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烈祖

正文 第十四章 使天下戒懼者,即為魔 文 / 呂大師

    站長推薦:在現在這個高消費的時代,一分錢能幹嗎?點這裡就知道了!!!

    猶豫什麼?快來加入百度錢包的活動優惠中吧!!!

    在大雄寶殿之中,李正倫行了認父之禮,接著,楊行密就與徐溫、吳廷紹匆匆離開了大悲寺。

    楊行密本來也要將楊渥帶在身邊,讓他經受戰事的洗禮,但楊渥討了個巧,說是要留在大悲寺照顧姨娘。楊行密快慰的笑了起來,連聲讚了幾句,他自然沒理由不接受「懂事的渥兒」之請求。

    楊行密走前,楊渥還一臉和善的走到李正倫面前,很有大哥風度的和李正倫打招呼,這當然也是做給楊行密看的。

    楊行密固是豪傑人物、雄視天下,但對於自己的兒子,只怕是瞭解不深,加上他的手下如吳廷紹、徐溫等人,多半也只會替楊渥過飾非,因此楊行密對楊渥,還是極為滿意的。

    「要是看得太遠了,眼根子底下的東西,反而會變得視線模糊,因為聚焦不在這裡。」楊行密之於楊渥,大概就是這種情況了。

    接下來的幾日,李正倫與楊行密的家人相處,倒也和和睦睦,相安無事。

    有一回,小寶拿著抄寫好的經,來找李正倫交換「故事」。李正倫給小寶講故事時,正好被史氏聽到,她平日裡百無聊賴,因此也興致勃勃的加入了聽眾的行列。

    此後,史氏沒事的時候,就經常找「楊浩」過去給她講故事聽,而她也常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她自己的一些心事。幾天接觸下來,李正倫對史氏的為人、及其處境,就大概有了個輪廓。

    比如,在楊渥之前,楊行密原本還有兩個孩子,是楊行密正室朱氏所出,可惜年幼時都已夭歿,如今朱氏只餘一女在世,即楊千尋是也。

    至於楊渥,其實是史氏的親骨肉,只因為她是小妾的緣故,楊渥從小就被朱氏養大。朱氏出於心中嫉妒,自然不會悉心栽培楊渥,反而刻意誤導,以至於楊渥不學無術、性情暴戾。而史氏則極難和楊渥見上一面。就算見了面,楊渥也只是敷衍的叫喚一聲「姨娘」,並無多少敬意。畢竟生娘不及養娘大嘛。眼看著親生兒子日漸不肖,而她自己則無法教養,心中那份煎熬,自是痛苦難言!

    又比如,史氏原本有個閨蜜白氏,乃是徐溫之妻。可惜白氏卻在兩年前,為了給徐溫誕下第六子而難產致死。史氏親歷其事,因此心中蒙上陰影,很擔心自己這第二胎,是否也會如白氏一般,遭逢厄難。

    她其實心中無助得很,既想跟在楊行密身邊、以求庇佑,又害怕影響楊行密的大業、招惹罵名,這般矛盾的心理,經年累月的困擾著她,叫她心中鬱結,很難展顏一笑。

    當然,史氏和李正倫說話時,並不會這麼直接,以上種種,其實是李正倫從其隻言片語中勾勒出來的。

    「真是位可憐又可敬的母親啊!」史氏的境遇,叫李正倫頗為同情,以她現在的心理以及生理狀態,只怕這第二胎不容樂觀。畢竟離史氏生楊渥時,已經過去十幾年了,要擱後世的說法,史氏無疑是個「高齡產婦」。

    果不其然,才過兩日,史氏難產,被李正倫不幸而言中。

    當其時,李正倫身在藏經閣中,正翻閱著慧空贈予的《玄祖經》……

    《玄祖經》可分為前後兩部,前半部是關於「氣」的介紹,內容極為詳細。經曰:

    ……自秦漢以降,天下練氣者,歸為聖、道、仙、佛、九,凡此五門。

    聖門以孔子為師,其氣曰「浩」。後,董仲舒有「天人感應、君權神授」之說,又創「霸」;

    道門以老子為君,其氣曰「一」。

    佛門以如來為尊,其氣曰「法」。

    仙門以女媧為母,其氣曰「仙」。

    九門以高祖為王,其氣曰「義」。

    聖門最強,有浩、霸二氣,王佐制治。道門最靜,有一氣,一氣化三清。佛門最廣,有法氣,慈航普渡。仙門最秘,有仙氣,羽化飛昇。九門最雜,有義氣,奔襲天下……

    此「五門六氣」,為世人稱道。然五門雖異,而練氣之理同,無不巧取天地之靈氣,以為己用。天地豈無窮焉?非也!取而不予,終有耗竭。

    惟我玄門一脈,思天地之極限,念萬物之窮盡,乃獨闢練氣之蹊徑。

    先師玄祖,學究天人,通曉宇宙,於六氣之外,獨創「元氣」。以已身為穹廬,發無邊之潛力。又七十餘年,遍跡神州,終於錦巖山(注1)中,尋得天外奇石。玄祖將畢生元氣,注藏石中,後傳子弟得以攫取元氣,代代相傳,綿綿無絕。

    奇石未名,吾乃玄祖再傳弟子道元。因奇石取先輩英傑之元氣,故吾命之曰「英元」。吾始創玄門,吾之畢生元氣,三分自修,七分取於英元,縱橫宇內、再無敵手。而今著書傳功,十分元氣盡還英元石矣!凡我玄門傳人,必要反哺惠來。英元厚積而薄發,終將一日,取五門而代之、**天下……

    元氣雖由玄祖所創,但《玄祖經》卻是在道元時代成書,大致於西漢年間。在《玄祖經》中,除道元所著正之外,還附有一位「魔僧」所寫的詳注。

    魔僧自稱是玄門最後一代傳人,也是最後一人。玄門曾在魏晉兩朝大行其道,風靡一時,只因當時玄門門主跋扈,目空一切,明言玄門宗旨為《玄祖經》中提及的「取五門而代之」。由是五門戒懼,視玄為魔,聯手打壓,以至於玄門式微。魔僧稱之為「玄難」,「英元石」也於此時下落不明、不知所蹤。

    及唐,玄門只餘魔僧

    僧一人。因魔僧曾指點少年時代的知玄法師,在遭致五門圍殺時,最終在知玄的幫助下,托庇於佛門大悲寺。魔僧亦從此改投佛門之中,法號「魔僧」,並將《玄祖經》秘贈知玄,總之曰「玄滅」!

    而後,知玄將《玄祖經》傳慧空,慧空又傳李正倫。

    後半部關於修煉「元氣」的內容,李正倫也粗略的瀏覽了一遍。玄門修煉元氣,並不講什麼「天人交感、道法自然」,反而視自己的身體為穹廬,講的是如何激發自己的潛能。不從天地萬物汲取,一切從自己的身、心出發。

    這一點,倒是與後世的深度催眠、激發潛能,頗有異曲同工之處。要是換了小妹看到這段字,肯定就會大嚷大叫起來:「看,這就是小宇宙爆發啦!」

    這半部書中,提及元氣「從無到有」修煉的法門,字數寥寥,僅千餘字,它將元氣分為「本元」「樹元」「極元」「歸元」四個階段,對於每個階段的修煉之法,以及成功之後的能力、狀況,都有切實的描述,可惜裡面的術語太過專業,李正倫完全看不懂。

    另外,《玄祖經》其餘更多的篇幅,講的都是教人如何從英元石中吸取元氣,以及如何將元氣儲藏在英元石中,在這個過程中,會有哪些凶險,需要注意哪些細節,講的極為詳盡,幾乎是一個步驟一個攻略,就連李正倫這個門外漢都明白了大半。諷刺的是,英元石如今早已不知下落,任它《玄祖經》神乎其神,也沒有了任何意義。

    當然,除此之外,篇末還附有四副一絲不掛人體圖畫,分別對應四個元氣階段。畫中點線相連、週而復始,頗似奉《黃帝內經》為圭臬的經絡、穴位系統。

    李正倫看得心中一振,之前由艱澀難懂的字帶來的困乏感,頓時一掃而空!若是自己將體內的黑色氣流,照此圖中的路線遊走,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李正倫心血來潮,照著第一幅圖畫中的姿勢坐好,本打算以意念為引導,將體內氣流沿圖中線路走上幾個循環,恰於此時,藏經閣中傳來急促的腳步聲。聲音越來越近,明顯是直奔他李正倫而來的。

    李正倫連忙將《玄祖經》藏入衣內,然後好整以暇的看著來人,道:「虎子,慌慌張張的,所為何事?」

    虎子急切的道:「老闆,救人要緊,我們可以邊走邊說嗎?」

    李正倫點了點頭,利索的站了起來,隨即與虎子一同出了藏經閣。

    一路上,李正倫揣著懷裡的《玄祖經》,莫名的就想起玄門的遭遇,心中禁不住感慨萬端。

    好好的一個宗派,獨樹一幟,而且練氣之理念,也契合後世的「可持續發展」之道,此時卻竟被世人視為邪魔外道,委實惋惜。這也就難怪慧空托付《玄祖經》時,要鄭重其事的叮囑,切不可為人所知,否則性命難保。

    對於《玄祖經》,李正倫倒是有些愛不釋手了,奈何如此滾燙的山芋在手,就算下了山,只怕也是寸步難行。

    他想了一陣,隨身帶著肯定不行,找個地方藏起來也不便,一時間,實在想不出有什麼妥善的處置之法。

    沒多時,虎子卻是帶李正倫來到了史氏養胎之住所。在門外老遠處,就能聽到史氏痛苦慘嚎的聲音。

    李正倫不由苦笑,看來自己是要客串一回接生婆了!

    *****

    注1:錦巖山,即丹霞山。丹霞二字,因明末李永茂題詞「色如渥丹,燦若明霞」而得名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