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小說網 > 穿越重生 > 安奎利塔斯歷史

《》章 節目錄 第十卷 第八章 文 / 帕拉提利希斯

    當聯軍無功而返以後,波桑尼阿斯親自來到了維尼西卡,鼓舞聯軍士兵說,巴巴羅薩和他手底下的海盜不敢出戰,正是他們現今困難處境最好的證明。波桑尼阿斯還說,任何人在成功之前都會經歷磨難,因此他們不應該為一次不利進攻而顯得垂頭喪氣,反而應該抓緊時機,繼續攻伐。不過就在這時候,波桑尼阿斯聽說因瓦人調集了好幾個民族的戰士,協助密提林人入侵自己,於是他返回了本國,準備進行接下來的戰鬥。

    在因瓦人最新派遣的這批軍隊裡,有一支由來自培薩斯的三個兄弟共同帶領的八千名士兵。這三兄弟的父輩曾經被因瓦人打敗,被迫降服,雖然因瓦人沒有對培薩斯人做出任何不利的行為,但他們三人卻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如何為父親復仇。於是在戰爭一開始的階段,他們就私通波桑尼阿斯。碰巧的是,密提林人的新國王年幼,他們的總大將又剛剛病逝,所以各民族的將士們便為總大將的職位爭執不休。這些民族說,他們被因瓦人派來作戰,但不是來聽候密提林人指揮的。結果,三兄弟中的長兄塔利摩由於自己曾經的功勳,被暫時推舉為總大將。不過即使如此,掌控軍隊實權的仍然是實力最為強大的密提林人。

    當密提林人聚集起接近三萬人的軍隊以後,他們向利德哈姆多克緩緩逼近,然而塔利摩或許是出於波桑尼阿斯的請求,或許是出於對密提林人的憎恨,他聲稱自己大病未癒,拒絕出戰,留在了後方。與此同時,波桑尼阿斯帶著兩萬人的士兵——其中有五千名聯軍戰士——來到了一個名叫塔倫的險要地帶駐防。等到雙方開始作戰的時候,三兄弟中的赫洛維拒絕從自己的駐地參與到戰鬥中去,面對密提林人來使的譴責,他回答說:「我和我的士兵正在吃飯,不然沒有力氣戰鬥。」不過即使如此,密提林人一方仍然在戰鬥開始階段佔據了巨大優勢。波桑尼阿斯眼見境況不利,便跑到仍然舉棋不定的三兄弟裡的希尼亞基陣前,指責他沒有完成雙方之間的約定,並向希尼亞基進攻。直到這時候,希尼亞基才下定決心,帶著自己的士兵調轉方向,高聲呼喊著:「正義不屬於因瓦!」並向附近的密提林士兵發起猛烈進攻。隨著希尼亞基的背叛,眾多曾經收到過波桑尼阿斯賄賂和收買的士兵也紛紛背叛了密提林人,因此密提林人很快潰敗,逃回了自己國內的領土中。

    戰後,培薩斯三兄弟受到了波桑尼阿斯的熱情招待。波桑尼阿斯極力嘉獎了希尼亞基,稱讚他是當之無愧、忠義無雙的培薩斯戰神。隨即,波桑尼阿斯提議與培薩斯等國簽署同盟協議,希望聯合他們一同對抗因瓦人。但是包括配薩斯三兄弟在內的所有代表全部委婉拒絕,因為他們不確定波桑尼阿斯有沒有能力保護自己,尤其是在因瓦人距離他們更近的情況之下。然而即使如此,波桑尼阿斯仍然對所有支援自己的民族表示感謝,贈送給他們大量財富,並允許他們回國去了。

    密提林人在戰後立即把諸民族背叛的消息通知了因瓦人,並且請求自己的宗主國派來一支忠心的軍隊制裁叛徒,抵禦外敵。但是,因瓦的長老們擔心對實力強大的諸民族進行的制裁將會引起東方土地的動盪,所以他們無視了密提林人的要求。為此,自覺受到侮辱的密提林人決定投向波桑尼阿斯以及聯軍一方。他們秘密接洽波桑尼阿斯,表達了自己的願望。在密提林人同意佩奧尼亞人獨立的情況下,波桑尼阿斯與特朗西特斯聯軍同密提林人簽署了同盟協議。

    這樣,在帕路斯北方進行的戰鬥暫時平息。波桑尼阿斯立即動員他的同盟國,前往攻擊巴巴羅薩。可是這個時候,利德哈姆多克國內的平民們跳出來,指責他們的國王用自己的錢財圈養了一批無能的戰士,現在他們不想為國王的錯誤買單,承擔苛刻的賦稅。原本波桑尼阿斯在自己的金庫裡尚且存有一大筆財富,但當他想要使用這些錢時,他卻突然發現自己的長子——也是利德哈姆多克的王子,波桑尼阿斯的繼承人——居然背著他把這些錢拿出去周濟平民,拉攏人心;他的另外幾個兒女也買通了看管賬房的官吏,偷偷盜竊了自己的財富,以供其尋歡作樂。為此,波桑尼阿斯大為憤怒,他處死了背叛自己的財務官,軟禁了自己的兒女們,並且對周圍的朋友們抱怨說:「即使是在因瓦人身上,我也從沒有經受過我的兒女給我的侮辱!」

    由於缺乏足夠的金錢,波桑尼阿斯不能及時為他的同盟者們提供先前承諾中的供給。為了滿足同盟士兵的要求,他賒欠了自己國內士兵的薪餉,但這反而引起了更大範圍的不滿。最後,他不得不到處借貸,並向同盟軍請求說,他現在已經財力枯竭,無法承擔龐大軍隊的補給工作。雖然同盟軍對波桑尼阿斯的處境表示了同情,並且應允了波桑尼阿斯的請求,但他們也因此不再對波桑尼阿斯提出的種種要求盡心盡力,也不再準備向巴巴羅薩重新挑起一場戰爭。

    而波桑尼阿斯接下來面對的則是人民的憤怒——他那野心勃勃的繼承人用波桑尼阿斯的錢收攏了人心,現在則幾近與自己的父親決裂。他勸父親說,老人理應呆在家中安度晚年,而不是活躍在各處的舞台上四處樹敵。面對波桑尼阿斯的辯解,他又說出了一個非常野蠻的邏輯,但也是確實存在的邏輯,那就是人民需要一場改變來平息怨恨——是時候改變了,不管這改變是好是壞。

    最後波桑尼阿斯不得不向他的兒子屈服,著手準備退位的事宜。他的兒子也在準備將他的父親「流放」,當然,這種在利德哈姆多克實行已久的流放不同於其他國家的酷刑,它為期十年,並且允許被流放者保存自己在國內的財產——所以這種流放經常被當權者用來暫避風頭。不過波桑尼阿斯的兒子無福消受權力的快樂,便在一天夜裡猝死了。因此,一個年邁喪子的國王重新博得了人民的同情,波桑尼阿斯就此留在了國王的寶座上。但也由於這個事,他把出身高貴、年輕有為的德爾拉多過繼為養子,把繼承權交給了德爾拉多,並且他在遺囑中刪除了他的兒女能夠繼承的任何遺產。波桑尼阿斯的兒女為此大為不滿,他們試圖毒害自己的父親,卻笨手笨腳地被德爾拉多在現場捕獲,丟到了監獄裡。最後,他們全部被驅逐出國,並被沒收了所有財產。

    關於波桑尼阿斯與德爾拉多未來的故事,在此略微提及也是恰當的。在波桑尼阿斯死後,德爾拉多繼承王位,並成為了利德哈姆多克最偉大的國王之一。德爾拉多沒有子嗣,因此他模仿波桑尼阿斯的做法,過繼了一個他青睞的青年,這個名叫山德羅的年輕人也成為了利德哈姆多克人的驕傲。然而當山德羅病逝,他年紀輕輕的親生兒子繼承王位以後,卻給他們的國家帶來了長久的破壞與動盪。親情在多大程度上蒙蔽了人類理智的雙目,由此可見一斑。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