都說以印度最早,但是查閱專講蒸谷米的fao材料,只提到蒸谷米是古代的加工方法,並且對印度、巴基斯坦的古代加工方法現在還使用的,加以敘述,始終沒有這「古代」的歷史年代說明。

    提到中、南美洲的原始印地安人也採用巴基斯坦式的蒸谷米方法時,說是l9世紀時由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將蒸谷米的方法帶往中、南美洲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