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船幫老大

《》第一卷 潛龍勿用 第252章 孤寂 文 / 一劍封喉

    迷濛紛亂,天地俱白,秦嶺雪花飛如羽。

    陳叫山帶著四個兄弟,出了山洞,依小道折折而行,走不遠,便見一岔路,左側路寬,右側路窄,七慶張望著,說,「隊長,咱們分頭找,各走一邊吧!」

    陳叫山用手拍拍頭髮說,「都走一起吧,雪天容易迷路……」

    小時候跟隨父親打獵時,陳叫山有過類似經驗:下雪前,在某處埋設了扳鉤套子,以待過一夜去抓捕獵物,但山裡起了大雪,莫說一夜,便是兩三時辰,到處白茫茫的,樹都是白樹,石皆是白石,草莖消失,在山中轉來轉去,卻就找不到扳鉤套子下的位置了……

    右側路儘管窄狹,但陳叫山向前走幾步,隱隱聽見有水流之聲,便一揮手,「就走這邊吧」

    平川壩裡的人,尤其是近鎮近鄉的人,都喜歡依著官道而居,而山中居民建房選址,一般都依據「背坡、向陽、依水、靜闊」的原則。

    前方果然有一道小溪,雪雖大,但小溪上飄浮著一層騰騰水汽,在雪光映照下,溪中之水,反呈現著一種明淨的黑,乍看去,似一匹黑綢抖顫開了去,惟遇到明光油油的石頭阻隔,跳了,繞了,方才又濺起小浪,白亮亮的,近於溪之兩側的白雪了。

    因於小溪水汽騰升,沿溪兩岸的麻柳,黑黝黝的身子,竟不坐雪。沿溪而行的人,一眼掃過去,不遠處緩坡上白乎乎,為麻柳襯了底本,彷彿幼童習字,在雪白宣紙上,抖著手腕寫的歪歪扭扭的豎畫,但那些豎,扭得可愛,歪得天然,大人刻意為之,又未必可書了……

    順小溪一直走,曲折環繞,前處竟開闊起來,有兩棵粗壯的大棕樹,及一片竹林,根根細竹,皆瘦手指,一架簸籃大小的水車,列在竹林前,溪水沖匯過來,水車「咯吱嚀嚀」地轉,下部將水兜起,旋了上去,「嘩啦啦」地傾灑下來,落進一段劈開的大竹竿裡,水流顫顫幽幽地跳扭著,便流到竹林後面去了。()

    竹林後面有人家。

    陳叫山領著兄弟,過了竹林,看見靠山而建一排瓦房,偏廈是茅棚,院壩不大,以竹枝扎圍了籬笆。有一位乾瘦駝背的老漢,拿了一把極小的斧子,在欖坎下劈柴。

    「老伯好!」陳叫山走過去,竹籬笆雖矮,稍一抬腿便可過,但陳叫山並未過,立在竹籬笆外,向老漢打著招呼……

    這樣的天氣裡,這樣幽靜偏僻處,忽地來了五個人,精壯壯的後生,不由得老漢警惕著,拎著斧子,便走了過來,「搞啥哩?」

    「老伯好,我們從樂州過來,去省城辦事……」陳叫山微笑欠身,「想在你家借宿一晚……」

    老漢「唔」了一聲,側著身子,看陳叫山身後的三旺、滿倉、七慶、鵬天,四人便皆微笑欠身,同老漢打著招呼……

    「樂州……省城……」老漢嘴裡囁嚅著,又朝陳叫山跟前走近了些。老漢一隻眼睛大,一隻眼睛小,似乎總也睜不開,眼窩塌陷著,眨巴幾下,打量了陳叫山,見陳叫山倒也生得面善,便說,「進來吧」

    三旺很有眼色,一進院壩,見欖坎上一堆的柴,有些都是老根疙瘩,老漢乾瘦無力,手拿一把小斧子,怎麼劈得動?便說,「老伯,我幫你劈柴吧!」

    滿倉見三旺找到了活兒,也不閒著,見茅棚旁邊靠著鐵鍬,曉得自己口吃,便不說話,直接拿起鐵鍬,去鏟院壩前面的小溝,便於雪化之後,雪水可順溝流走。

    鵬天見沒事兒可幹,便對陳叫山說,「我回去喊駱幫主過來……」

    老漢見陳叫山一行人,皆是一身雪,料想他們冷,便俯下身子去抱柴,進屋放在了火塘裡,從牆上取了盒洋火,顫顫巍巍地劃洋火,陳叫山連忙上前,「老伯,我來」

    柴有些潮氣,燒得不旺,煙卻大,七慶便撅著屁股,趴在火塘前用嘴吹火,連連咳嗽著。

    陳叫山見老漢家瓦房五間,堂屋兩側,各有兩間,屋大房高,卻只有老漢一人在家,便說,「老伯,就你一人在家啊?」

    老漢這裡一瞅,那裡一看,感覺來人都在幫著自己幹活,陳叫山則說話和和氣氣,起先的警惕,消然而去,表情變得寬慰,也有了些笑容,「娃們都在外,屋裡就我……」

    火塘裡的火大了,老漢從裡屋抱出了一捆炭,架在火上燒,不多時,屋裡便暖和起來了……

    鵬天領著駱幫主過來了,三旺劈柴劈好了,滿倉掏溝掏畢了,老漢做了一大鍋苞谷面攪團,放了些洋芋塊塊進去,加了干醃菜,放好油鹽,大家各吃了一大碗,從頭到腳都暖和了……

    吃罷飯,眾人圍坐在火塘前諞傳,老漢便說起了他的五個兒子……

    老漢姓秦,原本是中原人,十二歲時,逃難來了秦嶺,在此落地生根,娶妻生子。

    秦老漢第一個兒子降生後,將箱底的家譜拿出,連同兒子八字帖,尋人為兒子起名,有先生便建議說,秦老漢之下輩人,取名宜以「效」字為定,其為「效字輩」,大兒子便取名為「秦效仁」。

    其後,秦老漢又添四子,因於大兒子名有「仁」,便以為契機,借儒家五常為由,依次排下仁、義、禮、智、信,五個兒子便名為「秦效仁、秦效義、秦效禮、秦效智、秦效信」。

    大兒子秦效仁,讀書識了字,原本應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無奈家貧,跟人學了塑佛捏像的手藝,用以養家。

    二兒子秦效義,生性頑劣,好勇鬥狠,小小年紀便敢和村學先生拍桌子,後來替地主家放牛時,一時瞌睡疏忽,致一頭小牛犢,被山北過來的一夥挑夫偷走,地主怪罪下來,將其一頓毒打!秦效義不服氣,連夜偷偷摸進牛棚裡,將棕絲、頭髮、藥面面,摻到一頭懷著小牛的母牛槽裡,毒死了母牛。地主一番調查,最終懷疑到了秦效義身上,待去質問時,秦效義卻遠走高飛,從此再無音訊……

    三兒子秦效禮,生得好面目,儀表堂堂,待人和氣,頗受鄉親鄰里稱讚!秦效禮與東山苗家坡一位皙氣女女相好,怎奈女女家父母,不同意這門親事,硬要將女女許配給壩裡一富戶人家。定親那天,秦效禮借上門討酒喝為由,一反常態,大鬧女女家,被女女的未婚婿呵斥,兩人糾纏一起,秦效禮用筷子戳瞎了對方眼睛!

    秦效禮自知闖下了大禍,便假裝以刀挾持女女,且退且逃。逃亡路上,秦效禮遇到一夥當兵的,便跟著人家去當兵,兩年後,竟成了一位副官,但回到家鄉時,相好的女女,已經嫁為人婦,因生孩子難產而死。秦效禮唏噓無盡,悵然而去……

    秦效禮吃了軍人飯,就沒有了自由處,連年在外奔波,輾轉四地,到如今,秦效禮身在何處,生死幾何,秦老漢皆不曉得了……

    四兒子秦效智,是五個兒子中最精靈的一個,自小勤學敏思,讀書用功。有一年,來了一位外國的傳教士,在山中選址建教堂,由於語言不通,被鄉親們視為妖怪,小童朝傳教士吐舌頭,扮鬼臉,大人亦對其敬而遠之,使得傳教士在山中連口熱飯也吃不上。秦效智憐憫傳教士,主動走上前去,通過手勢劃,同傳教士交流,並向鄉親們解釋,稱洋人並非是妖怪,還給傳教士做飯吃,為傳教士燒洗腳水,末了,臨別時又用毛筆為傳教士畫了一幅簡易當地地圖……

    傳教士對秦效智感激不盡……儘管傳教士最終沒有在山中建教堂,但後來,傳教士到了省城,通過朋友關係,資助秦效智到省城讀書,三年後,秦效智又遠赴了海外……

    小兒子秦效信,秦老漢一直打算將其留在屋裡的,可秦效信打小只跟他娘親近,與秦老漢勢如水火,父子倆在一起時,多一句話也沒有,只說些「吃飯了」、「把這柴劈了」、「嗯」、「好」之類的話,甚至,父子之間,各有了啥心思,還需要效信他娘從中間傳達、溝通!

    前年,秦老漢跟老伴去獐子溝點洋芋時,突然遭遇了暴雨山洪,老伴被山上滾下的泥土壅埋……

    秦效信認定是秦老漢只管自己逃命,不顧他娘死活,才導致他娘身亡的,秦老漢一開口解釋,秦效信就一句話,「我娘走了,你咋沒事兒?」噎得秦老漢再也說不出話來……

    後來,秦效信遇上了一夥進山的藥商,便跟著藥商走了,為秦老漢留下一封信,說他要到外面去闖世事了,從此,再無音訊……

    現如今,惟獨只有大兒子秦效仁,時不時地回來看看秦老漢,但因塑佛造像這活計,常年四處輾轉,便只留了秦老漢一人在家……

    「你看,這屋就是效仁領人給造的……」秦老漢抬手指著屋頂整齊的椽子,光溜潔白的石灰牆,「可賃好的屋,就我一個人住著,又圖啥麼?」

    秦老漢擤了鼻涕,抹在火塘邊的硬柴上,竟哭了起來,「人說養兒防老哩,我現在有啥?兒多又有啥用?人老到頭是一場空哎……你們今兒來了,好,好啊,這熱熱鬧鬧的,好哇……」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