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重生三國之袁基

正文 第一百一十章 太史慈 文 / 槍神

    幾日的時間過的很快,這天終於到了大軍出征江東的日子了。

    身穿鋼鐵甲冑站在城門口袁基拉過荀彧囑咐道:「荊州就交給你了,有什麼事就立刻傳訊給關羽。」

    「主公你就放心吧,一切我都會安排的妥妥當當的,覺不會辜負主公的期望。」

    袁基點點頭道:「這就好,對了,我還有一事要你派人帶我查明,我在長安被襲之時,我所中的箭不是一般的箭,記得那時我所穿的是鋼鐵鎧甲,一般弓箭不會射穿的,但那只箭卻射穿了,我想其中必有蹊蹺,你暗中帶我查查是否是永安煉兵坊出了問題,是否把他們所打造的鋼鐵箭矢偷賣了出去,一旦證實是真的有此事,立刻把那些人給我看押起來等我回來再行定奪。」

    荀彧躬身抱拳道:「請主公放心,我必定為主公查個水落石出。把幕後之人給揪出來。」

    「嗯,這就拜託你了,不能冤枉一個好人也不許放過一個壞人。」

    和荀彧說完剛剛轉身,就見貂蟬帶著姬和甄嬛來到了他的身邊,貂蟬和姬見到袁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撲向了袁基的懷裡,擁著哭的跟淚人一樣的貂蟬和姬。袁基有些無奈,最難消受美人恩啊。

    「好了,別哭了,我又不是不回來,你們在家好好的,我就可以安心打仗,早日回來了。」

    看看時辰不早了,袁基毅然的推開了他們,隨即頭也不回的上馬離開了,對於他們袁基是有愧疚的,和貂蟬在成婚那麼長時間,正真在一起的時日並沒有多少,而姬現在卻懷著身孕要不了多久就要生了,對於這些袁基只能在心裡說聲抱歉,畢竟在這強者生存弱者死亡的世界上,自己想要長久的和他們在一起只有不斷的戰鬥,戰鬥,再戰鬥,直到達到這個世上的巔峰,那時他就可以無所畏懼,長久的陪伴在他們身邊了。」

    看著袁基離去,貂蟬和甄嬛扶著大著肚子的姬久久凝視袁基所離開的方向,直到看不見袁基的背影方才相扶離去。

    就在袁基從荊州發兵的幾日後,江東,九江城裡,此刻在議事殿裡坐著幾個人,正討論著剛剛收到來自荊州的消息。

    仔細看去,只見一將正端坐上首,不是別人,正是孫策攻打揚州時收降的大將太史慈也。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縣人也。身長七尺七寸,美鬚髯,猿臂善射,弦不虛發(是真正的神射手)。自少已十分好學,後擔任本郡奏曹史。

    當時本郡與本州之間有嫌隙糾紛,是非曲直不能分,而結案的判決多以先讓有司(掌刑賞之官吏)知事者較有利。其時本州的奏章已先發去有司處,郡守恐怕落後不利,於是求取可為使者的人。

    太史慈時年二十一歲,被選為使,乃日夜兼程取道,抵達洛陽,先到公車門前等候,待見州吏亦至,才開始求通上章。

    太史慈假意問州吏道:「君也是前來欲求通章的嗎?」

    州吏答道:「是的。」

    太史慈又問:「奏章在哪裡?」

    州吏道:「在車上。」

    太史慈便說:「奏章題署之處確然無誤嗎?可否取來一視。」

    州吏殊不知太史慈乃是東萊人,便取出奏章相與。誰知太史慈先已藏刀於懷,取過州章,便提刀截而毀之。

    州吏大驚高呼,叫道:「有人毀壞我的奏章!」

    太史慈便將州吏帶至車間,跟他說道:「假使你沒有取出奏章給我,我也不能將其損壞,我們的吉凶禍福恐怕都會相等無免,不見得只有我獨受此罪。與其坐而待斃,不若我們俱同出走逃亡,至少可以保存性命,也不必無謂受刑。」州吏疑惑地問:「你為本郡而毀壞我的奏章,已經成功,怎堋也要逃亡?」

    太史慈便答:「某初時受本郡所遣,只是負責來視察你們的州章是否已經上通而已。但我所做的事卻太過激烈,以致損毀公章。如今即使見還,恐怕亦會因此見受譴責刑罰,因此希望一起逃去。」

    州吏相信太史慈所言,乃於即日俱逃。但太史慈與州吏出城後,卻潛遁回城通傳郡章,完成使命。州家知其事,再遣另一吏員往洛陽通章,但有司卻以先得郡章的原因,不複查察此案,於是州家受其短。太史慈由是知名於世,但他亦成為州家所仇視的人物,為免受到無妄之災,乃帶著母親避居於江東揚州同郡之人劉繇處。

    後孫策來攻,有人勸劉繇可以任用太史慈為大將,以拒孫策,劉繇卻不搖了搖頭道:「我若用子義,許子將必會笑我不識用人。」是以只令太史慈偵視軍情。

    及至神亭,太史慈獨與一騎小卒同遇上孫策。當時孫策共有十三從騎,皆是黃蓋、韓當、宋謙等勇猛之士。太史慈毫不畏懼上前相鬥,正與孫策對戰。孫策刺倒太史慈的座下馬,更攬得太史慈繫於頸後的手戟,而太史慈亦搶得孫策的頭盔。直至兩家軍隊並至神亭,二人才罷戰解散。

    其後太史慈守護劉繇敗奔豫章,遁走於蕪湖,逃入山中,而稱丹楊太守。

    同時,孫策已經平定宣城以東一帶,惟涇縣以西有六縣尚未平服。太史慈即進駐涇縣,屯兵立府,為山越所附。後孫策親自攻討涇縣,終於囚執太史慈。

    孫策見慈,即為其解縛,握著其手說:「尚記得神亭一戰嗎?如果卿當時將我生獲,你會怎樣處置我?」

    太史慈說:「不可知也。」

    孫策大笑,說道:「今後之路,我當與卿共闖。」

    即拜太史慈為門下督,還吳後授以兵權,拜折衝中郎將。後來劉繇喪於

    豫章,其部下士眾萬餘人無人可附,孫策便命太史慈前往安撫兵眾。

    左右皆說:「太史慈必北去而不還了。」

    孫策卻深具信心地說:「子義他捨棄了我,還可以投奔誰呢?」

    更替其餞行送別至昌門,臨行把著太史慈的手腕問:「何時能夠回來?」

    太史慈答道:「不過六十日。」果然如期而返。

    孫策大喜,隨即令其為九江太守,並把臨川一帶都歸其管轄,以防袁基進攻其後。足見孫策對其的看重了。

    這也就有了現在坐在九江城裡議事殿裡的一幕了,掃視了眼坐在下面的眾人,太史慈道:「大家都有什麼看法,可以說出來商量商量嘛。」

    坐在左邊下手第一個的陳端拱手說道:「此事體大,我們應該一面去書給主公,陳說其事,看主公如何應對,一面組織人馬防禦袁基來襲。」

    太史慈看了眼說話之人,見是孫策四大謀士之一的陳端。隨即點了點頭。

    陳端,字子正,廣陵人,孫策部下謀士,孫策時期與彭城張昭、廣陵張紘、秦松同為謀主,太史慈來九江時孫策特意叫起輔佐太史慈,以防有什麼事不好決斷也好有人商量。

    想了一會後,太史慈道:「去書給主公那是一定的,但要想擋住袁基的大軍就憑我們這八萬人馬恐怕不行啊,況且有二萬人在豫章,二萬人在臨川。而探馬得到的消息袁基兵分兩路,一路往我們這裡來,一路是取道臨川的,總人馬最少十幾萬啊。」

    「將軍說的也有道理,但我們不得不防啊,你看這樣可好,我們聯繫主公,讓其帶兵取道臨川截住袁基的另一路大軍,我們把臨川的人馬調回來,放棄臨川,守其一地總比二處都丟的好啊。」

    「好,就這麼辦,我馬上去書主公告知我們的應對策略,以免到時放過了臨川的大軍過去,讓主公措手不及。」

    「那我也去安排下城內的防禦,順便再派探馬刺探袁基的動向。」

    眾人商議已畢都各自散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