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其他類型 > 重生之李治

第2卷 第六十一章 吐蕃談判 文 / 莫語晴1

    皇帝李世民召見了貢日貢贊和祿東贊,貢日貢贊代表松贊干布向皇帝李世民提出要求,希望邀請大唐太子李治前往邏些(今拉薩)會盟,吐蕃和大唐結成友好盟邦。

    皇帝李世民說:「如果我大唐不同意呢?」

    祿東贊強硬的說:「我吐蕃貧窮,大唐富庶,那我吐蕃只能從高原走下來,去拿自己需要的東西。大唐太子一日不會盟,吐蕃、大唐戰爭就一日不停止。」

    李世民說:「你威脅我?」

    貢日貢贊說:「大唐陛下息怒,我吐蕃贊普確實是想和大唐結盟,仰慕大唐。」

    而此時,李治站了出來說:「兒臣願意前往邏些,和吐蕃結盟。」皇帝李世民看著李治,李治說道:「此次會盟,兒臣是必須去的。」李世民表示同意。

    提起吐蕃,不得不說一下吐蕃的政治制度,它不是封建制度,而是奴隸制度,這一制度,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進入西藏才結束。贊普為最高首領,是部落聯盟的酋長,統帥各個部落。贊普日常管理各個部落,是通過會盟,一年一小盟,三年一大盟。通過盟誓,使各個部落忠於贊普。贊普藏語中的含義:贊為雄強,普為男人,贊普則為雄強的男人,強壯有力的男人。贊普之下設大相、副相各一人,總管全國政事。下設家臣,家臣也有自己的封地,自己的家臣,自己的奴隸;家臣家的家臣也是如此,有自己的封地,家臣,奴隸。家臣的繼承則是父死子繼,無子則由近親承襲。擔任贊普家臣的人,通常名字前都會冠以「論」、「尚」兩字。「論」是與王室有直接親屬關係的大臣;「尚」是和王室通婚的貴族出身的官員。吐蕃是由王室和貴族掌控全部政權的。另外,松贊干布也不是第一位統一了吐蕃的贊普,他是吐蕃王朝的第33任贊普,他的父親本來統一管理著整個吐蕃,可是在松贊干布小的時候,他的父親被叛臣毒死了,吐蕃就陷入了內亂,松贊干布長大後,又逐漸平定了吐蕃各個部落的叛亂,使吐蕃歸於統一。吐蕃種植青稞,耐高寒,產量高。吐蕃盛產良馬。交通工具為馬、犛牛、駱駝。犛牛皮堅韌。冶鐵技術比較先進。所以吐蕃的騎兵,有良馬,身穿犛牛皮,兵器鋒利,戰力很高。

    提到吐蕃,不得不提一提古代的繼承製度。中原王朝採用一般都是嫡長子繼承製度,如果嫡長子實在不行,則會從嫡子中選擇賢能繼承;而周邊民族很多採用的卻是立賢能者繼承,如突厥、遼、蒙古。從表面看,立賢能者似乎很先進,因為嫡長子繼承製度,可以選擇的範圍太小,即使嫡長子不行,皇帝的嫡子也沒幾個,很容易出現昏聵的皇帝繼承皇位。可是實際情況是,雖然中原王朝出現過不少昏聵的皇帝,可是突厥、遼、蒙古卻是連年戰亂,因為要立賢,只要稍微有點兒實力的,都想爭一把,結果突厥、遼、蒙古只能戰亂不斷,但是如果有一個人能夠打敗各路競爭者,控制住局勢,那麼無論是突厥、遼、還是蒙古都會成為中原王朝的大患。嫡長子繼承製度,雖然沒有選出來最賢明的皇帝,可是它卻最大限度的保證了政權的穩定交接。

    政權的穩定交接,是最不容易的,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時候。歷史上,政變,很多都和政權交接有聯繫。老皇帝和新皇帝交接,很多人會不滿,就政變了,成功的,新皇帝被控制或被殺死;不成功的,就被新皇帝幹掉,自古都是如此。後世中國,權力交接是召開大會,從領導人到地方很多人都會被換掉,每次大會,都被譽為勝利的大會,值得慶祝,很多人都只是覺得很熱鬧,其實每一次權力交接的成功,真的都是一個勝利,真的值得慶祝。權力交接,每一次都很凶險。那是很多人喪失權力,很多人獲得權力的時候,大家做官為的是什麼,不就是手中的那些權力嗎?誰願意輕易放棄?一些人不願意放棄,一些人急著獲得,是最容易擦槍走火的時候。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